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職業規劃趁早做出

學問君 人氣:2.28W
職業規劃趁早做出
大四女生張靈正坐在地鐵上翻看同學們推薦的求職“聖經”——一本名叫《騎驢找馬》的書。今天下午要面試的工作並不是她理想中的“駿馬”,可是爲了留在北京,她只能“騎驢看唱本,走着瞧”了!

“騎驢找馬”的意思是先就業再擇業。近兩年來,這一觀念在畢業生中非常流行。2006年,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和《大學生就業》雜誌承擔的“全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的調查顯示,先就業再擇業的態度成了多數畢業生的首選。在接受調查的3456人中,有44.2%的2006屆畢業生持這種態度。

用人單位不甘心只做“培訓基地”

正在某律師事務所試用的王玉告訴記者,先就業是一種比較務實的態度。“我們馬上就大學畢業了,不能再靠家裏養活了。所以越臨近畢業,大家找工作的要求就越低。”可是,儘管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願意“屈就”,企業卻不一定願意“笑納”這些人才。

在接受調查的人力資源主管中,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一種是建議大學生先就業,後擇業,先生存,再發展;另一種則強調,不要抱着先就業再擇業的短期想法,高流動率會讓用人單位望而卻步。有HR(人力資源主管)專門在調查問卷中寫道:“我們這裏不是培訓基地,請大家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

有些畢業生心態習慣還沒畢業

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意見分歧,暗示了兩者之間存在溝通障礙。調查數據顯示,“對用人單位的崗位專業知識缺乏瞭解”(45.47%)成爲困擾畢業生求職的首要因素。實際上,被訪的企業表現得比學生更焦慮,56.3%的用人單位迫切希望求職者對自己將要從事的崗位知識有充分的瞭解。除此之外,“對社會缺乏瞭解”是招聘單位對畢業生的第二大不滿。

4月12日,在央視工作的一位節目策劃人告訴記者,有的學生對工作“完全不開竅”。有個實習生,跟她大半年了,有一天忽然跟製片人抱怨說“很閒”,“沒事兒可做”。消息反饋回來,忙得夠戧的這位節目策劃人真暈了,忍着憤怒把實習生叫過來:“你告訴我,什麼是市場推廣?”實習生倒也不含糊:“不就是發發信嗎?”

用人單位青睞的是對工作有熱情、有能力、能擔當責任的人。可是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是一種學生的心態和習慣。已經畢業一年的小軍告訴記者,他們單位曾經有一位碩士生因爲沒有自己沖廁所的習慣被領導勒令“捲鋪蓋滾蛋”。小軍的同事們都覺得納悶,“自立是一個人走入社會的基本能力,這也需要企業培訓嗎?”

用人單位和學生的溝通是雞同鴨講

國內某調查公司的HR陳女士最近剛結束今年的招新工作。她告訴記者,企業最關心的是新員工的綜合素質怎麼樣?他能爲企業做什麼?而正在找工作的王玉告訴記者,學生們最關心的是,你能給我多少錢?“如果你給我的錢不夠我生活,那我不是在這兒浪費時間嗎?我們很希望能在面試前就知道這個工作底薪是多少,可是每次都是面試到最後一輪纔會談到薪酬的問題。”

在陳女士看來,和王玉這樣的學生溝通有點雞同鴨講的感覺。“我們有一個基本的薪酬體系,但是我們要透過幾輪的面試才能搞清楚你到底值多少錢?”

職業規劃要趁早

“溝通是雙方的,但更主要的責任在學生一方”。小軍說,“畢竟現在是買方市場,咱掉價了就得趕緊吆喝,還得吆喝得人家愛聽。”一年的工作經歷讓小軍明白了,主動溝通是學生進入職場必須面對的問題。

學生們正在努力地和用人單位溝通。調查顯示,學生們最感興趣,也最積極參與的兩類培訓是進入企業之前的入職實習培訓和與企業進行多種方式的互動溝通。可是,在有些專家看來,畢業前纔開始瞭解企業、做職業規劃有點“趕不上趟兒”。新東方學校的徐小平老師在他的博客上寫道:中學、大學是人生打基礎的時候。青年人除了埋頭學習之外,無論如何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前途:將來靠什麼謀生?

更有甚者,近期來上海開會的英國權威職業規劃諮詢專家Sheila Semple女士建議,要解決年輕人就業時的迷茫問題,應該從3歲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雖然3歲聽起來早了點,可是我們的大學生通常是23歲纔開始職業規劃。與他們相比,我們的職業起跑晚了20年。


職業指導師爲畢業生把脈

記者昨(28日)從“上海公共招聘網”獲悉,近半月來,“職業指導師信箱”應屆畢業生求助與日俱增,不少大學生來信表示,經過數十次求職失敗非常困惑,有的甚至發牢騷,難道非要從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起步,先就業後擇業嗎?

“上海公共招聘網”資深職業指導專家指出,第一份工作的確對今後的職業生涯發展有很大影響,但消極對待不是辦法,畢竟工作是融入社會、保持競爭力的主要方式,畢業後一兩年如果毫無從業經歷,那麼他擁有的學歷、學識可能變得毫無競爭力。對沒有找到工作的應屆生來講,與其坐等理想的工作,不如調整心態,即便找份“兼職”或者參加政府補貼培訓、見習計劃,也有可能柳暗花明。

指導專家指出,目前大部分工作的專業門檻越來越淡化,而複合型人才越來越吃香。專業是否對口並不是單位用人的決定因素。求職大學生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對於所應聘崗位的優勢充分展現在用人單位面前。專家提醒還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目前最該做的是對自身的職業目標和生涯有一個長期的規劃和設計。(新聞午報欒立)

技術人才創業需三思而後行

很多人都熟知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創業之路。他盡乎神話般的傳奇激勵了無數有夢想有追求的人以身試水,資訊產業的.魅力吸引着越來越多的IT技術人才投身其中。是做“企業之王”,還是“打工皇帝”?毫無疑問,以技術創業成爲IT技術人才職業生涯的終極夢想。

首先要想好做什麼

酈亮,中關村國際孵化園企業北京威訊紫晶有限公司總經理,該公司已經是他創辦的第二家企業。他曾在國外留學並獲得博士學位,在國外工作多年,爲了生存不斷地跳槽。生存的壓力使他萌生了創業的念頭。回國不久,他就創建了第一家芯片製造公司。

“創業之初,想法很簡單,加工芯片供國外的大公司使用,有美元可賺。”酈亮說。然而,他在發展中逐漸發現,公司發展的命脈並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裏。“即使是人家把訂單給你,收益的多少也是由別人來決定的,讓你賺9元錢你只能賺9元錢,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公司的路越走越窄。”酈亮深有感觸。

如何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走在別人的前面纔是最重要的。於是他決定放棄芯片加工,投向最基礎的芯片設計標準。“技術人員創業要從最能產生效益的地方下手。”這是酈亮對創業的感悟。目前,威訊紫晶正聯合國內20多家企業着手建立芯片設計的國家標準,併力爭使其成爲國際標準。此時的酈亮,站到了芯片設計的高端,路也越走越寬。

“創業,首先要想好做什麼。”成功之後的酈亮總結創業之路。要懂得爲國家做一些事情,威訊紫晶就是爲中國開闢了一條“芯”路。酈亮說,在創業時選擇合夥人也很重要,要選擇那些對市場有深入的認識,有豐富經驗和良好生活習慣的人。合夥人不必個個都很能幹,個性太強是不會合作成功的,要儘量選擇能聽取別人意見的合夥人,但也要各有所長。這不僅是一個成功創業者的經驗之談,也是對想要創業或剛剛開始創業的人的忠告。

良好的心態是關鍵

劉世平,同爲中關村國際孵化園企業吉貝克資訊技術公司總經理,曾在IBM工作多年的他也有着不平凡的創業經歷。如果沒有離開IBM,劉世平現在可以拿着豐厚的年薪,過着很好的生活。然而,他選擇了離開,原因只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動機聽起來有點幼稚,可是劉世平卻真的這樣做了,並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創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美國75%的創業企業都很難堅持到4年,而劉世平卻成功了。他的公司從創立初期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100多人,目前正處在快速成長期。他的成功靠的是良好的心態,“一定要睡得着覺。”劉世平笑談。

心態好是創業的一個重要前提,但也要做其他準備。首先創業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對在創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其次,企業要有自己的特點,IT技術人員創業最大的特點是有自己獨特的技術。第三,企業要有自己的理念,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是企業要對所有員工灌輸的思想,技術是支撐這個理念的最堅實的後盾,兩者相輔相成,不斷向前發展。

此外,創業者要對市場做充分的瞭解,最後要懂得管理和做人。“高新技術企業不能騙人,要實事求是,不偷工減料”。在創業中,劉世平堅持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所以在與客戶打交道時,他們求的不是多而是深,往往一次訂單之後,客戶就會成爲他們的永久性客戶,逐漸形成了企業的品牌。

做好規劃再創業

創業是每個IT技術人才的渴望,在社會競爭和生存壓力不斷加大的今天,創業更是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重。在中關村,這樣的人太多了,成功者有之,失敗者也不少,這些創業者有的是搭上了自己的房子,有的搭上了幾十年的收入,有的借下了一身外債,結果與初衷卻大相徑庭,可謂得不償失。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教授高鵬指出,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創業,選擇職業生涯必須是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創業很辛苦,機會成本越高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少,不論是爲了證明自己能力選擇創業,還是其他原因,首先要做好職業規劃。做什麼,爲什麼做,怎麼做?都要心裏有數。有些技術人員認爲要創業先留學,事實上留學不是目的,是發展事業的支點。

高學歷技術人才創業成功率高一些。目前,在中關村國際孵化園裏的380多家高科技企業中,多數都是海外留學生歸國創辦,畢業企業達到50%。中關村國際孵化園總經理劉曉明指出,創業園是創業企業的聚集地,透過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多方面支援技術人才創業,使這些創業企業減少了投資成本,降低了投資風險,提高了創業成功率。做技術也好,做企業也罷,需三思而後行。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TAGS: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