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000字>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1000字(3篇)

學問君 人氣:1.38W

《純粹理性批判》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的著作,被認爲是流傳最爲廣泛、最具影響力,同時也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著作之一。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三篇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1000字(3篇)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一】

作爲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寫作了三部批判哲學著作,而《純粹理性批判》則是奠基之作。《純粹理性批判》不僅奠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基調,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學地位,令康德成爲名副其實的古典哲學開創人。

康德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爲哲學主體地位的形而上學名存實亡,近代唯理論與經驗論者各執一端,難以爲普遍必然性的知識提供堅實的基礎,理性主義衰落,危機四伏,自由在中世紀的宗教禁錮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釋放。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擺在康德面前的任務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爲知識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個認識論的基礎,還要爲以自由爲前提的道德倫理開闢一片天地。所以《純粹理性批判》應運而生。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獨闢蹊徑地進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轉了認識對象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在過去的哲學中,一直以來,認爲知識必須符合對象,而康德則認爲並非知識符合對象,而是對象必須符合認識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康德認同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爲一切知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但同時也認爲人的心靈有一套自己的認識形式和結構,因爲單純的感覺經驗不能解決知識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來源於先天的認識形式,而不可能是後天的感覺經驗。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認識能力區分爲三個環節: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純粹理性批判》也就分爲三個部分,先驗感性論,先驗分析論,先驗辯證論。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提出空間和時間不是物自體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觀形式。爲了證明空間與時間是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康德進行了形而上學的闡明和先驗的闡明,最終得到了空間和時間是我們感知事物的先決條件,而不是感知的結果,空間與時間不是物自體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觀形式,人類理性只有一種直觀形式,物自體不可知。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範疇,對於知識而言,僅僅有感性直觀形式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知性的參與才能構成知識。感性的作用是接受雜多的經驗材料,知性的作用則是對這些經驗材料進行綜合統一以形成知識,對於知識而言,兩者缺一不可。康德提供的知性範疇是認識世界的邏輯結構,範疇的最大概念是知性純概念,起綜合統一的作用。圍繞着知性範疇,康德對其進行了主觀演繹和客觀演繹,最終證明了綜合是知性的自發性,範疇對於經驗的客觀有效性,範疇構成經驗的先決條件,從而得出了‘’知性爲自然立法‘’的先驗哲學的成就。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是理念,理性有三種理念,這就是靈魂,宇宙和上帝,他們分別代表着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和世界之全體的統一性,而這種統一性只是某種理想的統一性,而不是現實的統一性。這些理念只是調整知識的工具,而不是知識的對象,因而與物自體一樣都屬於不可知的領域,人類理性要超越經驗去認識這些超驗性的對象,就會陷入先驗幻相之中,不可自拔,從而出現二律背反的現象。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其批判哲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們瞭解康德哲學的敲門磚,只有在明白了《純粹理性批判》後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的其它兩部哲學著作《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主要確立了現象與物自體的二元論,物自體不可知的不可知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爲信仰留下了地盤,以感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空間與時間,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範疇,理性的先天認識形式理念爲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奠定了基礎,以先驗哲學的方式闡明瞭作爲科學的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因爲它超越了人類知性範疇只在經驗範圍內有效的限制,以知性爲自然立法作爲先驗哲學的最高成就爲結束,從而調和了唯理論與經驗論各執一端以致無法爲知識普遍性必然性找到堅實的根基的困境。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二】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爲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於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爲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麼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象。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麼?因爲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爲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於接受這一觀點該怎麼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麼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爲這是上帝願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爲一切星球圍着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着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爲,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爲自然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着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裏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爲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爲“(絕對)範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爲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透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爲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範疇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爲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爲,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爲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爲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爲自己的行爲負責。

純粹理性批判讀後感【三】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哲學界有着巨大的影響。對於康德著作的漢譯,有多個版本。目前社會上流通的版本,以韋卓民先生的漢譯本較多,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校訂版。同時,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漢譯本和鄧曉藝先生的漢譯本,常見於書店內,除連接詞有些不同外,整體內容是一致相同的,可以理解爲是康德原著的含意內容。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著。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思考與觀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與界限,這樣纔可以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爲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

書中圍繞着“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透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範疇的考察,說明了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透過對理論的純粹推論進行考察,提出了將知性範疇運用於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定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爲信仰留下了地盤。

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費心費力,經常遇到的問題是那康德式的語句非常拗口,其涵義要連貫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與思路。由於是作爲一本在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作爲愛好哲學的研學人,又不得不硬着頭皮去閱讀、去理解,反覆又反覆的思考,花去的時間比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多至三倍。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透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於一般形而上學,但是,本身並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康德所謂形而上學的道德哲學,是指一種純粹的道德哲學,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經驗,而將此種純粹認爲是先天已闡明的一種道德原則。在此基礎上,康德提出了絕對命令的道德原則,所提出的道德法則具有了絕對必然性。絕對命令是無條件的,而且把這種行爲本身看作是客觀必然的,與其他目的沒有關係。如果隨着這種道德法則的普遍性,那麼,這種法則就具有客觀實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認爲:“絕對命令只有一項,即是僅依據你能同時醫院它成爲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準則而行動。”故此,這裏又提出了一個自由的概念,這也是絕對命令可能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只有當個人成爲理智世界的成員時,超脫了感性的束縛,用自由的概念來指導行爲,即服從自已的原則,那麼這種道德規律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爾認爲康德的絕對命令是建立在毫無道理的假設之上,充滿着矛盾,這種先驗性哲學不過是一種虛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