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國際旅遊>

梵蒂岡旅遊攻略

學問君 人氣:2.61W

 梵蒂岡旅遊攻略一:

梵蒂岡旅遊攻略

梵蒂岡城國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彼得廣場外,國界以梵蒂岡古城牆爲標誌。梵蒂岡爲基督教大公教會(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所在地,也是教宗駐地所在。作爲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衆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美國、中國、俄羅斯一樣重要的影響力.

遠處是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廣場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爾尼尼花去11年時間建成的傑作。廣場呈橢圓形,長340米,寬240 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鋪砌而成,兩側由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造型和諧,氣勢恢宏。

廣場中央矗立着一座高插雲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造型。

柱廊共有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條走廊。朝向廣場的每根石柱頂端的平臺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殉道者,其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梵蒂岡的國防力量分爲瑞士近衛隊以及梵蒂岡憲兵,瑞士近衛隊人數約爲110人,負責保護教宗、顯要人物及所有屬於教宗的建築。梵蒂岡憲兵人數約爲130人,負責梵蒂岡城的社會秩序、邊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調查及一般警務工作。

梵蒂岡旅遊攻略二:

去羅馬前,我壓根兒就沒計劃去梵蒂岡,不是因爲不想去,而是因爲沒時間。

這次去意大利是參加古遺址會議,議程緊湊,除了第一天會議方安排去羅馬郊區的阿庇亞古道訪問,其他都是會議時間。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到羅馬當天趕上了大雨,政府發佈了紅色警報:第二天所有學校和考古遺址都要關閉。

阿庇亞去不成了,我決定去梵蒂岡。問題也接踵而至,由於沒有準備,對宗教文化又一知半解,我在梵蒂岡這一天完全是兩眼一摸黑,拿着相機亂拍一氣,回來再對着攻略複習,不時感嘆:“哇,原來這就是米開朗琪羅的大作!”

真正的傑作,不用提前預習,也能感受得到。

 大教堂

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只有50公頃,教皇是國家的領袖。全國只有500多名公民的梵蒂岡,應該也是公民、遊客比最懸殊的地方了。我一早從阿根廷廣場附近的酒店搭乘40路公交車,經過6站,跨過臺伯河,便進入了梵蒂岡。

天公作美,下了一夜的大雨忽然停住。雨過天晴,聖彼得大教堂沐浴在柔和的陽光下,地面的石板由於雨水的沖刷黑中透亮。初冬的天氣配上溼漉漉的空氣,使對面的大教堂莊嚴中也有些溫婉的氣息。

教堂正面是貝爾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廣場,兩邊是半橢圓形的柱廊,緊貼着梵蒂岡的老城牆。廣場北側柱廊下,沿着柱廊列隊等待的遊客排了很長的隊。

緩步前行的同時,我有機會仔細觀察這座廣場。廣場中間矗立着建於公元前1世紀刻着古埃及文字的方尖碑,方尖碑到廊柱的中間是兩個噴泉——貝爾尼尼噴泉和多梅尼科噴泉,地面上以幾何線條勾勒出直線和弧線。這些線條在平面上看並不顯著,到了聖彼得大教堂穹頂處俯視,則一目瞭然。

廣場雄渾的氣魄,還有一部分來自橢圓形廊柱的“環抱感”,從大教堂門口張開,到廣場入口處合攏,使入口空間緊湊,猶如向信徒伸開的雙手,中間的廣場如廣闊胸襟,向信衆們敞開胸懷。

廣場東南曾密佈着中世紀建築。其時,從外圍穿過逼仄的建築羣落,走向廣場入口,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效果。墨索里尼統治時,認爲那些中世紀遺存毫無價值,將其夷平,以一套寬闊的康西利亞鬆內路取而代之,以求再現古羅馬的宏大景象。

如今的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晚期的建築傑作,在此之前經歷過若干次變遷。最初,這裏是耶穌基督的忠實門徒、第一任教皇——聖彼得的墓葬所在地。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6年將其興建爲大教堂,典型的古羅馬巴西利卡式外觀——長方形平面、兩側柱廊、條形拱券式屋頂。

經過了中世紀的凋零,16世紀時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對其進行重建。布拉曼特曾設計過一個正十字式的集中式樣式,但因爲結構和經費原因未能完成。最終,大教堂在米開朗基羅、德拉·波爾塔、卡洛·馬泰爾等人的共同智慧下,繼承了長十字的巴西利卡特徵,外觀上則體現出巴洛克的風格。

在羅馬教廷的術語中,聖彼得大教堂這類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不叫cathedral,更不叫church,而是叫巴西利卡(Basilica),聖彼得大教堂的英文名即爲St. Peter's Basilica。今天的巴西利卡已經與最初古羅馬時期的建築樣式關聯不大,而是一種宗教建築地位和價值的體現。

聖彼得大教堂,想當然成爲全世界巴西利卡之首,既因爲其地位和建築本身,也因爲其內部遺存。進入大教堂,右手邊即是米開朗基羅的傑作《聖母憐子像》,這是其1499年的雕塑作品,當年米開朗基羅25歲。初進教堂,我只是隨着人流向右涌動,在這座雕塑前聚集了大量的遊人,擠過去看到說明牌才知是大師的作品。這件雕塑的聖母顯得太過年輕,兒子又太過瘦小,據說是藝術家爲了突出藝術效果而刻意爲之。

圓頂

米開朗基羅對聖彼得大教堂最大的貢獻是設計了直徑42米的.圓頂。因爲古羅馬萬神殿的圓頂直徑爲43.3米,這裏的42米即對萬神殿的一種致敬。頂端高132米,從原頂上可以向內俯視整個大教堂,向外則可以鳥瞰全城。

登頂有兩種選擇:一是花7歐元,乘坐電梯到一定高度,再自行攀爬最後的330級階梯;二是花5歐元,自己全程攀爬。從外表看,圓頂並不高聳,所以我選擇了5歐元的自爬方案。

我至少用了20分鐘才完成電梯十幾秒鐘能夠達到的高度。隨後,則是跟着人流慢慢向前挪。因爲穹頂的弧形,快到頂端時,人不得不側着身子移動。事後想來,除非你想利用在羅馬的時光鍛鍊身體、磨練意志,否則還是多花兩歐元乘坐電梯比較理智。

正當我處於絕望邊緣時,眼前豁然開朗,陽光射入眼簾。整個梵蒂岡和羅馬城好似一個巨大的古今建築融合的沙盤,透過空氣中殘留的水氣,莊嚴而安詳。腳下是聖彼得廣場,柱廊懷抱着方尖碑和噴泉。再向前是臺伯河以及坐落於小山上的天使堡,一覽無餘。

博物館

梵蒂岡的珍寶大部分收藏在梵蒂岡博物館中。由於沒有提前做功課,我在博物館裏也只是走馬觀花,哪兒人多往哪兒湊,憑着這樣的方式幸運找到了拉奧孔的雕刻。這幅雕刻講述了特洛伊的預言家與兒子試圖警告木馬是攻城之計,卻被海蛇勒死的場景。除了拉奧孔雕刻之外,其他收藏對我而言都是未名的。只不過,藝術的震撼力量,足以讓人忘卻無知帶來的迷惑。

我的梵蒂岡“偶遇”之旅在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西斯廷禮拜堂中昇華,穹頂上繪滿了經典聖經故事,《亞當與夏娃》、《創世紀》、《最後的審判》……縱然無法一一分辨,縱然不是天主教信徒,但擡頭仰望,一種難以名狀的嚴肅與神聖感仍然籠罩心頭。

在梵蒂岡,藝術與信仰相互滋養、結合。不用提前做功課,只需一次偶遇,已然充滿力量。

 攻略

行:羅馬市內公交車一次1.5歐元,可在報亭購買6歐元一天的單日通票。上車後記得在購票機上打票,否則視作逃票。

吃:到羅馬必須吃兩樣美食:比薩餅和冰激凌,隨便一家路邊店即可,價格約在兩歐元/份。

禮儀:梵蒂岡的大教堂等處禁止喧譁,穹頂上觀察到有之前遊客留下的塗鴉,不要跟風。西斯廷禮拜堂等處禁止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