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作文>

《泥濘》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6.62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泥濘》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泥濘》讀後感

《泥濘》讀後感1

“泥濘可以誕生跋涉者”這句話恰像久違的“清泉”淌過心間 說到我心坎上了

這讓我思緒飄飛縱橫 風起雲涌的心就像那風中翻動的衣袖。。

就像文中所說“我們不會刻意製造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的確 相信地 沒有誰會傻的可愛去刻意製造生活道路上的泥濘 然而 過慣了舒適的日子 卻希望可以在“泥濘”中跋涉一回

的確 泥濘有時是顯得那麼可愛

都說80 90後的一代過慣了無憂舒適的日子

也許“苦難”二字爲何含義卻也只有在字典中尋找了

如果說可以穿越時空 旅回曆史

我會想旅回那質樸自然而又簡單和諧的古代

但是 我會更想旅回那充滿烽火 金色苦難的中國近代

我願意感受那樣的艱辛 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活膩了的愚蠢行爲

可是 人不就這樣的嗎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這是人最自然最真實的一種本性

我只想說 未來的路還很長 我且以一種態度去看待將來的一切

這就是 坦然。

對嗎

《泥濘》讀後感2

寒假裏,我有幸拜讀了老鄉丁品森的《不要拒絕泥濘的路》一書。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人生需要多磨礪》。

這個故事講了一位叫班納德的老人,在風風雨雨的人生中遭受150次磨難的洗禮。然而,生活的磨難並沒有擊倒班納德,反倒磨練了他的意志品質,使他愈挫愈奮,愈發堅強,始終直面坎坷,笑對人生,變得更加達觀與自信,更加快樂與幸福。也許誰都沒有想到,困境竟讓這個世界上最倒黴的人同時也成爲這個世界上最堅忍不拔,最剛強不屈的人。

透過這個故事,讓我得出一個道理:困難和挫折絕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反而是砥礪人的最好磨石。只有有了它,才能使人們更加堅毅,更加強大,更加聰慧。鑽石愈硬,則它的光彩愈發眩目。而要使其光彩得到充分的顯現,就一定要經過反覆地磨礪,磨礪越多,才越能使鑽石顯現出它全部的美麗。

而如今有的人,家庭生活條件好了,養尊處優,胸無大志,每天都舒舒服服,安安逸逸地過日子,不想一顯身手,大展宏圖,稀裏糊塗過日子。當面對困難與挫折不能正確對待,往往在經歷一次一次挫折和失敗之後,那“不行了,看來我真的不行了。”常掛在嘴邊,怯懦就在頭腦裏潛長,以至漸漸失去了奮戰的信心和勇氣。

曾經我也有這樣的想法。在去年的寒假裏,我去學溜冰,當面對一次次摔跤,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時,就想放棄了。但是看着其他夥伴輕鬆飛快地如小燕子一樣在自由自在地飛翔,就對自己說:“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並且我能溜得比別人更好。”我對自己充滿自信,同在爸爸媽媽,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我成功了。

由此看來磨礪並不是壞事,它能磨出人的意志,能證實自身的價值。

《泥濘》讀後感3

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好像長大了不少,懂得了不少。每一篇都蘊藏着一個道理。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

感恩,不一定非得是感謝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每一次感恩都會使我們的靈魂得到一次昇華。俗話說得好:父愛如山,母愛似水,父母之愛,至偉至大,無與倫比,罕有所匹。正因爲如此,我們的先人爲我們留下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育我,長我畜我”、“父母者,人之本也”、“不仁之至忽其親”的教誨。也爲我們留下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寒衣針線密,家信痕墨新”的深深感慨。

鳥兒感謝天空,花兒感謝雨露,魚兒感謝海洋,而我,卻要感謝父母那無微不至的愛。

從一個嬰兒呱呱落下,一個寶寶快樂玩耍,一個學子踏上求知之路……,裏面包涵着多少父母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昂貴的,無微不至的愛啊!

有一則故事說到:日本一所民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去一家大公司應聘,主考官問他:“你給父母洗過腳嗎?”大學生說:“沒有。”主考官讓他明天在來一次,但條件是,當晚要給母親洗一次腳,大學生照辦了,當他握住母親雙腳擦洗時,才發現母親的腳跟木棒一樣堅硬,還殘留着一道道裂痕,乾澀的眼睛中一下溢滿了淚水,他這才體會到了無私的母愛。第二天,他如約去了那家公司,心情異常沉重對主考官說:“能不能進貴公司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我要照顧好我的母親,再也不讓她受苦了!”主考官微笑的點點頭說:“好,明天,你可以來上班了!”這則生動的故事充分體現了母愛的無私。

凡事要先學會感恩,不要做一個恩將仇報的人,要做一個會感恩的天使!

《泥濘》讀後感4

我也是小時候生長在北方一個平原上的小村莊,作者寫得那種雪的潔美及雪融後的泥濘以及由此生出的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我一直也是感受頗深,只是沒有象作家這樣精闢地用文字表述出來。

“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裏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這段描述讓我讀後會不由自主地生出笑意,這種情景也是我兒時經常會遇到的場景。做爲70年代出生,而又生長在貧瘠農村的孩子們來說,一塊小小糖果有着無限的甜蜜和幸福愉快的記憶。而象上文所描述的那樣,從口中滑落到泥濘中的糖塊會讓歡愉的心情沮喪到極點。不僅如此,泥濘也限制孩子奔跑,追逐,做各種兒時遊戲的範圍,使好動的孩子們減興致。否則就是渾身泥污,象個泥猴似的回家,輕則是母親的嘮叨責備,重則是父親的大手在屁股上留下的紅紅的印跡。

再大些,是離開小村子去外面的鎮上讀中學,那時的柏油路只有一條主線是黃河防汛用的,更多的村子還是窄小的土路,記得是放寒假的時候,大雪過後,厚厚的積雪融化,將土路浸泡得泥有5CM厚,自行車不能騎只能手推着,但是走不幾步,車輪和輪瓦間便被厚厚的粘粘的黃泥塞得緊緊地,車輪一點也不能轉,只能用小木棍把黃泥摳掉,車才能前行,走不出幾百米,人被車和泥弄得精疲力竭,棉衣也被急出的汗浸溼,遙望前行的漫漫泥濘路,人的心也絕望到極點。

那時人的心中只有對這泥濘的痛恨。

後來工作生活在城市裏,天下雨雪不僅徹底沒有泥濘之苦,而且平時滿眼的鋼筋混凝土,孩子的衣服上根本不用擔心沾上一點泥土,在家養花還要去很遠處找來泥土做花土。每每這時,心中便有些不太安然。

兒子二三歲的樣子帶他回我農村的老家,因爲小村離黃河很近,媽媽便盛一盆細細的黃河沙給兒子玩兒,他用小鐵鏟鏟來鏟去,高興得不亦樂乎,不知爲什麼一些細細的泥沙會給小小男孩帶給如此的樂趣,讓他樂此不疲。那盆黃河泥沙一直玩到他五六歲的樣子。

還有一次,也是我和兒子回老家,快到回來時,適逢一場大雨後。家離長途車站還有三四里的土路,媽媽讓我換上膠底平跟運動鞋,兒子還是穿他的小涼鞋,我們倆個一路走來,腳底沾上厚厚的黃泥,兒子興奮得小臉通紅,看着自己越走越高的鞋底呵呵地笑,說:“看!媽媽,我也穿上高跟鞋!”走到一條小溝的時候,兒子想跳過去,是他太小的緣故吧,一隻腳完全陷入淤泥中,急急忙忙只拔出一隻光腳,鞋子空留在淤泥中,兒子由起初的緊張不安轉而變爲哈哈大笑,笑他自己的窘相,笑他自己的光腳和那隻陷在泥中的空空的鞋子......我不禁頷首淺笑,兒子的眼中沒有泥濘之苦,心中只有對這黃泥的新鮮的體驗。

好在現在農村村村通公路,小汽車也能在大雨天開回自己家院子。

我沒有人家女作家由泥濘而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只有最簡單的生活記述。

《泥濘》讀後感5

又是一個陽光很好的日子,好在立秋了,陽光也似乎變得溫柔了一點,沒有了初入伏的那絲戾氣。想起了朋友的一句話“無論什麼季節,只要是陽光明媚的日子,做事情的勁頭就足,心情也會莫名的好…”是這樣嗎?

感覺的到,輕輕劃過的淡泊日子,簡單樸實而有質感。午後,陽光變得慵懶,淡粉的月季花兒,一層一層由裏到外靜靜的鋪展開,開的恰到好處,沒有一絲張揚,卻也不卑不亢。讓人無端的心醉,就連那落在舊牆青瓦上的陽光也懾人心魄…一瞥間,撞到了地上鋪着的一層淡粉的落蕊,心,突然就有了那麼一瞬間的失落。我知道,夏天,已經在我的周圍悄悄的落着,閉上眼睛,聽着那不知疲憊的蟬兒的鳴聲,有點替它們惋惜,短暫的生命正在隨着夏日的離去而一點一點走向終結,它們也只有趁着最後的日子,再秀一回精彩,然後,不管甘願或不甘,也只能無奈的悄然退場。然而,不同的意念也會在有限的空中行走,心裏還有放不下的念頭,偶爾,流星般從腦海流過,思維就有了一瞬間的短路,呵呵!是在替蟬兒嘆惜呢?亦或許是別的什麼?想起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世界永遠不會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很好,擡頭,天空開闊,有一種雲淡風輕的悠遠,輕輕的問一聲自己,可還有新的空虛需拿愛吃的東西來填充麼?不禁啞然失笑,我的最愛,有點無理。

踩着年少時不知走過多少回的泥牆根,摸着青磚道旁開着的牽牛花,它還是靜靜的開着,不久後也將會靜靜的調零吧?美麗的花兒盛開的飽滿,調謝的也迅速。突然就想起了童年的那些趣事,那些模糊又清晰的場景,連同故事中的“人物”,都被映在午後淡淡的日光裏,抓不住一縷痕跡,讓人忽而變的又高興,又惆悵……

回到院中,繼續瞅着那一片靜靜綻放,繁密雅緻的淡粉色月季,聞着它淡淡的清香,讓我想起了《傾城之戀》裏的女主角白流蘇,她也喜歡在夜風中聞着淡淡的花香,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也會是這淡淡的月季的清香?美的這麼平靜,不帶一點孤芳自賞的傲慢,又溫柔,又深情。真是好,也真是寂寞。好的東西其實也就是自己選擇的東西,白流蘇和範柳原的“傾城之戀”最終也歸於平淡,甚至是世俗,但那是她的選擇,也許偶爾在午夜夢迴的驚醒中,她亦會有一絲無奈,但無傷大雅…想起了曾經抄寫過的席慕容的一首詩,找了半天,還在:“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爲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作一顆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的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的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偶爾望一眼地上的落花,依舊是粉粉的,和枝上的一樣美,不一樣的是:儘管都是美,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美,一個是生,一個是死,於是,便成一個完整的輪迴…

《泥濘》讀後感6

“泥濘可以誕生跋涉者”這句話恰像久違的“清泉”淌過心間,說到我心坎上了

這讓我思緒飄飛縱橫,風起雲涌的心就像那風中翻動的衣袖,《泥濘》讀後感。

就像文中所說“我們不會刻意製造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的確,相信地,沒有誰會傻的可愛去刻意製造生活道路上的泥濘,然而,過慣了舒適的日子,卻希望可以在“泥濘”中跋涉一回。

的確,泥濘有時是顯得那麼可愛。都說80、90後的一代過慣了無憂舒適的日子。也許“苦難”二字爲何含義卻也只有在字典中尋找了;如果說可以穿越時空,旅回曆史。我會想旅回那質樸自然而又簡單和諧的古代。

但是,我會更想旅回那充滿烽火,金色苦難的中國近代。我願意感受那樣的艱辛,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或許有人會說這是活膩了的愚蠢行爲。可是,人不就這樣的嗎?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是人最自然最真實的一種本性。我只想說,未來的路還很長,我且以一種態度去看待將來的一切。這就是,坦然,讀後感《《泥濘》讀後感》。

對嗎?

《泥濘》讀後感7

北方的初春是骯髒的,這骯髒當然緣自於我們曾經熱烈讚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在北方漫長的冬季裏,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

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於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在街頭,看着枝條濡着雪絨的樹,看着教堂屋頂的白雪,看着銀色的無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內心便會洋溢着一股激情:爲着那無與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它們在消融的過程中容顏蒼老、憔悴,彷彿一個即

將撒手人寰的老婦人:雪在這時候將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美麗依附於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爲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醜陋才無奈地呈現。純美之極的事物是沒有的,因而我還是熱愛雪。愛它的美麗、單純,也愛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當然,更熱愛它們消融時給這大地製造的空前的泥濘。

小巷裏泥水遍佈;排水溝因爲融雪後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嘩嘩地響;燕子在潮溼的空氣裏銜着溼泥在檐下築巢;雞、鴨、鵝、狗將它們遊蕩小巷的爪印帶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裏印滿無數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樹龐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時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時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裏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

《泥濘》讀後感8

我所喜歡的作家遲子建寫過一篇名爲《泥濘》的散文,開篇伊始,作家寫道:“北方的初春是骯髒的,這骯髒當然來自我們曾經熱烈讚美過的純潔無暇的雪。”作家接着寫:“在北方漫長的冬季裏,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盛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在大地上,是整個北方沉淪在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街頭,看着樹枝濡着雪絨的.樹,看着教堂屋頂的白雪,看着銀色的無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心內便會洋溢着一股激情:爲着那無以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但是,看下去你就會發現作者的這篇文章並不是爲了讚美雪的,她接着這樣寫道:“春風使冰雪融化,......”她其實是爲了寫溶雪之後的泥濘。

作家說她喜歡這種由於積雪融化造成的:渾然天成的泥濘。並且由此想到俄羅斯的一些知名的作家,想到俄羅斯文學:就是踏着泥濘“一步一步朝我們走過來的。”他甚至把“俄羅斯的藝術洋溢着一股高貴、博大、陰鬱、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歸結爲與“春日的泥濘有關”,是泥濘“誕生了跋涉者,”“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鍊。”看到這些我不禁對作家獨闢蹊徑,別具一格的思路佩服的五體投地。但是,我知道思路是作家對生活的敏銳的感悟和對生活實質的發掘,是天性的聰穎,更是勤奮的收穫,我沒有這樣的感受。不過,我從這篇散文裏所得到的,是關於泥濘對我們的“磨礪和鍛鍊”意外的東西,我的感悟僅僅停留在給予我們美麗的雪中。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大段引用了作家對於雪的描寫,其實,對於雪的吟詠贊美的文字古今中外多如牛毛,生活在北方的人也身臨其境的感受過雪帶給我們的激動。“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雪讓大地,讓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周邊環境,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應該說是雪帶給我們的享受。但是,正如作家所說:雪有兩重性,“它的美麗依附於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爲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醜陋便無奈地呈現出來。消融的雪變成了泥濘,白雪覆蓋下的大地又暴露出它的骯髒和醜陋。

我不喜歡雪的欺騙,我寧願每一天每一時都能目睹事物的缺陷,當然不是隱忍和苟且,而是爲了改造。

我們不應該用綠色去塗改黃沙漫漫的沙漠,而應該用野草讓沙漠變成綠洲。

東北人有一句俗話,“紙裏包不住火,雪裏埋不住死孩子”,掩蓋和欺騙只能是一時,而真實才能夠長久。面對是改變的開始,我們應該勇敢的面對一切醜陋。

《泥濘》讀後感9

偶讀《讀者》20xx.22期,看到這篇視角極爲新鮮的散文,遲子建不愧爲女作家,大家深爲厭煩的普通的“泥濘”都能從中悟出人生的深刻。

我也是小時候生長在北方一個平原上的小村莊,作者寫得那種雪的潔美及雪融後的泥濘以及由此生出的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我一直也是感受頗深,只是沒有象作家這樣精闢地用文字表述出來。

“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裏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這段描述讓我讀後會不由自主地生出笑意,這種情景也是我兒時經常會遇到的場景。做爲70年代出生,而又生長在貧瘠農村的孩子們來說,一塊小小糖果有着無限的甜蜜和幸福愉快的記憶。而象上文所描述的那樣,從口中滑落到泥濘中的糖塊會讓歡愉的心情沮喪到極點。不僅如此,泥濘也限制了孩子奔跑,追逐,做各種兒時遊戲的範圍,使好動的孩子們減了興致。否則就是渾身泥污,象個泥猴似的回了家,輕則是母親的嘮叨責備,重則是父親的大手在屁股上留下的紅紅的印跡。

再大些,是離開小村子去外面的鎮上讀中學,那時的柏油路只有一條主線是黃河防汛用的,更多的村子還是窄小的土路,記得是放寒假的時候,大雪過後,厚厚的積雪融化,將土路浸泡得泥有5CM厚,自行車不能騎只能手推着,但是走不了幾步,車輪和輪瓦間便被厚厚的粘粘的黃泥塞得緊緊地,車輪一點也不能轉了,只能用小木棍把黃泥摳掉,車才能前行,走不出幾百米,人被車和泥弄得精疲力竭,棉衣也被急出的汗浸溼了,遙望前行的漫漫泥濘路,人的心也絕望到極點。

那時人的心中只有對這泥濘的痛恨。

後來工作生活在城市裏,天下雨雪不僅徹底沒有了泥濘之苦,而且平時滿眼的鋼筋混凝土,孩子的衣服上根本不用擔心沾上一點泥土,在家養花還要去很遠處找來泥土做花土。每每這時,心中便有些不太安然。

兒子二三歲的樣子帶他回我農村的老家,因爲小村離黃河很近,媽媽便盛一盆細細的黃河沙給兒子玩兒,他用小鐵鏟鏟來鏟去,高興得不亦樂乎,不知爲什麼一些細細的泥沙會給小小男孩帶給如此的樂趣,讓他樂此不疲。那盆黃河泥沙一直玩到他五六歲的樣子。

還有一次,也是我和兒子回老家,快到回來時,適逢一場大雨後。家離長途車站還有三四里的土路,媽媽讓我換上膠底平跟運動鞋,兒子還是穿他的小涼鞋,我們倆個一路走來,腳底沾上了厚厚的黃泥,兒子興奮得小臉通紅,看着自己越走越高的鞋底呵呵地笑了,說:“看!媽媽,我也穿上高跟鞋了!”走到一條小溝的時候,兒子想跳過去,是他太小的緣故吧,一隻腳完全陷入淤泥中,急急忙忙只拔出了一隻光腳,鞋子空留在淤泥中,兒子由起初的緊張不安轉而變爲哈哈大笑,笑他自己的窘相,笑他自己的光腳和那隻陷在泥中的空空的鞋子……我不禁頷首淺笑,兒子的眼中沒有泥濘之苦,心中只有對這黃泥的新鮮的體驗。

好在現在農村村村通公路,小汽車也能在大雨天開回自己家院子了。

我沒有人家女作家由泥濘而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只有最簡單的生活記述。

《泥濘》讀後感10

我想遲子健應該是一位遊者吧,從杭州西子湖,再到魯鎮,瀋陽胡宮,大興安嶺,巴黎等等,他的足跡不僅留在了他所踏過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時,她見過的地方多了,感觸也會有不同,在《光明於低頭的一瞬》中,她在俄羅斯的教學裏,看到大師的壁畫,可這不是主內容,她的注意力在一個打掃燭油的老婦人。無論神刻畫得有多麼莊嚴,平凡的美總會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讓我看到一個圍着頭巾,滿臉皺紋,平靜的婦人,在小心地用鐵鏟在刮燭油,每次只颳去一層,沒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藝術品在這最樸素,最誠懇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時經常抱怨沒有事物可以寫,這個城鎮那麼普通、樸素,沒有它的特殊。可城鎮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層的工人所搭建起來的,有人會記住那些戰役,那些將軍,可是那些爲了保衛家園的士兵是最應該留在筆下的。

在《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她能從魯迅故居的門檻,看到這裏的多少次變故,經歷了多少次滄桑,更能從點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潤土的悲傷。還有那狹窄地老街,透入出舊時代的氣息。《故鄉》正是魯鎮的黑夜,沒有希望,沒有路,需要人們踏出路的黑夜,或許是那個點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換生計,當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築,在遲子健眼中,一個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污,我們去遊玩,可能只是爲了玩,放鬆,走進任何一個博物館,只會去尋找那個名氣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們如今,太過於注意最重要的,卻無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峯是珠穆朗瑪峯,但卻無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誰,更不知它爲何有這麼高,能傲視羣雄。

小學有篇文章叫作《楊桃》,由畫楊桃教導人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戰爭的未來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後是否有危害?曾經的我也以爲學魯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現在想來,僅僅是不讓玩風箏,這麼一個簡單的事後,有着那是人們思想的問題,而現在社會的種種自我保護的行爲,也會對應着我們的社會缺乏誠信。也正如那刮油燭的老婦人,從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蠟的動作中,能夠看到她的誠懇。

而我們也應該這樣,也應該去看待一下我們所有事物背後的東西。我們玩幹嘛?爲了開心。我們學習幹嘛?爲了更快樂、輕鬆的未來。正因爲我們瞭解這些事的背後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