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冬至養生知識

學問君 人氣:1.66W

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那麼在冬至的時候該如何注意養生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冬至養生知識

  冬至養生知識

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時節養生進補 三大原則要遵守

“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 冬令進補是我國曆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從養生學上來講,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爲氣始於冬至,從冬至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從中醫陰陽理論說,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轉化,在運動中構成了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與和諧,養生也要順應此規律。建議冬至養生要身心同補。

冬令進補最佳時間時間

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有關專家認爲,在冬至前後進補爲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執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後進補最爲適宜。

冬至節氣養生有4大禁忌需注意

1、氣虛症,常見症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氣虛當益氣,此症可選用人蔘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黨蔘、山藥等。

2、血虛症,常見症候有面色萎黃、脣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血虛當補血,此症可選用補血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龍眼肉等。

3、陰虛症,常見症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乾、乾咳少痰、眼目乾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當滋陰,此症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冬、沙蔘、黑芝麻等藥物。

4、陽虛症,常見症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陽虛當壯陽,此症常可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杜仲等藥物。服用補藥還須注意脾胃運化功能,如脾胃虛弱、胃納呆滯、胸脘滿悶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類,以健脾助運。

冬至進補固然對身體有好處,但是也不能盲目跟潮流,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滋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至養生常識

1、冬至養生小常識——冷水洗臉

冬天天氣寒冷,很多人早上會選擇用熱水洗臉,事實上,清晨冷水洗臉不僅能讓人變得清醒、精神振奮,還可以預防冬季外出冷空氣侵襲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結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2、冬至養生小常識——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纔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着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3、冬至養生小常識——溫水刷牙

冬天刷牙最好用溫水。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的調查顯示,人的牙齒在35-36.5攝氏度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35℃左右的溫水是一種良性的口腔保護劑,用這樣的水漱口,會使人產生一種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溫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齒敏感。溫水的溫度以接近體溫爲宜,太熱的水也不好。

4、冬至養生小常識——喝溫開水

洗臉刷牙後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

5、冬至養生小常識——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於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裏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面板乾燥、皸裂。

  冬至吃什麼

冬至吃這5種食物防寒補陽

1.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爲,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歷來作爲補陽佳品,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熱量高於牛肉,鐵的含量又是豬肉的6倍,對造血有顯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補血助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

2.餃子

冬至進補吃什麼?這些食物可防寒補陽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話,在現代裏今天冬至吃餃子雖然是爲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爲了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3.湯圓

湯圓有着“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纔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4.餛飩

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5.八寶粥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爲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爲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我們不妨發揮創造力,將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雞肉粥、糯米紅棗粥、小米山藥粥、銀耳紅棗大米粥等。

冬至後飲食遵循4個原則

冬至過後,氣溫越來越低,天氣越來越冷。傳統的養生提出,一年四季存在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養生保健要順應自然。現代營養學認爲,機體在寒冷的環境中代謝率明顯增加,對能量的需要比其它季節高;因此,需要吃足夠的食物,來保證能量的充足供給,以維持正常體溫,抵禦嚴寒。在寒冷的冬季,機體對一些維生素的需要量也增加。著名營養學家馬冠生表示,冬季飲食應遵循以下4個原則。

1.食物足量、營養均衡

冬季天氣寒冷,生活在北方的居民,有供暖設施,雖然在室外活動倍感寒冷,但室內溫暖如春。但在南方,室內沒有集中供暖設施,室內室外溫度一個樣,甚至室內還比室外冷,人體對能量的需要增加,需要注意能量的充足供應。保證足夠量的主食,建議每天吃半斤-八兩的穀類食物,除了饅頭、米飯、窩頭等,可以“軟硬兼施”,經常喝粥。

動物性食物不僅含蛋白質豐富,還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可增強身體免疫力,提高抗寒防病能力。每天應該有3兩-半斤的動物性食物,可以包括瘦肉、蛋、禽、魚或奶等,經常變換種類。

2.少吃生冷、多喝粥湯

冬季食用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腸胃,造成腹痛、腹瀉等。因此,注意選擇適宜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建議在加工冬季食物時,儘量多采用燉、煮、蒸、燴等烹調方式,這樣更易儲存食物營養,有利健康。

3.適量補充、點到爲止

冬季寒冷,日照時間縮短,人們的戶外活動減少,很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注意經常吃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奶類、豆製品、海產品、動物肝臟等。冬季可供選擇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不如夏秋季節豐富,容易出現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不足。因此,可以選擇營養素補充劑,補充膳食中的不足,如維生素C、維生素D等。但是不應該作爲營養素的主要來源,原則是適量、不過量!

4.多吃蔬菜和水果

冬季乾燥,特別是北方地區,由於吃肉較多,容易出現大便乾燥。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祕。因此,應注意蔬菜水果的補充。蔬菜可選擇胡蘿蔔、白蘿蔔、大白菜、土豆、山藥、蓮藕、菠菜、油菜、芹菜、香菇、冬筍、娃娃菜等,水果可選擇蘋果、梨、獼猴桃、香蕉、柚子、柑橘等。
 


TAGS:冬至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