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景點介紹>

雍和宮景點介紹

學問君 人氣:1.84W

雍和宮舊址原爲明代內官監官房,雍正駕崩後,乾隆將雍和宮改建爲藏傳喇嘛寺。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雍和宮景點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雍和宮景點介紹

雍和門

兩碑亭之間,便是雍和門,上懸乾隆皇帝手書“雍和門”大匾,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山門、天王殿。殿前的青銅獅子,造型生動。殿內正中金漆雕龍寶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彌勒菩薩塑像。大殿兩側,東西相對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腳踏鬼怪,表明天王鎮壓邪魔、慈護天下的職責和功德。彌勒塑像後面,是腳踩浮雲,戴盔披甲的護法神將韋馱。

雍和宮大殿

出雍和門,院中依次有銅鼎、御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宮。主殿原名銀安殿,是當初雍親王接見文武官員的場所,改建喇嘛廟後,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正北供三尊高近兩米的銅質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兩組:一組是中爲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爲東方世界藥師佛。右爲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這是空間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處皆有佛。空間爲橫向,所以又叫橫三世佛。各地大雄寶殿供三世佛的,多爲橫三世佛。雍和宮大殿的三世佛則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流程,說明無時不有佛,即中爲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左爲過去佛燃燈佛,右爲未來佛彌勒佛。空間爲宇,時間爲宙,意爲宇宙無處不佛。正殿東北角供銅觀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銅彌勒立像。兩面山牆前的寶座上端坐着十八羅漢。大殿前院中兩廡是“四學殿”。

永佑殿

出雍和宮大殿,便是永佑殿,單檐歇山頂,“明五暗十”構造,即外面看是五間房子,實際上是兩個五間合併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時代,是雍親王的書房和寢殿。後成爲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遠保佑先帝亡靈之意。殿內正中蓮花寶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爲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左爲藥師佛,右爲獅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輪殿。左右兩側爲班禪樓和戒臺樓。法輪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頂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樓,有5座銅質鎏金寶塔,爲藏族傳統建築形式。

法輪殿

東牌樓爲“慈隆寶葉”、“四衢淨闢”法輪殿是漢藏文化交融的結晶。殿內正中巨大的蓮花臺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銅製佛像,面帶微笑,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這尊銅像塑於1924 年,耗資20萬銀元,歷時兩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後,是被譽爲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釐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細雕鏤而成。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說當年乾隆帝呱呱墜地後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萬福閣

出法輪殿,便是高25米,飛檐三重的萬福閣。其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兩座樓閣有飛廊連接,崢嶸崔嵬,宛如仙宮樓闕,具有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萬福閣內巍然矗立一尊邁達拉佛(彌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寬8米,是由七世達賴喇嘛的進貢禮品,用整棵名貴的白檀香木雕成。據說乾隆帝爲雕刻大佛,用銀達8萬餘兩,這尊大佛也是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還有一尊木雕三絕在萬佛閣前東配殿照佛樓內,名金絲楠木佛龕,採用透雕手法,共有99條雲龍,條條栩栩如生。

木雕三絕

指五百羅漢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龕。「五百羅漢山」在法輪殿,整個山體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層巒疊嶂、閣塔錯落;五百個用金、銀、銅、鐵、錫鑄制的羅漢置身其間;講演佛法的、降龍伏虎的、乘鶴飛昇的,或坐或臥,或醉或思,或笑或癡,姿勢生動,神態各異,造型逼真,雕技精湛。可惜歷經戰亂,山上羅漢僅存四百四十九尊。

檀木大佛就是萬福閣的邁達拉佛。這尊巨佛是用一棵白檀樹的主幹雕成的,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埋有八米),直徑八米,全重約一百噸,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由於雍和宮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響「龍潛禁地」風水,準備在雍和宮北部空曠之地建高閣供一大佛,以作靠障,藉助佛力保佑平安。一七五〇年乾隆帝將治藏大權交與七世達賴喇嘛,達賴爲報答「浩蕩皇恩」,用大量珠寶從尼泊爾換來這棵巨大的白檀樹。由西藏經四川,歷時三年之久運至雍和宮。之後,先搭蓋一座「蘆殿」雕刻大佛,然後再建萬福閣。「邁達拉佛」是蒙古語,梵文Maitreya 音譯邁特蕾耶,簡稱「彌勒」,是「當來下生佛」。《彌勒下生經》說他是釋迦牟尼弟子,被釋迦指定爲接班人,先於釋迦涅盤,升入兜率天,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即「未來佛」。這尊大佛體態雄偉,全身貼金,鑲有各種珠寶。他身上披的大袍,連裏帶面就用去了五千四百黃緞。

楠木佛龕在萬福閣東廂的照佛樓內,上下兩層共十間樓房,樓裏有一尊照佛(旃檀佛)。佛經說,釋迦牟尼到兜率天爲母親摩耶夫人講《涅盤經》,佛弟子請求佛留下影像,畫師畫像時不便直視佛,只好請佛站在水邊,照水中佛影畫,所以叫「照佛」。佛像畫好後,用旃檀木按佛的形象製作∶右手屈臂上伸,稱「施無畏印」,表示佛能除衆生苦;左手下垂,名「與願印」,表示佛能滿衆生願。後來,仿照此形象製作的佛像也叫「旃檀佛像」。照佛樓的照佛是仿木刻旃檀佛,用銅澆鑄而成,很名貴,但供奉這尊照佛的楠木佛龕更爲名貴;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高約十幾米。照佛背後有一火焰背光是楠木雕刻並塗以黃色,黃銅鏡鑲嵌在背光中,夕照時,佛像生輝,蔚爲壯觀。同時,利用透雕手法突出的九十九條立體金龍翻騰於雲海之中,形態逼真。

銅鑄須彌山

雍和宮大殿前的庭院裏,橢圓形漢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達一點五米的青銅「須彌山」。須彌山是梵文Sumeru 的音譯,意譯爲「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據說是世界的中心。佛經認爲,世界的最底層是風輪,其上是水輪,再上是地輪。地輪之上有九山八海,須彌山就在這山海之間。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計算距離的單位),日月環繞須彌山迴旋出沒,三界諸天也依須彌山層層建立。須彌山腰有「犍陀羅山」,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鹹海,鹹海四周還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這四大部洲就由四位天王護持。須彌山頂部爲「帝釋天」。帝釋天下面有一圈星象圖,是按古代天文觀測的結果依次排列的。據說這些星座的分佈和標記大體上符合現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在佛教中,須彌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頂的帝釋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極樂之處。因爲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佛祖釋迦牟尼經常在此講經說法。不少寺院石窟佛都坐在叫做「須彌座」的座位上,成爲一種象徵。

豎三世佛

雍和宮大殿原是雍親王胤禛在府裏升殿受賀的地方,叫「銀安殿」。雍和宮改爲喇嘛廟後,銀安殿成爲正殿,便供奉三尊高兩米的銅佛,兩側漢白玉石座上排列蒙麻披金的十八羅漢。這三尊銅佛都結跏趺坐。佛像背後是蛟龍背光。背光象徵像的身光,成葉形屏風狀,上雕刻蛟龍象徵釋迦牟尼誕生時九龍灌浴。這三尊銅像的中間爲釋迦牟尼佛,他是現在世的佛,結跏趺坐,右手放在右腿膝蓋上,稱「成道印」,表示他在大地上艱苦卓絕的修行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左手向上放在左腿上是「禪定印」,表示他靜坐思慮人生的無盡苦難。東邊上首是燃燈佛,他是代表過去世的佛,佛經說他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釋迦牟尼前世曾買五莖蓮花供獻燃燈佛,燃燈佛預言釋迦牟尼九十一劫後之「此賢劫」(現在世)時成佛。燃燈佛結跏趺坐,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扣在一起,合成一個圓圈,表示修成正果。西邊彌勒是代表未來的佛。他結跏趺坐。雙手成「說法印」,表示他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三會龍華」,對天、人、地、衆生說法。大殿供這三尊佛,表明從無限久遠的過去,到無限遙遠的未來,都是佛的世界;這是從時間上說佛教歷史悠久、生命久長。由於時間從上古到今世到未來呈豎向,所以稱「豎三世佛」。

六道輪迴圖

雍和宮萬福閣東廂的照佛樓,原是乾隆生母供佛之處。那裏陳列着兩幅畫像:旃檀佛畫像和「六道輪迴圖」。佛教是主張衆生平等的,認爲世世代代的人處於不停的車輪般的迴旋之中,機會均等。人死了以後,來世有六種「出路」:或爲天神,或爲人,或爲阿修羅,或爲畜生,或爲餓鬼,或下地獄。《長阿含經》說,人在來世的歸宿,主要看現世的表現,如積善德,下等種姓下世可成爲上等種姓;如劣跡斑斑,上等種姓下世也會成爲下等種姓,甚至淪入地獄,這一切就是佛教所說的「輪迴」。「六道輪迴圖」繪一個長爪三眼、形如黑熊的巨大怪物坐在地上,抱着一個大車輪形的圓圈。圓圈四周彩繪各種人物和燒、殺、奸、詐、劫、盜、吃、喝、嫖、賭等惡行劣跡。幾股氣流將圓輪分成六道。第一道內五色雲端中宮闕巍峨,宛若仙境,稱「天道」;第二道內市井社會,平民百姓,稱「人道」;第三道內硝煙四起,有水、火、旱、澇,稱「阿修羅道」;第四道內男女鬼怪,口內生煙,骨瘦如柴,正受嚴刑拷打,稱「餓鬼道」;第五道內豬狗牛馬、魚介昆蟲,稱「畜生道」;第六道內刀山冰谷,火海煉獄,鬼怪在受煎熬,稱「地獄道」。此圖形象地儆戒世人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達到勸惡從善的目的。

雍和官是漢藏文化的.瑰寶,1961年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雍和宮佛倉

走進藏傳佛教古寺雍和宮,過九頂牌樓,便是一條長長的甬道。在甬道東側紅牆外,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寺內最大的佛倉。今年,在政府的關懷下,雍和宮這一佛倉經過一年多的修復圓滿竣工。此佛倉現佔地面積1755平方米,建築面積827平方米。分爲三排,共有住房19套,39間。在修復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貌和歷史記憶,原有的建築材料能用的全都用上。來到這裏,映入眼簾的是青磚灰瓦的外牆、棗紅色的木窗、青磚地面,房屋垛子上的方形磚雕,外檐下的蘇式彩畫,其中,還保留了一段原有的彩畫,雖然那接板、額枋上的紋飾已經模糊,但尚能感覺到歷史的印痕。

佛倉,意爲藏傳佛教轉世活佛的住所、行館或府邸。在清代,蒙藏地區的大活佛來到北京,都有一處駐京的行館。這行館分爲三種,一爲“城內本寺佛倉”,即在京城內有其本人一座寺院。像地安門內的鬆祝寺,是章嘉活佛的本寺院佛倉。二爲“城外本寺佛倉”,如德勝門外的後黑寺,是察汗達爾汗活佛的本寺院佛倉。三是“賜居佛倉”,即是其本人在京沒有寺院,又因職務關係需長久居住,並且其職務還與雍和宮有關,則會在雍和宮院內或附近賞賜一所院落,雍和宮的佛倉當屬這種。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爲藏傳佛教寺院,時任雍和宮住持的第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向乾隆皇帝推薦了數位藏地的格魯派活佛,參與雍和宮的宗教事務。於是,乾隆皇帝將雍和宮及周邊的一些院落賜給他們,從而形成了雍和宮的各個佛倉,妙舟法師《蒙藏佛教史》載:“寺內有阿嘉呼圖克圖倉,洞闊爾呼圖克圖倉。宮之東牆外東花園,有土觀呼圖克圖倉。東板子門內,有諾門罕呼圖克圖倉。門前藏經館,原名北大門,初爲那木喀呼圖克圖倉,光緒三十四年改變喇嘛印務處。東有濟隆呼圖克圖倉,爲西藏喇嘛來京住錫之所,民國十八年設西藏駐平辦事處,其後有果蟒呼圖克圖倉。”呼圖克圖系藏語“朱必古”的蒙古語音譯,意爲“化身”、“長壽者”,《大清會典》雲:“喇嘛之最高者曰呼圖克圖”,清朝廷以此封號稱呼蒙藏地區的大活佛。

在清代,雍和宮輦道西邊紅牆外爲三個緊湊的院落;青磚、青瓦、木窗,第一個院落原是洞闊爾呼圖克圖倉,前後五排,計瓦房38間,內分爲佛堂、臥室、客廳、廚房等。第二個院落原是薩木薩呼圖克圖倉,計瓦房10間。第三個院落原是諾門罕呼圖克圖倉,計瓦房25間。現多爲民居,但還能看出當年的佈局。而在輦道東原是阿嘉佛倉,由連房改建,原有瓦房66間,內有遊廊,並以走廊相連,阿嘉佛倉是雍和宮各佛倉中規模最大的。以上四座佛倉均在雍和宮甬道兩側,俗稱“內圍子佛倉”。而在雍和宮原東書院及附近的四座佛倉俗稱“外圍子佛倉”。

說到阿嘉佛倉還要提到二世阿嘉喜饒桑布(1642—1707),他生於青海湟中李家山阿氏家族,是從西藏到塔爾寺傳法的高僧楚臣回乃的轉世,曾是塔爾寺第十六任法臺,由此形成阿家活佛,後改稱阿嘉活佛。1689年,他主持擴建塔爾寺大經堂。三世阿嘉洛桑丹貝堅贊(1708—1768),在乾隆十一年(1746)奉旨進京朝見,受封“述道伯勒格圖諾門罕”稱號。並留京供職,駐錫雍和宮,任副扎薩克達喇嘛。雍和宮阿嘉佛倉即在此時興建。

在清代,這些佛倉的建立表明以上活佛與雍和宮的密切關係,也表明雍和宮的地位與影響。雍和宮的佛倉曾經成爲清中央與藏、蒙地區大活佛聯繫的紐帶。斗轉星移,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時常往來於阿嘉佛倉這幽靜的院落。那時後面兩排房居住着多位老僧人,有烏達木卻、根敦、彭措閣等,像大巴、恩和白音等一直在此居住。烏達木卻老人的僧舍不大,一進門是老人在花盆中種植的各種花草,長勢茂盛。他曾在這裏唸誦了五遍法輪殿內的大藏經甘珠爾部,老人的心願就是祈禱國泰民安。他及其他數位老年僧人曾多次將積攢下的錢進行施捨,烏達木卻與根敦世壽都近百歲。

現在,阿嘉佛倉作爲雍和宮內老年僧人的居所,整體配備上了中央空調、暖氣、廚房、上下水、衛生間,房間內還配備了衣櫃等傢俱。在這裏他們將修習、生活、頤養天年。

雍和宮的佛倉以和諧、厚重的形式莊嚴着寺院。老年僧人的入住,既很好地保護了文物,又使雍和宮的歷史與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利用與續寫。

雍和宮的古槐

曾爲六朝古都的北京,有大量古樹,其中槐樹是京城的特色,自元代起,即爲北京行道樹中的當家樹。此鄉土樹種具有耐寒、抗旱的特點,適應北京地區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加上樹形壯美,生長快,故栽植廣泛。現京城常能看到的樹齡在數百年至千年的國槐,如北海公園畫舫齋院的唐代古槐,故宮武英殿東側斷虹橋畔的古槐,雖歷經滄桑,仍枝葉繁茂,而京都古剎雍和宮內的古槐,也是一大景觀。

走進雍和宮第三進院落雍和門院內,即可看到十餘株老槐樹。庭院深深,古槐參天。花開時節,清風徐來,這古槐散發出陣陣淡雅的香氣,瀰漫在空中,使人陶醉。淺綠色的槐花層層疊疊佈滿樹冠,帶來陣陣清香。層層綠葉,遮擋着陽光,形成片片綠陰,遊人在樹陰下歇息,談天說地,讀書看報,令之流連忘返。七八月份,槐花漸漸落了,那點點淡綠又不斷點染着庭院的地面,麻雀、喜鵲歡悅其間,又是一片生機。臨近九月,秋風乍起,槐枝歡舞着,樹下的小松鼠跳躍着,遊人來來往往,成了一道溫馨的風景,迎着散落的槐花我漫步其間,體會着“滿地槐花秋”之境。偶有僧人在樹陰下對弈,“一樹槐花幾幽香,棋盤素茗曲悠揚”,那又是一番境界。丁亥年夏月,京城槐樹花期正逢大年,花勢旺盛,雍和宮也不例外,每日花飄滿院,引人駐足。而槐樹的葉則落得晚,12月初才紛紛落下。大雪過後,古銅色的樹幹託着銀絮,厚重而剔透,更顯其滄桑本色。別緻的景色,忙壞了愛好攝影的人們,怪不得當年曹植曾留下“羨良木之華麗,愛獲貴於至尊”這讚揚國槐的詩句。

古樹名木與古建並存,是京城的特色,也是雍和宮的特色。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建設國子監辟雍的過程中,有51株槐柏準備伐除,乾隆皇帝知道後,當即下諭:“凡能移栽的幼樹,不準砍伐。就近移植於太學門外、雍和宮,餘下不能移植的大樹,要利用到辟雍工程上去。”雍和宮的古槐即是在這時從國子監移植過來的。

這古槐與雍和門院的建築相呼應,佈局基本呈對稱形栽植。細觀之,最粗的一棵在雍和門西側,已有300多年,屬一級古樹。此樹蒼老遒勁,樹葉濃綠,生機盎然。主幹上高低不平、斑駁的樹鱗,似乎訴說着那一段段不尋常的歷史,訴說着這座古寺的變遷。而另外數棵200至300年間的古槐則各具身姿,有的做招手狀,有的做鞠躬狀,有的靜靜侍立似護衛着古寺,正是“一枝一葉總關情”。清代乾隆及以後各帝是經這槐樹間到各殿禮佛的;自清代以來,雍和宮的金剛驅魔神舞(俗稱“打鬼”)儀式,是在這槐樹旁舉行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也是經這棵棵槐樹來雍和宮視察的;1997年,歌唱家胡鬆華及畫家王定理、官布、馬海方、王堯民等是在這槐樹陰下揮毫潑墨,喜迎香港迴歸的;這些年,第十一世班禪是經過這槐樹間至法輪殿講經說法的。

“名園易得,古樹難求”。我在雍和宮的這些年,眼瞅着這古槐的成長,那樹枝葉茂盛猶如傘蓋,樹皮皴褶更爲粗壯,裸露的樹根也更加突出了。棵棵巨槐映襯在這黃瓦朱壁、飛檐峯脊的殿宇間,正因雍和的名稱,顯得那樣宏大、厚重與和諧。近年來,雍和宮僧、俗二衆對於如何保護這些活文物花了不少心血,並請專家對古槐精心修枝、除蟲,對數棵有洞的古槐進行了復壯,將樹幹的腐朽部分除菌後填充了養料封嚴,使古槐充滿了生機。

  附: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

雍和宮全年對外開放。

具體開放時間:

冬季:每年11月1日-3月31日9:00-16:00。

夏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9:00-16:30。

乘車路線

1.乘坐地鐵2號線、5號線在雍和宮站下車。

2.乘坐13路、684路公交車請在國子監站下車。

3.乘坐116路、117路公交車請在雍和宮站下車。

4.乘坐特2路、18路、62路、606路、909路、44路、800路、858路公交車請在雍和宮橋東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