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800字>

讀《哈姆雷特》有感大全

學問君 人氣:2.14W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部悲劇,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讀《哈姆雷特》有感範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讀《哈姆雷特》有感大全

讀《哈姆雷特》有感【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在學校近期舉行的“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閱讀周活動中,我有幸在語文老師的引領下,接觸到了這部作品。合上整部作品後,我依然可以感覺到它的震撼人心。而這種震撼不只來源於情節,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一個有關命運的問題。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個矛盾的悲劇式的英雄人物。他身負殺父奪母之仇,還被搶走了嗣位權,時刻陷身於陰謀算計之中。宮廷政變後,他母親的新任丈夫,丹麥的新任國王克勞迪斯,既是他的叔父也是他的繼父,既是他的親人也是他的仇人,這樣一種尷尬的關係,讓哈姆雷特矛盾。之後,爲了掩飾真實意圖而不得不裝瘋賣傻的哈姆雷特,得不到母親的理解,同時又變成國王的眼中釘,這樣孤立無援的狀態又是一重矛盾。情感上,他左右爲難,既希望與奧菲利亞接近,又不想將她捲入政治鬥爭當中,尷尬的地位、緊張的氣氛、複雜的情感更凸顯出他性格的矛盾。

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種哈姆雷特式的矛盾不正與我們生活中的某些細節相類似嗎?哈姆雷特僅僅只是哈姆雷特嗎?不,哈姆雷特實際上也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會爲了自己和家人的未來而拼搏或是掙扎,也會因爲生活的壓力、社會中的競爭、諸多不理解以及很多尷尬而迷惑的事,讓我們自己的內心痛苦、煎熬、掙扎、矛盾。同樣的,我們也渴望光明、渴望美好的未來和生活,我們也向往自由,也期待一切純潔而美好的人、事、物、心靈、靈魂以及環境,我們也追逐夢想,也在理想與現實中周旋着、掙扎着、追求着。

但現實的矛盾與痛苦,理想中渴求的美好與光明以及這兩者之間的落差,同時也讓我們對人生和哲學有所思考,讓我們學會知愁、排愁,學會隱忍,學會放下,學會寬恕,學會豁達,使內心更柔軟、更堅強、更慈悲、更有悲憫情懷。因此所謂的成長,是催促我們去努力,去竭盡全力,甚至拼命地去成爲一個豁達、積極、純粹、有方向的人。經歷痛苦,而後學會成長。正像有一首歌裏所說的那樣,每當我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每當“我們迷失在黑夜裏”,我們會“發現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星”,給我們方向。這就是我在哈姆雷特身上看到的自己。哈姆雷特,這樣一個有很多經歷,內心有很多痛苦的人,他所呈現出來的故事註定是吸引人的。

有一句話說“命在我手不在天”。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轟轟烈烈的幹一場,瀟瀟灑灑地拼一次。哈姆雷特不僅讓我體會到了什麼叫做“悲劇是把最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還讓我學會了去懂得生活,去體會成長。

編者按:閱讀周活動,是我校語文課的一大亮點。本學期,我們分別在高一、高二兩個年級,開啓了莎士比亞主題閱讀和魯迅主題閱讀。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謝濱宇同學在閱讀周後寫下的感悟。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何走進這個人物,剖析這個人物,人們總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謝濱宇同學的這次閱讀,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她眼中的哈姆雷特,更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矛盾化的人物形象中,找到了我們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們成長的軌跡。或許這就是舉行閱讀活動的意義,它提供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本名著,更是一次走進名著,感悟人生的機會。

讀《哈姆雷特》有感【二】

莎士比亞這位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優美豐富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征服了幾百年來衆多的讀者。《哈姆萊特》是他的傳世劇作,其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爲讀者呈現出了精彩絕倫的畫面。哈姆萊特、奧菲莉亞等經典形象,無疑是世人所關注的焦點。

哈姆萊特本應該是一個快樂的王子,擁有地位、權利和愛情,是未來的王位繼承人,擺在他面前的是前程似錦的道路。然而,伴隨着成長中遭遇的現實變故,他的理想完全被破壞,開始由高貴的王子向一個普通人轉變,品嚐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墮入矛盾和苦難之中。家隨着父王的去世和母親的改嫁而瓦解,他的母親突然間遠離和拋棄了他。這時的哈姆萊特面臨着一切常人都可能要面臨的人生困境,家的解體,母親的背棄,王位的喪失,愛情的失落。種種打擊之下,哈姆萊特開始懷疑奧菲利婭愛情的純潔性,認爲她是奸王派來的探子,於是對她說出惡毒的語言進行羞辱,做出種種絕情的行爲。這時,他不再是以前快樂的王子,而是象普通人一樣揹負着難以言說的甚至更加沉重的各種人生苦惱。目睹的各種醜惡現象使他認識到現實並不如想象那樣美好,堅貞的愛情、忠誠的友誼,這些曾經的美好都已化爲泡影。

他目光是尖銳的,從個別人的罪惡中看到了當時的社會罪惡,所以他說“原以爲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原來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類,現在看來,不過是泥土塑成的生命”。年輕的哈姆萊特陷入了沉思之中,沉思着被否定的親情、被篡奪的王位、被輕蔑的愛情,這一系列的沉思始促使他變得憂鬱和懷疑。他對叔父的篡位,母后的亂親,情人的背信棄義所表現出來的是極度的厭惡和反感,但卻對流血復仇又是本能的道德顧忌與束縛。因此,他猶豫,拖延復仇行動。在復仇的道路上他一次次失去了機會,使他的復仇計劃終於泡湯了。所以最後他只能用最後的力量在與雷歐提斯的決鬥中受傷之後,用毒劍刺死了他的仇人,結果連自己的性命也丟了。這正是戲劇所表現的一大悲劇的所在。哈姆萊特死亡的悲劇不能不說有他性格中的猶豫、矛盾、憂鬱及懷疑一面的因素使然。

戲劇的另一個主要線索就是哈姆萊特與奧菲莉亞的愛情悲劇。本來,哈姆萊特是熱戀着奧菲莉亞的,但是我們的王子爲了復仇,不僅沒有和奧菲利婭成爲美好的戀人,卻爲了復仇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哈姆萊特把自己的復仇重任看得比奧菲利婭要重要得多,這也是造成悲劇的重要原因。年輕的哈姆萊特本該享受到青春愛情的單純美好,然而經過一系列的變故打擊之後,卻完全顛覆了他對女性的美好認識。而可憐的奧菲莉婭,理所當然成爲哈姆萊特對女性誤解的犧牲品。他對奧菲莉亞的嘲弄讀來充滿了真正的心痛,“……進尼姑庵去吧……或者要是你必須嫁人的話,就嫁給一個傻瓜吧;因爲聰明人都會明白你們會叫他們變成怎樣的怪物,進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再會!”。 哈姆萊特以偏執的立場,將純潔女神奧菲利婭作爲了嘲弄的對象,以狂暴的語言傷害她,間接導致了奧菲利婭的死亡。哈姆萊特沒有意識到母親及愛人都是權力爭奪的犧牲品。他沒能充分地理解他身邊的女性,沒有完全理解她們的愛和內心。哈姆萊特對女性的愛和恨,顯得荒謬而又悲哀,一般女性的美好在她的觀念中都毀滅了。

如果單從奧菲利婭一方面來看,她與我國的傳統女性是有那麼一些雷同之處的。知識較淺薄,見識較狹隘,缺乏自身的見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對父兄有着絕對的尊敬與服從。在我國傳統禮教之中,對女子的基本要求便是“三從四德”,而由奧菲利婭與其父親波洛涅斯之間的應答可窺見一二,其對父兄也有着恭敬且近乎盲從的態度。比如奧菲利婭告知父親哈姆萊特對她的誓言,但其父親卻認爲哈姆萊特別有用心,並在基於保護女兒前提下,嚴禁女兒之交往。面對父親的嚴厲的言詞,奧菲利婭的答覆是“我一定聽從您的話”。奧菲利婭是深愛着哈姆萊特的,但在父兄態度強烈的措詞中,奧菲利婭的反應竟不是辯護和反駁,而是乖乖的順從與接受。從我們現代女性的觀念上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我們無法想象要逆來順受的乖乖承受所有人在我們身上所作的安排。正如同所有在道德上受約束受壓迫的中國婦女一樣,我們相信奧菲利婭的內心也有着非常大的壓力。打從一開始哈姆萊特的求愛,父兄的拒絕,至哈姆萊特計策之下的精神失常,甚至直到最後,自己最親愛的父親竟死於自己的愛人手中,一切驚慌、害怕、悲慘的事,不幸與無奈,她都只是默默地承受沒有埋怨,甚至也沒有想過要試圖反抗。如此被動,如此地受委屈,而在把一切情緒都壓抑在自己的內心,最後這柔弱的女子怎能不崩潰呢?這種精神上的壓力之大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最終致使這讓人心疼的姑娘竟以發瘋並溺死於水中這般悲慘決絕的結局結束生命。似乎壓抑地活着及默默承受是她唯一一件能做的事情了。試想,如此的性格,如此的逆來順受,怎會不成爲悲劇性的人物呢?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奧菲利婭的悲劇也是基本上由她的性格中的弱點造成的。

讀《哈姆雷特》有感【三】

時間的洪流衝散我們的記憶,經典的不朽被人淡忘。

——題記

他的存在是一個謎,衆說紛紜,他的作品是……我一生的經典。

在莎士比亞所有的作品裏,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們的心靈,這是一個關乎命運與性格的悲劇,一首人性的凱歌。它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會末期的罪惡與本質,同時,我們頻繁的看到了一個詞——命運。它像影子一樣和我們不離不棄,又似陽光一般溫暖人心,邂逅讓人變得幸福卻也傷痕累累,但更多時候,命運像夢魘一樣深邃而窒息。霍拉旭在戲劇的第一幕、第五場的露臺的一部分有這樣一句話“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這……註定是一個無解的棋局。

戲劇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場戲。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段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那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東西。

因爲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選擇的人生之路——面對正義、愛情、責任,一顆矛盾而又決絕的心,在那樣一個混沌的世界裏毅然背叛了命運,堅守住了他的正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面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裏也是我們所要面對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熱血中正義的沸騰讓他失去理智,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爲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從心底裏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爲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重視感情的,一個憂鬱多情的王子。當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利亞的思念,不忍心讓她因爲自己裝瘋而痛苦,冒着可能受到國王懷疑的風險給她寫了一首小詩;當他傾聽了父王鬼魂的訴說,一顆心困擾在親情與正義之間,憂鬱不已。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己的悲劇。本來他完全可以屈服於自己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性格不允許他帶着疑問庸庸碌碌地生活,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同,所有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經驗驅使他一次又一次作出在他認爲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然而,他並沒有爲自己的抉擇感到遺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爲他“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因爲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在特定情況下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不會指責他的愚蠢、不值得與對正義的狂熱,他是黑暗中的英雄,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我們的成長,不知不覺中做出了很多的抉擇。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命運,我們的未來。沒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我們的抉擇是否正確,我們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後果,就像哈姆雷特所說的“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永遠蒙着怎樣的損傷!”

也許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不是像"To be or not to be"這麼嚴重,然而,要想在這個充滿風險的成人化的世界裏做好而又做對,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命運不是能掌控的,卻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的努力,我們的虔誠,有人可以看見。每一天的陽光都在改變,每一天的我們都在成長!

哈姆雷特是我心中最原始的存在,他的悲劇使人性的光輝燦爛耀眼,他的悲劇是人生成功的開始,那是一座價值與精神的大廈,一座正義的豐碑。在那樣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裏,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