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000字>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10篇)

學問君 人氣:1.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10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我讀完《百年孤獨》,掩卷冥思時,渾身涌起一股顫慄感,它並不是我所喜歡看的小說類型,故事中的情節讓人彷彿置身在一個發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現實生活中,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恐懼不已。

先說說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繫。爲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看到這裏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麼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因爲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馬爾克斯用短短几十頁勾勒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這與中國的《紅樓夢》迥然不同,我們要用多少章節才能鋪墊一幕黛玉葬花。這個家族中的人總是不斷重複著名字:阿卡迪奧、奧雷良諾、阿瑪蘭塔……就像他們不斷重複在他們身上的輪迴宿命。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是一種禁忌,而小說中不止一次描寫了這種關係:因戀愛受挫的阿瑪蘭塔與自己的侄子戀愛、第三代阿卡迪奧瘋狂地愛戀母親以至差點鑄成大錯、第六代奧雷良諾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發生了關係生下了孩子……這都是因爲孤獨所犯下的罪行。死亡各種各樣的陰霾纏繞着他們,讓他們痛苦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悲劇之路。

《百年孤獨》讀後感2

當一切趨於入定後,你往往只能品嚐到孤獨。——題記

這是一部以一個家族的興衰爲線索來表現當時作者所處的拉丁美洲的一種縮影。拉丁美洲的百年曆程就如同書中一般,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就是這樣一段短小而深刻的句子帶着我們領略到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未來,過去和現在的三個時間層面,龐雜紛擾,眼花繚亂。

百年孤獨的那種魔幻主義色彩從人物的名字中你就能體會的到。整個家族七代人,不斷的重複着那幾個名字,就如同家族宿命一樣:“第一個人會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會被螞蟻吃掉。”在不斷的重複中步入滅亡。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其實就如同書名一般,全書所帶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滿目蒼涼的孤獨感,孤獨首先集中在人物身上。就好比麗貝卡獨自一人老死於家中,被站爭迷失本性變得麻木的上校結局。還有阿瑪蘭坦的結局,她一直費盡心機想得到皮埃特諾的喜愛,到手了卻又死活不要,讓其落了個自殺的下場。後來又有了赫利索多上校,兩人情到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孤獨和悲傷中度過。她大概是因爲失手殺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自己無法釋懷,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書中的人物多是這樣壓抑,在徘徊中走向了孤獨。

老實說讀完這本書的感覺挺壓抑的。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的向前奔跑。正如從第一批吉普賽人帶着各種新奇物品踏入馬孔多這座小鎮一樣,再到後來的什麼火車,香蕉公司。進步看似給馬孔多的居民帶來了便利和新鮮感,然而新鮮感過後帶來的又是一片孤獨。有人說孤單是一羣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正是因爲孤單才使得一些不甘寂寞的人走到一起,真正孤單的人也有着自己的狂歡吧!

然而真正的孤獨,不是寂寞、無助等淺顯的意義,而是停留在人內心的冷淡。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總會時不時的提醒我們它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督促我們體驗人生,讓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

擡頭仰望星空吧,去審視自己。有時候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自我。

《百年孤獨》讀後感3

寫過好多次了,最近突然感覺懂了這本書!

上個月有一天晚上電腦鍵盤上灑了半杯水,匆匆忙忙關機拿去修,回宿舍的路上和家人打電話。之前每週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講很多,如果碰到什麼開心的事、難過的事,都會和父母講一講。

我本來想說下電腦的事還有些別的,剛說完花了100元冤枉錢拆機,我媽就迅速轉移話題,然後我爸說了我弟偷偷買了第三臺手機,偷偷帶到學校玩。我爸低着頭,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和我直視,太難過而不好意思被我看見他的情緒、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低着頭的時候又剛好能看見我爸的滿頭白髮。

頓時我就不想講我最近碰到的難過事了,突然想到百年孤獨裏也是這樣。第一代女主老了之後瞎了,全靠在家中多年的記憶生活,也因此不再出門了,但是其他人誰也沒發現她看不見了,她也不和其他人說。我猜她可能是看到聽到其他家人的悲傷,就留存了自己的,不和他們說。

而其他人也是。

第一代雙胞胎兄弟裏性格冷靜的那個,鬧革命的那個,革命失敗回來也沒和其他人說過什麼,只是自己在工房裏把金子融化打成金魚,再等價賣出去。

所有所有,《百年孤獨》裏這個家族的人都是這樣。他們居住在一起,因爲過分親密而變得陌生。《百年孤獨》裏太多太多悲傷,閱讀的時候作者卻沒有對這方面過多的描寫,書裏的角色沒有因爲自己碰到的不幸而歇斯底里,沒有“黑化”,只是默默藏在心底。

這個家族的所有人看其他人很傷心,所以就決定不讓自己的傷心污染其他人,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報喜不報憂”

川端康成的《山音》,主角信吾也是,半夜突然醒來,聽到山音,被恐懼深深籠罩,卻因爲種種原因沒有叫醒枕邊人,獨自一人溺浸在恐懼彷徨之中。信吾在生活中也有種種不順,卻無人述說,同時信吾作爲旁觀者,無法代替當局者作決定,無助和無力反映在夢裏就是“山音”,信吾半夜醒來,聽到山音,獨自一人承受。

雖然我最後還是和父母說了難過的事情。

但是我突然想到除了父母也只有寥寥幾個朋友可以講講這些,有的事情連這寥寥幾個朋友也不能講。有的時間和誰都不能講,像信吾一樣半夜醒來的時候,工作時間的時候,家人朋友忙的時候。

更何況,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和另一個人感同身受。

“人生就是孑然獨處,沒有一個人瞭解別人,人人都很孤獨。”——赫爾曼.黑塞《霧中》

不過我很喜歡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寫的《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裏面有一句臺詞:“結交真誠的朋友是世上最好的事。”

非常贊同!

《百年孤獨》讀後感4

《百年孤獨》在大學的時候在圖書館讀過幾頁,但是死活讀不下去,就這樣一擱淺就是五年,五年後再翻開《百年孤獨》發現自己真的很孤獨。百年孤獨,七代人的百年孤獨。

上大學時,因爲我們法學班的課程裏有一門必修課叫經濟法,有幸結識了經濟法老師,她是復旦的高材生,曾留學於美國,偶爾上課的時候會給我們講她個人的經歷,她無意中說過的話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種下了一顆種子,她是我們心目中喜歡的老師的樣子。

她講國內那薄薄的翻譯本沒有全面展現百年孤獨的魅力,當講到她有幸在美國買到了厚厚三大本的英文版的那種欣喜,那個眼神我至今也忘不了,就這樣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跡。

她鼓勵我們每個人有機會就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們也一直在努力看外面的世界。

近日想起她的話想起她的事。終於《百年孤獨》又到了開封的日子。

開篇先摘錄一部分《百年孤獨》多年以後體: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在這張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奧雷里亞諾身穿黑色天鵝絨正裝,夾在阿瑪蘭妲和麗貝卡中間,那倦怠的模樣和深邃的眼神與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時一般無二。

那個慢無盡頭的夜裏,赫裏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追憶着在阿瑪蘭妲縫紉間裏度過的那些一去不返的午後時光,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則苦苦掙扎了數小時,試圖抓裂自己孤獨的硬殼。自從那個遙遠的午後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他唯一的快樂時光就是在金銀器作坊裏打造小金魚的時刻。他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

多年以後,在臨終的牀榻上,奧雷里亞諾第二將會回想起那個陰雨綿綿的六月午後,他走進臥室去看自己的頭生子。

然而一天下午,他好像突然間激情驟至,神采煥發。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阿爾卡迪奧將回想起梅爾基亞德斯爲他朗讀那一頁也不可理解的文字時的顫抖,他自然是聽不懂,但那鏗鏘的音調聽起來彷彿教皇通諭的吟唱。

這些多年以後體,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多年以後體。多年以後,面對父親留下的油菜花田,回想起這裏曾經是一片油菜花田。

那個見識冰塊的下午,給奧雷里亞諾開啟了一扇造小金魚的門,但終究抵不過被迫上戰場的命運,這是多麼無可奈何的事情。這與他的初衷大相徑庭,那場戰爭似乎更改了他之前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們多麼希望仍然活在那個見識冰塊的下午,但是這樣的經歷在很多年以後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多年以後的經歷,在多年以前似乎一文不值,那些曾經走過的路在當下看來又是何其純潔美好珍貴。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時那個遙遠的下午。”——題記

我始終記得這個句子,即使它短小,可我記憶深刻。這本書開篇就將我帶入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未來和過去之中。這三個畫面,龐然紛擾,眼花繚亂。

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的形式創作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現的生活,映射了一片大陸及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的歷史社會圖景”的宏篇著作。

《百年孤獨》透過革命家總部一家七代人的經歷,描述了整個家族百年來的辛酸、榮辱、愛憎、禍福以及文化的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當第七代的繼承人被螞蟻吃掉的那一刻,他的父親終於破釋了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手稿。手稿內容是:家族中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後的人會被螞蟻吃掉。這手稿記載的是布恩地亞的家族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將村莊颳走了,從此無影無蹤。

像第七代人循環反覆的名字一樣,循環出現了情節與敘述,整個馬孔都被包裹成了一個環形廢墟,然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沒有一刻感受到家的溫暖——說明這個家庭是分散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了情感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參與革命以及反覆做手工活、深迷情慾、讀書翻譯,卻始終無法將這些力量集中到一塊兒。逃不過家庭分崩離析的命運,彷彿房子只是一個家,一個載體,從不是一個給予人心靈安慰的溫暖的港灣。當然,除去貫穿靈魂的烏拉蘇拉,所有人都不值得愛或者被愛。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掩埋自己的私慾和空虛,以致自己活在執拗和孤獨之中。

這個不可實現的奇蹟和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就是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其中,被隔離在現代與文明世界進程之外的憤怒與恨意,又是拉丁美洲的獨特生命力對生命的渴望。這不僅僅是在敘述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者是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拉丁美洲尋找那迷失的溫暖和精神家園。如同我們現在,高樓林立,思想多元,但卻迷失了方向,成了百年孤獨,越來越感到我們那一顆心靈的脆弱。然而真正孤獨的不是無助的寂寞,而是停留在人性中的冷淡與漠然。

生命不曾離開,真正意義上的孤獨使我們成長道路的失敗,最後如你的影子一樣,時不時出來提醒一下你我她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或許是爲了告訴我們珍惜眼前,體驗人生,督促我們:成功要清醒,失敗要努力。

擡頭仰望天空吧,審視自己,認知社會;擁抱他人,向陽而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6

歷時6個月,把這本百年孤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給我的感覺是好似神話,又好似昨日都有同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敗,從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後一代,不斷的重複着相似的命運。

剛開始看這本書有點雲裏霧裏。搞不清劇情和人物關聯。之後百度了一下對大致劇情和人物有了瞭解。有些人物關聯還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開創新大陸,建立了馬孔多。對新鮮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是天才也是瘋子,最終被綁在樹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豐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繼承了這個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對新鮮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年輕事跟着雜技團出去闖蕩江湖之後回來了,以打獵爲生。最後被搶打死了。是不是麗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個懸念。上校則是冷酷孤獨的性格。發動了N場的.戰爭最終都失敗了。被X次暗殺都沒死成功。17個兒子全部掛了。最後孤獨的做小金魚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獨沒人能夠明白。

還有小說中的各位傳奇女主,個個特點鮮明。烏爾蘇拉家裏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幾百歲,精明、能幹富有洞察力。知道家裏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倆個人爲了爭,勾心鬥角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別人的一生。終生孤獨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麼的占卜女生,不知道怎樣描述她,她也算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種人物有過接觸或給過影響。

還有哪位預言的法師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這小說的導演,而那張羊皮紙就是早就已經寫好了的劇本。一切都是按照劇本的預期在發展着,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唯一感情的結晶是一個長了豬尾巴的小孩。對於小說這是劇情,對於生活就是天意。當看到那句譯文時,我感到頭皮一陣強烈的麻麻的感覺:家族第一代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看着這本小說,總感覺上方發生的事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或許我們也在重複着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也在每一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許我們的命運早已註定,或許百年的孤獨正是你我的孤獨。生命、生活、人性、倫理、道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影子都應在了這本書上…...

從開始讀這本書到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和看紅樓夢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點意思——劇情很精彩捨不得放下——似乎寫的就是身邊的昨日這天和明天——就這樣結束了,留下的是滿腦子的回味,像一杯茶,淡淡的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的有點迷糊,但是很精彩。這是要怎樣的大腦才能裝下這本小說,並把他寫出來?前幾天新聞說作者逝世了,偉人一路走好!這本書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也許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7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爲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爲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裏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着自我還有閱讀筆記,才硬着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

讀書之前教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禮貌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爲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纔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讀後感8

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恕我愚鈍,這本書讀起來真不咋滴。

就像一些藝術作品,你欣賞不了,不能說它不好,只能說自己還沒有那個境界去領悟。我可能就還處於這樣的一個狀態吧。

於是我就找了幾篇豆瓣書評,很想理解下這本書到底要表達什麼,因爲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真的沒有什麼感悟。

但看了幾篇我也還是沒有真正領悟,有人說講的是孤獨,有人說是拉丁美洲的歷史變遷。但還沒有看到一篇讓我幡然醒悟的那種。

那我乾脆就先把自己的感悟先寫下來,再慢慢去研究它的深刻吧。

這本書我看了一個星期左右就看完了,可以說是快的了。因爲我看到有人在豆瓣書評裏說他看了兩三個月,還有些人說,第一次看了幾頁之後就放下看不下去了,然後再次拿起的時候已經過了好些年了,纔再次把它讀完。

還好我沒先看這個書評,不然我可能會被這些評論引導,會被這種先入爲主的概念誤導我看不下去。

這本書出現了很多的人物,關鍵是很多人物的名字的都是重複的,或者在相同的名字下,再加上一個名字,所以看起來會吃力一些。

雖然我有時候也會搞不清誰是誰,很想停下來,回憶下這個人物是最開始提到的哪個人物。但我沒有停下來,記不起來我就直接略過,然後隨着劇情一直看下去,這個人物就自然而然的記起來了。

而且我覺得人物的名字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情節。

但對於我來說,這本書的故事真的沒有太大的觸動我,不能說不好看,看的時候也還是有滋有味的,但就是無法共鳴。無法共鳴的東西,看過後就看過了,可能會很快的就忘掉。

用簡單的一點的話,這本書就是講了一個家族從興起到衰落的過程。我說的壞一點,就是一對老祖宗生了一堆兒女,然後作者用一些魔幻現實主義的寫法,在每個人物背後爲他們添上了一些故事。

但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呢?我看了之後完全沒有什麼可以供我借鑑學習的地方,要是講歷史變遷,但它又是魔幻現實主義,也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歷史意義。

要是講孤獨,那他又沒有把那種孤獨感傳達給我。

以至於讓我想:哦,這個寫法有點想巴金的《家》,除了把相同的故事情節重複堆砌在不同的人物上,這本《百年孤獨》就是不同的人物堆砌起來的一本小說,嘿,以至於讓我想,原來小說的字數是可以這樣湊齊的。

我知道這樣想不好,畢竟這兩本書好歹也是個偉大的作品,但這是屬於我的讀書感悟,既然我看了,他能讓我有這種感覺,說明也是這本書的問題。

當然,我還是覺得是自己愚鈍,無法去理解書裏要表達的宏偉意義,不說了,我要繼續去研究它的深刻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9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爲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爲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爲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一開始讀這本書,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百年的孤獨,這到底闡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表現了作者怎麼樣的心情?我翻開書,慢慢閱讀後,卻發現這是一個曲折離奇,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馬貢多的小鎮,圍繞着布恩地亞這個家族發生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事情,從第一代布恩迪亞,到剛出生就死掉的第七代布恩迪亞,故事圍繞着這七代人慢慢展開。

老實說,剛開始讀這本書,我的思路是比較亂的,因爲思維和外國人不同,我經常把書中的人物弄亂,因爲感覺每個人的名字都差不多。儘管如此,我還是能興致勃勃地把書看下去,因爲書中有很多神話而荒誕的情節。書最後的一部分我沒看完,而且幾年過去了,書中很多內容我都忘了,所以我就圍繞着書中的第一個主要人物霍·阿·布恩地亞稍微聊一聊。

布恩地亞從一開始,就是個充滿好奇心,敢作敢爲的小夥子。他要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而烏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和他同牀。看到這裏,我突然笑了,這什麼理由!感覺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斥着一種光怪陸離的氣息。諷刺的是,我參考了一些讀後感後發現,最後他們的孩子當然是正常人,可是他們家族第七代的近親結婚生下的孩子,赫然就是一個長着豬尾巴的嬰兒,而他剛出生就死去了,這也代表了他們家族血脈的終結。

結婚後,由於殺了人,他們被迫逃到偏僻的小鎮馬貢多。而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小鎮經常有一些吉普賽人途徑,而布恩地亞徹底迷上了吉普賽人帶來的各種小玩意,經常花了很多錢去買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例如磁鐵什麼的,爲此他經常被老婆責罵,可他依然樂此不疲地去搞一些小發明,雖然總是失敗收場。從這裏,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充滿了好奇心和鑽研心的人,但總是因爲一些原因而不被人理解。後來,他又異想天開,想打通外界與小鎮的聯繫,修建一條鐵路,使外界的各種新奇事物和文明能夠進入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他帶領着一些年輕人,在小鎮周圍的灌木叢砍伐了七天七夜,最終仍然看不到盡頭,最終無奈地放棄了。布恩地亞甚至爲此發瘋了,被家人綁在樹上,到死也沒解開過。

我讀到孤獨了,本書中每個人的孤獨都不一樣,這只是霍·阿·布恩地亞的孤獨,而他的孤獨感覺是比較好懂的了。他就跟很多人一樣,心裏充滿了各種的奇思妙想和理想,卻不被別人所認可,也曾努力過,但正如那看不到盡頭的灌木叢一樣,看不到任何希望,最終惶惶無所作爲地度過一生,這就是不被人理解,看不到希望的孤獨。

如何才能戰勝這種孤獨?我想到的只有:堅持。面對看不到邊際的灌木,七天七夜砍不完,那十天十夜呢?一個月呢?當然,堅持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需要我們窮其一生去培養和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