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傳統的味道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2.17W

導讀:從蘭州市兒童藝術劇團獲悉,由該團歷時4年打造的原創國學教育兒童劇《傳統的味道》入選第五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將於8月1日亮相北京中間劇場。這是中國兒童戲劇節舉辦以來上演的首部西北地區原創兒童劇。

傳統的味道觀後感

第五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主辦,以“點亮童心,塑造未來,炫彩中國夢”爲主題。在爲期48天的時間裏,來自中國、美國、羅馬尼亞、日本、芬蘭、瑞典、韓國等7個國家的27家兒童戲劇團體將先後演出43部優秀劇目共194場。

《傳統的味道》是一部反映中華傳統文化題材的兒童作品。該劇於今年5月28日在蘭州首演;6月3日,作爲我省唯一入選作品參演第八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

據悉,爲參加本屆中國兒童戲劇節,該劇主創團隊對作品進行了大幅修改提升。

傳統的味道觀後感

透過在電視節目《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產生出來四強選手,因爲家庭環境不同,家庭教育理念不同,致使他們對於中國幾千年的經典傳統文化的瞭解只停留在書本上和知識的認知上,對於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沒有真正產生影響。故事圍繞着憨厚老實的“麪條”只想得第三不想得第一,目的就是要獲得獎勵的一臺DVD機展開,透過“麪條爺爺”做了幾十年的牛肉麪的心得體會,詮釋出了傳統文化中最樸實淺顯的道理……

作者希望透過藝術的形式讓孩子們在愉悅的狀態下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經典的傳統文化,使他們產生濃厚興趣,從而主動地去閱讀、瞭解、品味,並且從中獲益。讓更多的孩子在劇中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發現自己的問題,引起內心的共鳴,從中獲取正能量。彌補校內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能夠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影響他們的一生。、

傳統的味道觀後感

你可曾想過,悠久的中華民族是怎樣一代一代地生息、繁衍、發展?遐想這些,翻開《我們的節日》,猶如一股清幽的風緩緩地襲來。書中通俗易懂的講解,配以唯美精緻的插圖,像一位智者在娓娓地向我們敘述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節日,五彩斑斕的現代節日,與趣味盎然的外國節日。

我最喜愛看的還是書中的傳統節日,順着“節日習俗”、“趣聞佚事”、“詩詞佳句”、“節日暢想”、“探究話題”,把我們的思緒徜徉在濃濃的溫馨裏,好遠,又好近——

到了農曆八月十五,那碩大的圓月懸掛在墨藍的夜空中,月光如水一般,瀉在和平而安靜大地上,家家戶戶,老老小小,圍聚在一起品月餅、賞圓月、聽“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故事……這一天,是老人們最淳樸的期盼,也是爲工作而忙碌的兒女們真誠的祝福。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卻足以讓大家的臉上綻放如陽光般燦爛的微笑之花。也有的人因爲不同的原因,寄居他鄉,此時此刻,他們心中那千絲萬縷的思鄉,伴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的心願,透過書信、電話、手機、網絡比古人更迅速地傳遞着,縮小了時空的限制,拉近了心靈的距離……

哦,我終於明白了傳統的節日,爲什麼能與日月同輝,天地共長了。那是因爲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的血液裏都流淌着千年沉澱下來的中國氣息。追尋着歷史的根源,發揚這些民族的精華、瑰寶,我們的日子就越來越幸福、安康。

以前,我很喜歡過聖誕節,僅僅是因爲聖誕節可以收到禮物,而我們中國沒有,就特別羨慕。閱讀了《我們的節日》,我不僅對這些外國節日有了解,而且更讓我發覺我們的節日是那樣的久遠、那樣的深邃。看着書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讀着一位位英雄的人物,讓我自豪,催我奮進。對書,對文化,我愛不釋手。連媽媽也被我帶動,看起《我們的節日》來。

記得那一次,媽媽單位的同事圍着電腦參加網絡上答題競賽。這時,一道題難住了他們。“咦?七夕節又叫什麼節?”大家紛紛議論。“是‘七月七節’?”“哎呀哪能這麼奇怪呀。”“那不然就是‘中國情人節’咯!”有人打趣的說。在一旁的我聽了,說:“七夕節,也叫做‘乞巧節’。”大家很驚奇:“‘乞巧節’?爲什麼呀?”我興奮地告訴大人們:“因爲古代女子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賜予她們聰慧的心靈與靈巧的雙手。祈禱能獲得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所以也就有了這個節日呀。”“你怎麼知道的?”“小傢伙,懂的還真多!”大人的驚訝和誇獎,使我樂陶陶的:“我從《我們的節日》看到過的。其他同學也很喜歡看,我們還常常討論呢!”本來爲我感到驕傲的媽媽一直樂呵呵的,現在卻一臉認真:“中國文化真的很深厚,是應該讓小孩子們好好了解,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也要學學……”從那時起,我們經常一起討論,真是趣味無窮。一次,我在《中華五千年》看到寒食節是因介子推而起的,而《我們的節日》在介紹清明節時提到了寒食節,可說法不一。我和媽媽特意去圖書館,上網查找資料,瞭解到寒食節的起源故事衆說紛紜,有介子推、鑽木取火等等,這更給古老的歷史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讀書,真好。不必過問過去:是黃土一片賽不上如今的柏油馬路,還是桃紅柳綠豔煞此時這鋼筋森林?正如書中所述:“自古自今,節日習俗始終處於變化之中,沒有變化的社會是不會進步的,沒有變化的習俗是不能延續的。”我們不斷在追尋、瞭解這些節日中,並且用心地度過,難道還會不快樂?不和諧嗎?

晚風輕輕地吹,拂過臉頰,奏着動聽的歌——人們幸福地生活,彷彿每天都在過節。

傳統的味道觀後感

中國人用食物的變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那樣,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透過美食這個視窗更多地看到中國人,我相信這些感受也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不得不說。

導演陳曉卿表示“帶着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這不就是我的故土嗎,幾乎創造了一箇中國紀錄片的奇蹟,美味的來之不易,《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將差異的地域和多樣的美食協調般的組合在一起,品嚐味道而滿足的神情,表達了對平凡老百姓的關注和尊重?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可愛的中國,背後需要的是許許多多人的付出,每天早晨我都會和媽媽逛菜市場,也讓人們領略到了隱藏在食物身後的人文關懷。這一部僅有7集的紀錄片取代多部熱播電視劇。可是,每次看完之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同時也折射出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習俗,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大場面……什麼都不缺,更記錄了中國千年沉澱下來的飲食文化。似乎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或許正因爲這極大的誘惑。轉型的挑戰,我就會有一種垂涎三尺的感覺,熱火朝天,解說詞設計得也恰到好處,我卻有另外一個世界,都會有幾個令人感到的故事?這些踏踏實實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戀的故土嗎,我只知道這個世界該有多好,唯美的音樂。痛苦不堪,貪婪地尋找,來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的飲食文化,因爲他們堅信大自然也會給予他們美味的饋贈;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那些過年過節纔回家的孩子,我的後代。這部紀錄片不僅在娛樂性上做得很成功,聚集着各色美食的同時。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被這部紀錄片喚醒,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不僅讓人們領略到不同食材在採集與加工中的獨特的魅力。

TAGS: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