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200字>

《變形記》讀後感(4篇)

學問君 人氣:6.82K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那麼下面小編本站爲你們獻上《變形記》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變形記》讀後感(4篇)

《變形記》讀後感【一】

小說發表的後的一百零二年,利用春節值班時間,我細細品讀了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變形記》。

《變形記》爲中篇小說,約三萬餘字。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員,任公司外勤,常年在出差在外地負責公司產品的銷售工作,由此換來微薄的收入,辛苦支撐着整個家庭的生活。彼時的他,在家中受人尊重,是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兒子,是妹妹心中有擔當的哥哥。但是,當有一天他突然變成了甲蟲,不能再去上班,不僅不能再爲家庭做貢獻,而且成了家裏的累贅時,家人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改變了對之前對他的尊重態度,漸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最後,主人公在家人的遺棄中因飢、傷病孤獨的死去。

小說作家腦洞大開,情節荒誕,利用一個虛構的特定假象來反應當時人民的生存狀態和家庭關係。這就是我對這部小說的一個理解。

小說在刻畫人性醜陋方面上無疑是成功的,這一點我絲毫不會否認。

主流評論在評論該小說是講什麼“小說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是的社會生活”,也真是可笑。

人性,難道還要以制度進行區分嗎?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物質生活變得豐富,精神追求可能更高,離開了物質短缺時非你死我活的對立狀態,人性確實有向善的一面。但是,在一百年前的西方,正如小說裏所寫的一樣,即使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努力工作,家庭物質生活也保持一般水平最多是稱得上小康。物質生活不富裕的情況下必然出現人情甚至是親情的淡漠,雖然無奈確爲事實。更甚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因食物的極大短缺會發生人吃人的現象,難道也是因爲制度的原因?那時候的人懂的什麼是制度嗎?

再者,人的劣根性是不會有着根本改變,自私自利、隨口撒謊、嫉賢妒能、欺上媚下、追求虛榮、好逸惡勞,等等,始終是人類撇不開缺點,不會因制度、時間而改變。

最後,小說作者卡夫卡的生活經歷也較常人獨特,他一直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其生長經歷爲自己的創作也提供了鮮活的素材,但他的家庭成活並不一定是當時社會上的典型,進行文學評論時也不能以偏概全。

總之,家庭的親情雖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牢固成鐵板一塊,但總體來講,也不至於如小說中反應的那樣極端。親情是我們成長的最有利也是最爲溫情的呵護,是人性中最柔軟的地方。如天空上的太陽,永遠給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成爲我們前進路上最大的基礎保障。我小人之心的揣測,連親情都要嘲諷一番的人,估計內心一定陰暗晦澀的無法自拔。

《變形記》讀後感【二】

卡爾維諾在1982年講稿裏說,博爾赫斯的每個小說,多少都在映射宇宙的無限性;鏡子、死亡、黑暗、永恆;然而,博爾赫斯自己說道,無限性是卡夫卡小說的特性。他漫無邊際的黑暗,他敘述的故事中那些深不可測的權威。如此說來,按照“形式與內容統一”的概念,那麼他未完的《城堡》也是“無限性”的體現之一:畢竟,如果K最後有一個結局,那就無法體現永無至盡的黑暗了,一個句號,意味着他不再與騎桶人、鄉村醫生們一起,永遠處於“未完成”的墜落之旅。《小徑分岔的花園》裏提到了一個沒有結尾的小說: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小說暗示着永未完成的時間。而卡夫卡,則是用未完成的'小說暗示永無止境的世界。

另一個啓示是馬爾克斯的着名故事:在閣樓上讀到“格里高裏清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然後大呼“小說可以這樣寫?”然後就開始他的偉大征途了。很難說清,還有多少人用何種方式在卡夫卡的文字裏獲得經驗,另加詮釋?於我來說,初讀《騎桶人》時,看到“我”越飛越遠,“終於消失”時,被這個奇妙的敘述角度攪得思考不能。但於他,似乎怎麼解釋,都不怎麼完善。

詮釋和解讀,易讓人鑽牛角尖。我們回望卡夫卡那些讓人震懾的東西,包括《城堡》那永無止境的長,《鄉村醫生》的完全非邏輯性,《騎桶人》的輕逸與自我消失,《變形記》讓馬爾克斯震撼的、完全不加解釋的變化過程。卡夫卡之令世界驚異不是因爲他的繁麗多變,而是他的簡約。他去掉了太多太多現代小說約定俗成的規矩,扭轉了它們。相比起來,海明威自認爲把英語的亂毛剪了個乾淨,但他至少是在一個正常的世界裏敘事。卡夫卡則遠在其外:語言以及他的精神另構成一個世界,完全不合邏輯,只符合語言本身。維特根斯坦以爲,哲學是種語言遊戲,卡夫卡就是在玩這種遊戲——雖然,如大多數文字的色彩所暗示的,他也許並不快樂。社會學家會認爲那是周遭世界對他心靈的投影——倘若真的這麼想,那就太低估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

我就是這樣想象他的:他一路走來,信手破壞了所有即定規則;他破掉了文字們故步自封的玻璃罩,給出了萬千衆像折射的可能性。由於這些規則此前如此森羅密佈,於是,他的破壞如此觸目,以至於像爆破的火焰一樣,激發了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們的聯想和讚歎。但他自己對解讀卻不置一詞(也因爲布羅德發表這一切時,他已經死了)。對他的一些解析,譬如絕望,譬如灰暗,譬如敏感,想必都是準確的;但對於他的奇思妙想,我傾向於認爲,那是他的破壞行爲,而不是構建。雖然這種破壞最終構建了另一種屬於他的體系和世界,並且在多年以來,成爲20世紀文字的新傳說。

《變形記》讀後感【三】

對於真正的作家來說,寫作如果不是名利的需求,那肯定就是命運那隻看不見的手推着他不得不走上這條路。他們在有意識的寫作中,無意識地掙扎於自己的精神黑洞,想在過去與現實的交織中找到自己。但是這些並不妨礙他們作品的偉大,他們不能自拔的真誠態度猶如聖徒虔誠的禱告,說出了被大多數常人忽略與遺忘的真相。他們是孤獨的,偉大的發現和創造往往都聯繫着偉大的孤獨,似乎誰都無法改變。卡夫卡曾經說過“在自己的家庭裏,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其實在這個世界裏,人們對於自己的瞭解其實比他人還要困難和陌生,否則就不會有卡夫卡這樣的大師了,而或這個所謂大師只是一隻他自詡的,不斷呻吟自己內心痛苦的可憐蟲。

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性的壓迫,使人們無法生存下去,最終只能在社會的壓力下變形,其實與其說是社會讓他“變形”,不如說是他自己選擇了“變形”。擺脫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這對於主人公而言完全是爲了不再繼續昨天的噩夢,可是這種方式並沒有使得主人公的命運走向期待的幸福、光明,反而使其加速滅亡,而他也只能無奈地面對這悲慘的結局。他們講述着痛苦,闡釋着痛苦,逃避着痛苦,然後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中。越是生存得痛苦,就越是不知道反抗,只想躲避,隱藏自己。在這樣不能滿意的環境裏,選擇了最弱的方式——逃避,來求得暫時的心理安寧。

當我們在爲書中主人公的悲慘命運而感到難過時,可曾想過,當今社會的壓力也在無形中改變着我們。但只要我們在接受當今社會形態的同時,學着適應而不屈服,守住自己心裏的那個底線,相信在變形的過程中,亦不會被社會打敗。

《變形記》讀後感【四】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爲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爲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纔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而小說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個人這麼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