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作文>

教育名著讀後感(通用14篇)

學問君 人氣:8.07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名著讀後感(通用1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名著讀後感(通用14篇)

教育名著讀後感1

本學期,我拜讀了何炳章先生的《從教育原點出發》——“自育自學”理論與方法。

《從教育原點出發》——“自育自學”理論與方法。共收入何炳章先生38篇文章。這38篇文章大體分成四個部分:《揭示教育本質的理論》,《堅持從教育原點出發的實驗》,《點面磨劍近三十年》,《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從中有許多收穫,得到許多啓示。

在閱讀這本書得時候,我結合學校開展的資訊技術條件下“引導自學型課堂”的教改課題,重點閱讀了關於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一部分。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課題正詮釋着這句話。教師要更新觀念,改變教法,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培養他們自覺閱讀,提出問題,釋疑歸納的能力。“把課堂變成基本上由學生自學的學堂”,是我們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

何炳章先生在關於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一部分裏提到的做法:

1、提高全體教師認識。

2、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3、開展多種自學活動。

4、校內設立自學堂。

5、校外鼓勵超前自學。

給了我教學觀念的徹底轉變,我在實際教學中嘗試以下的做法:

1、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

使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調節學生學習行爲的一種好方法。創設“自覺學”、“自己學”的氛圍,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

2、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願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而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設計適當的自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牽引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提高自學問題的有效性,能引起學生的思維、興趣的激發。

3、創造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學生學習的效果。爲此,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課前預習開始,到課內探究和課後幫教,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對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行監控、反思、調節、補救,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感。

4、進行科學的學法指導

俗話說:“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善於爲學生創設提問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透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爲“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爲創造高效課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育名著讀後感2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地進行學習,才能一直保持潺潺地活水。作爲一名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今年,學校給每位任課老師都發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是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但是一點也看不出理論的痕跡,全部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當了教師我才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而我又哪裏來的更多的時間來閱讀,提高自己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河流。讀書,不只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更是要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材,那麼就要讀一些學術著作。一些優秀老師教育技巧的提高,就是因爲他們持之以恆地學習。只有自身的科學知識具備,纔能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個人的發展。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在以後的時間裏,我也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繼續閱讀!

教育名著讀後感3

讀了幾本教育名著,學習了先師們的經驗,也總結了自己的一點經驗,更重要的是檢查了自己的工作方法,讓自己的工作不出差錯!現將心得體會整理如下:

一、 愛心永恆

所有優秀、出色的老師們都無一例外地告訴我們這一點,要用愛心來從事教育事業,要用真誠的愛來打動、關愛、引導、感染、影響他們。從小一帆風順的孩子要用愛影響他,讓他學會向別人獻出愛心,學會關心別人;家境不幸的孩子需要師愛來彌補其親情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要用加倍的愛來融化他心中的冰冷,幫助其重新相信人間之愛。愛是永恆的,只有愛才能幫助別人,只有愛才能使自己更寬容、更豁達。

二、 超前的教育眼光

任何階段的教育都要着眼於未來:學生未來的發展,國家建設的未來,民族生存的未來。優秀的老師在教給學生紮實的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生活的態度、良好的習慣,這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這是獲得知識、積極生活的方法。學生在求學期間就積累了今後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法,他們在離開學校之後會在社會的大課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 、培養健全的社會的人

在名著中,感受很深的是,他們都與學生亦師亦友。無論是剛入學的小學生,還是個頭高高的高中生,他們都一視同仁地、平等地待之,他們給了學生充分的尊重。在學習中,在人格上,都將學生置於與自己平等的“人”的地位。這樣的尊重也換來了學生對他們一生的尊重。尊重,將誤入歧途的孩子挽回,將心靈受傷的孩子撫慰,也給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以充足的信心。這些優秀的教師重視對學生各個方面的培養,德智體美勞、人生觀、價值觀、等等,不忽視哪一方面,不隨便放鬆要求,這些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四、 熱情、積極、信心

教師這一行很辛苦,但是從這些書中發現,他們有着高昂的熱情,積極地勞動,更有足夠的信心等待學生的成長。學習後進的學生,依然會受到熱情的幫助和溫柔的鼓勵。這要求師者有多大的毅力和熱情啊!我真是自愧不如。

讀着這些先師留下的著作,驚歎於他們的睿智和胸懷,更多的是反省自己的過失,自身的不足。“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人在兩千多年前的話,在今天依然那麼鮮明,指引我們教育工作者,我們應以滿腔的熱情爲自己的工作負責,爲學生的未來負責,爲祖國的未來負責。

教育名著讀後感4

我認真地閱讀了葉聖陶、蘇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頗多。

“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讚譽。“以天心點燃燭光,引導人類走向光明”更道出了爲人師表的神聖和職責。怎樣做才無愧於這些稱呼和讚揚呢?

熱愛幼兒。教育幼兒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爲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幼兒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說:“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幼兒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幼兒,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後,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着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着魯迅先生,時刻激勵着他去英勇鬥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爲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範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爲“萬世師表”,成爲世人學習的典範。我們要以前輩爲楷模,並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爲榮,以教爲樂的專業思想情感。面對着不成熟的少年兒童,面對着正處於動態發展中的他們,我們要注意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俗話說:“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爲人師表,身教重於言傳。我們要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範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幼兒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幼兒的行爲;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幼兒的靈魂,真正負起“三錢粉筆,萬鈞重擔”的爲師之責。

教育名著讀後感5

自從拿到《睿智的父母之愛》這本書,它一直放在我的牀頭。對於剛剛成爲母親的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認真地去研讀。其中提到了要保護好孩子純真的心靈。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纔會使這個世界如此精彩。保護純真的心靈應該比教授知識更爲重要。

記得我剛走進學校的幾年裏,經常遇到課堂混亂,學生不聽話,甚至故意與老師做對這種恐怖故事,心裏便默唸着,要樹立自己的威信,絕不能給他們好顏色,那樣自己還怎麼上課?於是,發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現得最多的動作。課堂上有人不專心我會怒氣衝衝,在課堂上大聲呵斥犯錯的學生;沒完成作業我會勃然大怒,嚴厲地批評他們,還滿懷希望地認爲這樣做會在全班起到震懾作用,讓學生們上課都不敢開小差,認真聽講,作業按要求一絲不苟地完成。課間或放學遇到學生們,也是與他們一板一眼,一副公式化的口氣,絕不露任何笑臉,生怕給他們幾分顏色就開染坊了。

有一天,班上的英語課代表來彙報幾個沒交課堂作業的學生,我聽了氣又來了,課堂作業只是幾個單詞的抄寫2遍,這麼少都不完成,太過分了。我讓組長將沒寫作業的學生都叫到辦公室,不問緣由,一頓劈頭蓋臉地責備過去,他們幾個畏畏縮縮的,低着頭。隨後,我讓他們立即在辦公室裏補好作業,有個學生開啟文具盒幾下都打不開,我的不耐到了極點,這麼不想寫作業,剛想再狠狠罵過去,卻發現他拿筆的手正在不住地抖着。我很奇怪,拍拍他,他猛地擡起頭,猶如一隻受驚的小鹿,惶惶不安地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突然在桌上的鏡子裏看到了張牙舞爪的自己,一雙噴火的眼睛,漲紅的臉,猶如一隻怒火中燒的獅子,真覺得陌生。隨後幾天無意中看到了學生寫的日記:我真怕上戴老師的課,一看到她我好緊張。讓我回答問題,我站起來一緊張一句也說不出來了。

坐在辦公桌前,看着孩子們依舊有不符合我的要求的作業,我陷入了沉思: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創造一個奇蹟;老師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也許會扼殺一個人才。老師習以爲常的行爲,對學生終身的發展也許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做一名老師應該經常回顧自己以往的教育歷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個遺憾,刺傷了多少顆童心,遺忘了多少個不該遺忘的角落!忽然想起當年看的那部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只因老師離去前交代過這些孩子一個也不能少這樣一句話就能如此堅定執着地尋回每一位輟學的孩子,這種精神是值得每一位老師學習的,我們不僅要保證學生的數量,更重要的是讓陽光遍撒每個被遺忘的角落。

每當要發火的時候,腦子裏就不由自主地出現那天鏡子裏看見的自己。有時我覺得愧疚,後悔當時嚇着了那些孩子;有時又覺得可笑,奇怪自己當時怎麼會發那麼大的火?現在回想起來,實在覺得自己做得不妥,當時可能爲了維護那麼一點尊嚴,可能是爲了挽回那麼一點面子,總而言之,只是爲了證明我是一個老師,我是不可侵犯的。在與孩子一次次磨合的過程中,我慢慢學習着寬容,學習着理解。學生對我們教師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我們真心一點,平等一點,賞識一點,他們就會心滿意足,言聽計從。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努力地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動,去影響他們。

孩子們對老師是寬容的,只要你對他們付出過愛心,那麼你曾經對他們的冷言冷語,暴跳如雷,他們都可以原諒。他們崇拜你、愛你。記得於丹老師說過的,聖賢孔子門生三千,最後出名的只有72人,芸芸衆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可能他們經常無法剋制自己的言行,無法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不一定有輝煌的未來,可是誰說一個平凡的人就比誰低人一等呢?

教育就是一種心靈的喚醒,同時也要保護好那一顆顆純潔的水晶心靈。孩子的心靈是純潔而美麗的,如水晶;孩子的心靈是脆弱而易碎的,如玻璃。我們老師欣賞着他們水晶般的心靈;更要保護着他們玻璃一樣易碎的自尊。喚醒人性,親近善良,遠離無知,拒絕邪惡,讓陽光遍撒每個被遺忘的角落!

教育名著讀後感6

家長應做一個明智的學習者!這是我最近在《父母課堂》雜誌上看到的,能引發我在對待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深入思考的句子。

有人說,好父母不是靠學出來的,而是靠悟出來的。把總是用眼睛盯着孩子變爲不斷反思和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爲,注重透過學習提升自己,纔是解決孩子問題的關鍵要素。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這樣鮮明的觀點。是的',做好家長的關鍵就是要自覺地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去感悟,伴隨着孩子的成長曆程,父母必然也要有個不斷進步不斷學習的過程。

把眼睛盯着孩子變爲注重提升自己。如何教育好孩子是不少父母平常需要絞盡腦汁的事情。平日裏,大多數父母都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從孩子的飲食、言行、禮貌等都是用一副挑剔的眼神去審視孩子,總想把他們規範到自己的理想狀態中。可很多的事實又不爭地告訴人們,孩子在家庭中普遍存在一個共同點:得到的批評多、收到的表揚少。一味地盯着孩子的缺點、總是依賴與外力矯治孩子的言行和品德修養是很難見效的。家長應做一個明智的學習者!目的是告訴我們父母要不斷地去反思和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爲,更多的是要透過學習提升自己,找到解決孩子學習和成長問題的鑰匙。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因父母缺乏對孩子的瞭解造成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會表現出不同的生理特徵和心理變化,孩子依賴父母的程度、看待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向孩子學習、讀懂孩子這本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向孩子學習,瞭解孩子的特點和真正需要,才能與孩子產生心靈的共鳴,成爲孩子成長路上的貼心人和助推者。

最後作者還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在家庭中建立學習團隊,與孩子共同學習。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可以說是人的一生中最初的學習場所,也是滲透力最強的學習環境。爲孩子營造家庭良好的學習氛圍,譬如:對知識的追求,對科學的崇尚,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家庭中的民主空氣,生活中的溝通,知識的分享等,這種氛圍的營造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

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願我們每一個家長都做一個明智的學習者。

教育名著讀後感7

最近讀了《教師行爲的50個細節》,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我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爲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爲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資料。教師的教育行爲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務必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爲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但是的話,一個細小但是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爲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爲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爲,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爲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爲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爲,還是非言語行爲,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爲,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爲,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爲爲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爲,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爲,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爲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裏,教師經常承擔着管理者的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我的行爲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我的管理行爲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爲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爲以“傳道、授業、解惑”爲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我的知識,提高自我的素養,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我的行爲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爲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爲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爲,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資訊。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爲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教育名著讀後感8

閱讀《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深有感觸,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使我們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學與教的心理學》包括三個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採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爲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論述了學習類型與教學條件的相互關係,學生人格特徵與教學處理的相互影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交互作用,等等。

下面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師如何爲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對於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還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

目前來說個人收穫和體會是:《學與教的心理學》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瞭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作爲一名教師,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於“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侷限,又要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着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

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性,以前習慣於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因爲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現式,創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機制,透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纔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

教育名著讀後感9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裏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裏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啓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字。他寫在作文字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爲,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着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字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爲我儲存着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爲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透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啓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爲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裏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爲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因爲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就是我願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麼意義?要替一羣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鍊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幹得再優秀也只不過是個進階保姆。

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幼兒園裏教師怎麼都這麼青春啊?那你們老了怎麼辦?也和孩子們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隨口反駁說:“年紀大了就當園長或者後勤領導唄!”其實細思量,哪個幼兒園需要那麼多園長,那麼多領導啊?我們老了怎麼辦?還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許很多幼兒教師曾和我一樣思附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的絢麗到底能保持多久?我們的活潑,我們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終於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教師,作爲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爲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着我們,帶動着我們,年輕着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後,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麼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爲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說“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複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於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爲畏懼凋謝而後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爲畏懼乾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爲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蘊意。我願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遊戲。願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着“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教育名著讀後感10

這本愛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兒童學家德。亞米契斯的代表作。它自一八八六年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數百種文字和方言,還多次搬上銀幕和舞臺,又改編爲連環畫,成爲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愛不釋手的讀物。

在《愛的教育》裏面,作者描寫的主人公是恩里科,描寫恩里科是怎樣度過一個有趣、快樂的三年級。在故事中有一則則美好和真實的“每月故事”,一個小學生的世界活潑潑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透過一件件平凡、細微的事情,娓娓地記敘師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誼,展現人性的善良與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由於它包含了作者在對社會中下層艱辛度日的大衆的深沉的關愛,對普通人純真心靈的熱忱讚頌;由於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溫馨之美,使讀者閱畢全書,激盪於胸懷的感情波瀾久久難以平息。不妨說,作者用愛的鑰匙開啟了人們的心扉,或許正是這個緣故,這部作品的名字在意大利文中就叫《心》。

在這本書裏,所謂的愛就是用心的愛,在《愛的教育》裏都有一篇篇,一則則生動,同我們不一樣的精彩生活日記。所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它將伴隨着我快樂的成長。

教育名著讀後感11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middot;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啓動了,你能夠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好處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盼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盼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我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務必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務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我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推薦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爲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爲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但是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爲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爲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就應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爲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我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我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爲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就應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忙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一樣的方法。

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理解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教育名著讀後感12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個剛剛上四年級的學生,出生在一個生存絕對富饒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學習勤勞努力,待人誠摯友善,安利柯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家裏的條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樂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導安利柯要幫助窮人和有困難的人。

《愛的教育》是世界兒童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日記體小說,這部小說透過一個小學生的日記,以充滿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記錄了孩子們在整整一年中學習生存的點點滴滴。全書故事簡單,風格質樸,感情濃烈,展現了一幅幅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的動人畫面,是一九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一零本小說之一教育名著讀後感。

安利柯的身邊有着一羣心腸善良、充滿愛心的同硯。班長代洛西是個熱忱的孩子,當他得知克洛西的父親是服刑回來的人時,爲了不傷同硯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這個祕密。當面臨克洛西的父親的時候,代洛西真摯的話使這個曾經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間的真情。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頭腦的集大成者,是當代鶴立雞羣的偉大教育理論家和理論家。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築就的紀念碑。人們在這紀念碑面前,可以玲聽到許多燴炙人口的有益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爲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啓迪;它更是一部全面造就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我選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話,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我們上課時有時說"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大概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措施使學生構成感情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心田狀態,就急於教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教育名著讀後感13

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

捧起 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爲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書中字裏行間洋溢着溫暖的“人間情懷”。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作爲教師,“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多讓孩子們讀書,在閱讀故事中,他們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透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教育名著讀後感14

當前,素質教育已越來越多的爲社會、家長和學校所理解,逐漸構成共識,已成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列入議事日程的一項中心工作。

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學生的知識技能、品的意識、行爲習慣逐漸養成的時期,教師的正確引導極爲重要。熱愛和關心學生是教師道德的核心資料,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之所以要學習,讀教育名著是因爲教育名著是經過歷時反覆驗證的,得到世人公認的優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具有以下特點:它穿越歷史的重重煙雲而光輝不減,其核心部分積澱着深邃的思想精華,有着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傳達了科學性較強的育人精神,蘊含着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觀念,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它具有啓發性,能使人從過去的經驗中領悟到教育法則和規律;具有暗示性和感染性,能使人感悟、煽起激情;具有相對完整的結構,有血有肉;具有可操作性,能使讀者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有法可學;能照應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有利於全面理解教育問題。

學習教育名著,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爲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研讀教育名著,從中獲得理論、思想、觀點,把成功的經驗上升戰具有普遍指導好處的理性認識。

讀了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我覺得李老師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語出驚人的話語: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習差知識教育不當的結果實在是太精闢了。

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的探求和細心的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忙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不同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理解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問題學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爲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班上的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這樣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讀。在閱讀中吸取那些“可操作的”點滴經驗,真正仔細閱讀教育理論專著,由經驗型教師成長爲學者型、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要由“教書匠”轉變爲教育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務必研讀必須數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現象的歷史和全貌,獲得真正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