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岡仁波齊電影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1.58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岡仁波齊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岡仁波齊電影觀後感

岡仁波齊電影觀後感1

《岡仁波齊》僞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爲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卻又並不是單依靠西藏壯麗的景色,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峯,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裏他們認爲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羣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爲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爲,會認爲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所以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衆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羣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羣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歎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西藏的景緻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在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爲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的一部佳作。

岡仁波齊電影觀後感2

《岡仁波齊》僞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爲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在卻又並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峯,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裏他們認爲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羣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爲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爲,會認爲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衆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羣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羣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歎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爲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岡仁波齊電影觀後感3

《岡仁波齊》是一部藝術片,但更像一個紀錄片,據瞭解資金投入僅有300萬元左右,票房卻已超越一個億。影片震驚心靈的兩點:一是漂亮的西藏景色,二是純淨的藏民的心靈。

西藏是一個自然漂亮、獨特而又神祕的區域,那裏荒蕪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原野,豐茂的綠林,高聳入雲的雪山;與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畫,睿智的喇嘛,真誠的信徒……攝像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以清新好看的鏡頭語言將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觀逐一呈現給大家。

故事從一個說走就走的朝聖旅程開始,待產的孕婦、年少的女生、青澀的少年、負罪的屠夫、年邁的老人,一般的牧民,每一個人都有着不一樣的故事也懷揣着各自的期望,只不過幾句容易的商量,無畏路程的遙遠、過程的艱辛,拾掇起行李就上路出發,彷彿上鄰村串門一樣,一路長頭,磕向千里以外的聖地。

路途中的幾個鏡頭印象極深:碰到積水,一句“咱們磕過去吧”,全隊職員毫不猶豫,依次撲進冰冷的水中。拖拉機頭壞了,人工拉車本已非常疲憊,但他們仍一如反顧地走回來再磕。孕婦生完孩子,沒所謂“做月子”的身體恢復,直接返回朝聖的隊伍。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對佛的真誠,對聖地的嚮往。

據瞭解劇組在拍攝時,遇見一輛旅遊大巴,車上彷彿有40多個人,擦肩而過,就在一霎那間,他們看到那部汽車掉在江裏邊。生命的存在僅在剎那之間。

製片人李雨林在《拙見》採訪中說:“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關乎宗教,但每一個人都有我們的信仰,只不過信仰的東西不同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價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達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爲的人。而假如每一個人都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天來活的話,大家就不會再去糾結於生活中的得失、榮辱和苦樂,心中只有現實的寧靜、純淨的嚮往。

岡仁波齊電影觀後感4

這兩日,朋友圈被《岡仁波齊》刷屏,看過的、沒看過的都被催人淚下的影評感動着、鼓舞着,看過的藉着影評再回味對比一下所述與內容是否吻合,再補充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拍攝幕後和沒有看到的深度與廣度,沒看過的計劃着拖家帶口的去看。

前兩天我也去看了,過程中幾次被畫面擊穿淚腺,被他們的虔誠、被他們的平靜......但是流再多淚,別人的故事終將過去,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來書寫自己的故事,怎樣讓這種震撼透過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發酵成養分、成爲向前的動力來滋養我們的生命纔是文學藝術作品的最終目的。如果不能將其中的能量拿來爲自己所悟、所有、所用,幾天以後熱度平息,一切又回覆到從前的樣子,油是油水是水,依然過着從前慣性的生活,那麼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無濟於事的。

我一直認爲,看電影不是看一場熱鬧,而是到別人的靈魂裏看見自己,觀後感也不是評價別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下問自己會怎麼樣?用以照鑑自己並修正自己。

我看書和看電影聽故事總是喜歡把自己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問自己,如果那個當下是我,我該怎麼選擇?

我把這段兩千多公里距離,長達一年的朝聖之旅拉長做自己的人生朝聖之旅,我將以怎樣的態度、用什麼樣的行動面對在路上的每一個朝拜,纔是我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

從他們身上讓我領悟到,人生路上會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礙時時以輕鬆愉快平靜的態度去面對,不用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人生結果不必問,就是在一抔黃土下終將化作一縷雲煙,而經歷過程纔是此生最爲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着那個結果狂奔,過程中遇見花香停下來聞一聞,遇見有緣停下來喝杯茶,遇見山就翻越,遇見水就趟過,只是始終選擇邁開腳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負就對了!最終抵達心中嚮往的歸宿——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