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健康>

親子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麼?

學問君 人氣:1.26W

導語:親子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爲重要和影響很大的,孩子都渴望被父母關心和愛護,幸福的家庭都是父母與孩子是好朋友的關係。那麼,你知道如何做好親自教育嗎?下面的文章可以帶你一起領會要義。

親子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麼?

親子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麼?

社會學認爲家庭有幾大功能:生殖功能、情感支援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化功能、健康撫養功能......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能很好地承擔上述各項功能,除去紛繁複雜的表象其內在本質應該是這樣發展的:單身男女相愛,願意將兩個人的命運連結在一起,於是結婚了。畢竟是兩個各自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個體,出現衝突和矛盾是正常的,在蜜月期激情會讓你把對方的缺點當成特點去包容,一旦激情退去,纔是真愛的開始,兩個人能互相尊重,真誠表達,面對衝突,彼此支撐和欣賞,共同對家庭負責,醞釀着二人幸福的滋味。

當物質,尤其是心理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生育子女,孩子在父母搭建的屋頂下生活,夫妻分工合作,提供經濟保障和健康養育,讓孩子在家庭中完成社會化過程。孩子長大獨立後離開家庭,夫妻迴歸二人世界,歲月流逝,一人去世,家庭解體,社會就在家庭這個細胞的不斷聚合和解體中發展着。而不幸的家庭一定在上述某項功能上存在缺陷,從而導致家庭內的成員都痛苦。

目前中國的家庭在親子教育中最欠缺的就是社會化功能,所謂的社會化就是逐步讓孩子成長爲社會人的過程。家長需要提供給孩子社會生活的真實演練場,保證孩子在其中不會受到不可恢復的傷害和打擊,又能感受到社會規律(早年是家庭規則)對人的限制和制約,並學會如何適應社會,在限制下實現個體最大化的自由。隨着孩子長大,進入學校,學校也成爲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場所,如果家庭和學校能夠互相配合,將能更好地促孩子獨立。

比如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不好,學習是他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家長制定的規則和獎懲措施要和孩子的成績掛鉤(這個成績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制定,要合理,比如我從小音樂就只能及格,五音不全,再努力也難提升,那如果給我制定一個音樂必須100分的標準就不合理了。),並嚴格貫徹落實,而不會因爲家長自己情緒的好壞去破壞規則,或者一味懲罰,看不到孩子的努力;或者一味獎勵,孩子的慾望被無止境地滿足;或者根本沒有懲罰,孩子考不好,家長照樣能借助社會資源讓他進重點學校重點班級......導致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沒有爲自己負責的意識,沒有透過合理的奮鬥渠道獲得滿足的意識。

對於每一位家長來說,爲孩子社會化提供應有的幫助,乃是一種責任。相對來說,提供這樣的幫助比給孩子更多財產更好的生活條件更重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不斷予以指導,但提醒各位家長,指導並不等於包辦替代。

我要支招——

  父母如何進行親子教育

一、親子早教的重要性

零歲至6歲是兒童智力發展最快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兒童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受外界資訊。兒童的先天潛能發揮得最好最 充分,從而容易獲得某種能力。抓住關鍵期”進行良好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長中,家庭、社會和學校三種教育缺一不可,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家庭是最溫馨的學校。但現在很多家長是獨生子女,再加上早教是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和營養學的交叉學科,專業性很強,所以家庭親子教育應該與社會機構的教育結合起來,爲孩子營造一個社會化的早教氛圍。

有些家長認爲,幼兒園早教和親子早教是相同的,其實不一定哦。

二、親子早教和幼兒園早教的區別

1、教育的對象不同。幼兒園將幼兒作爲教育的主要對象;而早教機構的教育對象除了孩子,還有家長,而且首要的是家長。早教機構強調親子互動,使家長透過與孩子共同遊戲掌握親子教育的方法與技能,成爲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2、教學活動的形式不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主要是教師面向幼兒,以教師講解、幼兒學習爲主要形式。而早教機構透過父母與寶寶在老師指導下一起遊戲的方式,引導父母學會在遊戲中觀察孩子、瞭解孩子,進而掌握一套科學的遊戲方式,並透過這些遊戲方法對嬰幼兒的發展進行干預。作爲一種新型的、科學的教育模式,早教機構更強調父母、看護人與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雙方互動,這不但能促進嬰幼兒從小形成健康的人格,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素質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3、教育的目標不同。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而早期教育機構的主要目標是教會家長如何對孩子實施科學的親子教育,從而達到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增進親子感情的目的。

4、教學活動的時間不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時間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以一個學期爲一時段,每週一至週五在園。而早教機構的教學活動時間以3個月或更短時間爲一時段,家長可帶孩子定期參加早教機構組織的集體遊戲活動。每次活動時間爲1個小時或2個小時,活動結束後就可離開。

TAGS:教育 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