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比一比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36W

  比一比教學反思範文一:

一年級數學比一比教學反思

在數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集體學習知識點的時候,舉手發言積極的孩子總是那麼幾個,或者孩子的齊聲回答讓我們老師感覺“好像”孩子們都學得不錯。可是一到了幼兒操作的環節,問題就會一一浮現,這就說明了集體教學的時候有的孩子存在“渾水摸魚”的現象,孩子之間數學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在數學活動《比一比,說一說》一開始,我出示大象和長頸鹿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大象和長頸鹿比,誰的腿粗,誰的腿細。孩子們透過一一比較觀察,都能說出正確的答案。接着我以大象和長頸鹿要過橋的遊戲情節,引導幼兒比較橋面的寬和窄,孩子也都到說的很好。活動一直很順利的開展,最後我準備了各種粗細不同、大小不一的物體圖片讓幼兒一一配對連線,如:有4個大小不一的小男孩圖片和4個大小不一的皮球,分別上下兩排排列,讓幼兒找出最大的男孩配最大的球,以此類推,一一對應。在集體講授的'時候孩子們好像都很清楚,但是獨立操作的時候,有很多孩子都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有的孩子少連了,有的孩子連錯了,甚至還有的孩子不動腦筋瞎連。這樣的數學活動,讓我不禁考慮,怎樣才能估計到數學能力差的孩子,同時也能使數學能力好的孩子得到發展呢?

思考後,我覺得還是要從自身組織教學能力出發,靈活組織課堂教學,提高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首先,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提問不同層次的幼兒,簡單的運算和基礎知識,多提問能力弱、中等層次的幼兒,並注意引導他們以模仿性學習爲主,透過簡單的模仿,舉一反三,從中找出規律,如本次活動《比一比數一數》中,教師可以透過引導幼兒找出最大的把線連接好,在透過刪除法,幫助能力弱的孩子找到方法。對能力強的幼兒,教師可以適當拓展深度和難度,以創造性學習爲主,讓幼兒在質疑解惑中發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注意把握教學過程中的速度,在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要放慢速度,使絕大多數幼兒能夠掌握,而對一些高層次問題,教師適當加快速度。每次數學活動,爲滿足能力強幼兒學習的需求,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出一些難度大,稍微靈活的題目。

最後,在重視人本身的發展的基礎上,以幼兒爲中心,面向全體、照顧差異,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在評價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教師評價的要求也不同。對於特殊幼兒,教師採用“拉一拉,幫一幫”的態度多鼓勵、多引導,及時給予幫助和輔導,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對能力強的孩子多采用“比一比、賽一賽”的方法,提高的競爭意識,高標準,嚴要求,使他們更加努力奮進。評價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幼兒參與,給孩子一個靈活的評價標準,啓發他們多看到同伴的長處,引導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透過互動讓幼兒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比一比教學反思範文二: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指標量,用以代表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學習內容的設定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選取學生身邊和社會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設定認知衝突:當兩隊人數不相等時,怎樣比較才公平呢?不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而且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學生憑着自己原有的經驗和判斷,發表自己的見解,把矛盾的情景呈現在學生面前,遵循了學生的學習心理,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讓學生經歷平均數知識的整個構建過程。

理解平均數概念也是本課一個重點,在尋求平均數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充分交流想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注重探究知識的條理性和層次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環節運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直觀清晰的理解了怎樣透過移多補少取得平均數,並從中感受到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

在學生認識並理解了平均數的算法的基礎上,將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出示了三組生活中平均數,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透過提問:“生活中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需要用到平均數嗎?”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在爲小熊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但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透過提問:“除了平均數外,還有什麼其它因素會影響到下週進貨量呢?”進而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良好習慣。

本課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對學生出現的情況預計不足,在第一次比兩隊人數一樣的情況下,學生就出現了用比較平均數的方法分勝負,於是在這裏花費了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更好的注重教學問題的中心,要注重提煉知識的技能技巧,要關注和利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此外,教學機智不足,教學語言需要錘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