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學問君 人氣:3.07W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六年級優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小學六年級優秀的教學反思1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小學生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爲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採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資料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爲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用心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啓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透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爲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爲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透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啓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啓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潛力。如:鐵爲什麼會生鏽?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帶着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字。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空氣》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到:“爲什麼地球上會有空氣”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樣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麼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十分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用心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爲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爲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慾望。我們應用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並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祕。只有這樣才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覺得作爲一名科學課的教師,就應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帶給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到達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六年級優秀的教學反思2

新頒佈的《《3~6年級》科學課程標準》與以往的小學自然教學《大綱》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別。《科學課程標準》借鑑了國外關於科學教育的成功經驗,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培養目標、資料標準和實施推薦等做出一系列的規定,力圖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強調這門學科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價值,注重學生的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個方面資料的整合。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小學自然教師應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把科學的新理念貫穿於自然課堂教學中。“動手做”是科學課教學的靈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說明教材的作用。教師做“導演”,學生做“演員”,是基本的方法。擔任《科學》課的教學以來,每次上課,我都會有一些新的收穫。同以前從事的教學相比,《科學》課教學過程中的開放性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以下是科學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主角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爲重點”,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給學生,最後將各部分知識組成整體,學生只需聽、練、背,記住教材中的知識即可。教師的主角是教學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材資料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的評判者。多年來,我們已習慣了這種主角,總是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範,但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麼,當代教師的主角是什麼呢?《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師應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忙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這個觀點來看,小學科學教師就應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在他們的摸索過程中給予幫忙和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系統知識。教師充當的主角應是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爲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齊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爲學生的夥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好處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將導致師生關係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課堂教學強調從問題入手

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這是自然課與科學課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我們的教師在學習科學課標以後,把新的課程理念融入到自然課堂教學之中,用課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導着自己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着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在課堂中,學生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中間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句空話。作爲一名教師務必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研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後把問題解決了,纔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必須的技能,發展必須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到達的目標。

三、課堂教學以科學探究爲主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着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具有重要價值,透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學生們能夠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的技能結合起來,從而能夠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在參與解決問題、參與做計劃、參與決策、參與小組討論、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們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同他們從多種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聯繫起來,並把所學的科學資料應用到新的問題中去。透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構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和結論;透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以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驗,而不僅僅僅是獲得了關於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

科學探究的核心就是強調“動手做”,學生學習不僅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因此,科學課標提出了體驗性目標,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活動,而且十分重視學生們直接經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去鼓勵學生對科學問題的自我見解,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其獨到的見解。根據課標的學習,今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忙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計劃。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資料,選取不同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知識容量大,學生的思維活躍,參與度高,課堂研究興趣濃厚,學生研究的時間充分,不僅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潛力,觀察潛力,語言表達潛力,將科學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學中,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支援者和指導者,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而我們教師本人,也要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不斷學習,成爲新課程的實踐者、研究者和開發者。

小學六年級優秀的教學反思3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於反思,如何反思?作爲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爲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衆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爲充分,因爲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爲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爲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學生的科學啓蒙階段即小學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 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衆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爲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爲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爲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形成應該是以學生爲主的探究活動形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爲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形成。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依賴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內容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內容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爲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爲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爲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爲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爲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爲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小學六年級優秀的教學反思4

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帶給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潛力,獲取科學知識,構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滿足兒童求知慾的重要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珍貴的好奇心至關重要。學生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並煥發出內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進入學校後就宣佈禁止兒童開展探究活動,不僅僅違背兒童的天性,而且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兒童進入學校以後,不僅僅不應禁止他們探究,而且就應對他們的探究帶給支援、鼓勵和幫忙(包括適時地帶給工具,在必要的時候教給他們更有效地開展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等),以引導他們最終能夠找到他們感興趣的那些現象和問題的解釋或答案。

(2)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第斯多惠就曾說過,要給予兒童真知,更要引導他們主動尋求真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或資訊,對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亦具有重要好處。

(3)探究過程本身不僅僅能夠使兒童的思維受到最好的鍛鍊,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潛力的培養,而且是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培養的主要途徑。這對於兒童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十分關鍵。從中習得的科學過程與方法,對於兒童參與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問題解決與決策,是個重要的基礎(與科學知識同樣重要)。從廣泛遷移的角度來說:,學會科學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決定潛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的最有效方法,這對於他們謀求進一步的生存與發展,,獲得生活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4)由於探究過程需要探究者綜合運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這對於增進和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將其融會貫通,十分關鍵。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在一個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獲得了新的理解,產生出新的好處,正所謂“溫故知新”。

(5)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們合作、交流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能夠幫忙兒童學習按照必須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讚賞、分享、互助,等等。這種客觀開放精神的構成並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這一切,是我們幾十年追求的科學與民主這一國民精神的基石。這種思維與存在方式應當從孩童時代抓起,否則就只能產生出一批批盲從、獨斷、不寬容的人,他們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獨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迴、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好處與價值的基礎。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學生走了彎路,甚至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於教師直接給出解釋,但此時學生對答案的渴求正好能夠成爲教師講授的一個很好的前奏和準備。而且,學生仍能夠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

小學六年級優秀的教學反思5

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培養其良好的科學素養是十分必要的。透過科學課的學習逐步讓學生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能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身邊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做到這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顯得尤爲重要。我作爲一個科學課教師如何上好每一堂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透過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是必要的,但必須要不斷的反思教學中的不足,改善教學摸式探究更適宜自己教學的方法。做到教師教的簡單,而學生不僅僅學到知識而樂於探究學習。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着”學生只有樂於學習,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學好科學課。科學是什麼,科學是指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找答案的過程。‘要想讓學生樂於探索,就要提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提一些偏離生活不貼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特點的問題,只有那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們對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樂於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所有問題的探索過程中,要探究的問題要出自學生本身,讓學生討論並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用心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習過程變得簡單而事半功倍。

4、深入領會學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三要素。

速度―――學習時間。

收益―――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

安全―――學習體驗。

“學習的結果是關鍵,學習的體驗是靈魂。”好的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學習的質量,纔是關鍵。恰到好處的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讓學生即有所學,又知所用。教學資料要有層次性,照顧個體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學,都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5、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方法目標。”三者在課堂上完整體現纔是一堂好課,三者缺一不可。學到課本上的知識就是實現了知識和技能目標,但不掌握過程和方法就是紙上談兵,科學課的學習,只有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經歷每一次提出問題,尋求答案的過程,才能使知識和技能成爲自己的一部分,爲日常生活所用。還要培養他們互相幫忙團結合作的品格,激發其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不斷增進其自信心和進取心,這樣的課堂纔是充滿生機的課堂。

總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讓他們在這個舞臺上做一個“樂知者”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做爲一個科學課教師更應不斷探索,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教學,科學合理的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快樂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