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北京春節習俗詳情解讀

學問君 人氣:1.96W

春節即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北京春節習俗詳情解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北京春節習俗詳情解讀

北京春節習俗詳情解讀

1、臘月二十三:祭竈

竈神,俗稱“竈王爺”。祭竈是舊曆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竈,新年祭竈,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爲貼在廚房的竈王爺、竈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彙報。然後,把竈王爺、竈王奶奶燒掉,送竈神上天。

2、臘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爲“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爲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着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3、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爲什麼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於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製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徵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

4、臘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爲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民間傳統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爲“年肉”。

5、臘月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彷彿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後,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臘月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發好的白麪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裏,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家家還要蒸棗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狀(用綠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狀),寓意“招財進寶”。

春節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XX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透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北京的春節習俗

北京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年飯用金銀米爲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牀,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

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爲舊時北京春節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東嶽廟”、“白雲觀”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春節的特色。

黑龍江省

春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吉林省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裏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爲“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麪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牀後,要攀着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餘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爲“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山西省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爲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爲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爲“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麪食、豬肉相贈,稱爲“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爲“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爲“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爲“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爲“填五窮”。

甘肅省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的活動,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爲角色。爲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象,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羣衆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透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

除夕習俗:年夜飯、守歲

南北的習俗差異:北方守歲 南方圍爐

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過年夜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子時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到高潮,各家依次給輩分長者拜年,繼而同親友互相祝賀。除夕當天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能說晦氣之語,此外,整個晚上家裏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在南方有除夕夜圍爐的習俗,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便圍爐而坐,嗑着瓜子,看着電視,邊吃邊聊,述說着一年來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歲要圍坐在一起邊看春晚邊包餃子,爲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棗子、栗子和肉餡等,一齊包入新年的餃子內。

初一習俗:開門炮仗、拜年

南北的習俗差異:北方吃餃子 南方做年糕

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預示在新的一年裏順順利利、紅紅火火。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此外,相傳正月初一爲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

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由於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煮熟後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南方則多數做年糕和湯圓,年糕諧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湯圓也叫“糰子”、“圓子”,取“全家團圓”之意。

初二習俗:回孃家

南北的習俗差異:北方吃麪 南方吃開年飯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農諺有云“初一餃子初二面”,圖的是條條順,意喻順順當當,面講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爲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爲冷湯。

初五習俗:剁小人、迎財神

南北的習俗差異:北方放鞭炮 南方派利是

俗稱破五,要迎財神,“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區的商家初五後店鋪開張要放鞭炮,稱爲“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氣。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開鋪,大派開工利是給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