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通用7篇)

學問君 人氣:1.96W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通用7篇)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1

最近,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站收穫超過百萬次點擊,豆瓣評分高達9.4,甚至高過《舌尖上的中國》。“慕名而來舔屏”的年輕人絡繹不絕。

要說之前,文物紀錄片給人的常是一種高冷、神祕、刻板、枯燥的印象,彷彿都是關於遙不可及的東西,和百科知識別無二致,與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所以,不少作品往往是“牆內開花牆內香”,頂多能賺圈兒外人的幾眼好奇。

有網友說,當別人推薦《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以爲拍的是故宮,沒啥特別的興趣,沒想到卻講的是故宮裏一羣人的故事,而這一羣人,實在可愛又可敬。於是一口氣看了三遍。

我想起上學那會兒,同學們經常一起嘀咕:真不明白博物館裏的老古董有啥看頭?我不認識它,它更不認識我,冷冰冰的有意思嗎?爾後,逐漸有一些機會聽到收藏家回憶他們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關於因緣際會,或充滿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堅守,交織着個人的情感,也打撈起歷史的點滴。我便開始對文物有了新鮮的認識,似乎還感受到老物件的溫度。原來“文”是中心,“物”只是載體。正如紀錄片裏的木雕佛像修復師屈峯說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嗎?文物的目的就是讓它傳播文化,而不是爲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鐘錶修復師王津說,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靜態的,這部片子讓很多觀衆看到了文物背後的故事。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當看到有一羣和我們一樣朝八晚五的普通人,在一個時光慢悠悠、充滿生活氣息的“自家後院”裏,執着而從容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後,網友們油然而生的親切感。這時的文物,儼然褪去了厚重的塵埃,充滿人情的味道;這時候的觀衆,也開始“心疼”“點贊”“自豪”,關切這些文物的傳承和命運。這是一種奇妙的互動。

互聯網的強大力量,讓這種互動的影響迅速擴散和放大。《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路徑是這樣的:最初在央視播出並沒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來,當故事被上傳到某彈幕視頻網站後,迅速躋身熱搜榜,俘獲了大量90後粉絲。

不少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傳承面臨危機,最大的抱怨是缺乏年輕人的關注和熱情。當今年輕人難道天然與傳統絕緣、和文物有隙嗎?《我在故宮修文物》顯然已經給出了答案。

這必須從資訊傳播思路上找找原因――在互聯網時代,應該利用怎樣的方式與年輕人同頻共振?在文化生活多元時代,能從哪些方面開啟年輕人興趣的大門?否則,恐怕“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總歸來講,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在大衆的心中活起來,根本還是要使大家體會到文物本身與現代生活並沒有不可跨越的距離,文物的命運也是一件與每個人有關的事。有更多親近,便有更多自覺。

網友調侃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最好的招聘帖:工作在北京一環內,跟最頂級的文物打交道,春天賞花、夏天摘果、秋天看落葉、冬天觀雪景,過着四季分明的生活。”這些網友最終可能並不會從事文保事業,但是從這裏,我們已經看到了他們和文物相互靠近的美妙畫面。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2

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吸引了衆人的眼光。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城門裏的故事,神祕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繁複的修補和整飾,這羣有情懷的匠人手中塑造和傳承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形態。

鐘錶組的王津師傅十幾歲進入故宮,從事鐘錶修復工作。讚歎古人鐘錶技藝精湛的同時,我們也佩服於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他們讓鐘錶重煥光彩。“總想給後人留下些什麼”,一句平淡而樸素,卻道出他們最樸實的心願。文物的修復,使現在與過去聯繫起來。

唐代三彩馬的修復工作爲王五勝師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一點點修復,一點點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對文物的尊重。爲了精益求精,他還去參觀了許多陳列館,使作品達到極致。他們長年累月專注於他們的修復工作,每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們都一絲不苟地對待,這都是匠心的體現。

木雕組的屈峯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復師,他對文物有着自己的見解:文物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物體悟。文物是爲了傳播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還有漆器組的閔峻嶸,紡織組的陳楊,他們都是有深厚的職業責任感的,不斷的付出着。無論是哪一個修復組,他們的匠心精神令我們感動。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可貴,更十分需要。他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他們苦心技藝、甘於寂寞、堅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賞,讓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

說到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說:“一個人的天分與出什麼樣的作品並無太大的聯繫,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傳承工匠精神。文物修復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們需要有工匠精神,對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靜下心來,靜靜地感受;我們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想告訴我們的是:傳承文化。我們癡迷於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是否漸漸淡去了對“過去”的懷念呢?

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傳統!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賦予我們瞭解過去的方式,使我們感悟美,使我們喜愛那些文化。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個愛傳統文化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傳承文化。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

一部記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日常的紀錄片卻意外地在90後人羣中走紅,並在豆瓣獲得了9。5分的好評,超過《琅琊榜》,這讓《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的主創都感到意外。日前這部每集投資僅50萬元的“網紅”紀錄片已正式登陸天貓魔盒。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週年的獻禮紀錄片,3集的劇情設定也是圍繞着故宮工匠們爲了準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援下,《我在故宮修文物》攝製組破例進駐這個全國最爲保密、最爲神祕的文物修復單位――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攝。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有溫度的紀錄片。作爲目前爲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沒有板起面孔說話,沒有像說明書一樣介紹與修復相關的專業知識,而是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祕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

帶領着80後90後製作團隊的導演葉君表示:“我們是揹着唐詩宋詞長大的,但用着手機、坐着地鐵。拍這部片子,我們希望用現代眼光去看傳統,用現代人眼光去看故宮。”

《我在故宮修文物》歷經了5年的項目調研,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每集展現幾類關係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錶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爲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觀看這部紀錄片,需要隨時準備好“開腦洞”。在片中,觀衆不僅可以近距離地看到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遼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乾隆生母的金髮塔,乾隆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乾隆御稿箱,宮廷樂器――瑟,乾隆用過的黃花梨百寶嵌頂箱櫃《番人進寶圖》,乾隆生母80大壽的實景繪畫《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等稀世珍寶,更可以有幸看到那些殘損甚至呈碎片狀的文物經過大師們的修復一步步重獲榮光的過程,以及文物定格下的那些鮮活的歷史瞬間。

該片還透過對文物修復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完整呈現國寶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充分展現出傳統中國“士農工商”四大階層中唯一傳承有序的的階層“工”的信仰密碼,技術的沿襲與變革。

很多時候我們想象中的“大師”都鬍子花白、不食人間煙火,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當中的故宮修復大師們,他們嬉笑怒罵,打杏逗貓,玩兒得了吉他,也養鳥種花。除去對“大師”神祕的想象,我們透過鏡頭得以直視他們的眼睛,走近他們真實的生活。

稀世文物,我們很少人能有接近的機會,但是這些身懷絕技又普普通通的人,可感可知。這些不同性情的修復師,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職業、看待人生,是否也會觸動我們?從今天起,用戶可以登入天貓魔盒等阿里數娛TV終端搜尋觀看這部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4

自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網絡後,不少年輕人開始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並且作出了這樣的選擇,對於傳統文化不受重視,崇洋媚外的態度普遍存在的今天,這個現象無疑是令人歡喜的。畢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亦要去繼承與弘揚。

作爲梅派的傳承人物,梅葆玖,八十多歲的高齡依舊登臺演出且扮相不倒,身段不倒。面對傳承梅派,傳承京劇的巨大的艱難的任務,他積極開辦梅派藝術班,多次組織大規模的名家京劇會演,繼承中創新,將京劇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傳承了京劇文化,正是由於梅葆玖對京劇的創新與發展,才使京劇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使我們享受到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因此,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繼承與發展。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思考,現階段出現的扎堆去故宮修文物甚至去故宮掃地的現象到底是一種熱愛傳統文化想繼承傳統的行爲,還是一種跟風從衆的心理。若是人們真的認識到了傳統文物之美,想要去學習傳承,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隨大流,一時興起,那毫無意義。

因此,在面對這個現象的時候,我們要喜,因爲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且想爲之作貢獻,但另一方面,我們要理性看待,不能只是三分鐘熱度。

《詩經》有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但願大家能夠保持住這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將其發揚光大。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5

近日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網絡,不少年輕人因此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向故宮投放簡歷。然而,並非有了嚮往之意就足夠了,文物修復是一個長期堅守的。過程,若沒有對這份職業的熱愛與癡迷專注,即使有高文憑高學歷也是徒有其功。心嚮往之未足可,須以堅守品其足。

堅守本心,實現自我價值。

“這裏的條件很艱苦,只要知識才能幫助這裏的人擺脫貧窮,才能改變這裏的落後面貌。”1978年,24歲的常根元放棄在城鎮當老師的機會,到山東省大田集鎮葦子園村小學支教,這一去就是幾十年。大山裏的條件艱苦,但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師德和人格魅力引導教育學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和青年教師。回想當初決定支教的初心,他很慶幸自己沒有違背心願,始終堅守在大山深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贏得了鄉民們的普遍尊重,被譽爲師德高尚、桃李滿園的鄉村特級老師,唯有堅守本心,方能實現人生價值。

堅守如一,獲得心靈的安寧。

2016年科比退役的消息猶如一個重磅炸彈,引起科粉的一陣騷動。籃球界傳奇的科比,是無數籃球迷心中的'英雄,然而如今他要離開籃球界,這無疑是一件讓人悲傷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着科比不再熱愛籃球,他在採訪中說道:“由於我的身體原因,我不得不離開了,但我會永遠熱愛我的籃球,我的夢想。”從成名到退役,科比一直堅守着對籃球的熱愛,也始終堅守在事業的最前方。即使退役後,他仍鍾愛籃球,幾十年的汗水,幾十年的非人般的拼搏,如今,這個傳奇將永遠成爲我們的記憶。對於科比本人來說,這也會是一次身體的解脫,他也可以從世俗的喧囂中釋放出來默默堅守着他對籃球的熱愛。

世間萬物,人世百態,各有不同,而身處世間的我們,需要有內心最原始的堅守,堅守本心,得到心靈的安寧,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心嚮往之未足可,須以堅守品其足。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6

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後,點擊量破萬。不少年輕網友紛紛求王師傅收徒弟,只想安靜地掃掃地。面對日益科技化的時代,王津師傅是靠着勤勞淚水,不辭辛苦的工作,弘揚着工匠精神,復甦着鮮活生命。豈能被輕易視之?那些沒有兢兢業業、踏實艱苦態度的人,那些沒有追求,不能正確對待勞動的網友,豈不令民衆笑之?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奮鬥工作,一絲不苟,極度認真用心的踐行,那些歷史悠久的古鐘古琴在沉睡中復甦,被世人所歌詠。那是對事業的敬仰盡責,讓文化花壇裏鳥鳴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開,清風自來!不必羨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纔會享有應得的名譽。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無大小,不論是清潔工人、交警、邊遠山區的志願者,抑或現在的高三畢業生,只要我們懇切堅持做好本職工作,自會有溫煦的清風在你盛滿淚與汗的雨季輕拂!

那麼多網友紛紛求拜師收留,哪怕在故宮掃掃地,是因爲如今一批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價值觀,盲目追逐,不能盡才所用,人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三本的退卻,讓人人都有資格成爲大學生,卻不知在大學勤奮刻苦,不斷武裝自我。當然,勤學用功,一絲不苟的榜樣也有。南開學子郭鑫建立“誠信通”跨境通電子商務平臺,把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生產的產品藉由這一平臺銷售到國外,幫助人們增收,踐行環境政策與經濟發展同步。

郭鑫也因此受到農民及大衆的好評,沒有去故宮,做好本職工作,不也實現了人生價值嗎?對工作持敬仰之情,一絲不苟,勤懇堅持,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有那麼多網友想去故宮掃地,顯然不可能!更深一步,當今時代,勞動者應樹立正確價值觀,敬業愛業,同時政府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培育工匠精神,弘揚敬業愛業風尚!

汝若盛開,清風自來!沒有波瀾不驚的光芒,亦有石破驚天的感動!尼采有言:“誰終聲將震天,必將長久緘默!”做好本職工作,在盛開的花季沐浴清風!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7

物質社會中的喧囂太多,很少有無爆點的東西能輕易讓人停下腳步,然而去年春節,《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一波瀾不驚的紀錄片卻走紅網絡,不少年輕人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何也?人們追求沉靜也。

在人頭攢動的鬧市中,你坐於樓閣之上,靜靜地享受着清風,看着樓下疾步的人羣,好像時光停止流動,在嘈雜的公交站旁,人們各自交談,你坐着望天,望車輛,望樹,不說話,像浸潤在水中,柔軟透明;在所有人都去趕時代的步伐,步履匆匆的時候,你能夠冷靜地、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你能忍受暫時落在後面,但你不會驚慌,不會惶恐,因爲你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胸有成竹。我認爲在浮世中沉靜就是有方向、有原則並且堅定不移。

於浮世中追求沉靜,能提高個人境界。李健早期在娛樂圈中與校友盧庚戌成立水木年華組合,後來逐漸地消失在公衆視野中。他的夢想是做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當別人在浮華的圈中各種炒作時,他忠於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學生的狀態,靜心接受新事物。在很久以後他的歌聲傳入大衆耳朵裏時,李健又重新爲人所認識。許多人聽他的《貝加爾湖畔》時,會完全進入那個境界,安靜又美好。是沉靜讓他的靈魂得到洗禮,使他的歌聲恍若天籟。於浮世中沉靜,需要專注。

身爲華大基因的創始人之一,汪建在公司困難時期並沒有驚慌失措,放棄這個項目,而是全心專注於此,不分晝夜地鑽研,終於他把這個項目做成了。

或許人生短暫,每個人都想留下痕跡,但在浮世之中,追求沉靜纔是美好的樂事。在你汲汲於功名之時,不妨慢下來休息一會兒,品味這靜好歲月,把心隨風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