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

學問君 人氣:1.98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1

石縫間夾生的野草,有着最頑強的生命力,無論條件怎樣艱苦,它都要努力成長,迎接陽光的照耀,迎接雨露的滋潤,迎接風兒的安慰,這句話用在作家趙美萍身上再恰當不過。

我在塔讀文學書城裏隨意瀏覽,被《我的苦難,我的大學》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我沒上過大學,想着大學裏的文化氛圍,書香校園,人文環境都很好,對大學一直都充滿着憧憬,怎麼上過大學的人會說它是苦難,帶着疑問,帶着好奇,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書。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自傳,而是作家趙美萍挑戰苦難人生的真實故事。

她出身卑微,家境貧窮,自幼喪父,當過童養媳,遭受過村霸惡魔的欺負,親人的冷落,迫不得已跟着母親逃到安徽,過着寄人籬下的日子,十四歲便退學上山砸石頭,用柔弱的雙肩挑起生活的重擔,供妹妹讀書,供年老體邁的生病母親和繼父。繼父家裏一貧如洗,就這也要遭受他家人的橫眉冷對,怕她爭奪繼父的家產。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她依然對生活懷着無限的憧憬與希翼,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與艱難的生活做着頑強不屈的抗爭。

十九歲,在上海打工,做過服務員,服裝廠流水線女工,服裝廠技術員……吃盡千辛萬苦,但她仍然懷着堅強地信念,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愛,在打工之餘,堅持寫作,筆耕不輟,最後成了一位知音雜誌社的編輯,終於破繭成蝶。真的是“吃的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當我看完這本書,淚流滿面。自己也出生在農村,年齡跟趙老師相仿,她所吃的那種苦,我能想象到、體會到。我被趙老師這種頑強不屈、堅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動。回想自己生活的那種苦,跟趙老師比起來那就不叫苦。我們比趙老師幸運,所以更要懂得珍惜,找到自己的追求,更要努力地奮鬥。

面對生活的挫折,抱怨不是我們該有的態度,逃避是懦弱的表現,脆弱更不是放棄的理由。我們要有自己的追求,人生很短,我們更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對於苦難,它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是災難和挫折,也可以是挑戰和機遇,不同的態度造就不同的人生。在前進人生的道路上,無論經歷了多少苦難,我們都不應該放棄,像趙老師一樣,活出自己靈魂的重量,這樣才能完善我們的人格,接受社會的洗禮,找到豐富的內心,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透過這本書,我也意識到自己對女兒的教育方式要發生改變,因爲有些溺愛孩子,生怕她吃一丁點兒苦,現在意識到錯了,我不讓她現在苦,以後世界會讓她更苦。亡羊補牢爲之不晚,讓孩子在這本書中感悟苦難的力量,明白苦難也是一種財富,如果生活沒有苦難,就像一覽無餘的平地,既沒有挑戰,又沒有好奇!戰勝苦難,苦難是財富,被苦難戰勝,苦難是災難。願我的女兒幸福地生活,如果不能,讓她在苦難中學會勇敢和堅強!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2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是時在《知音》雜誌編輯趙美萍老師寫的自傳類型的文章。她從一個小學畢業生成爲《知音》的編輯,這一路來,期間的奮鬥與挫折,數不勝數。

她在失去父親後,經過千萬的波折,她和母親妹妹從蘇北的農村來到安徽的繼父家裏,但生活卻沒有絲毫的好轉,生在他鄉處處受人排擠和欺負,母親和繼父的婚姻也並不幸福,小學畢業的她不得已離開學校到山上當起了採石女,拼命賺錢養家。聽到同存一個在上海打工的人講起外面精彩的世界。不敢人生就此下去的她去了上海。她最早在一家餐館做幫工,因爲老本的騷擾憤然辭去。之後她進了童裝廠,她在周圍人的質疑和不屑中一步步做出自己成績。

在介紹與童裝廠的合約之後。趙美萍決然的跳槽進了廣告公司,開始了與文字有關的工作。在這家公司,她創造了最短時間拉到業務的記錄。後來,他在強烈的競爭下成爲《知音》的編輯,進入雜誌社後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編輯和寫作中去。如今,她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成了衆人羨慕的成功者。

從趙美萍的親身經歷中我深刻的感覺到一個人如果真的想成功,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的,而且我們所謂的苦難想對她而言根本算不了什麼。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在爲自己找藉口,總是抱怨別人不給我們機會,或家裏條件太差,從小沒經過培養,甚至還會認爲是別人影響了自己。我們總是喜歡逃避責任,遇到一點小錯則就不敢面對。或許是因爲我們的生活條件太好了,從小就沒受過什麼苦,不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不會想到以後我們的人生該怎麼辦。由此,我想現在的我也因該是真個樣子吧!

剛開始來到大學,我就對自己說我要怎樣怎樣,鬥志昂揚。可是在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之後,就開始不自信了,很多事都不敢嘗試,怕自己會被別人笑話。雖然自己知道,只要努力去做了,根本就沒人嘲笑你,但是一直都走不出自己的那個圈圈。曾有過幾次嘗試,但是結果都不怎好。也就因爲這樣,自己就越來越不相信自己了,總是在沒開始時就否定自己。

因此,以致現在的自己什麼能力都沒得到提高。但看了這本書後,我真的覺得我不能就此下去,趙美萍她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雖然苦難一次又一次降臨在她身上,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命運,憑着堅強的毅力和執着的信念戰勝了它們。而我的那些苦難算得了什麼呀,還有我現在又有什麼資本不前進呢?

大一快過去了,過去浪費的時間已不能挽回了。我現只想好好珍惜現在的,努力爲我的夢想奮鬥。我想,從現在起,我不可以再做一個膽小鬼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要堅強的面對。我相信,任何苦難都不能讓一個爲夢想執着的人倒下。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3

自昨天晚上到今天中午一口氣看完了《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讓我深深的認識到,不論是那個名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他們的骨子裏面有着積極向上的精神,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一種不滅的信念!也讓我重新認識到,苦難的人生,是一種不滅的信念在支撐着前進的動力!

好久沒有寫日誌裏,感覺對於自己內心的表達又顯得那麼生疏了!曾經對於自己的承諾沒有兌現,一而再,再而三的給自己找一些說服不了自己的藉口,來掩飾自己心中的那份不安,每當看到別人曾經的青春是那樣的拼命,看到趙美華從一個砸過石頭,在餐館端過盤子,在服裝流水線上做過縫紉工、技術員,在廣告公司做過業務員……她用柔弱的雙肩扛起家庭重負,用掙來的微薄收入養活全家,供妹妹讀書。最後,她以小學文憑和發表的數百萬字作品,大膽應聘著名期刊《知音》雜誌社的編輯、記者,並被破例錄用。

這樣的高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達到的,就如趙美華在應聘知音編輯時說的那句話一樣,苦難就是我的大學!沒有經歷磨難的人生是殘缺不全的人生,沒有經歷苦難的人生更不會珍惜這匆匆的時光!但我讀完了《我的苦難,我的大學》,彷彿書中的畫面歷歷在目,久久不能讓我平息!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回想了自己的家鄉,回想起了我的爸爸媽媽。看到生命一次次的奪走了身邊親人的生命,我只能告訴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愛惜自己的身體。因爲誰也無法預測明天將會發生什麼,生命最終逃不過規律的輪迴,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有去面對的。直到今天我還未曾想明白,我要在我有限的生命裏留下一些什麼,只是這樣碌碌無爲!更沒有明確的方向,一直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但卻未曾找到。有人問我,你的理想,你的目標是什麼,我最終不能夠給別人一個明確的答案,其中包括自己。

總想把這段時間的經歷給翻了出來,重新靜下心來思考今後的路在何方,我最恐懼的不是苦難,而是沒有目標,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方向,也會讓人慢慢的在紛擾的人世間沉淪下去,耗盡了畢生的時光也沒留下什麼,帶給自己只是那些遺憾。

總想給自己一個期限,卻不知道這個期限是多久!現在給自己最大的安慰就是,一些事情總要經歷過,才能給自己一個兌現夢想的承諾!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4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的作者是趙美萍,在這本書裏,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了講述那象牙塔裏的帶着不羈,迷茫與痛苦的青春,因爲經受了生活太多不公平待遇而自卑,怯弱的小女孩形象,他最親愛的爸爸,因爲麻風去世,這個家在瞬間崩塌,而母女三人也從此步入了永無止境的黑暗。她和妹妹還有媽媽三人相依爲命,即使這樣,命運的天平也不會向他們傾斜一點點,因爲被村上的惡霸纏上,在那個法制還不健全的時代,他們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成長是痛苦的,而生活並未停止成長。”這是本書開始的第一句話。而奠定這痛苦基調、過早而又徹底地摧毀了縈繞於作者懵懂幼年的平靜與溫馨的,是一場不期而至,猝不及防的災難—父親的病變。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的作者趙美萍從未踏進過大學,但有着很多大學生不可及的睿智。其實苦難纔是最好的大學,他可以磨礪我們的意志,小女孩的成長史痛苦卻又振奮人心,就像破繭的蝴蝶,那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趙美萍那種不屈不饒的精神,就像一顆被壓在大石下的野草,不管遇到怎樣的壓力,都不要停止生長。用野草一樣的生命力,直面我們的工作中任何挑戰。

閱讀,讓她明白了:苦難是一筆財富。所以她在後來的生活中將她的自信,堅忍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樣的堅忍,讓她在進入那個廣告公司後創下了用最短時間拉到業務的記錄。而對於文學的堅持,則成就了她的編輯工作。

雖然只是小學畢業,但她憑着對文學的熱忱與堅持,四處投稿,因此與《知音》結下不解之緣。在參加《知音》筆友會時,她無意間聽說《知音》要面向全國應徵編輯,雖然三個應徵要求中有兩項與她無緣:一是大學本科學歷;一是三年的編輯工作經驗。但不服輸的她決定冒險一試。她將發過的作品全部複製寄給雜誌社,期望打動考官。最終她成功了,用她的苦難財富!

此書中,作者這樣描述自己:“如果用植物來比喻那時的我,狗尾草應該是最恰當的——它在農村隨處可見,任何動物都不喜歡它,但它總是倔強而卑微地生長着。任何雪雨風暴都不能使它徹底苦味和滅絕。”是啊,風雨無法摧殘,野火無法燒盡,霜雪無法凍殘,這就是生命和意志的了力量。

看完本書,我的心態變得很好了。面對一些會讓自己難過的`事,不會讓自己無厘頭的亂想,自己發呆,自己痛苦,我也看得很開了,生活應該是鍛鍊,創造自我,而不是糾結毫無意義的事。面對生活,抱怨不是應有的態度,逃避不是合適的方法,脆弱不是放棄的理由。只有泰然迎上去,走過崎嶇和荊棘,才能達到更遠的目標和更廣的高度。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5

前些天我剛剛看完小說《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以爲是一本小說,後來發現是作者的自傳。作者的經歷深深的打動了我,其中很多感觸不是用語言可以表述的,真的,面對作者這般頑強的生命和對生活那種堅韌,我真的感到羞愧。自己的所謂的痛苦和作者相比真是不值一提。

這本書的作者出身卑微,家境貧寒,自幼喪父,小小年紀便輟學上山砸石頭,用柔弱的雙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擔。用血汗掙來的微博收入養活全家,供妹妹讀書。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她依然對生活懷着無限的憧憬與希望,以堅韌不拔的意志與艱辛的生活做不屈的鬥爭。19歲那年,作者因母親生病欠下鉅債到上海打工,先後做過餐廳服務員、服裝廠流水線女工,時裝公司技術員,吃盡千辛萬苦,作者懷着一定要出人頭地的信念,頑強拼搏,終於在海納百川的大上海樹起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成爲打工者中的佼佼者。

趙美萍的童年時十分悲慘的,父親的去世,親人的冷眼,母親的苦難等都刺痛着她幼小的心靈。生活的壓迫使她不得不從事辛苦低下的工作,然而她從未退縮過,從未低下過頭。在學習上,她是全公社第一,全村第一個考上蕪湖第二十五中的女孩,大家對她考上大學抱有很大的希望,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家庭負擔不起這一切。我能感受到她對生活的悲涼和無奈,但她所承受的苦難卻不是我和現在的一般人能體會的。

在漫漫的成長過程中他是這樣排解自己的——人必須有兩個精神世界,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精神世界的。如果現實世界令我們痛苦,那麼我們就要從精神世界尋找安慰。這種安慰來源於我們的心,我們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不要沉浸於苦難無法自拔,怨天尤人,要學會自己拯救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我們又何嘗不是呢?作者在如此苦難的生活中還能如此坦然,何況我們呢?看看現在的我們,在父母的關懷下,成天講究吃好穿好,承受不了一點苦難和挫折,對生活還充滿了抱怨。有些同學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卻不知珍惜,不好好學習。相比趙美萍的生活,真是令人慚愧。

正如作者在書中說到過的一樣,她的苦難是她的財富。我覺得她的苦難的另一個好處便是:因爲受了好多苦,便不會對生活挑三揀四,對現實各種不滿,容易滿足的人終究是幸福的。再想想大學生的我們,打着養活自己的口號挑剔着各種“廉價”的兼職,望着長遠的未來卻不曾想過從現在開始。這麼多的不滿足不禁讓我自問:你有什麼閃光的地方讓社會、讓他人主動來滿足你自己卻站在一邊挑剔!再這麼下去,恐怕將不是我們選擇自己的命運,而是命運淘汰了我們。真想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大學生們說一句:眼高手低的年輕人,你有什麼資格?

邊讀小說邊思考着,如果我是趙美萍,我會走到哪一步。對於我這種還沒有嘗過生活的滋味的掛牌大學生,甚至於不知道逆境究竟是什麼。稍稍自信一點,或許生活所迫,我會去砸石頭,努力的去砸石頭,但是,擺脫現狀逃出那個地方?不見得了!恐怕首先進入腦海的便是,一個女子,去向那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該怎麼過活?甚至於,會不會有“別人都沒去我也不去”這種荒謬的念頭?說實話,我沒有這個自信。假設我走出了那個地方,在我成爲一個技術人員的時候,我會不會不滿足自己的生活而堅持追逐自己的夢想,會不會爲了迎接生活挑戰生活而果敢跳槽?我更沒有自信了。假設……不能再假設了!差別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我仰望着她——她嘴巴里面的小學生。也許這就是趙老師能夠成功而我只能默默無聞的原因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很大,我也認真思考了幾天。像趙美萍那樣的目標,我還是沒有。我有執着,不過,也許那是一種習慣,是從小就被灌輸的。

在學習上要優秀,要有毅力,要堅持。但是,堅持什麼呢?堅持使自己變得優秀,最終的目的還是一個美好的未來!甚至於這個未來是不是我想要的都沒有考慮過!現在能做的,也只有努力,爲未來努力,如果不想做行屍走肉的話!又或許,慢慢的,我會愛上我在學的東西而改變追逐的方向!一個是爲了未來的物質,一個是爲了未來的自己!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6

前幾天,讀完了《我的困難我的大學》這本書。其中很多感觸不是用語言可以表述的,真的,面對作者這般頑強的生命和對生活那種堅韌,我自己是徹底的擡不起頭來。

作者的童年經歷那段,我有很認真地去閱讀,因爲我的童年也是在不幸中跌跌撞撞走過的。本以爲,那麼悲慘的童年會把她折磨的不能承受,最終也是倫爲生活的奴役。可是不管這艱難,困苦,不幸,怎樣去折磨她,最後她以自己超越常人的能耐完成自我的蛻變,成就了自己輝煌的人生。

童年時期,本來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美好,可是一切就在父親的離去後都變換了,毫不誇張地說在父親還沒生病的時候,作者的生活是在天堂般的生活,在父親離開人世後如墜入地獄。面對親人的無情,陌生人的好心,作者內心的痛楚是無法想象的。猶如我的童年時期父母離異時候承受的痛苦,面對破碎的家庭,面對媽媽的痛苦,面對一些親人的冷漠和欺凌,我的童年是在不安,痛苦中度過的,然而和作者的經驗卻讓我回想童年卻是那麼幸福,雖然爸媽離婚,可是他們還健在,雖然生活過的不好,可是姐弟在身邊,雖然有個後媽,可是親媽不離不棄,雖然受人欺凌,可是日子還是可以過的下去。

最難能的是作者在經歷很多困難後依然保持着那份對學習的熱愛,即使是省吃儉用,即使是無書可讀的時候仍然可以保留那份對理想的追求。這是很多身處幸福卻不懂珍惜的人的鮮明對比,我自己也是,童年根本就沒有學習,求知很強的慾望,對學業的追求也是在認知慢慢積累後開始的。而且我在求學的慾望中絕對沒有作者的萬分之一。

人很多時候都必須堅強,自己去面對很多事情,即使是在最害怕的東西面前還是要想辦法去解決,絕對不能依偎別人。書中作者在一場暴風雨後回到出租的小屋看到滿屋的水,水面上還有一條巨大的蟒蛇時,內心得恐懼和不安,恐怕是語言無法描述的,那種悲哀那種無助我恐怕是無法想象的。然而作者在害怕,恐懼,不安絕望的時候,作者卻選擇勇敢用掃把輕輕的把這個讓她內心恐懼的生物指引出那水滴不停的陋屋。蛇是我最害怕最害怕的動物,當看完這個章節時,我自己也試着把自己置身於相同的環境中,來想象自己會是怎樣處理,怎樣面對,怎樣解脫。可是這樣的場面也是我無論怎麼樣都無法想象自己的反應,或者這是我的對這種處境不能承受的表現吧!

當作者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時候,她所承受的辛酸也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這種看似痛苦的煎熬其實是她不斷蛻變的過程,過程是萬般痛苦的,可是生活的不幸,無奈,逼迫,讓這個農村的女孩學會了忍耐。在打工的生涯中用汗水換取生活的物質,用筆去書寫耕耘理想的種子。由一名小學學歷的外來打工妹變成知音雜誌社的主編,其中的磨練,其中的曲折,其中的歷程,我都萬般佩服。

看完本書,首先我的心態變得很好了,面對一些會讓自己痛苦的事,不會讓自己無厘頭的亂想,自己發呆,自己痛苦,我也會看的很開了,生活應該是鍛鍊,創造自我的,不是在糾結在毫無意義的事,因爲這本書讓我意識我的生活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苦難,生命還沒有煥發出應有的光彩。我要用不斷磨礪自己去開創自己生活的篇章,不斷創造新的歷程,積極面對生活給予我的一切,包括苦難,挫折,痛苦。其次,生活應該積極拼搏,用青春撒下熱血,播種理想的種子。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7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個叫《我的苦難,我的大學》,我爲文中趙美萍的童年感到悲哀與同情。她的童年時灰暗的,灰暗而又那麼的遙遙無期。故事發生在七十年代,一個貧苦,無知的年代。

他家裏和她一起生活的有母親,父親,和一個比她小4歲的妹妹。小學那年,他的父親由於麻瘋病,被遣送到了醫院。兒時的玩伴說她是麻瘋病的女兒,故意的疏遠她,更可怕的是,他們就因爲這個欺負,甚至是欺打她們。

弱小的心靈倍受踐踏。但是她要堅強,弱小的她知道不能在這個時候軟弱下去。爸爸的病很嚴重,加上母親也是一身子病痛,妹妹的幼小,家裏的貧困,不的不逼她堅強而且成熟起來。是的,成熟。於是她一個小學4年紀的女孩子擔當了家裏的勞務,早上起牀,給家裏做飯,然後撿牛糞,拱豬,等等一些本該是大人擔當的活,然後去學校。晚上回來又要重複着早上的動作,夜裏她就拿着書看,因爲看書已經成了她在家裏的唯一娛樂。

終於在幾個月後聽到了她父親要出院的消息。這一消息便成了她精神上的支柱,因爲疼愛她的爸爸出院,就代表着她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過做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現在已樣。

暑假媽媽把去醫院裏照顧爸爸的事情交給了她,她很高興的去了,就在去了不久的一天,也就是爸爸應該出院的那天早上一個斷絕了他期望的噩耗傳來,由於護士打錯了藥劑,她爸爸迅速的死亡,她靠在全身蓋着白布的父親身上,哭的是那麼的傷痛欲絕,外人的聲音漸漸的模糊。爸爸的死在她受創的心靈上又劃上了一道口子,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媽媽聞訊趕來,直接暈倒在了醫院門口。後來醫院給了20塊錢的安葬費,帶着爸爸的屍體回到了家裏。從此她的生活越來越黑暗。

媽媽的病是屬於那種很突然的病,一秒鐘前好好的,但是一秒鐘後或許她會暈倒。後來她得知爸爸並不是媽媽的原配。媽媽年輕的時候,外公給媽媽定的娃娃親,嫁給了一個五毒俱全的男人,男人三番兩次的毆打母親,母親過着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後來那男的被抓去坐牢了,媽媽才獲得了重生,後來才和爸爸在一起。

就在幾天後那男的居然再次的找到了母親。由於父親的死,她們顯得是那麼的無助。那男的要求母親繼續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母親死都不從。母親招到了一次一次的威脅和毆打。又一次他居然揚言要殺掉她們,無奈之下,一家3口決定逃出那男人的視線,在出逃的那段時間,她懂得了親戚的虛僞。她們逃到了一個遠方的姨家裏,姨收留了她們,後來母親走了,帶着妹妹去了一個遙遠的城市——安徽。把她一個人丟在了家鄉。然後叫一個陌生的男人收留了她,條件的她得當男人兒子的童養媳而且得供她上學。媽媽的作爲讓幼小的她開始怨恨母親。

從此,她便在這男人家裏生活,但是生活的是那麼的低賤,她是多麼的期盼母親能夠回來帶她一起去安徽生活。

後來母親過來看望她,並且哀求安徽男人帶她一起去安徽,後來經過母親的哀求,終於答應下來。同時還得哀求現在照顧她的男人放她走。後來他如願以償的和她們來到了安徽。

但是繼父家裏並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樣,依然是一貧如洗。一間只有3室的房子,住着繼父的弟弟一家人,以及她們一家人,狹小的空間擁擠的猶如一道狹縫。她知道她並沒有擺脫命運。

小學畢業那年,她憑優秀的成績被重點初中錄取,但是繼父卻沒有多餘的錢供她上初中。只好輟學在家。後來12歲的她去砸石料。悲惡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了她18歲,18歲那年母親病重了,惡性膽囊炎,家裏負起了沉重的債務。1100多元,對那時候來說已經是一筆鉅額。

同村的男孩子在上海打工回來,她便和他一起去了上海。幾經波折,最後在一家服裝廠做功。在她心裏,她再也不想回到那個對於她來說,每天都是噩夢的家。所以讓她深知,她必須要做的比別人出色,過的比別人更好。

於是她便在上海人的歧視,和冷嘲熱諷下堅強的工作下去,透過總總的努力,獲得了日本老闆的認可。同時她的文筆也被部分人所熟知。但是她從小的經歷使他更加的不安於現狀,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離開了那個她工作了6年的工廠。

一路的艱辛,一路的努力,她最後終於完成了一個,小學文憑,當上《知音》編輯的奇蹟。

一個小學文憑的人,尚能做出這番業績,是在是不容易。更是讓所謂的大學生感到汗顏,她之所以能夠成功,我想這便是驗證了古人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脛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幸福亂其所爲"吧,人的一生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但是隻要你認真的對待,樂觀的對待所有問題,把所有的不幸當成你成功的動力,那麼,成功之路便在腳下。

最後她說,“我很慶幸我能夠有這麼苦難的人身,如果沒有這些,我不知道我現在是怎麼樣的”是的,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一所叫做苦難的大學,它究竟能夠培養多少成功之人呢。苦難,他孕育的是那份不甘,逆流向上的精神。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讀書筆記8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我的苦難,我的大學》一書,被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動。

這本書的作者出身卑微,家境貧寒,自幼喪父,小小年紀便輟學上山砸石頭,用柔弱的雙肩扛起家庭的重負,用血汗掙來的微薄收入養活全家,供妹妹讀書。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她依然對生活懷着無限的憧憬與希望,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與艱難的生活作不屈的抗爭。

19歲那年,作者因母親生病欠下鉅債而到上海打工,先後做過餐館服務員、服裝廠流水線女工、時裝公司技術員,吃盡千辛萬苦,但作者懷着一股“一定要出人頭地”的信念,頑強拼搏,終於在海納百川的大上海樹起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成了打工族中的佼佼者。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愛拼纔會贏,有志者事必成!

老師評語:文章語言準確,句子通順。小作者能夠把書中人物的故事描述出來,大致能夠抒發自己的感受。如果能夠把自己的感受描寫得在具體些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