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優秀簡歷>簡歷模板>

“低薪時代”並非空穴來風

學問君 人氣:2.86W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2012屆畢業生雙向選擇招聘會上,學校就業服務中心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實際工資比本人預期少了約1000元。   

“低薪時代”並非空穴來風

這場上海高校單獨組織的近年規模最大的招聘會,來自上海、北京、濟南、廈門等城市的202家用人單位參會,吸引了全國萬餘名大學畢業生前來應聘。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就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透過對這次招聘會的調查,今年畢業生的起薪點比預期更低,其實一些“名校”大學畢業生的薪資要求本來並不算太高。   

在招聘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專業一名本科男生了解到同專業研究生的月薪在5000元至6000元之間,因此他希望的月工資約爲4500元,而一些招聘單位給出的薪水卻在3000元至4000元的範圍內;復旦大學市場營銷專業大四學生小施說,一些已找到工作的同學,合同上的月收入三四千元,最高的也不過5000元,而這場招聘會上的“報價”更低一些,大多在3000元上下。   

來自外省市畢業生的薪資要求相對更低。湖北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學生小王的期望月薪在2000元至2500元之間,北京物資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小李的期望月薪在2000元至3500元之間。兩人都坦言,這樣的期望,只是他們念大學之初“理想”月薪的一半。成都理工大學資訊管理專業學生小龔說:“我在上海有親戚,月薪2500元就可以。”   

招聘方則進一步壓低了畢業生們已在下調的起薪點。中國重汽集團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招聘人員表示,初步瞭解得知,車輛工程、發動機及機械專業的本科生預期月薪約爲6000元,但是,“這個數字目前我們達不到”。   

不只是在上海,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日前公佈的《200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統計》顯示,從全國範圍來看,半數高校畢業生的月起薪在1500元以下,80%的畢業生月起薪在3000元以下。   

招聘新趨勢:從“粗放”到“集約”   “聽說今年的就業形勢比去年更嚴峻,不少單位都減少了招人名額。”在上海交通大學的招聘會上,一些學生擔憂地議論說。   

這一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日前,上海一家房地產投資企業老闆表示,今年公司下屬的房產部門和投資部門將從去年招用20人減少到招用五人,且優先考慮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這家正處於成長期、運營正常的公司,爲什麼減少招聘量?這名企業主坦言,往年的招聘思路是“廣撒網”,符合基本要求的人就先招進來試用,經過“大浪淘沙”,再留下較好的.幾人簽訂合同。但今年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在試用期也要籤合同,必須給工資、繳社保,因此,企業不得不改變策略。   無獨有偶,上海一家知名布藝公司負責人也表示今年招人會更謹慎。她說,《勞動合同法》規定了試用期與正式合同期有一定的比例關係,如果籤一年的合同,試用期就不能超過一個月,而在手工紡織這個行業,要考察一個新員工是否適應,短短一個月時間是不夠的。“新法規定在辭退時還要支付額外的成本,最讓我擔心的是,一旦招來的試用期員工不適合,到時想退也退不掉了。還不如少招新人,多招熟手。”   

有跡象表明,在不少企業這種相同心理的作用下,招聘市場正呈現出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趨勢無論從總量上還是結構上,對於在實際工作經驗方面不具優勢的畢業生都較爲不利。

2030爲何取代了4050?

當上海還在爲簡稱“4050”的中年人化解就業難題時,又見“2030”年輕人的失業困局浮出水面。來自上海社科院的數據表明,近年來,在上海的失業總人數中,“2030”人羣已佔約六成。   有關專家認爲,儘管近些年各地政策推動和機制建設在不斷努力,但目前仍有兩道“門”擋住了畢業生等青年羣體的就業路。   

一是“經驗准入”的過高“門檻”。   

上海社科院青年就業專家楊雄認爲,如今的職場,普遍要求求職者具有一定的相關工作經驗,大多爲二至三年,這使得至少有35%的應屆畢業生因爲缺少實際工作經驗而難以落實工作。   

不僅是大學畢業生,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曾開展的一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上海25歲以下的失業青年中,有41.1%的人認爲缺乏工作經驗是造成失業的主因。他們由於缺少符合新型產業發展要求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經驗,而無法跨過准入的“門檻”。   

一些用人單位片面看重企業成本,企業培訓不願投到畢業生等年輕人身上,也使得工作經驗相對缺乏的青年少有就業競爭力。有一家企業曾招聘了一批青年,但兩個月後就淘汰了近20%,理由是“一開始沒法上手”。而要專門爲新手舉辦職業培訓,又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支出。在招聘市場上,常有招聘方表示“這名學生很優秀,遺憾的是沒有什麼工作經驗”。

一些畢業生只能無奈地倒在“門檻”前。   

二是過窄的“門路”。   

專家認爲,當前一些高校設定的專業與市場需求難以“對接”,使得“所在專業”取代了“應聘者能力”成爲一些青年失業的首要原因。一方面,有的高校所設的專業沒有比較突出的特色,比如英語系的學生除了英語能力比別人略勝一籌外,沒有其他專業特長,而其他專業中英語出色的學生並不少見;另一方面,有的專業又過於狹隘單一,社會每年的新增崗位需求就只有寥寥幾個,造成這些專業的學生“難爲無米之炊”,不得不被迫失業。   

專家指出,隨着新增求職者的基數逐年提高,高校的專業設定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越來越重要,有些專業的學生就業率爲100%,而有些院系卻大量“滯留”畢業生,這說明一些高校專業的課程設定、教學計劃、培養目標仍然不夠有效,亟待調整。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認爲,當前的高校教育需要警惕兩個趨勢:一是不正確的人才培養定位,將導致人才培養的雷同與千篇一律;二是不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將降低大學生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   

有專家指出,以擴招形式迅速發展起來的大學教育,並沒有根據社會的需求、市場的需要進行合理的結構調整,“擴招熱”雖圓了不少人的大學夢,卻造成同專業、同層次人才的激烈競爭,加劇了人才市場上“一邊大學生過剩,一邊技術人員短缺”的現象,這一情況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