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作文>

餘華活着讀後感(精選29篇)

學問君 人氣:1.6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餘華活着讀後感(精選2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餘華活着讀後感(精選29篇)

餘華活着讀後感1

這本書看完了,這確實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對於想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來說,十分推薦這本書,讀起來很流暢。

一本書一共有五篇自序,這還是第一次見。在日本自序中,餘華談到了時間創造了一切,創造了生離死別,創造了酸甜苦辣,並引用了賀知章的一首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對於某些事情的認識,確實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就像對於讀完上面這首詩的感受,初中和現在相差深遠。而現在當我讀完《活着》的這本書時,感觸並不是很深,並沒有覺得這本書寫的有多麼好,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上一兩代人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切身體會的原因吧。

讀完之後大概有以下幾點感觸:富貴最大的幸運就是取了家珍這麼好的妻子,這一點甚至改變了自己之前的擇偶觀;鳳霞因爲生病變成啞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親成功我感覺還是比較意外的;有慶一定是一個超級可愛的孩子,如果當時能給他一隻狗狗陪他玩,簡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畢竟綿羊和人類的互動還是很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富貴誇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時候,僅有的一次表揚,內心真得比有慶本人還要激動,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係吧;鳳霞因爲難產而去世,二喜因爲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爲吃豆子而去世,這樣類似的事情回老家時也聽長輩提起過,那個年代這樣的事情確實。

只有回老家時,才能聽到長輩講述他們年輕時的苦難,表情狀態大都相似,臉上的皺紋快樂的遊動着,和富貴一樣,精彩的講述着自己。

餘華活着讀後感2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拿到這本書,我的內心是欣喜的,畢竟這本書足足讓我等了一月有餘。之前沒有了解過這本書,也不知道是散文、小說,還是什麼,買它只是因爲聽說過它,知道它是餘華寫的,它是讓我在疫情期間消磨時間的一本書。所以,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讀完之後,讓我長嘆口氣,雖爲活着,但卻讓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緊湊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因爲福貴的吃喝嫖賭敗壞家業,氣死了老爹,老母隨之病死、兒子因救縣長夫人抽血而死、女兒難產而死、妻子也隨之而去、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最後唯一的外孫竟在那個飢餓的噎死了。真不知道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看完的,本來所有的事情因他而起,他如果不吃喝嫖賭,結局是不是又不一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他用不滿老繭、粗擦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和內心的傷痛,卻還得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大概就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好死不如賴活着。看完之後我在想,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悲慘的人和事兒嗎?

福貴到最後只剩下人生存的唯一理由——活着。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活着的,只是再想起這本書時,也許剛好在疫情期間,每天能看到很多生死別離的新聞,內心有了些許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遠比我們想象的寬廣,而活着,就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這是對生命最後的敬畏,也是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秉性——活着。我讀《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3

人活着,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與他人無關。

曾經有人問我,人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既然來到人世間,嚐遍了該有的苦楚,流過數不清次數的眼淚,生活依舊過得不好,那活着到底還有什麼意義了?我仔細回憶過往,似乎還找不到理由說服自己。

少年福貴敗光家產後,他的父親也離他而去,少年福貴還沒從“少爺”這個身份裏轉換出來,就迫不得已要接過父親的擔子,扛起這一大家庭的責任。正是這一人生的第一個大變故,使得他認識了作爲一個丈夫,學會支援起整個家庭。

在毛草屋裏生活,妻子家珍的不離不棄,爲他生下有慶,儘管丈夫曾經的糊塗,但毅然然用生命奏響了愛與責任,理解與寬容。福貴遠去裏尋醫,卻被拉爲壯丁。兩年的顛沛流離,在戰火的洗禮中,漸漸明白了生存的含義:家鄉有自己的親人,只要活着,就能見到他們。

幾年後回來,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一場高燒不會講話,但好歹四人團聚了。又因饑荒,被迫無奈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了家,他們再也狠不下心了。先是妻子病倒了,後來兒子又因獻血過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勤懇的女婿,女兒又因難產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外孫。

本還可勉強過上好日子,女婿卻因工地失誤丟了性命。福貴拉扯着外孫長大,卻因爲一個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誤——豆子煮多了——外孫被吃撐死了。

就這樣,親人接二連三地去世,這樣的遭遇,苦不堪言。他沉浸在痛苦中遲遲不肯走出,淚水浸溼了衣襟。

福貴經歷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裏就像被刀割般的痛,割的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還比往日活得更加灑脫與堅強。

人活着,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

餘華活着讀後感4

讀著名作家餘華的《活着》就如同品嚐一杯生命的苦酒,於是,迎着春日和煦的陽光寫下了這些文字。

在灑滿陽光的綠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佈滿了瘡痍,他牽着牛,眼睛裏閃着柔和的光,廣闊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着牛,夕陽和炊煙,沉浸在一片落日黃昏的景象中,他年輕時曾擁有家財萬貫的闊紳子弟,卻在賭場上輸掉了他全部的家產,結束了他富裕的生活。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被俘虜,在參軍和回家面前,他選擇了回家。他有一個外孫,由於疾病和種種事故將老人與他們分開。

這讓我感到了生命的滯重、人間的溫情,在我們享有生命時,我們應盡努力去維護它,經營它。然而,當生命將要從我們身上剝離時,我們是否真正的瞭解它的含義呢?生活中的所有悲傷、喜悅、得失,都將老人的生命變得斑駁、沉靜和突兀。或許,生命是激情,是力量。可對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嘗不是一種承受呢?戰爭、飢餓、病痛、孤獨……

有時候,我們享受給予卻不知如何回報;付出卻一無所獲;渴望訴說卻不知如何表達。但是我知道,我們要用全部的生命去愛父母;用全部的執着去愛戀人;用全部的責任去愛孩子;用全部的真誠去愛朋友;用全部的熱情去愛每一個生命。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滿着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在它淒涼的底片上,展示着生命永恆的溫度,詮釋着熾熱的渴望,大概這就是活着。

生活中,也許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卻選擇活着,活着就是一種責任,活着就是生命的重新獲得,它無任何理由,只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活着的價值。

餘華活着讀後感5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可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當進取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異常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當知足。

我認爲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爲人的軟弱,因爲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應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我走向新生,使自我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我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我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裏,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爲物質的困境使自我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理解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爲以往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理解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6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幹得好,苦根也行啊。”小說一開始是以“我”——一個旁人的視覺來看、來傾聽福貴的一生,而後在講述福貴的命運時又轉換爲第一人稱,雖然故事情節並未改變,但卻給人一種更強烈的感觸。

在我看來,福貴的一生是個巨大的杯具。家境敗落,被強行徵兵、身邊親人一個個的逝去……命運似乎有意與他作對,總是在他對生活有那麼一點期望,想努力爭取他的幸福時將這一切毫不猶豫地打破。命運給了他幸福的機會,卻又讓他眼睜睜地看着至親至愛的人離去,只剩他孤身一人。

“今日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地,家珍、鳳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對於小說的結局我既覺得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福貴被一個個噩耗打擊着,受的苦也彷彿已經麻木,但卻能強撐下去,沒有輕易地結束自我,結束所受的痛苦與折磨,讓我意外;可是,換個角度想,福貴在這些災難中感受過幸福,儘管越來越小,但他以往有過歡樂,那麼對他來說,或者也算是值得的,畢竟他經歷過。又或者,福貴在與命運的抗爭中練就了堅韌、忍耐:在親人逝去時,他雖悲痛,但也會強忍着爲了身邊其他的人,堅持着;到最終只剩他一個時,他似乎什麼都看開了,隨着命運,好好活着……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此刻我並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但我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必然有存在的意義。

我來人間必有緣由。

餘華活着讀後感7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餘華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爲自己而活,不是爲他人活,更不是爲了追求榮華富貴,享受所謂的物質生活而活,我們活着是對生命的渴望,更是對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爲我親眼見了親人是如何離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儘管當時我只有十歲,但從親人們的痛心與悲傷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時的我開始有了對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餘華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死亡更讓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慘烈、或失望的死,無一不讓人思考生的意義。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種種不幸,家中破產,先後失去父母妻子兒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隨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將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認爲他又是幸運的,在那個漫長黑暗的時代,他娶了一個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雖然親人相繼逝去,但他樂觀又堅強的活了下來。活着不是最大的幸運嗎?

餘華說“活着”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詞語,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責任,忍受現實的幸福或苦難。生活中,總會聽到有人唉聲嘆氣,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他們忍受不了生命的責任,所以生活充滿了負能量,他們只看到了現實的苦難,卻忘記了現實給我們的幸福,忘記了活着可以欣賞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愛與幸福。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真切的意識到活着就應該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義,活出精彩,因爲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等到哪一天死亡降臨到自己身上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餘華活着讀後感8

初讀餘華的《活着》,感慨頗深。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福貴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賦予他的責任,忍受現實帶給他的各種苦難和逆境。最後,連唯一的親人苦根也因意外撐死而離他而去時,他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家人了。福貴的一生很悲慘,家道衰落,失去親人,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難發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沒有氣餒,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們證明的生命到底有多麼堅韌。更爲可貴的是,儘管經歷了這麼多苦難,他活着也並不僅僅是爲了消耗難熬的日子,還有希望、熱愛和慰藉。

活着這件事向來不易,家族的衰敗和親人的離去讓福貴難以釋懷卻也無力回擊,但他在面對苦難時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對於命運接二連三的捉弄,他沒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獨自適應。這讓我想起那些和福貴一樣經受過苦難卻熱愛生活的人,作家史鐵生便是之一,失去了雙腿後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艱難的。可他最後卻拿起了一支筆,用羸弱的筆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實的樣子。這羣人只是看似在逆來順受卑微地活着,實際上並沒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發,讓“活着”更有意義。

這本小說也將我拉進了對現實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讓“活着”成爲了每一個人平凡到極致的追求。或許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工作的煩悶,愛情的失意,家庭的瑣事,無休止的“難題”,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嘗試重新接納生活並努力去改變現狀!

畢竟人只活着一次!

餘華活着讀後感9

《活着》這本書是我從初中開始就很喜歡的一本書,那時的我曾經夢想過做一名作家。

作者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爲內心寫作,只有內心纔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爲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散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纔會突然來到。”我自己創作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寫作時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

這本書剛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吸引我,我發現它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辭藻不華麗,語言很接地氣,比喻也恰到好處,行文舒服,不得不讓人讚歎。再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後落得只有富貴活着,緩緩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裏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活着”兩個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成年後步入社會,我們需要逐步鍛鍊自己的耐受力,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一點一滴化解壓力,因爲所有吃過的苦,終會化成生活饋贈的驚喜,讓你在來日歲月裏,成爲底氣十足的自己。

這本書教給我很多,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能用最樸實的語言講出人生的真諦。

餘華活着讀後感10

一個真正的作家只爲內心而寫作,而《活着》的作者餘華就是如此,這本書主要描述了一個老人一生中看着自己親人在貧窮的生活之下相繼離世的故事,讓我對當時社會下的窮苦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悲哀。

生活的苦難永遠沒有盡頭,這是我看完《活着》這本書一個最大的感觸,樸實而簡單的文筆卻能夠刻畫出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這是作者筆下的主人公福貴,從他家道中落敗光了所有的家產開始,生活就一次次給了他沉重的打擊,如果說剛開始的.苦難是因爲福貴的性格和玩世不恭導致的,那麼後來的苦難就是因爲貧窮。我深刻記得福貴的爹將所有的錢都裝在筐中要福貴擡去還債的情節,那不僅僅是全家所有的財產,更是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這個剛剛成熟的少年身上。或許悲劇的結局永遠讓人印象深刻,生活就像一座大山一樣給這個家庭帶來沉重的打擊,無論是有慶長大上學還是鳳霞出嫁,在作者餘華刻畫的這樣一家人當中,好像幸福的生活永遠是短暫的,而悲劇卻隨着一個個家人的離去而變得更加長久,我彷彿能感受到書中福貴這個老人從嚎啕大哭到最後的淡然面對,只和一隻老黃牛作伴,我彷彿明白了活着的真正含義,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原本抽象的話語也在這個故事當中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人的一生當中所經歷的苦難絕不會比這本書中的還多了,每當想到這裏在面對那些小挫折的時候,都會覺得已然豁達了很多,這也許就是作者餘華的另外一層含義,希望透過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活下去,終會找到人生的意義。作爲選煤廠員工,雖然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工作崗位,我要具備那種敬業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更要明白平安的意義,保證好自己的安全,爲了自己,爲了家人。

餘華活着讀後感11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

《活着》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主人公福貴的一生,這是一本讓人讀起來沉重的小說。主人公名爲福貴,實則無福無貴。

看完這本書,感覺一切語言在此刻都是蒼白與無力的,這本書的閱讀是讓人恐懼甚至窒息的。

福貴對美好生活燃起過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卻終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說他幸運,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着;說他不幸,他也曾經歷過幸福,也曾經歷過苦難,並且在經歷過一切後仍樂觀而堅強地活着。正如那句話所說,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一部《活着》,讓我們體會到時代的更替與社會的變遷。可以想見,在那個年代,像福貴這樣悲慘遭遇的底層人民不計其數,福貴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實例。

生長於和平年代,生活於城市中的我們很難去設身處地地體會福貴的感受,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要堅強地活着。往事隨風逝去,只在心中留下一個清晰的印跡。時間終究還是會讓一切變得蒼白無力,“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多多少少會遇到困難,但我覺得,正是因爲艱難,活着纔有了深刻的含義。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事物。所以,好好活着,好好生活。

餘華活着讀後感12

活着,是無論外界如何起起伏伏,都能保持內心的平穩和樂觀。

決定開始讀這本書時的自己正深陷自我懷疑,不停的思考人生的意義,一度無法自拔。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我開始了讀這本書。

起初是衝着書名去的,覺得這本書一定蘊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像是讀完之後就能大徹大悟,生龍活虎,人生煥然一新...然而在讀之後,我的這個預想並沒有達成。在讀這本書的前幾章時,實話說,我曾一度想過要棄書(事實是,我也確實在讀到一半的時候擱置了2個月),當時主要是覺得自己根本無法在那個年少紈絝的福貴身上找到絲毫的共鳴,也覺得前期他的慘全都是他自己作的結果。但是到後來,當我再一次拿起這本書的時候,當我不再是帶着自己的目的性試圖去書中尋找答案的時候,當我開始站在福貴的角度去體會他人生坎坷的時候,我開始感受到了那種作者想要傳達的那種活着的力量。

也許活着是福貴在輸光家產之後,能夠痛改前非,從頭開始,把雞養成鵝,鵝養成羊,羊養成牛的勇氣;也許活着是福貴被充軍在戰場上看到身邊的人一個個倒下依舊堅信自己可以活下去的信念;也許活着是家珍即使重病臥牀,家裏窮困潦倒依舊把自己穿戴整齊,梳洗乾淨的態度;也許活着是福貴即使食不果腹依舊不埋怨不妒忌努力掙扎的積極;也許活着是福貴看着身邊的親人子女一個個相繼去世最後孤身一人卻依舊活好當下的那一份不滅的希望...

也許活着很難,因爲需要面對很多人的自私自利,事的與願相違;但活着也很好,即使會遇到壞事,但好事也一定會來!所以,無論外界如何起起伏伏,都要保持內心的平穩和積極樂觀,你的感受即是世界,共勉!

餘華活着讀後感13

《活着》這本書是我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心看完的一本書,對於我這種一看書就打瞌睡的人來說是多麼可貴的寶物。

這本書是看着看着就走入了書中,走進了那個年代那個畫面。不得不佩服餘華先生的寫作手法,用着最樸實的話語敘述完這麼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有時翻開書,想一下子看完,又不想這麼囫圇吞棗的看完。剛看完的時候,我心想再也不要翻開它了,太傷感了,都看哭了自己。可是幾天過後,又拿出來了,想着下次再回味一遍。所以,這本書是一本讓人回味無窮的書。

書中以一個老人的角度敘述自己的一生,看似平淡卻又波濤洶涌,在已經經歷過風雨的福貴眼裏那些都過去了,所以它平淡,而對於我們讀者來說這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揪住人心,想要衝進故事裏去做點什麼。

整本書我的淚點在福貴兒子去世的時候,看到前面我真的不敢相信,因爲那些文字敘述得太普通了,我一直加速往後看,看到福貴的痛苦後,才嘩啦啦的眼淚直流,帶着眼淚進入了夢境,合上了書。

再次翻開,就是我看完了整本書了,故事中一個接一個的去世,我沒有再掉一滴眼淚,不是因爲敘述得不好,而是我已經麻木了對於這個故事中的死亡。

我除了對於佩服這本書的作者以外,好像還沒有太明白整個故事更深的意義,對於生死這件事,是福還是禍呢?故事裏的人活着那麼痛苦,可能死亡是解脫,而活着總給別人感覺是好的,活着就好,真的好嗎?

看到福貴年邁的時候,又覺得活着確實好。

希望下次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餘華活着讀後感14

合上這本書,悲傷已經充斥了我的心靈,讓我在淚水中回憶整本書的內容。

主人公福貴年輕時頑劣不羈,嗜賭成性,他並不顧家人的勸阻,最終輸掉了全部家產,隨之而來的是父親去世,母親病重。生活的殘酷與窘迫讓他徹底從虛無縹緲的夢境中驚醒過來,卻又被國民黨抓了當壯丁,他有幸在戰場上苟全了性命,得以回家和妻兒團聚,然而不堪的境遇卻讓苦難繼續上演,親人們的相繼離世成爲他心中永遠的傷疤。最終在暮年之時,只能與一頭老牛相守,在一抹夕陽中歌詠人生牧歌。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正是對福貴一生的最佳詮釋,聽起來是多麼的淒涼與不堪。世間的溫暖多情,冷漠與困苦讓他留戀忘懷,同時也告訴我們該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淚的內涵和親情的可貴。我的淚水裏,有感動,有憤恨,有同情,但更多的是觸動我心靈的人生真諦。“活着”,一個如此簡單的字眼,無需過多的解釋,只要好好的活着,便是最幸福的事。

我覺得福貴是苦難中的倖存者,他心懷勇氣與希望兩盞明燈,指引着他堅定不屈地走下去。無論是有慶輸血時蒼白的面孔,還是鳳霞被迫送走時簌簌的淚水,一切的不幸都已被放下,從而埋藏在心靈的最深處。福貴用行動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即便坎坷難行,也要一如既往地堅持,最終無悔而去,纔算得上是無愧生命。”這就是整本書最本真的道理。

歲月不可以重來,生活也不可以再作安排,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地活着。因爲我們生而爲人,生而爲衆生!

餘華活着讀後感15

上週從同事那邊拿過來的這本書就一直在看着,之前刷抖音的時候看到過這本書電視劇的片段,最後是一個老人在夕陽落日下牽着一隻老牛。看了這個視頻以後我決定去看下這本書的電視劇,電視劇的名字叫《福貴》講述了關於這個老人的一生,當時的感觸覺得福貴是一個知足的人,她和家珍都很樂觀向上,他們的人生態度是給我最大的影響。

然而看了《活着》這本書,福貴因禍得福,龍二替他死了,這是他的福,被抓去當壯丁最後錯過了母親的後事這個雖然值得同情但是他還是完好無損的回來了最後與家珍和倆個孩子團聚了這也是他的福。緊接着有慶因爲替縣長的夫人獻血而死,鳳霞因爲生苦根而死,二喜在工地上因施工而死還有最後家珍因爲生命中的希望消失而離開,最後是苦根因爲發燒生病福貴給他吃黃豆被噎死,這些在人間短暫活着的人都離開了,並且都是一個人送走了,就是福貴。

福貴就是給我的感覺不願意多生事端,也沒有什麼鴻鵠之志,只願意安安穩穩的活着一生,他在文中有句話:不爭不搶的活着,就很滿足。

而且這本書也正是反應當時那個年代,解放初期人民羣衆面臨的各種苦難,我也問過那輩人的記憶,當時餓死的人特別多,這些都很正常,我又想了一下,福貴他們家的悲慘也是當時社會面臨的悲慘,只不過是把他們家放大了。透過這個現實主義的小說講述了中國解放前後的樣子,而福貴作爲這個小說的主人公,遇到這些平常人都很難遇到的打擊,他並沒有退縮而是永遠往前看,不抱怨不逃避,只要還有活着的一線希望,他永遠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16

活着的意義,我覺得不僅僅是敬畏生命,這只是單純從情感上說。我覺得活着就是活着,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不需要太多的感悟,不需要太多的這樣那樣的解釋。當然不是冷血不是草木,不是這樣或那樣的詮釋。

單從生命的過程來看,每個在現階段世界存在或逝去的具體都是相似或相同的,但是對於情感和認知,心念和感知,卻千姿百態各有己見。如果說活着就是爲體驗生命的存在感,那麼靈魂的重量和精神的力量體現出的行爲舉止,那就是區分平凡和偉大的重要區別。

所以活着纔是美好的,纔是崇高的,纔是真實存在的。活着還能做自己喜歡的做的事情,還能隨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時間,那就是更美好的一件事了。但往往都事與願違,相差甚遠,誰不是嚐盡了人世間的苦辣辛酸,誰不是聽慣了冷言冷語,誰不是看夠了別人的臉色行事,誰不是說着言不由衷,誰不是做着事與願違,誰不是有苦難言,誰不是……

可是,我們還活着,不管怎樣,無論怎樣我們還活着。雖然不易,但是活着,說是苟且偷生,說是苟延殘喘,說是行將就木,說是……。可是還活着,活着就要生如夏花之絢爛,活着就要志存高遠,活着就要有骨氣,有血性,有擔當,有作爲。就要嚐遍人間的苦辣酸甜,就要走遍人間的大道陽關,就要春有百花秋有月,就要夏有涼風冬有雪。活着畢竟是生命最高的榮譽,既然有幸獲此殊榮,緣何不直掛雲帆,緣何不鴻鵠之志,緣何不豪情萬丈。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正如書中餘華所說說:“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走。”其實,來與走都是一首無題的詩,每個人各有自己書寫的形式。而能在不容易的歲月裏,深情的活着,便是生命享有的最高榮譽!

餘華活着讀後感17

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懂爲什麼書名會叫做《活着》,慢慢的深入看下去才知道,因爲福貴的一家老小,隨着時間隨着各種原因相繼的離開了人世,到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隻被他命名爲福貴的老牛,他倆也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福貴他做過地主,打過仗,逛過戲院,賭過博,經歷着家人們一個又一個的離去。從富貴一時到落魄無比,從放蕩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許平常人看來是悲慘的,但作者偏偏採用第一人稱,這樣或許旁觀者的傷感大概是不必要的,人生的喜怒哀樂大概只有福貴自己知道吧!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忐忑的,更是覺得很蒼涼。忐忑,是因爲看着福貴一家人的離世,一個接着一個,永遠都不知道你看到哪裏,他的家人又會離開;蒼涼是因爲,看着在這世界就只剩下福貴一人,年邁的他盡顯孤獨。

這大概也是最能打動我的地方,是啊,有時候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是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的。而活着中的福貴,更讓我們看到活的人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

或許有的人會像福貴一樣小心翼翼的活着,小心翼翼的待人待事,又或許我也是這樣的,小心翼翼,可是儘管有再多的小心翼翼,也藏不住內心衝勁兒,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沒做過的事情,告訴自己,別怕,試試看,大不了重新來過,沒什麼的。

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保夕的日子,你還會感到生活不易甚至徒生感嘆嗎?那曾經的不如意,恐怕就變成了一個個的美好回憶了。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應該選擇努力,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堅信,活着纔有一切,纔有希望。

餘華活着讀後感18

《活着》這部小說講得很悲慘,當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以樂觀的心態講述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地離去,我們同情他。當然,這個世界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年輕的時候做過多少蠢事,也許將來有多少厄運發生在你身上!我們也許會同情他,但並不會可憐他,因爲人總要爲自己的所作所爲負責,所以富貴的故事告訴我們:但行前路,也要考慮後果!

人生本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亦或是爲人丈夫,都應該先學着做人!有些東西可以去嘗試,但需要一個合適的“度”,正如《活着》中的富貴,不能因爲父親是地主,家裏有錢,就不顧父母,妻子的阻撓,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追求自己所謂的“人間極樂”!

人生在世,何來虧欠,都是本色出演!人生都是一場騙局,誰的騙局高明,誰就活得更好!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同樣也是世界上最傻的動物!有些東西擁有的時候,不懂得去珍惜,直到失去後才後悔莫及。我們望着富貴和老牛的背影漸行漸遠,從他們的背影中,我們看到了活着的艱辛,看到了活着的不易。故事的最後老人和老牛成爲彼此的依賴,也許剩下的時光可能會很累,但我希望他們是快樂度過的,也願他們只爲活着而活着!

活着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容易的,但活得瀟灑,每天都快樂卻又是非常困難的。《老人與海》中說:“一個人生來並不是要給打敗的,你儘可能把他消滅掉,但就是打不敗他”,我想既然活着,就去和所謂的命運抗爭。正如電影哪吒中所言“若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你問我人是否能改變命運,我不曉得,但我曉得的是,不認命也許就是富貴的命吧!

餘華活着讀後感19

合上書籍,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的幸福和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他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叫福貴的老黃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福貴的一生經歷的苦難,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人們生活唯一的目標就是活着。也許現在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書中人物貌似離我們很遠,但一個個人物又是那麼的真實。因爲現實遠比小說殘酷!那段殘酷的歲月,大家只爲了活着。

福貴是地主家少爺,曾是個不學無術紈絝子弟。輸光了家產,他爹也被他氣死了。又被徵兵,親眼所見上千人一夜凍死。士兵臨死前的哀鳴猶如螞蟻不斷的啃食着福貴的心。他命大,活了下來。輾轉返家,發現大女兒得了急病成了聾啞人。生活是殘酷的,貧窮的生活更是煉獄。接二連三,福貴的兒子爲了獻血救縣長的夫人。醫生把他的血給抽光了,女兒生孩子時也死了,女婿施工時被砸成的麪糊,外孫吃豆子撐死了。福貴後來想,也行吧!大家都走了,我最後一個走就不用再擔心你們了···

讀這本《活着》猶如經歷了一遍那個年代,走了一遍福貴的人生。與我而言是震撼的!福貴一生苦難無數,卻從未放棄生之希望。美好生活之希望!我們是幸運的,生存在這個和平年代。但更不應虛度光陰!

活着,就要有意義。好好活!

餘華活着讀後感20

合上書本已是深夜,閉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命運在腦海深處層層涌現,撞擊着藏在深處的靈魂,《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他們相互感激,同時也相互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同時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在講述主人公富貴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難時,也令我從中深受啓發。

福貴年輕時貪圖享樂,以致傾家蕩產,父親不久便被氣死,母親也相繼離世,原以爲命運到這裏便會有一些的好轉,但往往事與願違,幾年平靜生活過後,接踵而來的是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的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得福貴與一頭老牛在世上相依爲命。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與他的家庭身上,但當厄運來臨時,福貴並沒有自哀自憐,在稍許的麻木後,又開始迎接生活的挑戰,以一己之力承擔着照顧這個破敗家庭的重擔,他始終沒有放棄生命的想法,即使在這個世上他僅有一頭牛,幾畝田與破茅房。所以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尾時,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我已經被這堅強的意志所打動,我明白了無論遇上多大的困難,只要有一顆堅強、樂觀的心,世上沒有邁不過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時,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僅與一頭牛相依爲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於常人,我們更會精神抖擻,充滿這鬥志。

《活着》以簡單的美麗和樸素的力量,召喚着我不斷前行。有人會認爲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體現了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21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爲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爲人的軟弱,因爲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裏,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爲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爲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22

深夜用兩三個小時讀完餘華的《活着》,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痛!全文沒有過多的抒情,作者的情緒全靠富貴的一生帶動,作爲讀者我的心也特別的沉悶,其中的幾段讀的已是眼淚溢出。有誰能評價說福貴的一生到底是幸運的還是不幸運的?他如果是幸運的那他親人一個一個離他遠去就幸運嗎?如果說他命苦不幸運,那他差一點就被地主的地位給害死,這能算不幸運嘛?所以說,我們也根本沒有辦法去判定富貴這一生到底應該算作什麼???只能說:人各有命,富貴在天!

這本書讀起來會讓現代人發出更多的沉思,會感謝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中不受任何的負面影響!在農忙的一箇中午,我走進一家敞開大門的房屋去找水喝,一個穿短褲的男人神色慌張地擋住了我,把我引到井旁,殷勤地替我打上來一桶水,隨後又像耗子一樣竄進了屋裏。

當我望着到處都充滿綠色的土地時,我就會進一步明白莊稼爲何長得如此旺盛。

這兩句話是我看懂了卻不想懂的。活着卻想死了一樣,重複的日子,好沒朝氣,很多人活的像行屍走肉,生活渺茫!我們不知道爲什麼活着,爲了什麼活着,從來都不知道!

文中富貴的那一點點幸福,讓人記憶深刻,像兒時得到心愛的玩具,以小見大,從一個縣城一個村子,富貴經歷的不同時代,他的遭遇,現象那個時代的中國令人惋惜又令人無奈。

“本身臨其境,何談感同身受”閱讀之後不免讓我想起兒時,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幸運的。

“別無病呻吟了,活着吧”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活着,我們是爲了活着而活着,僅此而已!

餘華活着讀後感23

話題太過沉重,所以不談生死,談人心。因爲你年紀小,不懂事,所以只要是一副委屈巴巴的樣子,你就會被原諒,因爲你的父親敗家,所以你也敗家,這可以被理解,但是,在反反覆覆的折騰下,人們對你失望,而現實冷酷又殘忍。夫人病死了,女兒女婿死了,兒子死了,孫子吃豆子撐死了,可您依舊對世界認真,您用僅剩的養老錢買下了一頭將死未死的老牛,一同相依爲命。您給老牛取您的名字,實在讓人動容。

您的一生不過那麼長,幾百字,便了結了太多,我不知道您眼看一個個親人去世的心情,但您的一生,曾在我腦海如電影般一掠而過。

說真的,看這本書就像學兔子啃青菜那般平淡無味,唯一讓我哭出來的是兒子有慶獻血而死卻無人問津的片段,唯一讓我驚喜的是餘華質樸的文字,唯一讓我心懷感恩的是故事結尾買老牛的片段,我感恩福貴的成長,時間的變化令少年心懷仁慈與惺惺相惜。你或許要問爲什麼要用“您”這樣一個敬語,不過是一個紈絝子弟,愚昧無知,敗盡家財,但是買下老牛後的一切讓人動容,想拍手稱快人性原本的美好—一個吊兒郎當的少年,在經歷生死後一步步變成看破一切的老人。

餘華筆下塑造的一個個福貴家人都樸實勤懇,兢兢業業,可卻在那個年代,一個個親人離開人世,這令人何其唏噓,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誰都無從知道。我們,需要的是思考這個世界的不平等,對待真實世界,道理都懂,但可以做下去的人知之甚少,因生而苦,雖死不亡。

“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餘華活着讀後感24

幾番周折,《活着》終於捧在了我的手中。看着這黑底兒白字的封面,這書中的福貴,活得也像這黑底兒上面的白字吧,一片漆黑中,茫然失措。

年輕時,爲了享樂而活着;中年時,爲了生存而活着;老年時,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本心,終於有一次,爲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年老後,買回一頭老牛,取名叫福貴。這老頭兒一生的名字,記錄了年少時的無知,中年時的無望,以及老年時的無慾。如今給了這頭老牛,也許是爲了紀念自己與世界的格格不入。

四十年代,天下大亂,人人都謀劃着自己的出路。而福貴,卻整天花天酒地,敗光了所有家產。沒想到卻逃掉了多少道劫。他就是那種年代中,唯一的白字,醒目而另類。我看到這兒,想想,也許這就是禍害遺千年。

六十年代,文革爆發,已經失去了有慶的福貴,變了很多,不再擺那莫須有的架子莫須有的腔。老老實實務着農顧着家,因爲,他不想再失去。他的女兒鳳霞受了小半輩子的苦,最後嫁了個好人二喜。本以爲能活得平安了,可因爲醫生的一個耳誤,留下了苦根丟了性命。

七十年代,福貴家裏是“松柏冢累累”,最後只剩下這麼一個老頭兒。福貴,這個老頭兒,活得就像黑底上的白字,醒目,孤獨,處處碰壁。他嚐盡了世間炎涼,參透了人生,也迎來了太平盛世。可他,依然是那個白字,在一片漆黑中,依舊無依無靠。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有七八分田……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至此,活着的意志,已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奪走的東西。

餘華活着讀後感25

每個人都有一點悲觀色彩,當我們發現有人比我們還慘還痛苦的時候,便會產生一種欣慰,甚至是慶幸的心理。

這就是悲劇存在的意義,讓人們沒有後顧之憂的挖掘心中的痛苦,然後釋然,以一種淡然的心態“活着”。對於美好與邪惡,善良與陰險,餘華曾經這樣寫道:“蜂擁而至的真實幾乎都在訴說着醜惡和陰險,怪就怪在這裏,爲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我覺得就是一種出發點和參照物的問題。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壞”的,或許有一點點的“好”出現,我們就會格外珍惜,覺得格外幸運。

相反,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好”的,可能出現一點瑕疵,就會讓人大跌眼境。另外,就是如何比較。如果我們把生活想的過於美好,可能一點點的磨難就可以戰勝我們脆弱的內心。但如果我們理智客觀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我想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出現無法控制的觸動,也就不存在失去理智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及時的權衡好與壞,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選擇,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怎樣“活着”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把握。

福貴是一個被埋在墳墓裏的不倒翁,因爲哪怕生活還有一絲希望,還有一個支撐他的點,他就沒有選擇倒下,而是堅強的活在當下。的確,既然能夠看到今天的太陽,就該珍惜此刻這來之不易的溫暖,所以又何必過多思考過多強調明天的雷雨呢。他的悲劇是應該引起人們重視的,活着的意義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沒有人能夠給活着一個準確的定義,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爲什麼要活着,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世事如何變幻,我們都要活着,好好活着。真實的活在當下。象一顆小草,卑微而又頑強的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26

它叫活着,可每一頁都是逝去。

《活着》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富家少爺福貴嗜賭成性,最後賭光了家產。貧困之中,因爲母親生病,在福貴爲母親求醫的路上,又被國**抓去當壯丁,後來被解放軍俘虜,放他回了家。結果回到家中,母親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獨自將一雙兒女拉扯大,女兒在一次意外中變成了啞巴,兒子尚且活潑機靈。本以爲這次大難不死是必有後福,但是悲慘的人生卻纔剛開始上演。極端的情節略有一味荒誕,但小說本身就不是爲了描述現實,而是在現實與想象中找到交集,從而來反映生活。有人說,福貴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反應了一種當時大環境下大多數人的麻木,他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他靠時間去稀釋那些痛苦的記憶;還有人說,福貴飽受命運打擊還活着,那是因爲他的家、他的親人,他們需要他,當親人都離他而去之後,他也要爲懷念他坎坷的一生而活着。福貴在一次次離別中承受,沒有太多的憤怒,表達出的是對命運的接納,感受它、體味它、消化它嗎,這就是生活。許多讀者將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映襯在福貴的經歷前時,會多些許釋然,正如他們終於會明白,無論現在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時間遺忘,作爲正在經歷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給時間一個機會。

說到《活着》,就聯想到了電影《一九四二》,雖然故事背景不同,創作初衷不同,但兩部作品的情懷有相似之處,兩部作品中人物對“活着”的渴望不單單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在絕境中懂得放大原本微弱的希望。老東家悶死了自己家的根兒,福貴的孫子因爲吃豆子而撐死,以爲這些會成爲壓倒他們的最後的稻草,但他們找到了新的寄託,給了命運新的機會。

餘華活着讀後感27

利用了一週睡前的時間又重讀了一遍餘華老師的《活着》,餘華老師用他哲學的思考爲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着的意義。

年輕時的福貴是紈絝、不羈公子哥兒,從家財萬貫到輸光所有的家產,到送走了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孤苦的走完一生的他,艱難的選擇着“活着”,做一個繼續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的人。

文章最後,寫到了福貴老人與老耕牛“福貴”相依生活。從此,兩個老人在屬於他們的土地上繼續耕耘,全書的境界也在這微妙的刻畫中得到進一步昇華,在給了人們更多思考空間的同時,更深層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質意義,也暗示了人生在經歷困苦艱辛,嚐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後終將歸於平靜,就像暴風在洶涌過後終會變平靜而祥和。

初次讀完福貴的故事時感覺他是平庸的更許是悲慘的,待重讀之時細細體味,其實他不平庸,因爲他承受住了所有難以忍受的苦難,他還有強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與命運抗爭不屈的精神。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是擁有平凡中的偉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鑄就了他的偉大,他的堅忍與抗爭昇華了他的價值,活着,就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

其實,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爲一個希望,它們就是鞭笞我們的動力,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需要在最低谷的時候去抓住每一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堅強,變成一個有經歷、有故事的人。

餘華活着讀後感28

暑假時拿到了一本書,黑色的封面上映着更加烏黑的大字:活着。我很少看到一本書的題目就如此深沉,懷着巨大的好奇心翻開了第一頁。

這本書是作者聽了美國民歌后寫下的小說,作者餘華不動聲色的讓我們跟隨着他冰冷的筆調,親眼目睹人們在這個叫活着的故事裏接二連三的死去。

大致閱覽了這本小說,主要是講了“我”在鄉下聽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講述自己的故事。福貴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由於好賭而輸盡家財變成一個窮人,他的親人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他和他的一頭老牛活到現在。

我的心情跌宕起伏,先是爲福貴的敗家而感到氣憤,再後來又爲了福貴悲慘的命運感到悲哀。整個故事氛圍都比較陰沉沉,但是,無論福貴的命運有多麼悲慘不堪,即使到了趨於死亡的邊緣,他都活了下來,在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福貴,他年輕時並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物,當時的他放蕩不羈,後來雖然變老實了,但是並不懂得教育孩子。不過仔細想想他還是有着其餘人不曾擁有的品質。福貴受到的打擊和痛苦是常人所沒有的,可他還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堅強的活着,不像春生因爲在文革受挫折而自殺,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在現實生活中,像福貴那樣抹着濃厚的悲慘色調的人很少,但是我們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崎嶇坎坷,在挫折面前,或氣餒投降,或昂首挺胸繼續前行,這樣,生活中的大小細節和感受都會被我們遺忘,被時間所遺忘。

合上書本,鮮豔的紅再次入我眼裏。我知道時光如黑夜一樣正在轉瞬即逝,死亡也終會如黑夜從天而降。但只要像現在這樣活着,寧靜就在遙遠的身旁波動……

餘華活着讀後感29

書——是其中最亮的一盞燈。

讀《活着》,印象深刻。 只有老牛作伴的老農福貴每天耕種着一塊田地,藉此度日,但他腦海裏充滿了回憶、激動和痛苦。這部小說敘述了主人公福貴所有親人的死亡。在小說中,作家將福貴的經歷同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相互融合,就像兩片着色的玻璃重疊在一起.富貴本是一個富裕的土地所有者,擲骰子賭博使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也將他整個家庭引入不幸與貧苦。倒黴的事接二連三的發生。在左輪槍的逼迫下福貴應徵當了兵,當他歷盡艱險回到老家時,等待他的卻是艱難的現實:從饑荒到繁重的勞動;最疼愛的兒子意外身亡;惟一的女兒分娩時難產而死;妻子也因長期抱病離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傷而死;連最後一個親人小外孫在吃豆子時也被噎死了。福貴經歷着一次又一次磨難,飽嘗着一次次的打擊,但他始終堅信:即使生活是悲慘的,也應該鼓足勇氣與力量熬過去,直至最後一刻。

讀《活着》,感觸良多。 《活着》,就是寫一個孤單的老人在那兒活着,他的價值就是他孤單一個,所以他更有理由發出“活着”的聲音,他的聲音應該比所有人羣“活着”的聲音都要強大得多。雖然,書的封面畫着的兩個朋友牽着手,但這不正暗示了一個真理嗎?——人,活着,會經歷許多磨難、許多艱辛,誰會幫你度過難關?不要靠神仙,也不要靠皇帝,還是要靠自己去奮鬥。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要牢記的是:別輕易灰心,別輕言放棄,應向上,應向前,不斷自我突破、自我調整、自我修正,攜一種人生向上的力量,勇往直前。因爲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替你踏出生命之路。 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