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婚戀心理>

婚姻困境的解藥

學問君 人氣:6.14K

面對婚姻困境,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呢?解藥又是什麼呢?婚姻困境的解藥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婚姻困境的解藥

  

評估維度1:意願和能力

出軌方如何看待和定義自己的行爲,他是否真心實意地想修復這段關係,是最爲關鍵的。

死不承認型的實質是自欺欺人的否認,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應對模式。除了死不承認,男人還有兩種常見態度:

一是“我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這是用一種合理化的方式狡猾地逃避,用冠冕堂皇的說法繞開問題。

另一種是從道德的角度批判自己,這樣的人往往超我比較強,成長過程可能被嚴苛的教育,內心特別壓抑,出軌是突破壓抑的一種方式。其實質是用超理智的方式面對問題,迴避了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需要。

那麼,持什麼態度的人值得我們嘗試重新愛上他?

他能看到你們關係的重要性,有強烈的動機去挽救關係,同時他能意識到,在這場危機中,最關鍵的是對自己的內在需求進行探索,瞭解事情背後的原因,對你們的情感關係進行深度討論。也就是說,他不僅願意“治標”,還能更加勇敢地“治本”。他是否有足夠的自省力和探索自己的意願,在所有評估因素裏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缺乏面對困難、清理後事的能力,幼稚地希望對方像家長一樣,能快點放過他。而情商高的人會懂得情感的特點,有能力也有耐心去循序漸進地完成善後的工作。他能理解對方的情緒,允許對方表達受傷、恐懼、自卑等等負面的感受,還能接受創傷的恢復需要時間這個現實,與對方共同度過創傷期和修復期。

評估維度2:他是哪一種出軌?

出軌分兩種:

一種是腦後勺朝外的出軌,丈夫用另一個女人的存在向妻子抗議,實際上還是以原來的關係爲核心,或許還有挽救的希望。

一種是頭也不回的出軌,是“革命性”的出軌,兩人的關係早已腐朽不堪,出軌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

在這些外在的表現下,體現的是雙方的情商水平、人格水平,以及彼此構建出的三種不同人格發展階段的關係:

1、“你吃我我吃你”的關係

這樣的兩個人其實都是嬰兒,兩個人除了等着對方餵飽自己,什麼也不會做,也無法理解共情彼此。這種人格水平的男人出軌也往往是因爲生活裏無法忍受“斷頓”。這種狀態下的挽回會很艱難。

2、“吃自己”的關係

當事人其實一直在“自己和自己玩”,玩的是自己心目中的那套道德標準、規則、正義。“吃自己”的男人如果出軌,往往是因爲需要把自己的陰暗面釋放在另一個女人身上。

3、“又吃別人又吃自己”的關係

這樣的人屬於在衝突中來回糾結的類型,既想追求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但又覺得內疚。

我們無法比較哪種關係下的出軌方更值得挽回與被愛,實際上每一種都有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第一種關係中,“嬰兒”要學會的是讓自己長大,讓自己可以給自己安撫,具備爲自己的情緒負責、承擔自己情緒的能力;

第二種關係中,癥結點在於是否可以學會理解別人,甩掉那套僵化的標準,走進他人的內心世界,實現情感的連接;

第三種關係中,關鍵在於找到真正和別人相處的平衡之道。

不論是哪種人格水平,對於出軌的人來說,都是他能否完成他人生的轉變和人生的成長決定了值不值得被挽回。

評估維度3:出軌後的不同時期

1、拯救期、迴歸期:此時出軌一方還有明確的意願想要回來,這時做工作相對而言是最容易的。

2、權力爭奪期:雙方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去修復關係,最容易出現衝突和來回撕扯的情況。

3、形式婚姻期、冷漠期、僵死期:此時經過了權力爭奪期的長期消耗與戰鬥,婚姻進入了“等死”狀態,此時挽救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評估維度4:被出軌方

首先,被出軌方的自戀水平、自尊水平怎麼樣?

有很多女人面對丈夫出軌,會感到極其羞恥與傷痛,便沒有氣力去整合傷痛,更難以創造有利於出軌方迴歸的條件。這往往與她原生家庭造成的老傷有關,她會因爲這種痛苦太過強烈而難以自救於被害者的角色,成爲婚姻的修復者。

第二,她的情商水平如何?

面對出軌事件,情商方面最關鍵的有三種能力:

情緒的承受能力

情緒的彈性能力

情感的加工和策略能力

情商高的女人,能夠理解自己的痛苦,也敢於面對傷痛,她的內在更有力量,更能承受打擊和挫折,也就有機會去修復內在的創傷與外在的衝突。

第三,她的認知水平是怎樣的?

認知水平高的人,看問題角度更寬闊,更多元化,更有彈性,解讀也更客觀,引起的負面情緒也就不會過於強烈,對自我的感受也更正向。

總體說來, 雙方的人格水平、情商水平、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情況、不同的出軌時期等等各種複雜的因素決定了“再愛”這兩個字是一個幻想還是能成爲現實。

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在那些在出軌事件裏得以存活下來的關係中,我們看到的,是兩個能夠正視問題、保持基本的冷靜、可以一起解決問題的人,僅僅有一個值得愛的單方是無法書寫出美好結局的。

一個女人怎麼做,可以讓一個男人做不了男人?

如果做愛變成了證明和試驗,夫妻倆就都擔上了巨大的精神負擔,丈夫害怕自己的性能力不斷下降,妻子害怕面對丈夫總是唉聲嘆氣的樣子,這樣下來,就變成一種惡性循環,丈夫越發擔心自己喪失性能力,做不了男人;女人也隱隱擔心將來自己會守活寡,兩個人的災難感越強烈,做愛就越發變成一種可怕的冒險。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有人說是女人在念咒,好像她在給丈夫洗腦。

那麼這個咒語是什麼呢?

男人,如果你不舉,那你就不是男人了。主語的男人是性別爲男;賓語的男人是精神層面的男人。

世俗上,一個男人最大的侮辱就是兩樣:

1)戴綠帽;2)陽痿。

一旦男人的尊嚴垮了,這個男人就會被自己邊緣化,他自己就把自己歸類爲loser的行列,而在他自己的觀念中,loser是不值得活的。

什麼樣的男人最容易被女人閹了呢?

太把女人的話當回事兒的男人最容易被女人閹。

爲什麼他會這麼把女人的話當回事呢?因爲他從小就沒有辦法發展出真正的自我。

比如一個生活在強勢媽媽眼皮下的男孩,一切都要按媽媽說的去做,他根本沒有一個時空可以發展出一套維護自尊的護具,只要他露出自我,展現他的脆弱,他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那麼什麼樣的女人最容易閹割男人呢?

閹割掉自己的女性自我的女人。

比如一個有着過於強勢的爸爸的女人,她心灰意冷地隨便嫁給一個聽話的低層次的男人,身體是他們唯一的連接。而當身體的連接也斷裂的時候,她的憤怒終於無法壓抑,她發現,她對男人有深深的恨意,而這些恨意的起點,就是父親。

當他們開始無性婚姻的時候,她忽然有一種解脫,因爲她更懷念和爸爸在一起歡樂的小學時代,那時候,她可以肆無忌憚地在爸爸身上爬上爬下。

對她的男人來說,當他終於放棄了性生活,他似乎也有了一種心靈深處的解脫——他終於不用擔心自己是loser了。因爲他已經是了,也就不用擔心被指責被侮辱了。他已經來到了一個無可指責之境了。

這個故事說的是我們沒有辦法發展的自我:一個男人如同被通緝的殺人犯,在被捕的那一瞬間終於解脫:我終於不用逃了;一個女人如同渴望穿越的幻想家,終於閹割掉自己一切女人的部分開始迴歸到女孩的世界。

殘缺成了他們的歸宿,愛則對他們太殘酷。

心理學認爲:所有性的問題,都不是性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問題。牀上的運動,其實都是我們內心運動的倒影。

這個倒影就是我們沒有辦法發展的自我,和我們無法相信的世界。

比如,這個女人沒有機會和爸爸或者其他人發展出哀悼的能力,她的父母都生活在對慾望的恐懼中,最終這個女人也在自己的婚姻中成功地閹掉了慾望,迴歸到自己的父母的世界。

這個男人,沒有機會和他的父親保持連接,他的媽媽一生都生活在對脆弱的恐懼中,他認同了媽媽的恐懼,就無法認同爸爸可以勇敢地呈現自己的軟弱。

相愛,必然相殺;相殺,必然相愛。

如果我們無法徹底的愛下去,就會以相互殺戮來代替。

比如女人的爸爸,他無法接受自己對正在成爲女人的女兒有慾望;他的妻子又太壓抑自己,他對慾望的飢餓更讓他充滿了恐懼,於是他就要殺死慾望的來源,比如女兒。

比如男人的媽媽,她無法接受自己作爲女人的存在,她害怕一旦自己柔弱了,這個家就垮掉了,這就讓這個男人也無法接受自己的軟弱。

我們不習慣這樣的思路:每一次陽痿,都是一次新生的開始,因爲小弟弟在告訴你,你已經走到舒適區的邊緣了,也許你需要得到一些你以前沒有得到的東西。

比如這個男人需要得到的是一個女人的聲音,這個女人可以撩撥他,可以挑逗他,可以接納他的脆弱,可以給予他男性力量的承認;

比如這個女人需要得到男人的承認,承認她女性部分的美好,而非只接受她非性別時期的自我,她可以驕傲的展示自己做爲一個女人的存在。

如果他們的生活中出現這些不同,他們的生命纔不會由那些創傷所左右,可是他們到底有沒有意識到,是誰殺死了他們的慾望,是誰正在導演牀上這些動作戲?而他們到底有多少動力,去改變這樣一場勾心鬥角的遊戲呢?

有時,我們對情感這回事看不透,是一種慈悲。

看得穿,看得破,則是一種智慧。

我們太習慣忠於過去,太習慣停留在那些未完成的狀態中,如同童話中被封了定身符一樣,當我們開始又能動的時候,就會如此恐懼。

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新的生命的,不是每個猴子都願意下樹的。

留在樹上的,叫做黑猩猩,走下樹的,叫做人類。

真正的匹配不是靜態的,臨時的,一廂情願的匹配,而是動態的,永久的,不斷調整的匹配,是一生都需要修煉的舞蹈。

關於匹配,有些人可能很想知道,我得去找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倆能“咔嗒”一聲對上扣,然後就能不費什麼力氣,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對不起,這等好事,天底下沒有。

這種想法的背後是一種靜態的'、將目光集中於當前的思維模式。真正的匹配,需要用動態的眼光去看,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去看,概括地說就是:你們有化解衝突、處理差異的能力嗎?

早有統計顯示,在那些比較和諧的、維持了很長時間的婚姻關係裏,其實相似的、匹配的部分只有30%,而剩下的大部分——那70%都是兩人有差異、不相匹配的部分——匹配是次要的,不匹配纔是主要的。

因此,最重要的是兩個人可以求同存異,在發生衝突的時候,第一不讓事情嚴重化擴大化,第二可以化解衝突,讓大大小小的危機成爲加深情感連接的機會。

這第一點是起點,也尤其不容易。爲何?因爲我們往往沒有生活在當下,而是仍然活在過去的陰影中。

我們的成長都是不完美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着一些創傷,一些情結,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衝突非常容易勾引起過去的傷痛,觸發過去的感受,於是那些本身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卻非常容易在彼此心目中上升爲原則問題——夫妻間的裂痕也就這樣產生了。如果不知該怎麼處理,那麼當初再完美的匹配,也都會被炸得體無完膚。

夫妻之間要有怎樣的“金剛鑽”,才能化解衝突,真正長久地匹配呢?

1、有情緒的包容力和容納力,可以快速地處理、降低自己的情緒強度;

2、有自省的能力,能夠反思自己內心裏到底發生了什麼,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知道自己爲什麼情緒失控,而不是隻會指責對方;

3、有共情的能力,能夠理解對方,知道對方也可能是因爲觸碰了內心的情結而情緒激烈,不會立刻黑化對方或貶低自己;

4、衝突之後,兩個人可以一起心平氣和地覆盤,在深度溝通中實現情感的連接。

當生活中出現衝突,情緒襲來的時候,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既不是壓抑,也不是隔離,而是快速地消化、解讀自己的情緒,這樣就能避免進入PS的狀態,避免讓自己處於非黑即白的偏執分裂的位置——立刻怒火中燒地把對方看成壞人、施害者。

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反思自己的態度,找回成人的狀態,調節自己內心裏過於嚴厲的父母形象,或是去共情到自己的內在小孩,看到當下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之間的差異,看到自己反應過度的部分,把自己的核心情緒和當下的問題區分開。

當兩個人都平靜下來之後,就可以互相說句“對不起”,聊聊自己那時爲什麼會情緒化,內心的脆弱點是什麼,也聽聽對方怎麼說,去理解TA,更深入地瞭解TA的過去,共情到對方最敏感的地方——一場爭吵便轉化爲了互相理解、彼此療愈的溫暖時刻。

總的說來,能有這樣的結果很難,因爲這要求雙方都能知道自己在婚姻中、情感中追尋的是什麼,什麼對自己最重要,爲什麼這些最重要,爲什麼有些事自己無法接受,而另一些事自己又異常關注。也就是說,他們足夠成熟到了解自己的核心情結,清楚衝突中產生的那些感受從根本上說並不是對方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當一個人對自己的核心情結有所反思,也就能逐漸地釋放掉情結對自己的影響和操縱。

當兩人能透過脆弱相對、共情對方、反省自己獲得釋放和成長,療愈彼此深度的創傷時,也就讓婚姻具備了真正強健的體魄,能夠去抵禦時間與歲月的侵襲,實現一生的匹配。

交往初期,很多所謂“般配”的面紗下,實際上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我們愛上的只是對方的人格面具。

在情感的道路上,如果一個人過分渴望“匹配”,渴望找到一個絕對的t,那就說明TA太希望可以佔到一個“大便宜”,讓對方來圓自己的夢,反過來講,TA的情結或許也太深太頑固,過去的創傷讓TA對於情感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的信心,所以纔會希冀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所以,過於甜蜜、過早出現的默契、剛在一起就覺得特別般配,反而往往是危險的——所謂的“便宜”背後都有着高昂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