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500字>

《三十六計》讀後感範文500字(精選12篇)

學問君 人氣:1.86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十六計》讀後感範文500字(精選12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十六計》讀後感範文500字(精選12篇)

《三十六計》讀後感1

很早就聽說“三十六計,走爲上計。”這個俗語,長大以後漸漸的知道《三十六計》,是一本了不起的名著。

《三十六計》是中國的十大名著之一,這本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寒假,我購買了這套《三十六計》。 這本書中所談到的每一計,都有軍事,商業,爲人處世等各方面的事例,每一計,每個事例都是智慧的體現。在展現它博大精深的智慧的同時,也延伸其豐富的思想內涵。

在將這本書看完之後,我深深被裏面的事例所折服。它讓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哪怕是遇到麻煩,只要將事情巧妙的做好,將麻煩巧妙的避開,這便是智慧的所在。

最初《三十六計》只用于軍事。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它早已超越了軍事著作的範疇,已經深入民間而與大衆生活緊密相連,每一計都成爲一句琅琅上口的成語,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廣爲傳誦運用。軍事家以它運籌帷幄,政治家以它捭闔縱橫,商家以它爭贏取利,平凡人以它爲人處世······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讀法,並在其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精華和養分,將它運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卓越軍事思想集大成之作,被譽爲東方思想寶庫的“明珠”,與《孫子兵法》並稱爲古代兵法雙絕。

他們作爲我們中國的象徵,更應該值得我們去了解,明白。

《三十六計》讀後感2

國慶假期裏,我讀了一本叫作《三十六計》的書,我對這本書的印象十分深刻。

在序當中,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三十六計》是一部堪稱“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是啊,《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的兵家寶藏,它所蘊含的哲理對於今天的社會生活仍然具有較爲普遍的指導和借鑑意義。《三十六計》繼承了前人兵法的優秀傳統,六套計策,由絕智呈謀戰則必勝,到扭轉乾坤敗而不僵,一卷在握,可以通覽其要。不管處境順逆,都可以從中汲取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領略艱難困苦庫玉汝於成的韜略智慧。

我的這本《三十六計》共分爲六套計,分別爲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和敗戰計,每套計還分爲六個計,總共三十六計。這本書詳細說明了每種計的首次運用的戰例、原始文字的解語、用計的例說和按語的闡釋。

我之所以喜歡讀這本書,是因爲古代人用計取勝的故事引人入勝,讀來津津有味。這些計策運用都極其巧妙,可以讓我陶醉其中。我很欣賞古代軍事家,他們設計出如此足智多謀的計策,來與敵人周旋。

《三十六計》這本書實際上是關於思想方法的書,只要運用得當,各個領域都能夠借鑑。我讀完之後感覺學到許多,但還沒有真正理解其精髓。

不過,有一個啓示給我深刻的印象:要解決問題,不能死板地只從一個方面想,要多角度全面地看待問題,並可以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三十六計》讀後感3

去年,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十六計》。我天天一有空就看,沒幾天就看完了。我一次看完,還看第二次,看得津津有味。

《三十六計》裏面講述的是古代軍事家絞盡腦汁想出的計謀,是古代軍事家軍事才能的精華和智慧的結晶,書中寫了空城計、走爲上計、圍魏救趙、無中生有、聲東擊西等古代作戰中的三十六種計謀。這些計謀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知道了古代軍事家的聰明才智,欽佩之情油然而生,也讓我在生活中開始開動腦筋,有時,我還會運用這些計謀呢!

有一次,我和朋友們玩捉迷藏。我和兩個人躲在門後,看到抓的人一步一步逼近我們,腳步聲越來越近,喘氣聲越來越響。我悄悄和他們說:“你去那邊,你到這邊,我們擺個三角形。你們看到一個人快被抓時,就打響身邊的東西,把抓的人弄得暈頭轉向。”

果然,當我對面那個人快被抓住的時候,我去按響了鬧鐘,抓的人就走了過來。就這樣,抓的人一下子往這邊跑,一下子往那邊跑,好像東西南北都不認識了。呵呵!這招果然厲害!我們用智慧勝利了。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今天,我們這三個“臭皮匠”,真勝過了“諸葛亮”,說不定,我長大也能當一名軍事家呢!

《三十六計》讓我知道遇到困難,要用智慧戰勝它,而不是盲目做事。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變聰明瞭!

《三十六計》讀後感4

《三十六計》中積累了豐富的政治、軍事鬥爭經驗,使我明白了古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

首先,就給大家講講“暗度陳倉”吧,在秦朝末年,農民紛紛揭杆而起。在衆多的農民武裝隊伍中,劉邦、項羽逐漸成爲兩支實力很強的隊伍。後來,項羽與大家約定,誰先打進咸陽誰就爲王,結果劉邦先進了咸陽,但項羽卻用武力把劉邦趕走。最後劉邦巧用了“暗度陳倉”之計打敗了項羽。何爲“暗度陳倉”呢?就是從表面上準備攻咸陽,實際上是攻的是陳倉。

透過讀了暗度陳倉的古代的故事,我知道,看事情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而要認真的辨別事物,看到事物背後實際的目的。

我讀了三十六計以後,覺得中國人真是軍事天才,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空城計》。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正在西涼城運糧草,當糧草運了一半時,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攻打西涼。當時城內只剩下二、三百人,根本無法與魏軍對抗。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旗子都收起來,軍士各就各位,不得大聲說話,隨便出入,大開四門,每門留下二十人,灑掃街道。一切安排好後,諸葛亮來的城樓,扶起琴來。司馬懿頓起疑心,他想,諸葛亮一向做事謹慎,從不冒險,恐有埋伏。於是下令撤軍。

所謂的空城計,是指在我方無法與敵人抗衡的情況下,故意把空虛的樣子顯示在敵人面前,使敵人真假難辨,給對方錯覺,贏得機會與勝利。

《三十六計》讀後感5

你們聽過“三十六計,走爲上計”嗎? 《三十六計》指 中國 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

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 兵書 ,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爲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這書中有着許多有意思的兵法策略。例如,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設法使老虎離開山頭。比喻爲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此策略被後人廣泛使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每當老媽讓我去做我不喜歡的事時,我都使用這招,但總是會被老媽的火眼金睛所識破。

對於讀書,就應該使用第十八計,擒賊先擒王。 作戰要先擒拿主要敵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學習我們要抓住學習的關鍵,而不是胡亂學一通。就好像考試,你不能總是臨時抱佛腳,而是應該持之以恆地每節下課總結每一節課所學的知識,每天總結每天所學的知識。不斷的積累,纔可以真正取得好成績。

雖說 《三十六計》是一本兵法 策略,但書中的策略也可以適用於生活。要解決問題,不能死板地只從一個方面想,要多角度全面地看待問題,並可以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 《三十六計》裏面就記載了各式各樣的方法,閱讀此書可使大腦靈活。

此書乃耐人尋味、值得鑽研之也!

《三十六計》讀後感6

最近,我讀了一本《三十六計》,其中,裏面的《田忌賽馬》的故事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田忌賽馬》主要是講齊國的大將軍田忌,他很喜歡賽馬,但和齊王比賽的時候卻每次都落敗。孫臏當時也在齊國,他教田忌:“你明天賽馬的時候,第一場,你先用你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第二場,你再用你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到了第三場,再用你的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你就可以制勝了。”田忌第二天用了這個方法,果然以兩勝一負的成績而獲勝。

以同樣的馬,對付同一個對手,因爲採用了不同的方法,卻取得了不同的結果,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是要講求方法的,就像下象棋一樣,要靈活使用技巧,方能取勝。

以前,我和爸爸下象棋,我總是輸給爸爸,我就開始研究了,後來,我發現了爸爸總是贏我的絕招:原來爸爸是用一些小技巧來贏我的,於是,我就開始學習使用這些技巧了,並且在下一次我和爸爸對陣的時候,我就使用出那些學到的技巧了。爸爸還以爲我像以前那樣弱,就掉以輕心,結果一個不留神,給我將了軍。爸爸摸着我的頭說:“咦,有進步哦!知道下棋要講求方法了,學習也是一樣的,要講求學習方法,而不是隻靠死記硬背的,這樣才能把學習搞好。”

透過《田忌賽馬》這個故事,真讓我受益良多!

《三十六計》讀後感7

一天,我對書店裏的一部書《三十六計》,大感興趣,就把它買回家品讀。

我細細品讀完了這本書,裏面的內容真是豐富多彩,美妙絕倫啊。有巧妙的“瞞天過海”,有環環相扣的“走爲上計”,還有最後的“走爲上計”……書上還寫了這些計謀的由來和典型的例子,使這本書更加充實,耐看,有趣,還充實了我的歷史知識,令我大開眼界。

裏面每一計的故事十分有趣。有一計就是說:相傳那一天,唐太宗想要渡過大海討伐敵人,可卻束手無策。薛仁貴心生一計。便對太宗說有一老人能讓河水變幹。太宗立刻去拜訪他,正當大家開花暢飲之時,太宗感到房屋搖晃,發現自己已經在船上渡海了。這就是三十六計的第一計——瞞天過海。

還有一計也很著名,那就是大家總所周知的“空城計”。雖說是虛構的,但十分精彩。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繞開了蜀國大隊,直逼諸葛亮駐地陽平。陽平城裏人少,大半部分是文官,大家驚慌失措。只有諸葛亮從容不迫,讓軍隊偃旗息鼓,城門大開,叫幾個老百姓掃城門。司馬懿見到此景,心中大疑,便全軍撤退。全城的人躲過一劫。

其實,除了這兩計,還有很多精彩的。

我讀完這本書以後,覺得許多計謀不但戰爭時能用,生活中也能幫到我們,所以我們要把每一個知識計謀學好,一定能派上用場。

《三十六計》讀後感8

今天再次在《三十六計》中感受到他的睿智和人格魅力,大爲興奮。他爲收穫人心竟然能如此耐心和用心。他真不愧是一代軍事家和謀略家。

“圍魏救趙”。此計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就是說與其強攻集中的敵人,不如使用計而我最感興趣的是謀將它分散,然後逐一擊破;與其出兵正面打擊敵人,不如迂迴到它虛弱的後方,爾後將它置於死地。

這一計源於孫臏,是講齊國幫趙國攻打魏國的事。孫臏使用“圍魏救趙”佔領了魏國的都城,等魏兵回到自己的都城中,齊兵早已在那裏設下埋伏,魏兵大敗而歸。多麼高明的計謀啊,以迂爲直,避實就虛,當本軍某部遭敵軍圍困不得突圍時,救援的軍隊不應直接攻擊圍困的敵軍,而選擇敵方防守相對空虛、又地處要害的地區進行攻擊,以迫使敵方撤圍回援,從而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多麼了不起的孫臏!我被他那份睿智所深深吸引。我對孫臏這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雖然這些計謀表面上好像跟我們現實生活並沒有任何關聯,然而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生活啓迪、做人道理及學習方法。我更開心的是此書還讓我結識了一大批古代傑出的謀略家和軍事家。它很適合我們小孩子看,裏面既有原文,譯文,點評,又有許多扣人弦生動有趣的故事,讓我們小孩深深地沉浸在書海之中……

讀書可以開闊人的視野,可以增長人的見識。《三十六計》讓我變得更加聰明,來一起暢遊書海吧!你一定能收穫到更多知識的。

《三十六計》讀後感9

今年,我看了一本新書,這本書的名字叫《三十六計》。

這本書收錄了各類型的戰例,介紹了再不通的環境下克敵制勝的謀略。按記名排列,原書共分劉濤,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錢三套是處於優勢時使用的計謀,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使用的計謀。計謀都有自己的意思,下面我來介紹一下,調虎離山之計,這個計謀的意思是:等待自然條件有利的時機去圍困敵人,用計謀來誘惑敵人,直接擊打是有困難的,就想方設法把敵人調動出來,等敵人攻打我方時再根他們交戰。

在孫策智取廬江中主要用的就是這個計謀。這個故事講訴的是孫堅的長子孫策繼承了東吳。公元199年他想佔領易守難攻的廬江。可那很險要,廬江勢力強大,贏的機會很小。孫策派人給廬江首領劉勳送去了厚禮,打動了廬江首領的心,劉勳向別的地方出兵,孫策見劉勳向別處出兵,主力也出去了,他們這時向對手的大營出發,戰勝了對手。廬江被輕鬆拿下。

透過這本書,我知道了人要有智慧,不能被花言巧語鎖迷惑。在不同的情況下用不同的對策,這樣才能取勝。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計謀,讀完了這本書後我要學着運用它,做個有聰明大腦的孩子。有空你們也要讀這本書喔!它會讓你變的更聰明。

《三十六計》讀後感10

《三十六計》是一本名著,內有很多名計,是一本古代兵法書。在閱讀這本書後,讓我知道很多故事,如:無中生有、苦肉計、美人計……等等。

《三十六計》這本兵法書共分爲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的計謀,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的計謀,每套各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讀過這本書後,讓我認識到我們的祖先是那麼聰明,像“借刀殺人”計中的曹瑋輕鬆除叛軍等。當中給我啓發最多的,也是我最感興趣的是“聲東擊西”的計謀,它的詞義是在敵人視聽混淆不清時,攻擊敵人。陳平妙計救劉邦時利用的就是“聲東擊西”,故事的大意是劉邦被封爲漢王,項羽的謀臣范增擔心劉邦以後會成爲項羽的對手,想把劉邦殺掉,可項羽不準。於是范增增建議把劉邦留在咸陽,表面上是輔佐項羽,實際上是把劉邦軟禁起來。劉邦知道自己的處境,忙找張良幫忙。張良得劉邦提點後,設下“聲東擊西”計,並連稱此計甚妙!稍後,陳平、張良配合劉邦一同在項羽面前演戲,項羽準劉邦回漢中。

看似簡單的成語,卻有大意義!讓我獲益很多。我建議小朋友們都要看看這本書,它既能開發我們的大腦,又能讓我們知道成語的意義,還能讓我們知道古代的歷史文化。

讓我們一起開啟智慧的大門,領悟傳統文化的結晶,代代相傳。

《三十六計》讀後感11

暑假裏我看了一本《三十六計》的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計“無中生有”。原文是: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意思是:指本來沒有的東西卻硬說有,形容憑空捏造。草船借箭”就是巧妙地利用了這個計策。

“草船借箭”講的是三國時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給他出了一道難題,令他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完不成則受軍法處死。諸葛亮欣然答應。周瑜又令所有工匠都不能給諸葛亮造箭。諸葛亮悠閒地過了兩天,第三天對魯肅說:“你借我二十條船,每條船配三十名士兵,裝上一千個草人,晚上將船停在江邊。”魯肅答應了。晚上諸葛亮邀魯肅到船上飲酒,並令士兵將船向對岸的曹營駛去。船到江心時,江面起着大霧,諸葛亮令士兵擂起戰鼓,齊聲吶喊向曹營逼近。曹軍以爲東吳要偷襲,因江面霧大隻得對着戰鼓響的地方射箭,結果箭全部射到船中草人身上。就這樣諸葛亮憑着智慧向曹操借了十萬支箭。

“無中生有”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很多,比如我們班的某些同學自己故意把別人的東西弄壞,然後硬說是某某同學弄壞的,嫁禍於人,在同學之間製造不必要的矛盾,影響了同學之間的關係,這是非常錯誤的,“無中生有”對敵人可以使用,但是對好人卻萬萬不能使用,否則就會傷了和氣,影響團結。

透過讀了“無中生有”這一計後,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增長了智慧,同時也增強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受益匪淺。

《三十六計》讀後感12

最近,我看了一本堪稱“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三十六計》,書裏的一個個計謀令我讚不絕口,一場場實際戰例也讓我歎爲觀止。

今天,我看到一計“釜底抽薪”,讓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原文是這樣寫的: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就是說在敵我力量懸殊之時,不應拿雞蛋碰石頭,而要擊其要害,滅其氣勢,用以柔克剛之法滅敵。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戰敗,被釋回國,臥薪嚐膽,圖謀滅吳報仇雪恨。爲消除吳王戒心,勾踐故意稱越國遭遇大災荒,欲向吳國借一萬斤米糧。吳王信以爲真,認爲越國威脅不到吳國,就借糧給越國。

一年後,越國就要把米糧還給吳國了。越國想:不能就這麼把糧食還給吳國,但不還糧食,吳國肯定會藉此名義滅了越國。謀士建議道:我們可以把米煮熟了,這樣雖大,但是不能種,到時就有好戲看了!

吳王接到米後,看它們顆顆豐滿(實是煮熟所致)大喜過望,忙命農民播種,到了秋天糧食顆粒無收,此時的越國已是人丁興旺,國力強盛,因此不斷騷擾吳國,吳國就此滅亡,勾踐成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越國這番計策,真可謂是釜底抽薪啊!

此外,書裏還有許多計謀,大家熟知的空城計、走爲上計、苦肉計等等……雖然,這些計謀表面上好像和我們的現實生活無關,都是兵法,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許多生活啓迪、做人道理和學習方法。

大家一起翻開這本《三十六計》一起領略古代人沉澱下來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