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我們需要職業道德

學問君 人氣:1.73W

今天,我們中國人缺乏契約精神的最大的表現就是職業道德的淪喪。

我們需要職業道德

爲了更好的說明問題,我想先把道德做一下分類:職業道德和個人道德。職業道德是指一個人在從事工作期間,對待自己所承擔的這份職責的態度;而個人道德是指拋開工作職責之外,一個人對待他周圍的人或事情的態度。在今天——在社會化分工已經如此精細化的今天,職業道德應該成爲人的第一道德,他應該高於其他一切道德,因爲只有職業道德,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健康水平,體現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公平和效率。

當我們每個人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開始,實際上就等於跟社會簽訂了一份契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職盡責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履行你的契約,這就是一個人的職業道德。而在我們當今社會,我們常常只重視個人的道德,忽略了職業道德。假設有一天,我們要去某一單位辦事情。如果下午5點下班,你最好別4:30去,很可能找不到人。我們一些單位的同志沒有職業道德的概念,他們可能習慣了遲到早退。這時,如果他有一個好的藉口——我去醫院探望我爸爸,似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離開工作崗位,因爲他佔領了個人道德的至高點——百善孝爲先嘛,但是,他的做法仍然是大錯特錯。因爲他犧牲了自己的職業道德,何況,他多數時間的離開,並非都是爲了恪盡孝道。假設再一天,我們還要去某一單位辦事情,發現有很多人在排隊,這時如果有人無視所有排隊的人“直搗黃龍”,你也不要感到驚詫,因爲他可能是辦事員的“親戚”。

職業道德爲什麼如此的重要呢?打個比方,我們每個有工作的人,相當於社會的一個細胞;社會分工,就相當於細胞所分擔的不同的功能;社會,相當於人的整個機體。整個機體的正常運轉必須是所有的細胞協同工作,每個細胞都認真的完成好自己的功能才行。當我們在工作狀態時,我們應該儘量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好自己所承擔的社會功能,讓其他人享受到便利;當我們脫離工作狀態時,如果其他人也努力的工作,我們便可以享受他們給我們帶來的便利。這就是社會分工的意義,所以,在社會分工不斷精細化的今天,職業道德管的是從上班第一分鐘開始,到下班前最後一分鐘的事情,犧牲了自己的職業道德,就等於犧牲了整個社會的效率和公平。當社會的每個“細胞”出了問題,整個社會就會“生病”。因此,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就應該高於個人道德。

而我們今天的人,總是喜歡糾纏於個人道德,總喜歡從一個人的人品、生活作風等方面去評價一個人。認爲,一個個人道德修養有問題的人,是做不了任何事情的。其實,職業道德和個人道德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一個個人道德很好的人,比如他可能孝順父母、夫妻恩愛、疼愛子女,對朋友肝膽相照,但是他可能會借職務之便爲親戚朋友“辦事”;一個職業道德很好的人,比如他可能工作上一絲不苟,從不借職務之便爲自己謀一點私利,但是他可能搞“婚外戀”。關鍵是哪種人是我們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人?如果讓我在二者間取一個的話,我寧願選後者,原因上面已經論述過了,職業道德的意義遠高於個人道德,個人道德管的是我們工作以外的事,它不承擔“社會細胞”的功能,對“整個機體”的影響就很小。

我們之所以,還是把個人的“修身”看的這麼重,是因爲我們腦中還有封建思想的殘留。儒家思想幾千年的薰陶,餘毒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難以清除,使得我們有了現代化的制度,卻沒有與之配套的現代化的思想。

在近代以前,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以農耕文明爲主的自然經濟,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以一家一戶爲單位進行生產勞作。一個普通人,每一天的24小時,都是在“家”裏度過的,他們生活在家裏,工作也在家裏,這樣,人們只要有一種道德就足夠了。個人道德的崇尚,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強調以“家”爲中心,強調“修身齊家”,然後才“治國平天下”。正是由於儒家思想跟自然經濟如此好的契合,才使它幾千年來一直佔據上風,主導着我們的思想。我並不是想挑儒家的思想的錯,其實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它的廣泛傳播對於家庭鄰里的和睦、整個社會的和諧都有着積極的效果。

但是,到了近代,情況發生了變化,隨着以工業文明爲主的商品經濟興起,自然經濟逐漸瓦解,這時候,工業文明爲我們帶來了越來越精細的社會分工,一個普通人,每一天的24小時,不可能全在“家”裏度過,他們生活在家裏,而工作在公司或單位,這樣,只強調個人道德就不夠了,因爲人離開了“家”,參與到了“社會”;人已經不是“自然人”,而是“社會人”了。儒家思想中這種以“家”爲中心、只強調個人道德修爲思想的泛濫,對於工業文明下的現代社會,就造成了傷害。儒家思想已經不能夠適應這樣的需要了,我們需要與時俱進,爲我們腦袋裏填充進新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是“社會契約”的思想。只有具備“社會契約”的思想的人,纔會有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管的是從上班第一分鐘開始,到下班前最後一分鐘的事情;在這段時間裏,你不屬於你的“家”,而屬於整個社會。作爲一個職業人,你需要認真貫徹執行你同社會簽訂的“契約”,如果做不到,請你離開你的職位。

TAGS: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