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500字>

史記讀後感1500字(精選3篇)

學問君 人氣:3.0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史記讀後感1500字(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讀後感1500字(精選3篇)

史記讀後感1500字1

《史記》,是一部力透紙背的大書,內容深廣,包羅萬象,政治、軍事、文化、地理無所不容。《史記》最爲人稱道的是大量鮮活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而在書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中,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總有一大批各種各樣的英雄人物,讀來讓人血脈噴張、蕩氣迴腸。

這些英雄,或是包藏宇宙之機,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張良,“宰割天下亦如是肉”的陳平;或具吞吐天地之志,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彼可取而代也”的項羽,“大丈夫當如是也”的劉邦;或是戰必勝,攻必取的良將,如身先士卒,滅敵百萬的白起,身懷絕技,一生征戰令敵膽寒的“飛將軍”李廣;或是隱忍,胸懷大志,目光高遠的草莽英雄,如“爲人深沉好讀書”,受人怒目呵斥轉身就走,卻驚世一擊喋血秦王殿的荊軻,如受食漂母,受胯下之辱最終卻將兵百萬,威震天下的韓信;或是重義輕生,士爲知己死的刺客,如甘當刑人,吞炭易容,兩次趙襄子酬知己的豫讓;或是以武犯禁的市井遊俠,如“專趨人之急”的朱家,“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郭解。

唯英雄,識英雄。司馬遷就出生在一個讓人心馳神往,充滿英雄情結的年代:春秋,戰國,秦朝的大一統,楚漢相爭···· 戰火的餘煙還未散去,力拼的金戈聲迴盪在歷史的天空,大漢一統天下,國運日上,四夷臣服,生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司馬遷十歲誦古文,二十歲足遍九州,並有幸隨西征巴蜀的大軍一直到達昆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樣一位滿腔熱血的年輕人,才高一代,被喜好文學的漢武帝賞識,似乎前途一片坦蕩。

唯英雄,識英雄。爲了被朝廷逼得無奈投降匈奴的軍事天才李陵的清白,金鑾殿上,在一片見風使舵的獻媚聲中,司馬遷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直諫犯龍顏,他和李陵素昧平生,一切只爲心中的正義,不平則鳴,結果因言獲罪,被打入獄中,因爲沒錢贖罪,身陷囹圄,被施腐刑!慘遭酷刑的司馬遷,也因此對人間世態認識更深刻。於是一腔抱負無處施展,而又窮困潦倒的他,寫出了李廣難封侯的憤懣,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情;爲別人打抱不平,自己被一文錢難倒時卻貧無達士將金贈,所以他更渴慕,欽敬那些其行雖不軌於正義,但是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的豪俠,“士可殺不可辱”,但是胸懷大志的他在生不如死的境地裏,想起的是管仲的“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像勾踐一樣臥薪嚐膽,發憤著史,默默地忍耐,默默地等待,默默地耕耘,在浩瀚廣闊的歷史時空中盡吐胸中塊壘,橫論千古,縱書八荒,一杆直筆終於寫就一部橫空出世的煌煌鉅著。

他也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英雄的侷限性,不迴避他們的缺點。越王勾踐的刻薄寡恩,霸王項羽的自負多疑,高祖劉邦的痞子習氣,大俠郭解年輕時睚眥必報的狹隘,以好客著稱的平原君葉公好龍。

在皇權當道的封建社會裏,在暗沉如鐵的命運裏,司馬遷爲了理想,爲了信仰,爲了奢侈的正義,孤獨地行走,拼命抗爭,終於衝破了命運的困鎖,一破繭就直衝九霄,迸出灼目的火花,在歷史皆爲帝王家書的中國,他爲那些“施於天下,莫不稱賢”然“墨皆排擯不載”的巷之俠開篇列傳,歌頌他們高潔的品質:幫助伍子胥渡江的漁丈人,夷門抱關的侯贏,爲亡命天涯的郭解自殺的籍少公他讓人無論貴賤,在人性道德面前得以體現真正平等!實現人性的解放!司馬遷超越了時代的侷限,像十年磨一劍的俠客一般,以一杆筆當利劍,爲世間主持公道,爲平民掙出空間!

他的心與歷史上的英雄前賢交響,也讓後世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與之共鳴!

司馬遷,亦是俠之大者!

凜凜千載後,無論是拜讀《史記》,還是仰望司馬遷,仍讓人高山仰止,心中依然如同瀚海回瀾,激盪不已!

讓我們一起翻開《史記》,一起感受噴薄而出的生命力,一起感受人性的光輝!

史記讀後感1500字2

在悠長的古代文學史中,我們並不缺乏具精神原創性的大師。孔孟、老莊、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曹雪芹……他們的名字足以與日月同輝,彪炳千古。然而在當下的教育中,這樣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卻日益離我們遠去,除經院中的學者、教授們閱讀、研究外,已是鮮有人問津。真正的大師不只是來“宴大賓”,傳統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這對於精神缺鈣的一代,顯得尤其必要。新課標的提出恰逢其時地爲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新課標規定:高中階段選修課必須佔有相當的比重。這一規定使我們暫且可以從高考的陰影中走出來,堂而皇之走進大師,閱讀經典。

從這種意義上說,《史記》就是一座先秦時期的圖書館,它詳盡地記載着那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學等的成就,窺一斑可見全豹。而較之先秦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許多的優越性。首先,語言的淺顯。司馬遷將書面語與漢代生動的口語糅合在一起,開創了一種新的語言風貌,清新,樸拙,更淺顯,更口語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與接受。其次,情節的奇特。清人袁枚說:“史遷敘事,有明知其不確,而貪其所聞新異,以助己之文章,則通篇以幻忽之語序之,使人得其意於言外,讀史者不可不知也。”(《隨園隨筆》)生性“愛奇”的司馬遷在敘史時,仍不忘著上荒誕一筆。《五宗世家》記載臨江王劉榮被其父漢景帝謀害,後“(劉榮)葬蘭田,燕數萬銜土置冢上”。《史記》中類似這樣的浪漫主義筆法還有很多,垓下之圍、趙氏孤兒等故事皆絕妙之極,傳爲美談。在二十四史中,《史記》是最富文學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歷史故事集、歷史小說集,其情節的曲折、生動與學生的審美興趣不謀而合。最後,體例上的相對獨立性。《史記》一百三十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互爲經緯,貫通全書。但同時,每一篇又相對獨立,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它猶如一篇篇情節曲折的短篇小說,又如一首首耐人尋味的精美詩篇,讀者自可從中任選一篇率性而讀,並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對不具備充裕的閱讀時間的中學生,這無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它們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載體,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獨鍾於《史記》,卻是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當下的閱讀現狀、我們的教育理念等分不開的。

接下來就是怎麼讀,也就是怎麼教的問題了。回顧我們以往的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地串講,把文學作品肢解成一個個實詞、虛詞和一串串特殊句式。於是《鴻門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講中,喪失了它的靈魂,遠離了閱讀的本質。文學是人學,文學教育的宗旨在於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對生命的感悟,今天我們緬懷歷史,更主要的是要從中“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確立自己的價值觀。黃帝湯武所以興,桀紂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極一世的秦始皇臨終竟與鮑魚爲伍的慘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史記》不僅爲我們展現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多年的歷史舞臺,同時也是我們瞭解當今社會的一個小視窗,它對我們今天的治人治國仍頗多啓迪。其三,掌握一點讀書、做學問的方法。《史記》的完成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與司馬遷個人的努力分不開。司馬遷十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世本》等古代典籍,後又受業於今文學派大師董仲舒、古文學派大師孔安國。透過多方的學習,司馬遷掌握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成爲一名融貫古今的大學者。二十歲以後,司馬遷離開家鄉,壯遊全國,前後十幾年間,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這,不是純粹的遊山玩水,而是以訪尋歷史文化遺蹟,收集歷史資料爲目的的學術田野工作。每到一處,他都認真細緻地向當地人民瞭解情況,實地考察,確保其著作的真實性。“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是司馬遷在學術工作上的真實寫照,這兩點對於今天的高中生來說,尤其重要。

史記讀後感1500字3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爲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透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讚歎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出色的完成了作爲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傑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着,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藉着司馬遷在《史記》裏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着《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着司馬遷的思緒,爲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爲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蹟,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祕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爲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透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穫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曾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爲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