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000字>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1000

學問君 人氣:1.92W

自由在高處,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裏。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自由在高處讀後感1000字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1000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1000字一

任何一本書,對看完它的人或多或少總會有些影響,而一本書對一個人影響的程度可以從時間持續的長度和對其思想影響的深度兩個維度去衡量。初讀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一書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從那時起,無論是在生活的瑣事還是人生大事上,這本書都一直啓示着我,指引着我。

書的第一頁只寫着“你即你自由”五個字,但就是這五個字,每次看到都會給我帶來深深的撼動。書的第二部分以“自救與自由”爲主題進行了集中論述與剖析。“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作者透過一個互動性的問題開始自己對自由的闡述。面對這一問題,多數人的回答是“用來關押革命黨人”“用來集中關押人的思想,扼殺每個人的幻想”“讓活人變成殭屍的場所”或是“用思想體系殺人”“孕育仇恨與敵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卻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自己對集中營的理解——“集中營是用來逃跑的”。當時看到這裏,我確實被作者這種獨特的角度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所感動!對比兩種回答,我們不難看出,兩者最本質的區別是前者站在施虐者的角度給出消極被動的回答,而後者則是從積極主動的態度,將集中營當作人生的一種境遇來反饋性的看待。仔細一想,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營”裏度過,細緻到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是在一些設定的環境與條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磨難一些挫折,如果我們一直被動消極地去看待這些磨難,那麼無形中我們的思想也會被磨難本身所奴役進而同化,然後自己也成了這些磨難的幫兇,將自己進一步籠罩在痛苦的陰影中!

在作者看來,人生不過是由無數小逃獄事件組成的一次大逃獄。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我相信每一個人對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無論是物質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能預料到將會有很多坎坷,當然我們無法預料到的或將更多。在這條逃獄之路上,我們只有做一個堅定不移的逃跑者,才能通往自由的彼岸!看過《肖申克的.救贖》的人都會記得裏面有一句話:“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爲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閃着自由的光輝。”影片中,獄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無時無刻不在準備着越獄,無時無刻不在積極地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的枷鎖,那個烈日下在屋頂喝冰鎮啤酒的畫面到現在我還是記憶深刻!一個熱愛自由與幸福的人,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當作遠大前程的人,應該始終如一地保有一種“關不住”的精神,爲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紅杏出牆,關心自我實現,追逐自己的命運。勇敢的人,應當對罪惡視而不見。

我時常咀嚼、領悟“自由在高處”這句話。記得有一次陰天坐飛機出行,剛好登機前也是因爲某些煩心事心情比較煩亂低落,起飛不久後,飛機穿過烏雲層,忽地一下窗外豁然開朗,陽光灑在白茫茫的雲層上面,心情瞬間舒暢起來。“自由在高處”五個字從腦際掠過,我陷入了深思:有時候一些煩心事,確實是因爲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總感覺烏雲密佈,困擾連連,當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點,心胸放寬一點,或許就能撥雲見日,海闊天空。後來,我對“槍打出頭鳥”這句話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在我們中國,大家都比較反感一些張揚、愛出風頭的人,但我逐漸意識到,真正能出頭的鳥,哪一個不是神經百戰,憑藉豐富的經驗和磨練出的能力,穿過槍林彈雨,然後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擁抱那廣闊的天空!雖說槍打出頭鳥,但不被槍打死的鳥才終究會出頭。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縮,勇敢地去挑戰自己,實現自我!我還時常告誡我身邊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難給打倒,我們可以把自己置身於未來的某個時點來看待現在所經歷的磨難、不公,你就會慢慢地想明白,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來!

我特別喜歡電影《白銀帝國》裏面的一句臺詞,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將能夠斬獲平時不能斬獲的聲譽。”在我看來,這句話是將“自由在高處”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從這樣一個更高的境界去對待,那我們肯定能更細緻地、投入地、甚至飽含熱情地去逐個解決。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1000字二

去年讀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讓我覺得很大氣。於是,今年買了他的新書《自由在高處》,讀完後感到溫暖和力量。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說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爲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說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爲所欲爲,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 “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說信仰,並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繫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近來,讀了西方的一些理論書籍,發現自由、平等是所有學科都繞不過主題,也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語。自由與平等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還是可以實現的。

自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爲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着選擇,也都面臨着自己自由與否的問題。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包括想不做什麼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閒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纔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爲前提。

老師也有些年頭了,深感現在大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學生的自由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因爲,有時候自由是要爭取的,別人施與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雲這本書寫得很精彩,並不是我所能複述。我只是讀完後,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