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戶籍政策>

評論: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是“消滅農村”(2)

學問君 人氣:3.13W

針對一些農民有着土地情結,以及把土地作爲“最後的防火牆”心理,也需要進行制度探索。目前有些地方已經試行,在土地承包關係不變的前提下實現農民入城,這樣的制度改革正體現了這樣的努力。這一制度創新,不僅能讓農民保住承包地,獲得可靠的“土地紅利”,而且能讓農民吃下“定心丸”,放心大膽地“洗腳進城”。

評論: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是“消滅農村”(2)

文化融入是影響“農轉非”的一個重要問題

除此之外,還要看到影響“農轉非”的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文化融入的問題。相對於年輕人“逃離北上廣”,現實中還存在一種農村老人“逃離城市”的現象,表現爲很多農村父母隨着子女來到了城市,但時間不長,他們就感覺到了不習慣,甚至千方百計想要回到好不容易離開的農村。對於這一現象,常常只是單向度地理解爲農民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而很少有人想到,城市在規劃設計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從整體上看,目前的城市規劃思路基本上是西化的和年輕化的,表現爲城市建設以高樓大廈爲主,簡單迎合和放大着“陌生人社會”的特徵。這種規劃設計思路,一直受到質疑和反思。比如,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簡·雅各布就深刻揭示了城市高樓化帶來的影響,表達了對城市多樣化的嚮往。

社會結構邁向“陌生人社會”,這是由於社會流動引起的。但必須看到,人是有交流需求的。特別是那些進城的農民,他們熟悉的人際關係一下子被打斷,從“雞犬之聲相聞”到“老死不相往來”,肯定會有着種種不適應。在現代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考慮到鄉土文化的一些特點,更加註重人的交流和生活,這樣的城市對農民就有吸引力,這樣的城市其實也是城裏人、鄉下人,是所有人期望的。

宜居是現代城市的基本功能,也是人們對城市的基本需求之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一個“讓人詩意棲居”的城市,必然是一個多樣性的城市,必然是一個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樂趣的社會。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鄉土社會,也是一種“熟悉社會”,人際關係往往表現出熟絡和熱鬧一面。從文化上講,鄉土社會並非一無是處,鄉土社會和鄉土文化的一些優秀成分,不僅不應該放棄,而且應該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得到堅持和發揚。

無論是經濟新常態還是城市新常態,都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出了新希望和新要求。因此,農民不願“市民化”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從問題導向出發,農民不願 “市民化”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有時也是一個文化問題。在城市發展中,打通農民融入城市的“最後一公里”,更多關注人的生活,關注農民的文化需求,這不僅事關城市化發展,而且事關“化解房地產庫存”,具有雙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