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民風民俗資料500字(通用10篇)

學問君 人氣:2.81W

資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爲zī liào,指生活中必需的用品,也可指可供參考作爲根據的材料。一般用作名詞。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等均有相關記載。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民風民俗資料500字(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民風民俗資料500字(通用10篇)

民風民俗資料1

新年又稱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爲重要的節日,也是我國最紅火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人民最看重的節日。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下過年的基本習俗吧!

春節裏,家家戶戶必然裝扮得紅紅的,掛紅燈籠、春聯,貼“福”字等等。總之是用紅的,穿紅的,戴紅的,可以說“紅色”成爲人們春節時最親密的朋友。傳說在古時候,由一個叫“年”的怪物,經常在春節這個節日裏跑出來害人,後來得知,它很怕紅彤彤的東西和很大的響聲,比如一個熟透了的紅蘋果就足以嚇跑它了。後來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過春節的時候把家裏扮得紅紅的,還經常放鞭炮。

在除夕夜裏,大家都要熬夜守歲。古時候,有個人曾以吟詩、打麻將來打發時光,可是現在不同了,科技發達了,一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沙發上看看春節聯歡晚會,小孩子也喜歡看呢!不過爲什麼要熬夜守歲呢?相傳在古時候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叫做“歲”的怪物喜歡吃成年人與老年人,不喜歡吃小孩子。可是,它特別壞,每當遇到小孩子時,就會施法把小孩子變笨。直到有一年新年的時候,一個財主給了他兒子一點錢,並給他系在錦囊裏,結果當他兒子遇上“歲”時,“歲”見了這個金光閃閃的東西竟掉頭就跑。此後大家不僅夜裏守“歲”,謹防“歲”的偷襲,而且也會適當地給自己的孩子一些零花錢,命名爲“壓歲錢”。

新年就快到了,有那麼多有趣的傳統習俗,好期待啊!

民風民俗資料2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牀,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着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爲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民風民俗資料3

一轉眼,又進入了臘月,蛇年即將過去,馬年就要到來。新年時,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年畫,吃年夜飯,放鞭炮。除了這些和大家一樣的風俗外,我們這兒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我們這兒,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四的掃塵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臘月二十四掃塵,按民間說法:“塵”與“除”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全部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

到了除夕或者除夕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祖,也叫“辭先”。這個活動非常隆重,要做許多好菜擺在桌上,請祖先回來吃,還要燒紙錢給他們,稱爲“壓歲錢”從長輩到晚輩,按次序磕頭。最後就是除夕晚上全家人還要吃團圓飯,稱爲年夜飯。

到了正月初一,要吃湯圓,放鞭炮,拜年,人人喜氣洋洋,但這一天卻有許多禁忌:不能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吃湯泡飯,免得這一年出門遭雨,還不能掃地,朝門外潑水,免得把財運掃出去。

初二、初三、初四,人們互相拜年,吃“春敘酒”。但到了初五被稱爲小年,一般人都在家裏吃飯,這天也要放鞭炮,吃湯圓。“七不出,八不歸”是指初七不外出,初八在外面的人不回家。正月十五,也稱元宵節,這天可熱鬧了,我們這有猜燈謎、舞龍等活動。過了這天,過年也就基本結束了。

當然,有許多習俗是封建迷信,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從不再沿襲,現在只剩下高尚的娛樂活動了。

民風民俗資料4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去廣西桂林旅遊。在旅遊過程中,我發現廣西桂林的瑤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風俗。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假如你有一天去瑤族遊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銀項圈,而且這銀項圈外人是不能碰的,這表示她還沒有結婚。因爲每個瑤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長就爲她訂做這個銀項圈爲她戴上,只到她結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爲解下來。那麼,如你看到脖子上沒有戴銀項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問一瑤族小姑娘幾歲了,應該問:“你家酸魚淹多久了”她就會告訴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齡。如你說“你幾歲了?”她理也不理你。原來,她們從剛生下來的那天,她阿爸阿媽就一定到街上買條大魚淹下,直到她結婚那天,這魚才能拿出來做給她舅舅吃,別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個小夥子,哪天你到瑤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腳,你千萬別生氣的也揣她一腳。因爲,她揣你一腳是表示她喜歡你,揣得越重說明她越是喜歡你。如你也踩她的話,說明你也喜歡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馬上就會請全寨的長老來訂親,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夥子看上誰家姑娘呢?他就會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樓下唱歌,如姑娘喜歡他,就會和他對唱,如姑娘沒看上她,就會灑一盆冷水下來,那他就會知趣的走了。

民風民俗資料5

我們江西風俗非常多樣:有抓週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一是我們江西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幹嘛呢?因爲我們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餘,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餘了嗎?

二是抓週,抓週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週的意思就是慢一週歲的人都要抓週。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後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後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後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爲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後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我們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我們可以全家安全一年裏不會出事。我們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我們江西還有很多習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民風民俗資料6

吳江的民風民俗,有襪底酥,有青糰子,有糉子糖,有八寶鴨,有臘八粥,還有有春節吃的年貨……襪底酥

襪底酥,一個像橢圓形的餅,咬上一口,裏面的味道甜甜的,酥酥的,會有餅屑站在嘴巴上,這可是同裏古鎮的特產。外面的皮上偶爾一些,比皮稍微小一點的紅印章,別以爲,它有“毒”,其實,這種紅色的印章並沒有“毒”,還是可以食用的。裏面鬆鬆的,軟軟的。前面幾口沒有什麼味道,到中間有一點甜蜜蜜的甜味,可以吃出來一共有三層。如果,咬的不怎麼幸運,還會斷掉,更會有“碎片”掉下來,這樣就浪費!

青糰子,俗話說就是青色的糰子。外面滑滑的,軟軟的,柔柔的,有一點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口,哇沒有一點的清涼的感覺,稍微有一點空心,麪粉不會故意放的很多,而是,把中心的位子留出來,感覺有什麼液體會流下來一樣。清涼的青糰子,吃以後,會使渾身都是汗水的你,不會繼續流汗,會涼爽一陣子,如果你是男生,那麼就沒有效果咯!

糉子糖,俗話說就是像糉子的形狀一樣的糖。甜甜的,硬硬的,酥酥的,當然也有一點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小口,會感覺有一點像酥糖,就是那種麻麻的感覺。

糉子糖有五彩繽紛的顏色,有黃色,有紫色,有藍色,還有綠色……

民風民俗資料7

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我的家鄉就在山西。

山西有很多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尤其以麪食最具代表性,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追溯其名字,東漢稱之爲“煮餅”,魏晉則名爲“湯餅”……麪食名稱多種多樣,因時因地而異,麪食衆多的名稱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其中刀削麪名揚海內外,它同北京的打滷麪、山東的伊府麪、河南的魚培面、四川的擔擔麪,統稱爲五大面食食品,享有盛譽。刀削麪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狀和柳葉差不多,吃到口中外滑內筋,軟而不粘,很有彈性,越嚼越香,深受喜愛麪食者歡迎。吃麪前,還能參觀廚師高超的削麪技術,無異於欣賞一次藝術表演,真可謂一舉兩得!

刀削麪的調料,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湯、金針木耳、雞蛋打滷等,美味的調料,再滴點山西老陳醋,簡直十里飄香!

有人曾說過:“世介面食在中國,中國麪食在山西。”確實,山西作爲麪食之鄉,對中外飲食文化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

我爲我的家鄉——山西感到驕傲,感到自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也誠摯地邀請各地的朋友來我的家鄉做客,來品嚐家鄉的美食,來感受山西人民的熱情好客!

民風民俗資料8

過年放鞭炮,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牀,在自家院子裏放炮竹,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一種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裏燃燒,產生“爆仗”。不過,人們仍然沿用“爆竹”的叫法。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裏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製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後來又叫“鞭炮”。

到了明清兩代,爆竹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再限於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

現代,人們習慣在大年三十關門吃年夜飯之前放炮,這俗稱“閉門炮”,這一掛一定是紅色小炮,滿地彩虹,然後關上大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飲酒談笑。到了晚上12點,再放第二掛炮,這時要放金色的(牛皮紙)炮仗,意爲滿地金銀。第一掛爆竹辭舊,第二掛爆竹迎新。

新年首次開門,往往又要放一掛爆竹,叫做“開門炮”,放3枚叫“連中三元”,放4枚叫“福、祿、壽、禧”,放6枚叫“六六大順”,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讓炸碎的鞭炮紙屑覆蓋自家門前,又見“滿地金銀”。

民風民俗資料9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現代,中國元旦一般流行寄賀年卡,聆聽新年鐘聲等習俗。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但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不過在人們的心目中,元旦卻並未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現在比較普遍的慶祝方式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但是到了科技發展的今天,已慢慢演變爲聯歡晚會什麼的了。更有甚者,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其中,元旦是個尷尬的節日。從名字上講,它是中國自己的節日,但從立法上講,它卻又是個從西方引來的洋節。它既不像西方宗教節日那樣有文化內涵,也沒有中國自己的傳統民俗。正如有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說:“元旦作爲一個節日,實在是缺少傳統文化內容。”

民風民俗資料10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箇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經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爲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爲“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市”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市”的歡笑聲。“利市”就是紅包原爲“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爲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