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800字>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2.65W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那麼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一

2月份我借了《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因爲看了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就對他的作品產生了興趣,想找一本來看看。

借回來後先看了序,和開頭,不知爲何就沒有看下去的想法了。可能是開頭的草坪、直子、井,並沒有讓我產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所以一直放在那裏,幾次拿起,看了幾頁,還是放下。直到這周,週四,下着大雨,想起這本書實在已經借的夠久了,該還了,還之前看一下吧。拿起書,看下去,翻過開頭那幾頁之後,一個渡邊的世界就在我眼前展開。放了4個月沒看的書,居然兩個晚上就全部看完了。

因爲村上春樹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所以我一直覺得他的書一定是有着很深刻的內涵,需要很用力的閱讀,去理解。《挪威的森林》是他很知名的作品,在中國的傳播也很廣泛。但其實這本書非常易讀,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展開,讓讀者隨着渡邊一起經歷那些美好的、心動的、迷茫的、痛苦的青春日子。

關於這本書是否是一本戀愛小說,我覺得不算是。這裏有愛,但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愛情小說,至少和我心中的愛情完全不同。我心中的愛情是唯一的,是排他的,是純粹的,是堅定的。而這本小說絕不是要歌頌,或者說是描寫這樣一種愛情。

村上說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大概這纔是這本小說想要表達的主題。不管是愛情,友情,學業,死亡,還是別的什麼,都是一段成長的經歷。從孩子變成青年,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碰撞,去和更多的人發生聯繫,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別人,怎麼看待世界。我們要追尋的是什麼?我們要遵循的又是什麼?

時間和空間把我們和這個世界相連接,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又不可避免的會和別人相遇,以什麼樣的姿態去長大,是逃避還是堅強,是孤獨還是融入?木月的時間停留在十七歲,直子幾年後也隨他而去。這些明明正處於最美好年紀的人,爲何會選擇死亡?物質已經相當豐富的今天,我們的精神是否得到了好好的照料?

即使自詡正常的我們,也要時時觀照,看看自己的內心,清理一下堆積的塵土,把心的窗戶開啟,讓陽光透進來。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但是獨處對於大城市的年輕人來說,已經快成了必修課。而且就算和外界產生了聯繫,那是否是內心渴望的聯繫,是否是和想聊天的人聊天,說的是否是自己真心想說的話。並不是發生聯繫,就可以不成爲孤島。我們的心安放在我們自己的胸腔裏,它會寂寞,它會渴望瞭解,渴望共鳴,也害怕受到傷害。

我們會經歷挫折,傷害,打擊,讓我們成長,但值得被感謝的不是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打擊我們的事,而是那個堅強的自己,和在我們身邊的人們。慢慢的,青春的迷霧會散去,你會發現什麼是對你重要的,什麼纔是你真正渴望的。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二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死爲終結,這裏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纔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係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這似乎應該是木月把直子託賦給了渡邊,直子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也不是渡邊而是玲子,同理應理解爲直子把渡邊暫時託賦給了玲子。

渡邊本書的男主角,一個實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髒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爲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不過他最強捍的也就是這種逆來順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他的生活軌跡,雖然他也並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裏或將要去哪裏。不過渡邊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透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直到渡邊見到玲子,玲子說“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此時應該說渡邊解到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通篇看完,小說呈現出一種淡淡的哀傷,夾雜在青春年華中,淡得尤爲深刻。書中經常出現富含哲理的對白,特別是那個考公務員的男生,經常出語驚人,“不要同情自己”,可惜和綠子的對白沒什麼特色,而綠子的話最多,所以在我看來綠子對作者而言並不是最佳選擇。作者的比喻常令我歎爲觀止,描寫兩種不同的沉默,“好像小石子落進了無底的深井”,“好像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很妙。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三

想着假期百無聊賴,舍友便介紹了所謂經典必讀的《挪威的森林》,果如其然,捧上一讀便愛不釋手,其間常廢寢忘食,讀後感《挪威的森林》600字。給我的感覺,全書籠罩着一層幽婉淒涼的冷調,其中穿插一些不少的逗樂情節讓讀者從陰沉的氣氛中捧腹大笑。讀罷,心裏不禁喟然長嘆,那句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我不禁醒悟,死並非永遠消逝,它時刻影響着生者,存在於生者的生之中,並引導生者一步步成熟,成人。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意味着木月把直子託賦給了渡邊,而渡邊似乎也從木月的死悟到了一種對直子的責任。而直子選擇了死亡,也讓渡邊領悟到他應該所追求的幸福是現實中活生生的,可以衝破黑暗享受到陽光的綠子,而不是過於追求完美,虛無飄渺的直子。這兩次摯友的死亡也讓渡邊慢慢走向成熟。

故事中出現的那口井,我認爲那是孤獨的源泉,而掉入那口井的人被孤獨折磨,必死無疑。而痛快的結束方式,也就是書中所描述的種種陷入孤獨深淵的人爲了拯救自我而選擇了自殺,這也反映了戰後的日本,一個有一點良心和追求就要瘋掉的時代,經濟雖然復甦,但整個社會像一條巨大的冰涼的鐵鏈將人們緊緊纏繞、扭曲,製造悲劇的根源是社會的醜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造成了那口井的存在,導致每個人都在走向毀滅,而彼此在靈魂上互相排斥,彷彿解除痛苦方法只有變成精神病人然後再自殺。悲乎哀哉!

相反,小說中出現了令每個人都憧憬的療養院——一個人人互相幫助,靠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來治療精神病的機構。但這種地方不可久居,一旦沉溺其中便不想融入真實的現實社會中。我開始有點理解林少華先生在譯序所說的渡邊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也就印證了直子所說的“對你我從不擔心,你絕不會掉入那口井裏。”,渡邊在各種孤獨無奈面前平靜對待,逆來順受,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他的生活軌跡,這也和綠子相似,或許這纔不至於他們選擇自殺吧。

文中也有不少情節令我扼腕嘆息的,其中就有直子選擇了自殺,個人真爲那段感到傷感惆悵。村上將直子的死突然安排在第十一章的第一句話,令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給潑了一盆冷水,我反覆翻看,簡直不敢相信,恍若我精心構築的空中樓閣,被一段話付之一炬,頃刻間幻化殘垣斷壁,內心淒涼到彷彿失去直子的是我而不是渡邊。村上,你還我直子啊!!可是轉而細想,直子的死或許更能警醒人們思考社會現狀。可是一想到可愛的直子作爲時代的犧牲品,內心的悲涼反覆驚起波瀾,久久不能平靜的痛。尼瑪,爲什麼還是要直子死啊,能不能網開一面啊!!

還有直子竟然連愛都沒愛過渡邊,直子一直愛的是木月,而對渡邊,又是另一種情感吧,或許是作爲陪伴着她守護着她遠離那口井並作爲與外界聯繫的渠道的一種感激吧。她無法遺忘過去木月的死,也無法留住現在美好的幸福,未來的一切相信僅剩下的傷害,她不知道怎麼面對過去和現在,所以選擇一個人的未來。或許,那會是她最真實的夢吧。

不得不提,文中出現各種對性的挑逗也讓我更爲清晰的瞭解性與愛,想不到日本是如此奇葩到在60年代“性”就介摸開放了,想必是經濟復甦時代衍生的孤獨所迫,用於解決大衆內心寂寞的發泄方式吧。想到這裏,我們真的實實在在太落後了。但我個人覺得這種繁華背後所衍生出來的是一種扭曲變味的性愛觀,我還是很是支援純真的戀愛,就像文中純美童真式的初美。想到這裏,初美和情慾氾濫的永澤能在一起三年,還真是奇蹟啊,同時也被爲愛付出再大的代價也無怨無悔的初美所深深的感動,最後她也選擇自殺也深爲可惜,也再次痛訴純美的夢想不可能在如此現實中實現的悲哀。同時我還真爲村上筆下的性描寫所折服,完全沒有閱讀違禁小說的那種羞澀,他真誠的筆觸讓每位讀者坦然和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