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察日記>

觀察中的新發現日記

學問君 人氣:2.77W

你在觀察中,發現了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蒐集了5篇關於觀察中的新發現日記,歡迎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觀察中的新發現日記

觀察中的新發現日記一

人們都認爲,魚沒有眼皮,所以不會眨眼,也不會閉眼。我本來也這麼認爲,可是一次觀察我家的燕尾金魚,卻推翻了這個觀點。

當時,龐老師佈置了一項作業,讓我們爲下一遍作文---觀察日記做準備,於是我選擇了家裏的燕尾金魚作爲觀察對象。一次,我給金魚換水,順便觀察一下它。只見金魚一直在水裏游來游去的,我漸漸看得有些不耐煩了,心想:一條普普通通的小魚能觀察、發現到什麼呀!乾脆換個觀察對象吧,說不定還能有點新發現。正當我準備離開時,忽然,小魚竟然眨了一下眼睛,我以爲是幻覺呢!因爲人人都知道,魚沒有眼皮,是不會眨眼睛的。於是,我又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又看到小魚眨了幾下眼睛。這下我知道了:魚沒有眼皮,不會眨眼不會閉眼的說法是錯誤的。有的魚有眼皮並會眨眼,如燕尾金魚。我把我的這個重大發現告訴了媽媽,媽媽也不相信,於是親自看了看,果然看到了小魚眨眼,便誇獎我說:“不錯啊,觀察得真仔細!”我心裏美滋滋的。

究竟爲什麼有的魚會眨眼而有的魚不會呢?我上網查閱了資料,才知道是因爲魚種類的不同,所以有的會眨眼有的不會。

觀察真的能有很多發現呢!

觀察中的新發現日記二

許多人都認爲看電視是浪費時間。可我不這樣認爲,因爲,只要留心觀察,從中也能學到很多知識。

有一次,我寫完作業開啟電視,看“智慧樹”欄目的“科學泡泡”節目。主持人綠泡泡說:“怎樣才能知道什麼食物裏面含有澱粉呢?”主持人紅果果說“用一種神奇的水,就可以知道。這種神奇的水就是“碘酒”,比如,在饅頭上滴上碘酒,饅頭就會變爲紫色或黑色。如果一種食物滴上碘酒後有着兩種顏色的話,就說明這種食物中含有澱粉。”

透過這個節目,我掌握了檢查哪些食物中含有澱粉的方法。只要做一個有心人,留意觀察,注意學習,就能學到很多東西。

觀察中的'新發現日記三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哥哥去公園釣了幾條金魚。我把它們小心翼翼的裝進塑料袋裏,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回到家我又把它們放進魚缸裏,灌滿水,放進幾粒飼料。看着它們在魚缸裏快活的游來游去。花的、黑的、大的、小的;有的上下游動着;有的伸出頭來吐了幾個小泡泡;還有的晃動着那大大的尾巴。猶如許多小黃點在水中晃來晃去。可愛極了!

第二天,我又來看小金魚時,發現有兩條小金魚已經翻白肚皮――死了。我想:小金魚呀小金魚,你怎麼就死了呢?

我帶着這個疑問問爸爸:“爸爸,小金魚怎麼死了呢?”“嘿嘿,乖孩子,這你就不知道了,”爸爸摸着我的頭說,“你看小金魚那麼多,盆子卻那麼小,氧氣當然很少,小金魚跟我們人一樣,也需要氧氣呀。你把它們放進一個大盆子裏就不會了。”“哦,我明白了。”

我把小金魚放進了一個大盆子裏,果然小金魚不翻白肚皮了。

哈哈我又學到了新知識!

觀察中的新發現日記四

今天,老師拿着四個塑料杯、一個玻璃杯、一個水壺走進了教室。同學們問:“這是幹什麼呀?老師說:“當然是泡茶了!” 開始泡茶了,老師吧一小撮茶葉放進杯子裏,再把水到進杯裏,這時,我看見茶葉慢慢地捲曲着“球形”。純淨的水漸漸地變成了淺綠色茶葉,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在空中跳舞;有的像降落傘落到杯子底下。同學們伸長脖子,瞪大眼睛,仔細觀察茶葉的一舉一動。過了一會兒,水泡開了,老師讓我們聞了聞,都說:“好香啊!真想嘗一口!”老師說:“我讓幾個同學來嘗一嘗。”同學們聽了連忙舉起手來。“喝完了還要說一說感受。”老師這麼一說,幾隻小手又放了下去。

第一個同學喝了,說:“挺好喝的!”第而個同學喝了,連忙誇讚:“太好喝了!”第四個同學說:“有點淡。”......

最後茶葉全部舒展開了,我也知道了茶葉被泡開的原因了:乾的茶葉經開水刺激醒來後就開始吸水,吸水後,茶葉的細胞會膨脹,所以水纔會泡開。

觀察中的新發現日記五

星期日的上午,天上白雲朵朵,真像天上的花兒,把藍天打扮得更美了。我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走進超市,豐富的商品真是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我們來到水果區,這裏的水果真多啊!有:榴蓮、鴨梨、西瓜……還有許多種蘋果,突然,有一種粉紅色的蘋果,水靈靈的,映入我的眼簾,看得我直咽口水,咦,這蘋果上怎麼會有字?我心裏想:蘋果長在樹上怎麼會長出字呢?

回到家,我帶着這個疑問去查《十萬個爲什麼》,啊!答案找到了,原來是:果農用黑色不透光的紙剪出字畫,貼在蘋果向陽的一面。由於光被紙擋住了,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類胡蘿蔔素得以顯現,紙下的果皮就呈現出黃色,而未被遮住的部分日照充足,變成了紅色。這樣,撕掉黑紙後,我們就看到一個寫有黃顏色字的紅蘋果。原來,帶字的蘋果是果農培育出來的藝術蘋果。

這件事讓我懂得了: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勤於觀察,善於思考,事情才能成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