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2000字>

烏合之衆讀後感2000字

學問君 人氣:1.1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烏合之衆讀後感2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烏合之衆讀後感2000字

烏合之衆讀後感2000字 篇1

閱讀是一種理念,一種學習方法。閱讀有助於增強認知,拓寬視野,提升素養。爲進一步提升自身理論修養,結合"三嚴三實"實踐活動,本人選擇了《烏合之衆》一書進行閱讀。本書從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等方面,深刻剖析引發羣體行爲的動因、外部表現特徵、社會價值及歷史意義。作爲朝陽區黨代表,要全面提升羣體行爲理論認識水平,積極探索羣體行爲的內在規律,做好羣體的正向引導工作。

一、深入閱讀烏合之衆 全面領會精神實質

《烏合之衆》是一本反集體主義的著作。作者勒龐在書中闡明"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爲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的實相,從而"給予作爲古典民主學說和關於革命的民主神話基礎的人性畫面沉重一擊".他認爲,進入了羣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羣體中個人的個性因爲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即使沒有任何外力強制的情況下,他也會情願讓羣體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更多地表現出人類透過遺傳繼承下來的一些原始本能。勒龐看到羣體的負面形象的同時,也認識到羣體的日益重要性,這是一羣缺乏組織的人,他們關注着同樣的社會熱點,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與同處一地、有組織的羣體的一樣的心理行爲。羣體雖總是無意識的,但也許就在這種無意識中間,隱藏着它力量強大的祕密。

二、尊重羣衆主體地位 激發羣體正向能量

羣衆是社會發展主體。重視羣衆工作,激發羣衆潛質,促進羣衆這一羣體正向發力,推動社會進步。

一是羣衆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人民羣衆在實踐過程中創造了社會財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在於,人民羣衆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主體。離開人民羣衆的實踐,物質生產就不可能成爲現實,人類社會存續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就是受到挑戰。此外,人民羣衆的生產實踐爲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物質前提。因此,我們要尊重羣衆的主體地位,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多同羣衆交朋友,多向羣衆請教,用羣衆語言及思維方式做好正向引導工作。

二是羣體是社會變革的力量。羣體的革命實踐推動着社會歷史的演進,羣衆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決定力量。雖然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羣衆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是在階級社會中,勞動羣衆始終處於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因而,羣衆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可見,正是人民羣衆的積極的革命實踐推動了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進階的發展。同時,人民羣衆還決定着歷史發展的趨勢。只有那些代表和符合人民羣衆的利益、要求和意願的歷史活動,才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得到人民羣衆的支援,最終取得成功。因此,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都要充分尊重羣衆的選擇,緊緊依靠羣衆來進行。

總之,羣衆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真正的英雄,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在社會發展中,要充分認識羣體行爲的重要性,正向引導,發揮羣體的正能量價值。

三、紮實做好羣體工作 全面提升實戰水平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原動力。作爲身兼區黨代表的信訪領導,革新理念,轉變方式,研究集體訪現狀,分析成因,並做好引導工作,切實提升公安信訪工作水平。

一是耐心傾聽信訪訴求,依法化解答覆信訪人。集體訪是涉衆型訪,具有參與人數多、訴求相同等特徵。集體訪中的組織者往往透過微信、飛信、QQ等現代化溝通平臺,提出觀點並深入分析原因,導致涉及者響應組織者號召,給政府等部門施加壓力。集體訪中大多數有着正當訴求,但有些集體訪者不知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一味從自身經濟利益角度考慮,甚至提出違規取保嫌疑人等訴求,透過越級訪或揚言等方式,給辦案單位施加影響。

集體訪信訪是信訪人權利。作爲公安信訪的負責人,除要熱情接待,耐心傾聽信訪人訴求,還要第一時間協調涉及部門,使得信訪人訴求有迴應。同時,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告知信訪人依法依規信訪,對觸犯法律者,依法嚴厲打擊,做好信訪人的正向引導工作。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資訊通報機制。鑑於集體訪涉案人數衆多,偵查辦案期限長,大多數集體訪急於想了解案件的進展及下一步工作方向,但也有部分集體訪目的不純,組織者利用其它信訪者的急切返資心理,欲達到其目標。因此,建立案件通報機制,拓寬通報形式,堅持以除保密之外工作情況一律通報原則,確保集體訪信訪人知悉案件進展,依法有序維護自身權益。

三是加大信訪接待民警的正向引導集體訪行爲的培訓工作。作爲黨代表,不僅需要發揮自身的正向引導集體訪羣衆的作用,還要積極研提如何提升整個科室接處集體訪的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邀請法律、心理等方面專家來我單位做專題講座;另一方面組織民警向其他分縣局學習正向引導集體訪工作,全面提高我單位正向引導集體訪實戰水平。

總之,讀書是提升素養一種途徑。學以致用,將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不斷創新,積極探索適應公安信訪工作的機制和規律。形而上學謂之道,形而下學謂之器。作爲身兼基層黨代表的信訪科領導,須將道與器二者有機統一。加快創新信訪工作,切實履行好基層黨代表職責,服務好人民,爲創制中國特色的公安信訪理論、制度貢獻力量。

烏合之衆讀後感2000字 篇2

《烏合之衆》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爲背景,分析研究社會歷史運動中作爲主題參與的羣衆,他們的行爲、心理的諸般特徵。作者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他反對集體主義,最早闡明瞭“個體在羣體影響下思想與行爲的轉變”。在勒龐看來這“烏合之衆”就是羣體,一羣人聚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心理的羣體”,他們並非簡單的人數累加,而是“永遠漫遊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於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這就是勒龐的“烏合之衆”。 顯然“烏合之衆”不僅適乎 18 世紀的法國,更似乎暗合當下的網絡社會。在資訊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全媒體的環境下,新興的大量互聯網資訊平臺,是否也是凝聚着“烏合之衆”?

正如勒龐所說“羣衆等同於無意識集體。因爲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這裏的“無意識”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慮。無意識主宰着有機體的生活,而且在有機體的智力活動中,這種力量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在如今的網絡時代,羣體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論四處滋生,羣體跟風的大量轉發使得各種網絡平臺充斥着垃圾資訊,也使得處於羣體中的人更難以辨別各種資訊。如2011 年 3 月份因日本核輻射事件從溫州等地颳起的“搶鹽風波”透過微博、短信的匿名轉發迅速傳播,廣東、浙江、福建等省市的鹽價瞬間飆升,超市絡繹不絕的搶鹽人,貨架之上食鹽的顆粒殘存,集體無意識透過網絡平臺演化成了一場社會危機。仔細揣度,發現搶購者往往抱着這樣幾種心態:有的擔心日本核電站爆炸對人體有影響,買點碘鹽回去吃防輻射;有的擔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無法提煉鹽;有的是看到微博這麼傳、別人這麼搶生怕落後而跟着搶。如此簡單的邏輯經過微博的轉發摧毀了大衆的理性。對於“微博心理羣體”中的個體而言,他們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已然成爲了某一特定“心理羣體”中的一份子。

網絡平臺的各種網紅在資訊傳播中成爲了廣大粉絲們的“領袖”。勒龐認爲羣體行爲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徵,就是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他認爲:“羣體的輕信、極端與情緒化反應等弱點,顯然既爲領袖的品質劃定了上限,也給他動員自己的信衆提供了許多可乘之機。這些領袖往往精通巧言令色之道,他們一味追求私利,善於用取悅於無恥的本能來說服衆人。”在如今的很多直播平臺,網紅會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宣傳各種產品來獲取自己的利益,而粉絲往往會盲目跟風,使得現在的網絡風氣十分浮躁。

網絡平臺中“烏合之衆”的行爲往往會表現爲一種情緒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羣體的暗示常常會輕易地“征服羣體的理解力,並窒息一切的判斷力”從而使得羣體產生集體幻覺。勒龐在《烏合之衆》中談到“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樣,羣體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強大而且活躍,並且非常之敏感”。羣體的智力並不見得就比個體的智力高明,相反,他們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詞語、事物的影響。也正因如此,影響羣體意見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熱點來巧妙地引導羣體的想象力,從而製造出集體的幻覺。網絡上無數個體組成的網絡羣體,他們所向披靡,所到之處不能聽到任何反對意見和質疑,他們的感情激烈豐富,遇到逆他們者道德不再是束縛他們的工具,輕者圍攻言語攻擊,重者人肉搜尋祖宗八代罵盡,羣體裏的個體享受到了羣體的巨大影響力,正因人多勢衆,最後的結局就是反對者被罵的落荒而逃,而他們躲在電腦屏幕後面沾沾自喜最後能夠一泄私憤痛痛快快的發泄了。在中國這種網絡憤青網絡暴民甚至是現實中的憤青,也正因如勒龐所說的某些共同的、偏激的、具有煽動性質的觀點而自覺地走到一齊,從這一點上我們能夠看到勒龐的這本名著的強大的現實好處。勒龐認爲:同理性相比,是幻覺引發的激情和瘋狂刺激着人們走向禮貌之路。儘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動一切禮貌進步的卻不是理性。倒不如說,推動禮貌進步的依然還是各種情感諸如尊嚴、民族主義、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嚮往。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網絡自媒體時代,各種聲音、觀點、思潮,如井噴般涌現,讓人目不暇接。由各種網絡平臺而聚攏起的羣衆在瞬時間構成了所謂的“烏合之衆”,但正如勒龐在《烏合之衆》導言中所說:“羣衆儘管有諸多在外人看起來很值得鄙夷和恐懼,但仍然是一股無法阻擋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誰冒犯了羣體就會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而崩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羣體的時代。”

烏合之衆讀後感2000字 篇3

《烏合之衆》是系統的描述羣體心理的著作。從分析羣體心理和情感的特徵入手分析羣體的觀點和信念,最後到理論應用分析現實世界中不同羣體的分類和描述。對於羣體的透徹分析,使讀者認識到羣體力量的盲目性,有助於思考歷史上的各種革命和當今不同的政治體系。書中不僅有對於羣體特徵理論上的分析,而且借用大量的歷史事件佐證,引用名人觀點證明自己的觀點,使本書更具有趣味性和說服力。

書中的很多觀點都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引導讀者聯繫現實生活,對當下的生活進行反思。對於羣體總的心理特徵,羣體只能辨別簡單而極端的情感、羣體對於權利的卑躬屈膝、羣體的保守本能、羣體的弱推理能力和強聯想能力、羣體需要一個神。所有這些羣體的特徵能夠從一些方面解釋羣體的某些行爲,比如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存在當地的神靈,能被羣體所廣泛接受的理論一定是簡單的理論,羣體對於強權的服從和對於暴政的長時期忍受。“一種理念需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能紮根於羣體的思想深處,然而擺脫一種理念的影響也需要漫長的時間”,處於近代史的中國就處於這種情況,延續幾千年的傳統需要改變,對於羣體來說需要足夠長的時間。“虛幻的事物和真實的事物帶給羣體的影響力都是一樣的”,用來解釋戲劇、影視作品對於人的吸引力,虛幻的事物比真實的事物更容易滿足人的想象力,也可以用來印證遊戲對於當今人們強大的吸引力。

羣體的觀點、信念受到很多直接間接的因素的影響,包括種族因素、傳統因素、時間因素、政治和社會制度因素、習俗和教育因素。作者分析這些因素對於羣體的影響中,論證中的很多觀點跟自己所理解的完全不同,一些觀點是自己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時間纔是名副其實的大師,能夠坐觀萬物的變遷”,很多事情一旦放到時間維度去理解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觀感,在時間的歷史長河中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決定民族命運的是他們自身的個性,而非統治他們的政府”,統治羣體的政府會發生更迭,民族的個性決定了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國五年多年王朝更迭的歷史說明了政府不是影響民族命運的決定性作用。

關於教育的觀點印象最爲深刻,書中有提到法國的教育,認爲現在法國的教育只是在培養會考試,死讀書的人,不能爲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學習課文就是要用心學習其中的語法知識以及綱要,此外還要反覆誦讀以及模仿—這是一種慌謬極致的教育模式,這種努力的行徑和宗教信仰很相似,他們都是心照不宣的認可那些德高望重的大師,但這樣做只是貶低自我以及認爲自我是軟弱無能的”,令人聯想到中國的教育制度,現今中國的教育跟當時法國的情況很像,學生被一步步的剝奪自我思考的能力,服從於權威。學校的教育脫離實際,不僅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很難應用於實際,而且學生缺乏思考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

文字透過想象力對羣體產生影響,理性對羣體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唯有經歷可以長存於羣體的頭腦之中,經歷也是需要大量的產生並且頻繁的加以重複,才能對羣體產生影響。在羣體的力量中突出情感的重要性,情感是所有文明的源泉,“在抵抗理性的永恆戰場上,情感永遠都不會舉手投降”。領導者對於羣體施加影響的方式是主張、重複、傳染,羣體對於強勢領導的服務,羣體所變現出來的奴性。“一直以來,在羣體心目中最重要的需求是奴役而不是自由”,羣體對於英雄的崇拜。羣體所需要的不是一直以來所宣揚的自由、平等、民主,而是神靈、英雄、偶像。書中列舉了拿破倫的例子,“一種強大而持久的意志所具備的能力不是永遠都能被給予恰當重視的,沒有實物能夠抵擋它無論是自然、神還是人”拿破崙給人強大的威懾力,使他周圍的人都屈服於他。“完全缺失任何對觀點的引導,以及摧毀普遍信念,最終導致對每項秩序的堅定信念產生極端分歧,還導致羣體對所有不直接涉及他們當前的事情越來越漠不關心。”對於觀點、普遍信仰的缺失會導致羣裏的冷漠,現今社會的冷漠是否跟觀點、普遍信仰的缺失有關。

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分析了現實生活中的羣體,羣體行爲的無意識性可能導致羣體在法律上犯罪,在心理上沒有犯罪。刑事陪審團所做的決定於組成人員的知識水平高低無關,陪審團會更看重事情的實質。擁有選舉權的羣體、議會,有集權的暴政,同樣存在多數人的暴政,蘇格拉底之死就是集體的決策。“文明一直以來都是由少數優秀的人所創造的”,推動文明進程的不是羣體,羣體理性缺失,容易受到強權、幻想支配。最後以書中的一句話來結束“人們基本由種族精神引導,種族和生活必需品對我們的奴役是神祕的主要原因,它們統治了我們的命運”。

這本書揭示出了羣體的弱點,弱的推理能力強的聯想能力,不受理性思考的約束,受到情感的支配,很容易被誤導。羣體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壞事,羣體所做的事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讀了這本書之後,能夠更加理性的思考自身的行爲。

烏合之衆讀後感2000字 篇4

羣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的特點:首先是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其次是他們的感情和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羣體就像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這種羣體中共同的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謂的“羣體心理”。

羣體中的個人完全不同於獨立的個人,其原因“無意識主宰者有機體的生活,而且在有機體的智力活動中,這種力量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所有有意識的行爲都不過是遺傳基因控制下的無意識深淵中的隱祕心理活動的產物······我們絕大多數日常行爲,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羣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很普通的智慧,最基本的智能,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

羣體中的每一個人只是把他們共同分享的普通品質集中在一起並最終表現出來的智力低下與平庸。其原因有三:一是本能。處於集體中的個人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正義”力量,對他們來說這就是集體就是正義,數量就是道理。羣體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羣體就是法律,羣體就是道德,羣體的行爲天然就是合理的。二是傳染。一個人被羣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聽另一種陌生的力量主宰。三是暗示。(自己理解應該是“簡單的直觀刺激”)。

在羣體中,自我人格消失,無意識人格起到決定性作用,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向一個方向。暗示的觀念即可轉化爲行動的衝動。羣體表現出衝動、易變和急躁。所謂羣體,不過是外界刺激因素的奴隸而已。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一根陽線改三觀)。羣體根本不會做任何實現的策劃,無法持久,不承認障礙。任何障礙都會被羣體所推到(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之人。)羣體易受暗示,是因爲它們期待着任何形式的暗示。羣體期待暗示,是因爲他們需要暗示。從一個念頭進入大腦到付諸行動,這期間沒有任何的時間間隙,幾乎是立刻就變成了行動。

羣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缺乏最基本的觀察能力,靠集體幻覺自我麻痹(講好“故事”割韭菜),他們智力泯滅。原本一個頭腦嚴謹的個人不復存在,他們成了羣體中的一分子,成爲了一個不具備邏輯能力與判斷力的智力泯滅者。羣體中的某一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構成傳染性暗示的起點。暗示的資訊經由羣體無意識輕信的哈哈鏡的放大,呈彌散效用迅速地傳遞開來。(以訛傳訛,變本加厲,面目全非)羣衆的歷史也是依靠杜撰,靠想象力改變一切,歷史纔會最大程度背離它的本原,呈現出光怪陸離的面貌。羣衆的英雄也是如此,他們就未曾真實存在過,只是爲了滿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來的產物。

羣衆的感情是極端、易變、衝動的,打動他們的只能是極端的感情。誇大其詞、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羣體偏執且專橫,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對於別人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爲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當羣體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感與破壞性後,並把這種力量與偏執結合起來,羣體就擁有了專橫的性質。羣體渴望強權,對強權俯首帖耳,很少對仁慈心腸所動,但卻隨時會反抗軟弱可欺者。羣體對一切傳統事物、傳統制度,都有着絕對的迷戀和崇敬;它們對一切有可能改變自身生活基本狀態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無意識的恐懼。羣體不具備任何道德(持久地尊重習俗,抑制內心的衝動),但卻可以表現出捨己爲人、自我犧牲、不計名利、勇於獻身,也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羣體只接受簡單觀念,且必須是絕對的、毫不妥協的、不容置疑的、簡單明瞭的。讓羣衆接受新觀念,改造的方向必須是低俗化和簡單化。羣體所謂的推理能力,實際上只是比喻。他們沒有理性推理的思維過程。因此,要想領導羣體,就要在他們的想象力上下工夫,萬萬不可求助於智力和推理。因爲,影響民衆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因此,只有對它進行濃縮加工,纔會形成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形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掌握了影響羣衆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羣體具有濃厚的宗教情誼,即偶像崇拜。一旦民衆開始迷信一個人,常常會攀比誰更迷信。身爲一名領袖,如果想要讓自己創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條站住腳,就必須成功地激起羣衆想入非非的感情,讓羣衆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就能讓他們隨時準備爲自己的偶像赴湯蹈火。偶像崇拜永遠不會消亡,因爲羣衆需要宗教,發生變化的只是宗教信仰的對象。理解了宗教情結,即可理解任何慘案,總是羣體所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