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吶喊自序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2.68W

《吶喊》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值得我們去閱讀欣賞,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吶喊自序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對你能夠提供幫助。

吶喊自序讀書筆記

吶喊自序讀書筆記一

原來總以爲序之類的文字並沒有多大意思,所以一直讀完了《吶喊》小說集上的所有文章,才倒回頭翻到那篇序瀏覽起來。

讀完以後,我突然發覺這篇序是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透過又一遍的細讀,我感到它不僅使我對《吶喊》中的各篇小說又加深了理解,更讓我看到一個封建階級的叛逆者、一個鼓舞人們追求光明的革命者、一個不懈的筆耕者報國救民的文學家的思想境界。特別是他那種超脫自我;全然爲了民族;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於衝破黑暗現實的牢籠、勇於革命的無畏精神更令人敬佩,值得學習。

回頭再看看當今的青年們,現在的一些人在走着“自我設計——自我奮鬥——自我成功”的道路,他們的理想,奮鬥都是以自我爲中心。他們所追求的是個人名利、地位、享受,甚至國家培養的人留學到了國外,就一去不復返,而魯迅先生在當時那種反動勢力猖狂,人民愚昧麻大的黑暗社會中,毅然棄醫從文,以拯救國民的靈動和精神爲已任,是因爲魯迅先生已經從“個人”、“自我”中走出來,他的一切奮鬥都是爲了民族、國家的命運,魯迅先生作爲一個革命者的忘我無私的愛國主義精神,正值得爲今的青年學習。

魯迅先生所處的是黑暗的封建社會,他由尋導路、逃異地,進而學醫救人,再棄醫從文,最終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無不是對封建制度的反叛。而正是這種勇於革命、勇於改變現實的精神,使得愚昧的國民從麻木中驚醒過來,使得在寂寞中奔馳的勇士不憚爲前驅,從而團結奮鬥。

而當今,改革開放中的中國,不也需要大批的勇於變革、勇於創新的人嗎?改革開放的道路同樣崎嶇坎坷,舊體制老框框同樣“萬難破毀”許多改革者也同樣感到過“寂寞”。然而正如文章中說的既然有幾千人起來,你就不能說絕沒有希望,只要有勇氣、有闖勁、體魄和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騰飛,一定會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吶喊自序讀書筆記二

本文是這部小說集的序言,魯迅在這篇序言中,透過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崐到五四時期的經歷、自己的思想發展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說明了寫作崐《吶喊》的緣由及《吶喊》的主題,也反映了作者的觀點。

在藝術上,《〈吶喊〉自序》別開生面,獨具一格,不同於一般書序的寫崐法。娓娓而談,侃侃有議,在夾敘夾議中述說了自己的經歷,表達了自己的社崐會觀點和文學觀點,成爲一篇傑出的散文。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思想發展崐歷程。

第一層(1自然段)總括全文,點明創作《吶喊》的緣由。

《吶喊》的緣由是青年時代的許多“夢”。“夢”是理解全文的關鍵──崐即全文的“文眼”。是指魯迅在青年時代對革命思想的追求,對社會前進道路崐的探求,對光明富強的中國的憧憬,而這些都像夢幻一樣未能實現。回首往事,崐固然可因未荒廢時光,內心無愧而“歡欣”,卻也難免因無人理解而“寂寞”。崐但是,不管怎樣,那救國救民的願望在作者心中縈繞,那“我以我血薦軒轅”崐的壯志使作者心潮難平。當反帝反封建的戰鬥號角吹響的時候,那長期埋藏在崐心底的理想和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就成爲投入新的戰鬥的`動力,並凝結成爲崐革命的文藝作品,這就是《吶喊》的緣由。

第二層(2─10自然段)回顧過去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變遷,着重敘述棄醫從崐文的經過,具體說明“夢”的產生和破滅的過程。

應該根據地點的變換,來整理作者的生活經歷,從中看出他的思想發展過崐程。

吶喊自序讀書筆記三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爲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魯迅回憶道:“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裏,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爲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對庸醫的諷刺)……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這就是他童年的經歷,家道中落、由富到窮,痛切的記憶促使他一定要學好知識,天真的以爲長大以後去做醫生,求治像他父親的那樣的疾病,戰爭時就去當軍醫。中醫是不可大用的,於是選擇了去日本學先進的西醫。一次偶然的機會,看電影,大體內容是日本部隊活捉了一名爲俄羅斯(沙皇)作探子的中國人,殺頭時狂熱的日本人高呼“烏拉!”而站在那裏的中國留學生們卻呆呆的、木木的無任何反應!“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這大大刺傷了他的愛國熱情。認爲當務之急不是治病,而是先從根本上解決國人的覺悟問題。怎麼解決?魯迅以爲要靠文藝的影響,於是改學文藝,以爲文藝可以喚醒民衆,這就是魯迅棄醫學文的起因。

魯迅前期寫作的文體大都小說和散文等文學文體。《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都帶有明顯的諷刺時政的傾向,成功塑造了阿Q、祥林嫂、閏土等農民形象,還有對農民教育問題、對婦女問題的深切關注。對“呆呆的看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後來蔣中正在上海4.12大屠殺背叛革命,槍口對準了人民,於是再次促使魯迅的覺悟:認爲過去是誇大了文藝的功能,光靠文學作品是不行的,政治纔是第一位的。於是改寫雜文。因爲雜文來得快,鍼砭時弊、冷嘲熱諷、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很使國民政府反動派頭痛。多次封殺他的作品。魯迅的雜文代表他創作的最高成就,目光犀利、嫉惡如仇,一切與民衆緊密相連,這是他受尊重的主要原因。魯迅世界觀的形成與風起雲涌的時代緊密相連,絕不是偶然的,是愛國愛人民、富有責任心的知識分子必然的選擇。

魯迅的思想發展與改變說明,他不是先知先覺,也有個認識、辨別、改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