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山東農村端午節習俗

學問君 人氣:1.92W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山東農村端午節習俗

一是吃糉子。糉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糉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糉子葉做,且兩個糉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糉子就是吃糉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糉,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爲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爲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山東人過端午

山東過端午,最有特色的是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可是非常的講究哦!

山東端午習俗具體有:

艾葉煮雞蛋

除糉子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東各地還有端午節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人便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裏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着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端午節的節令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插艾蒿

端午節之日,山東所有地區普遍在門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膠東部分地區還加插桃枝,臨沂地區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邪。

採藥

端午節,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膠東地區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裏、地裏採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裏帶回家,放在院子裏曬乾後掛起來,留着以後做藥材用。

拉露水

在膠東一帶,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起大早,在太陽出來之前,孩子帶着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擦臉,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細,據說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間認爲,大人用露水擦臉和胳膊,一年身體好;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雜病。

五彩線

五彩線俗稱“長命線”,端午節系五彩線的`習俗至少成於漢代,因此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徵東、西、南、北、中,蘊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帶“五毒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媽媽或奶奶會在兜裏放一個溫熱的雞蛋,或用溫熱的雞蛋在小肚兒上滾幾滾,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這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畫門符

濟南人過端午節時興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此外,山東端午習俗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端午食俗:

糉子,是端午節名副其實的標誌性食品,有着數千年的歷史。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糉,蘆葉裹米也。”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南北方的糉子形狀已是不盡相同,角黍出現在北方地區,多以黍米(大黃米)包制,而南方人則創造出了“筒糉”,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宋代以後,糉子又增加了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許多形狀。

和山東大多數地區用葦葉包糉子不同,在沂蒙山區和日照等地區,人們用山坡上的一種波勒樹葉包糉子。其形狀有點像手掌,但比手掌要大。每年清明節前後,人們採來曬乾,用於包糉子、蒸饅頭。

端午日,山東各地還有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吃艾雞蛋,是老濟南過端午的重要習俗。他們相信,端午節這天吃一枚用艾葉煮的雞蛋,可以健身祛病,一年安康。這習俗在濟南一直延續至今。

除糉子、雞蛋外,端午節的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