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3.17W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反思1

《醜小鴨》是根據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話改編的,故事中的醜小鴨是一個面對艱難曲折的歷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寫得十分感人,貼近兒童生活。在語文課改的浪潮中,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閱讀下,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賦予了《醜小鴨》新的生命,引發了孩子們多方面的思考。作爲一名熱愛閱讀的語文老師,非常希望透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孩子們與我一樣喜歡《醜小鴨》,使他們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訓練與提高。

《醜小鴨》的語言優美富有情感,並蘊含着深刻的人文內涵,過分理性的肢解只會破壞文章帶給讀者的整體美感。因此,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教學時,打破了以往教學中過分注重理性分析的教學設計,而是讓感性教育去呼喚孩子們心靈深處最美好的情感,去引發他們對文字內涵的感悟。

一,課文重組,激發情感。

通常《醜小鴨》的教學結構都是按醜小鴨的命運情節發展來組織課堂教學。也就是說教學內容延伸的過程和課文的情節發展的過程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處理這篇文章的教學結構時,把醜小鴨的痛苦經歷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醜小鴨從出生以後受到家人的欺負,到離家出走以後的不幸遭遇。透過朗讀,想像,感受醜小鴨的不幸。再回過頭來學習醜小鴨看到白天鵝一部分,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驚奇,羨慕這兩個關鍵詞,感受到醜小鴨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關愛的心情。透過老師的導語反覆跟前面的'磨難相聯繫,相對比來組織教學。這樣內容上的反差,感情上的對比,使孩子們對醜小鴨的磨難會有更深刻的感悟,爲學生學習下文,使孩子們對醜小鴨變成白天鵝後,那種幸福,那種快樂,那種興奮有更深層次的體驗。

這樣的安排,較按情節發展線索來安排教學,更有利於激發孩子們的感情,也更有利於加深孩子們對醜小鴨由磨難到最後成爲天鵝後的那種快樂的感悟。當孩子們在經歷了幾次感情起伏的跌宕,與醜小鴨一起從心底裏發出快樂的呼喊時,醜小鴨的形象,醜小鴨的感情,醜小鴨的精神真正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靈。

二,情境討論,激發想象。

在教學醜小鴨的三次磨難中,我有意識地滲透了感性教育的理念。設計了三個側重點不同的感性化的討論點。在教學醜小鴨離家出走一段時,我問孩子們:哥哥姐姐欺侮他,小夥伴們嘲笑他,連媽媽也不太喜歡他,醜小鴨心裏會怎麼想你認爲醜小鴨離家出走對嗎孩子們不但能抓住課文內容體會醜小鴨的痛苦遭遇,並能結合實際探討自己在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做怎樣的選擇,這也是對孩子們一次挫折教育。在孩子們讀完第四自然段後,我又問:讀了這段,在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孩子們設身處地地去想象當時的情景,去想象醜小鴨的心情,去想象醜小鴨當時那種孤獨的境遇之後,他們的心與醜小鴨貼得更近了。在讀完第五自然段時,老師動情地說:面對昏倒在冰湖上的醜小鴨,如果你就在他身邊,你會怎麼說,又會怎麼做呢孩子們的心顯然被深深打動了,他們有的大聲鼓勵醜小鴨堅強,有的說要把醜小鴨抱在懷裏帶回家去,有的轉而替醜小鴨表達憤慨,表達不平。

感性化的討論,點燃了孩子們的想象,讓孩子們在想象中走進文字,與醜小鴨同命運共呼吸,真正走進了醜小鴨的心靈。

三,深化主題,點燃心靈。

在這堂課的主題挖掘上,我更關注學生從醜小鴨身上自己感悟了些什麼,這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這些帶給他們的人生思考,啓迪也更容易內化爲自己的行動。在孩子們讀完《醜小鴨》後,我不失時機地點撥:讀了《醜小鴨》,你有什麼想說的,請寫在你們手中的白天鵝身上。孩子們的心靈被醜小鴨的故事點燃了,他們有的寫到:戰勝磨難,取得成功的祕訣——相信自己,我能成功!不能笑話別人,笑人不如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想我們應該像農夫那樣,做個善良的人。我想對大家說,逆境使人堅強,磨難成就人生。我想對自己說,遇到困能要堅持。我想對大家說,不怕別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爭氣。這是情思的浪花,是孩子們感悟的浪花,更是他們生命的浪花!在感性教育的火焰中,孩子們的心靈被點燃了,散發出異彩紛呈的奪目的光華。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反思2

摘要:隨着時代的發展,小學語文教育也在不斷地發展之中。童話故事教學也逐漸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但是童話教學是一個新的教學點,在教學過程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本文將針對小學語文中童話教學做出幾點反思。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反思

童話是利用多種描寫手段來塑造一些人物或者動物形象的一種文體。它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對於小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童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在蘇教版的教材中引入了許多童話內容。

一、小學語文童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童話選文形式重改寫,內容過多是說教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童話選文大多是改寫爲主,編者選取一些文章,然後自己進行改寫,改寫並不能保證童話的原汁原味。而且編者選入的童話故事基本上都是說教,過於強調道德倫理。在小學課本中,由於孩子的閱讀能力較差,而原著篇幅較長,所以編者只能選取一小段來選入課本中。這時,編者在對原著進行改寫時,就加入了自己的主觀色彩,改寫內容與原著不符,有時很可能會曲解作者的原意,導致童話內容的變味[1]。在童話故事中,原作者通常所描寫的人物,都是勇敢,善良,勤勞,樸實的人物,他們全身都有許多優點。但是在童話作品被選入小學課本後,就變成了說教性的文章,失去了原有的趣味性。在編者改編,教師教授後,童話變成了說教性的文章,強調德育,這樣的故事改編和教師講課,就改變了童話的本質,將孩子的童心扼殺在“搖籃”,違背了童話的歷史使命。

(二)童話教學注重分數和人文性

在教學中,童話處於一個被忽視的地位,教師對於童話往往是一個說教的過程,講授方法單一,沒有一點童話故事該有的趣味性。童話是一種帶有趣味性的文體,童話中有豐富的想象力,有充滿童趣的文字。童話裏的主人公擁有“七十二變”的能力,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童話故事就是因爲這些生動的故事情節才吸引學生閱讀。童話故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想象力更加豐富,並在童話中獲取更多的快樂。現在的童話教學只注重人文性,而忽視了童話的工具性,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年齡,心理特徵,從他們的生活,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更好的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2]。

(三)童話教學中教師重講授、重求實

教師的教學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教師對於童話的教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欠缺,會直接影響到對於童話的教學方式,教師如果對於童話不瞭解,就沒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童話教學起來就會變得十分的吃力,從而影響對學生的教學,教師對於童話不熟悉,就不會知道童話教學的重點,只能根據原來的教學特點把童話變成一個說教性的文章,以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學生,用成人的思維方式解讀童話,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造成學生主觀能動性缺失。在童話教學中教師注意點通常會放在知識訓練上,注重知識的傳授,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識字,寫字,朗讀方面。不注重從兒童的角度對童話進行解讀。解讀生硬,使得學生難以理解童話真正要表達的含義,限制了學生想象力和思維創造力[3]。

二、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策略

(一)減少選文修改,完善童話選文

童話文體篇幅較長,所以在被選入教材時,編者爲適應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對童話做出一定的修改,刪減,但一些童話經過刪減後,原作者的原意就會被篡改,影響學生對於完成童話的理解。在新的課標改革下,編者對於童話的選擇要進行改變,大的部分可以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在小的部分,選擇一些可以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文章。在對童話選擇時,儘量不要改動童話作者的原語句,詞語,結構。儘量不要改變童話中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和寓意。對於一些字數較長的童話故事,分成課上閱讀和課下自學,這樣既保留了童話的原汁原味,又節省了時間,在課堂學習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下就會對另一篇進行閱讀,這樣的教材編寫方式一舉兩得。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童話選擇也要不同,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對童話教材進行適當的選擇,低年級選擇簡單易懂,符合低年級心理特徵的童話故事,高年級的學生選擇一些童話劇和童話詩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利於學生的成長。小學童話的選文要類型多樣化,語言生動,活潑有趣,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愛上童話,走近童話世界[4]。

(二)更新教學方法,理解童話精髓

聽、說、讀、寫是課標中對於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四種檢驗方法。運用在童話教學中去,就是聽教師讀童話故事,學生說出童話故事的大概內容,學生自己課下讀童話,並且嘗試自己寫童話故事。教師要適當轉變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理解到童話的精髓。

(三)提高教師素養,優化童話教學

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童話素養,嘗試用兒童的心理解讀童話,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優化童話教學方式。童話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使得小學中的童話教學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