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我的1919》的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7.66K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1919》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1919》的觀後感

《我的1919》的觀後感1

歷史上的1919便是近代史和今世史的轉折點,而片子《我的1919》倒是記錄了1919年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

回首中國的歷史,我們總是觀到了山河的滿墓鄞傷,若干的豪傑長眠地下,若干失去家園和兒女的中國人在嗚咽。我的心情很沉重,總感覺中國那個時候的因果關係是:清的閉門鎖國和腐爛的王朝,糜爛的權要,造成的民不聊生。人們的無知和社會的現實,讓中國的歷史上重重的落下了羞辱的痕跡。

肖克儉自焚的排場,我彷彿和大多半的人一般,觀到了中國大地上燃起的熊熊烈火,在賡續的壯大,永不熄滅。列強們的強迫,中國人倒是不屈。我們仍然要舉頭,我們要向前觀。山東的割據,讓我們觀清楚了列強們的無恥,這也讓他們在以後的歷史中受到了處分。

我想到了弱國的悲傷,沒有在國際上佔據位置,所以我們的地皮就要受到列強們的割據,卻割給日本。這個噁心的民族。我們的一系列的內鬥,已經是創傷累累,已經沒有法子和他們鬥了。所以我們就要受到不公道的報酬。

透過這部片子,我感想感染到中國人民恥辱的愛國之心,也感想感染到“後進就要捱打”“弱國無交際”。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它會永記在我們心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更鼓勵我們發奮圖強,學習更多知識,長大爲故國扶植供獻本身的力量。

《我的1919》的觀後感2

一九一九,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

一九一九,中國人第一次向列強說:“不”。

一九一九,有太多的中國人走向了絕望的邊緣,也有太多的中國人走出了抗議的第一步。

《我的一九一九》,苦難的一九一九,恥辱的一九一九,振奮人心的一九一九,因爲中國最廣大的青年走向了抗爭奮鬥,不論工人學生,不論貧窮富貴,不論民族地域,於是五·四成爲他們不朽的豐碑。

當肖克儉跪在英美法的國旗面前,用熊熊烈火將自己燃燒,那時憤怒的火焰,四萬萬同胞的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深沉的悲歌,那是在弱國無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國,作爲一戰的戰勝國,卻不能收回本國應有的主權,德國佔領的山東半島在巴黎和會上劃分給了日本,中國的主權變成了列強的盤中餐,成爲他們相互交易的砝碼、贈送的禮物,他們完全無視中國人民的感情,中國人的憤怒。這一切只源於兩個字:貧弱。

一九一九,正是我國內憂外患的災難時期,國內軍伐混戰,各地擁兵自重相互爭戰,國外則面臨着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他們正在中國落多交通權,經濟財政權,近而提出了更爲苛刻的領土主權要求,這一切都是因爲中國在經濟、科技爲主的綜合國力上源源落後於西方大國。落後就要捱打,落後就要任人宰割。恥辱的歷史使我們悲憤,恥辱的歷史更應該使我們銘記責任、吸取教訓。

眼前依然難以忘懷他在烈火中的視死如歸,他堅毅的目光,似乎要告訴世界:中國人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人終有一天回洗刷今天的恥辱,沉睡的東亞之獅一定回站起來。恍惚間,淚水已經充滿了眼眶,一個人可以有太多的選擇,可以富足可以安逸,可是是怎樣的一股力量怎樣的一份堅毅使他遠離故土,使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肚外,在富足面前他選擇了漂泊,在安逸面前他選擇了冒險,在一己之愛面前他選擇的祖國之愛,這樣的胸懷這樣的氣魄,因爲他心中裝者祖國。

今天,世界正處於總體和平的大環境之下,但是各國之間的競爭並沒有因此而減弱,它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領域,展開着更爲激烈的鬥爭,經濟侵略、文化侵略也帶給了我們心得威脅。而我們是青年的一代,先輩的努力使我們有了安定舒適的生活,我們應該無愧於我們所享有的幸福和安定生活的富足不該使我們喪失鬥志和迷失起碼的信仰。

畫家之責在於盡顯自然之美,歌者之責在於譜寫生命之音,青年之責在於壯祖國之強大。今年是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八週年,八十八年一晃而過,也許肖克儉的屍體已溶解在深厚的泥土中,也許他的屍骨正滋潤着一株幼苗,也許正如這株幼苗一樣,他的精神正感染和帶動着新的一代人。

還記的他留給自己妻子的那句話“梅,回祖國去吧,那裏正在燃燒!”我們這青年的一代,挺起我們的脊樑,擡起頭,將這樣的精神傳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吧那裏正需要我們,那裏正期待着我們的燃燒。

《我的1919》的觀後感3

壓抑了近80年之久的恥辱與仇恨在1919年6月28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裏爆發了,中國人民第一次向世界列強說“不”!

在巴黎和會這個分贓的會議上,各國列強只爲自身利益考慮,對中國提出的合理要求置若罔聞,無視中國人民的利益,無視中國人民的呼聲,更無視中國人民的憤怒與仇恨,赫然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轉讓給日本,這是列強對中國人民最大的輕視與侮辱。

是的,弱國無外交,弱國談什麼外交,只能任人宰割。但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絕不能是弱國!中華民族有着無與倫比的傲骨,它不甘落後,正努力發展,奮起直追。一個優秀的中國外交官的一聲“不!”,代表着中華民族的不屈!

看着列強的士兵舉起屠刀,看着千萬中國英魂埋骨異鄉,看着列強無視中國的主權與利益,看着日本的囂張氣焰,看着全國上下所做的努力付諸東流,中國人民的憤怒被點燃了,被引爆了!

確實,看着國內外的人民爲中國獲得應有的權力而英勇犧牲,面對列強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我們的憤怒,還能壓抑嗎?不,我們不能了,但我們別無他法,只有努力發展自己,增強國家的實力,儘快地從一個被欺的“弱國”這頂沉重的帽子下,掙脫出來。

歷史的車輪可以驗證,中國的人民可以驗證,全世界的人民可以驗證,在今日,中國不是弱國!

《我的1919》的觀後感4

當某一個事件離你遠去的時候,你意識到這是歷史。

這部電影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一九一九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代表團由外交才子顧維鈞帶領,在談判中維護國家尊嚴。他童年時好友蕭克儉則領導巴黎華人示x遊x,爲抗爭列強,爲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去德國在山東強佔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我們的話題就從這裏開始了。

這裏我不得不再次提到陳道明因爲影片中的“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由他扮演。影片中有兩段臺詞我記憶深刻,一是顧維鈞用日本代表牧野男爵的懷錶爲引子來闡述關於山東領土主權該歸日本還是中國的那段話;

“請允許我在正式發言之前,讓大家看一樣東西。

(掏出金錶)

(牧野發言:我的,我的懷錶……)

進入會場之前,牧野先生爲了討好我,爭奪山東的特權,把這塊金錶送給了我。

(牧野發言:我抗議,這是盜竊,中國代表偷了我的懷錶,這是公開的盜竊!無恥!極端的無恥!)

牧野男爵憤怒了,他真的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錶,那麼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在全世介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的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四萬萬中國人該不該憤怒!我想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爲算不算是盜竊,是不是無恥啊,是不是極端的無恥!!!

山東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中國的聖者孔子和孟子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猶如西方的耶穌,山東是中國的,無論從經濟方面還是戰略上,還有宗教文化,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尊敬的主席閣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和高興能代表中國參加這次和會,我自感責任重大,因爲我是代表了佔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國在這裏發言,剛纔牧野先生說中國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戰勝國,這是無視最起碼的事實,請看,(拿出照片),戰爭期間,中國派往歐洲的勞工就達十四萬,他們遍佈戰場的個個角落,他們和所有戰勝國的軍人一樣在流血,在犧牲,我想讓大家再看一張在法國戰場上犧牲的華工墓地照片,這樣的墓地在法國在歐洲就有十幾處,他們大多來自中國的山東省,他們爲了什麼,就是爲了贏得這場戰爭!換回自己家園的和平和安寧!因此,中國代表團深信,會議在討論中國山東省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到中國基本的合法權益,也就是主權和領土完整,否則,亞洲將有無數的靈魂哭泣,世界不會得到安寧!

我的話完了,謝謝,謝謝!”

陳道明用冷峻的目光堅毅的言辭表現出了顧維鈞維護中華民族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而是一個團結奮進的民族。

還有一段是在巴黎和會閉幕的簽字儀式上顧維鈞的一次簡短的發言:

“尊敬的主席閣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員會無視中國人民的存在,出賣了作爲戰勝國的中國,我很憤怒,我很憤怒,你們憑什麼,憑什麼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人,中國人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我想問問,這樣一份喪權辱國的協約,誰能接受?!所以,我們拒絕簽字,請你們記住,請你們記住,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當巴黎和會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讓給日本的消息傳到北京時,中國公衆頓時陷入一片沮喪和憤怒的情緒之中5月4日中國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國內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中國是在戰勝國中唯一沒有簽字的國家,是民衆是整個國家把你推到一個歷史的座標位。一九一九中國爆發“五.四”愛國運動,一九一九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一九一九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國人終於第一次向列強說……不!

電影《我的一九一九》以1919年“巴黎和會”爲背景,透過中國外交使團拒籤“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表現了一個“弱國”(當時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脯,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本世紀新的篇章。衷心祝願我們的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日新月異,永遠富強。

這是我寫的涉及到陳道明的第二篇文章了,不知道爲啥他演的影視作品總能給我帶來新的震撼, 陳道明真有氣質,他面部的輪廓異常獨特,流暢渾成,上帝在畫他這張臉的時候眼沒昏花手也沒打顫,一氣呵成了一根完美的線條。單眼皮,鼻真口方。他並非美男子,美男子往往乏味。陳道明的單眼皮沉靜地蓋住了他一部分的靈魂,使流露出的另一部分更濃郁,意味深長。他多半嚴肅,有時展顏一笑,眼睛裏的靈氣閃動,意態十分可掬。演<我的1919>時他四十多,愈加冷峻沉穩,不動聲色,胸有城府,處世的每一寸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好了文章就寫到這兒吧。

《我的1919》的觀後感5

1919年,中國陰霾的天空突然紅了半邊。那是屈辱激怒了中國人民,激怒了一頭東方雄獅。愛國熱情以及民族的憤慨點燃了半邊天空。熊熊烈火中,巴黎和會上的顧維鈞,先進的愛國青年肖克儉,以及千千萬萬個愛國學生、工人都憤怒了。

弱國無外交。和會上,作爲戰勝國的中國卻無法獲得平等的待遇。顧維鈞--一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他站起來慷慨陳詞,駁斥列強的傲慢無禮。然而時代的英雄卻不能扭轉時代,中國在付出幾十萬勞工的辛勤後,還是沒能收穫一點光榮,成了列強分割蛋糕的犧牲品。他們虛僞的嘴臉在和會上暴露無疑。他們企圖將這已千瘡百孔的東方古國再次撕得粉碎,而完全不顧那四千萬中華兒女悲涼的抽泣聲。這,是一個民族應該永遠銘記的悲哀。

繼而,中國開始反抗了。先是一個剪掉辮子的中國人站了出來,大聲斥責西方列強的強盜行徑,他大聲的說道:“中國不能沒有山東,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緊接着,又一個剪掉辮子的中國人肖克儉,帶領着一羣愛國青年,勇敢的站在巴黎的街頭,迎着來自四面八方的風潮,迎着列強的霸氣,激昂的演說着。在走投無路時,他毅然的決定用自己的死亡來警示中國人民,用一箇中國的血淋淋的愛國熱情震撼那些自恃強大的列強們。凡爾賽宮前的熊熊大火燃燒了一個愛國熱血青年的軀體,更燃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國內,學生在新生的共產黨政權的帶領下開始了反帝愛國運動。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批又一批愛國青年走上了街頭。緊接着,無產階級的工人們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穿越90多年的時空,我也憤怒了!影片真實再現了那個時代,在我胸中激起了強烈的共鳴。我恨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否則,我將也是街頭舉着旗幟振臂高呼的愛國學生,甚至是一名肖克儉一樣的愛國青年,也願用血的犧牲來表明自己的憤怒,自己的愛國熱情。

當顧維鈞站在發言席上激動地說出“這樣喪權辱國的條約,誰能接受?”當他起身帶着中國人的驕傲和自尊毅然離開,中國在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勇敢地向列強說不,中國人昂起了頭。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強音。一聲深自肺腑的的吶喊爆破了整個天空。隨後,黑暗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落下了帷幕,新的光明新的舞臺展示在世人面前。

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銘記歷史,銘記恥辱,然後繼往開來,勇往直前。

《我的1919》的觀後感6

搭上歷史快車

踩上歷史的風火輪,一路留下滄桑和喜悅的印輒,亦沉淪、迷惘,亦激情、豪邁,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磨合。曾經一度的積怨和憤慨在歷史的快車上漸漸淡去。但《我的1919》卻像一支火焰點燃了我心底深處那股濃濃的情懷。剪不斷,理不去。

在和諧、太平的今天,是否還記得曾經的硝煙;

在與青春捉迷藏的美好華年,是否還記得奮力抗敵,激情澎湃的五四;

在隨波逐流與世浮華的時尚風中,是否還記得巴黎和會上那個堅定的“不”字。

當你記起這一切時,難道你的心沒有爲之一震,沒有爲流行在現今社會的一些喧囂哭泣嗎?

曾經一時,因政府的軟弱與不和而讓敵人乘虛而入的歲月已隨那個“不”字,隨着北京上空噴薄而出的那股熱血兒,永遠的消失了。高高飄揚在中華大地、聯合國上空的是那鮮豔的、永不褪色的五星紅旗。

跨越歷史長河,展望那些令每一箇中國人爲之吶喊、爲之震撼的場面;那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那些視國如己,拋頭顱、撒熱血,只爲保家爲國的豪邁。誰還敢說“東亞病夫”,誰還敢在中國的領土作威作福?

光輝的一頁已帶着芬芳留在了歷史的昨天。而現在的輝煌還需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鑄就。放下自掃門前雪的冷漠;收起虛度年華的安逸;放飛愛國情懷。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譜寫中國未來美好的藍圖。

搭上歷史的快車,越過坎坷與泥濘,下一站將會是一片晴朗。

《我的1919》的觀後感7

不久之前,在德育基礎課上,老師給我們放映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我的1919。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巴黎和會時期,我國北洋政府的時任外交官顧維鈞、陸徽祥等爲了爭取祖國東北的合法權益而所做出的鮮爲人知的艱辛努力。

看完這部電影后,它所留給我印象最深感受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的話那麼一個是心寒,一個是震撼。

1919年,從國家這個大背景上也能推斷出小至個人的生活經歷。當時的北洋政府頭子袁世凱一心只想當皇帝,併爲此早已和協約國日本簽下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把當時生活悲慘的老百姓更是推向了水深火熱之中,全國一片哀鳴。好不容易等來了中國作爲戰勝國而參加的巴黎和會,可結果呢,中國不僅沒能收回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反而又將落入日本之手!作爲一個富有強烈愛國之心而有才華橫溢的年輕外交官,顧維鈞當然不會聽之任之,只會傾盡其所能來維護祖國的利益。但讓人可悲的是當他運用其過人的機智與學識在與日本代表的辯論中大獲其勝並贏得會議全場的熱烈掌聲後,面對的卻是膽小怕事的同事們的非難。和這樣的人共事已經夠心寒的了,可更讓他心神俱碎的是來自政府甚至是同胞們的責難!一面是自己艱辛的爲國家所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而另一面卻是自己政府發來的一封又一封的催籤電報。終於這一切的一切讓他的長輩陸徽祥徹底崩潰了,只好借出走來躲避,但顧維鈞沒有而且直至後來遭到同胞們的辱罵與捱打時他也沒有選擇逃避,獨自的堅持着、堅持着……但我看出了他的心在滴血、憤怒在燃燒、從未有過的孤獨也在侵蝕着他的心靈。可他最終都沒有讓這種種困難得逞,而是毅然對抗政府的命令,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看到這一幕時,激動的熱淚早已盈滿我的雙眼。

以前的我曾一直堅信“弱國無外交”這句話,可看完這部影片後,更確切地說是看到少川(顧維鈞自少川)作爲一名外交官所展示出來的翩翩風采後我毫不猶豫地改變了我的觀點在那樣的國際環境中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弱國,如果按照“弱國無外交”的說法,哪顧維鈞應該像以前的李鴻章和以後的何應欽一樣,乖乖在帝國主義的威逼利誘下簽字還談什麼我國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因爲“弱國無外交”嘛。可讓我震撼的是顧維鈞沒有,在同事們都在迴避日本代表團的邀請時,他不僅獨自扛起了這個任務,而且還聰明地利用懷錶事件像貓戲老鼠般把日本代表狠狠地耍了一頓,並藉此表明了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歐洲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也因此應得了歐洲各國對中國山東權益的肯定。這怎麼能說不是一次成功的外交呢?這就是一次成功的外交!這也是中國第一次真正對帝國主義說“不! ”

沒有哪一個國家從一開始便是強盛的。雖然強國往往在外交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們更應該關注那些不是強國,但卻努力爲維護本國應得利益而奮鬥的國家實體。因爲只有這樣的國家纔有希望、這樣的國家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這樣的國家才具有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動力!

說來可悲,要不是這部電影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在那樣的年代裏曾有過少川、肖克儉等等這樣一羣優秀的中國人爲了祖國的利益義無反顧地犧牲着自己的青春、才華甚至是生命,但從我知道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光輝形象將會永遠地留在我的心裏,藉此也向所有爲了人類高尚事業而奮鬥的無名英雄們送上我最誠摯的敬意。

《我的1919》的觀後感8

從外交官顧維軍在和會上義正詞嚴的講演、肖克儉具有愛國性質的遊行及自焚事件等多視角,來展現影片主題,加之以鮮明的人物形象,龐大有力的意象,從而迸發出五四時期勢不可擋的護國熱浪,或許這正是影片《我的1919》能成功契合歷史與藝術的原因所在。

影片別出心裁的選材於中國五四這一特殊歷史階段,從中國外交羣體在國際上的鬥爭和慘敗爲線索,同時一條暗線貫穿其中,即以肖克儉爲代表的羣衆自發式舉動,將民族尊嚴、國家利益、兒女私情演繹的淋漓盡致,貼切到位。

顧維軍無疑是影片中成功塑造的人物之一。導演使用了大量的灰色基調,並多次穿插採用黑白膠片攝製的客觀鏡頭,將當時的社會景象與黑暗的一面有根本的表現,並對人物形象的表達起到了襯托作用。陳道明精彩的演繹更是彰顯出一種大氣,有一種深沉的感覺,肅穆莊嚴,舉手投足都合乎一個外交官的風範。陳在影片中主要行爲就是“說”,參與謀劃、密談、發言、辯論。顧維軍性格上與陳性格上的孤鶴鷹隼一般的氣質,淡淡沉醉於自身的眉目流轉,或是不露聲色地演練一身的陡然一身正氣。

面對日本代表百端的挑釁與排斥,於衆代表的排擠等困難,顧的言行舉止更映襯出他的機智與膽略,他論證有力,措辭得體,一次次怒吼着一箇中國人歇斯底里的吶喊。編導透過設定這些事件,加上影片中短促的音樂和顧沉重有力的腳步聲,使顧的形象更加豐滿。

在顧的對白與旁白的設定上,導演所設定的人物顧的性格也得以十分強烈生動的體現。在第一次與日方正式交鋒中,他巧用日本代表掉表一事,迫使日方憤怒,吊足與會代表的胃口,繼而旁徵博引,摧毀了日本不良圖謀的第一座堡壘!在日本的引誘下,他巧妙的與之斡旋,他拋棄了清政府的妥協與軟弱。有着自己的立場,他也曾在忍耐、利益、放棄間遊弋,卻最終拒籤喪權辱國的條約,在國家、民族利益面前他有着清醒的認識,他是一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

巴黎和會上,中方受到種種擠壓,影片中卻兩次將官員間的相互推卸責任的鏡頭展現在觀衆面前,這一方面突顯出國人的麻木不仁,一方面卻也在對顧“敢於直言、捍衛正義”的性格塑造上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北洋政府決意屈從於帝國主義的淫威;中方代表團總會長陸徵祥進退維谷的境地,鬥爭由此進入最艱難的階段,導演在這一組畫面巧妙的使用了一系列的自然場景,如陰雲密佈,雷雨交加,這些都一一交接着顧矛盾複雜的心境,渲染了一種壓抑的氛圍。這種給觀衆心靈上的感染,就像讓娜的母親最終脫口而出顧的那句話一樣“中國人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人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當然,影片中同時也有一組溫和的場景,如肖克儉在受傷後在讓娜家中養傷,與顧在花園中散步,陽光明媚的風景,這既讓人看到顧等外交官抗爭努力後的微妙希望,又前後相應,相輔相成的作用十分強烈。

在人物肖克儉的刻畫中,顧站在與之不同的立場上,有着較大的矛盾衝突。同時肖的行爲舉措也影響着顧在外交問題上的認識。當肖克儉獻身於熊熊烈火時,影片採用了一組平行蒙太奇鏡頭,多次切換場景(肖在烈火中絕望的面孔、顧在彈奏鋼琴時麻木不仁的表情,梅的哭泣),將影片的主題推向高潮。肖具有愛國精神的舉動,對顧有側面烘托不可低估的作用。

導演運用電影獨特的審美特徵與表現手法,巧妙地調整影片敘事風格,既有效突出了銀幕形象,又強化了戲劇風格。《我的1919》能夠從歷史體裁中找到與藝術的契合點,這確實難能可貴!

《我的1919》的觀後感9

這學期老師組織我們看了部影片——《我的1919》,我的1919觀後感範文。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歷史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1919年初,中國代表顧維均等人趕赴法國巴黎參加和會的事,中國作爲戰爭勝利國,但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要求卻不被接受,中國代表顧維均無奈,只能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的歷史。影片真實生動的記錄了當時中國屈辱的一段歷史,同時又是令人感慨的歷史。

看完電影,我感慨萬千,我們不禁要問:爲什麼中國代表在驅車趕往巴黎的路上被圍困毆打,以至於在巴黎和會的開始就被其他國家的代表嘲笑?爲什麼日本帝國敢在戰敗的情況下,還如此猖獷的要求中國代表作出讓步?爲什麼中國的熱血青年和留學生在抗議的同時,被無情地毆打?而又是爲什麼作爲戰勝國的中國,參加和會的代表從開始的五個變成了僅僅的三個,卻還依舊無法有發言權呢?記得有人說過: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不是中國代表的無能,也不是中國代表情願被其他國家的代表踩在腳下。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不僅僅是一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其他帝國勢力的強大,集團的私慾不斷地膨脹,在佔有慾的驅使下,他們不斷的向外擴張勢力,都想侵佔中國這塊沒有反擊之力土地,而且都不希望中國在東方崛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時中國的落後,清朝政府的腐敗,當局統治者的懦弱無能!即使有些許有志青年也無法挽回這段沉痛的歷史,有多少熱血青年的舉動不是被統治者無情地抹殺!這就直接的導致了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我們都不情願看到事情還是無情的發生了。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在和會結束後,中國的熱血青年再次的憤怒了!

在影片中中國的代表更是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驅車趕往巴黎和會現場被圍困毆打時,他的內心是平靜的;在被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嘲笑時,他的內心依舊是平靜的;在會見法國重要代表時,從言談表達中可以知道他仍然是平靜的。然而在得知中國參加和會的代表即將被減少爲三人時,他立即和其他代表商量,進一步和法國重要代表斡旋,當被婉言拒絕後,他憤怒了!在巴黎和會的現場,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代表的無理取鬧、滑稽之談,他真的憤怒了,從他的言詞可以看出一顆愛國的心在跳動。他的言語鏗鏘有力,讓日本帝國主義代表無言以對。

當中國有機會取得勝利的同時,清朝腐敗政府作出屈辱的讓步,他憤怒了,在離開的時候,他的心傷了。但是他還是強忍着淚水和悲痛,在和約即將簽字的現場,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表明了全中國有志青年的觀點。在他的言辭中,我們不僅聽到了他的憤怒,更聽到了一個民族即將奮起的聲音。不僅是他在努力着,全中國的有志青年都在努力着。他的好友在和會的同時不斷地爭取中國能夠得到應有的公平,不斷的在各處激憤的演說,號召有志青年奮起。在烈日下他慷慨激揚,不知疲倦的演說!在暴雨下他依然如故,他的演說帶動了中國的有志青年,也代表了當時中國熱血青年的心聲,爲了中國能在巴黎和會取得勝利,他瞞着妻子,帶着自己的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自feng了。一個個熱血青年爲祖國的勝利事業奉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透過觀看這部電影,我瞭解到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要在土地和人數上強於別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在綜合實力上。而中國的崛起更是離不開那些有志青年的努力,他們前赴後繼,不怕流血犧牲。不斷爲國家和人民獻計獻策,爲中國的崛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讓我更清楚的瞭解了這段歷史,也對這段歷史有了新的理解。我們要銘記這段歷史,不斷的鞭笞自己前進,盡個人最大力量讓祖國屹立於民族不敗之林。

《我的1919》的觀後感10

1919年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

1919年是中國第一次對西方列強說“不”。

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這是怎樣屈辱得像蟲子一樣走過的一百年?中國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嗎?我們咬緊牙關,我們忍辱偷生,四萬萬中國人,鍛煉出了多少中華之魂,磨礪出了多少華夏脊樑?

啊!一段血淚史,幾多辛酸淚!

《我的1919》,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又一次警鐘長鳴,給我們以居安思危的訓誡!

本片描述上世紀初,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爲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1919年巴黎和會的種種經歷和他的摯友華裔留法愛國知識分子肖克儉,爲抗爭列強,喂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1911年中國推翻封建王朝滿清帝國。

1919年中國爆發了倡導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接觸了西洋文化所孕育出的一段文化歷程,它標誌着中國現代史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直接的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電影《我的1919》透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籤“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着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爲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籤“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爲國爲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係。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爲“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因爲,我們爲了這五個字,失掉了多少領土,失掉了多少白銀,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華好兒女……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轍,悲劇性的歷史,就堅決地讓它永遠留在昨天吧!

“弱國無外交”,告訴我們國強纔有說話的權利,說話纔能有被聽見的權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徵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衆多的仁人志士,爲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爲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

那麼,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一塊懷錶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羣敵;以及肖克儉如何如何奔走呼號,聲嘶力竭,如何壯酬國、慷慨赴死……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一顆再尖銳的沙礫,又怎麼能敵得過一塊堅固而巨大的石頭呢?

“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這樣慷慨激昂而又字徵辭嚴的話語又有什麼用呢?充其量是贏來了讓娜母女的支援。有用麼?無奈啊!

實際上,不論何時,國家強則外交贏的真理都是不變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建國初期爲什麼餓着肚子都要發展重工業,爲什麼艱苦卓絕都要研究原子彈氫彈,爲什麼你排除萬難都要鑽探油氣田。或者說爲什麼如今的朝鮮要發展核武器,爲什麼當代的印度要搞航天。

爲的就是能在世界的舞臺上說一句有分量的話,爲了能在這個地球上站穩腳跟,不致像魯迅先生說的,被開除:“球籍“啊!

請13億的中國人牢牢記住吧: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臥薪嚐膽。

《我的1919》的觀後感11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美英等國操縱會議,無理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中國爆發五四運動,全國人民爲拒籤和約進行鬥爭,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讓簽字。”——《中國近代現代史》

終於看了期望已久的《我的1919》這部電影,這並不是一部新電影,甚至有點老。早在我讀高一的時,歷史老師就推薦我們去看這一部片子。但由於種種原因,觀看的時間一再推後。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極好的電影,它不像平常看的那種戰爭片,整片充滿着鮮血和槍炮聲,但是,它無時無刻不充滿看不見的硝煙,充滿着悲壯。1919年是個特殊的時間,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初,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作爲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慷慨陳詞,從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由此獲得全世界與全國的一致稱讚。

爲爭取在法華工的同工同酬,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在巴黎組織遊街棄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衆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鮮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團所住旅館的偏激行爲使朝鮮和中國成爲輿論矛頭的指向。

巴黎和會最終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肖克儉等人也在巴黎集會抗議。而軟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代表團團長陸徽祥等人左右爲難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團僅剩顧維鈞和王正廷兩人仍在堅持外交斡旋。肖克儉眼見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中國的現狀,憤然給愛妻留下遺書,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這是這部電影的內容。

當我看到顧維鈞爲了爭取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五個席位,他和陸徵祥總長前去拜訪法國總統克里孟梭,表現得不卑不亢時;當我看到美國充當“和事佬”,希望中日能友好協商解決山東問題,當日本貌似公正友好地表示不會攫取山東的主權而只是擁有在山東行使經濟特權時,他毫不客氣地諷刺日本是撿個錢包把錢拿走還給主人一個空錢包,憤然離席時;當我看到他在面對個大國的刁難時,他頂住國內政府的壓力,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說,斬釘截鐵的指出:“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語出驚人,獲得全場一致的掌聲時,我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動,我爲他感到自豪,他是一個真正頂天立地的英雄。而當我看到肖克儉因爲組織留學生抗議,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直至最後一書告愛妻,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我爲他而心痛,爲他而憤怒。他要用他的熱血來喚醒沉睡的中國人民。然而當時在他們背後的是一個軟弱無能的政府,也許正是印證了那一句至理名言“弱國無外交”,當時的政府竟然會要求代表團在和會上簽字,他們完全不顧及人民的想法。

巴黎和會是失敗的,但我個人覺得,它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真因爲這個巴黎和會,纔有了五四運動,我們要感謝顧維鈞,是他拒絕簽字,因爲這樣,1919年才成爲了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才成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1919年6月28日,中國人民終於第一次向列強說“不!”

“弱國無外交”,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現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因爲,我們爲了這五個字,失掉了多少領土,失掉了多少白銀,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了多少中華好兒女……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轍,悲劇性的歷史,就堅決地讓它永遠留在昨天吧!

“弱國無外交”,告訴我們國強纔有說話的權利,說話纔有被聽見的權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徵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衆多的仁人志士,爲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爲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

TAGS: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