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麥田裏的守望者的優秀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2.46W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曼哈頓遊蕩的三天時光裏發生的故事以及他詳細的心理活動變化。憤怒與焦慮是這本書的兩大主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個性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麥田裏的守望者》從1951年出版到此刻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心靈的慰藉。據相關資料顯示,此書甚至還間接誘導了幾門槍殺案的發生,如1980年馬克大衛查普曼在紐約殺害了甲殼蟲樂隊的主唱約翰列儂,他對外界說,他殺列儂的原因都寫在《麥田裏的守望者》裏了。

麥田裏的守望者的優秀讀書筆記

說實話,一開始接觸這一本書的時候,翻開前幾頁進入研讀,我實在是有點看不下去,因爲作者在書中超多地使用了“他媽的”“壞人養的”之類低俗粗鄙的用語,讓人咋舌。“這怎樣就是一本名著了呢?”我帶着這樣的一種質疑,先把這本書放下了。之後出於“這是務必完成的任務”的緣由,只好大略地讀完了這一本書。我想每一本名著必定都有它成爲“經典”的理由。像《麥田裏的守望者》如此具有爭議的傳世之作,表面上看來粗鄙不堪的小說,背後絕對有着耐人尋味的好處存在。以前因爲語言低俗、故事極端而被列爲不能看的書的《麥田裏的守望者》,卻被全美各地青少年熱烈追崇,真正的原因是它深切反映了二戰後美國青少年矛盾混亂的人生觀和道德觀,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處境。

在霍爾頓的身上,剛脫離青澀少年時期不久的筆者我還是能夠找到一份親切熟悉感。適逢最近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件事,讓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當中。

在這個學期開學之後,我初二的堂妹就離家出走了兩次。第一次只走了一週左右,被家人動用警方關係找到了她的下落並攆了回來,然後被我爸(家族裏的權威)痛打了一頓。第二次,她出門的時候起初只是爲了去剪個頭髮,之後卻因爲“姐姐發資訊說你又出去、你死定了”的“恐嚇”而乾脆不回家,躲在了朋友家裏,一走就是一個月。家人都很擔心,想方設法地想要得到她的下落,她卻始終選取逃避。

然而,她又是矛盾的。在她叛逆出走的內心裏,她清清楚楚地明白爸媽是多麼地疼愛她多麼擔心她。她一方面堅決不透露自我的去向,一方面又經常上線和哥哥聯繫,讓大家都明白她是平安的。就在這個時光段,我回了一次家,從大人的討論中聽到了她的近況,已經很久沒有和堂妹聯繫的我,決定承擔起一個姐姐的職責。我主動上線和她聯繫,問她是不是因爲和家裏人吵架了纔出走,她說不是,只是此刻出去之後就一向不敢回家。我把她勸到我的學校裏來,讓她在我那裏住一段時光。因爲她一向以來都投靠一些退學的同學讓我很擔心,尤其是她此刻身上一分錢都沒有,我很擔心一個年輕美麗的小姑娘會因爲生活所迫而走上一些錯誤的不歸路。她來到我那裏之後,我一點一滴在觀察和進入她的內心世界。

我很好奇這個迷茫天真的小女孩心裏到底是怎樣想的。初中,在我們生命中是十分特殊的一個時光段,因爲在這個年紀,我們的自我意識萌發並狂熱地發展着,我們開始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和質疑,我們不再像小學一樣那麼單純天真地敬佩老師或者家長等權威,我們開始叛逆、放蕩不羈。在我初中的時候,我也一樣試過年少輕狂。

爲了更好地理解她,筆者作了很多的回想和思考。當時的我,和此刻的她,也許都像《麥田裏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一樣,迷茫、矛盾、混亂、叛逆、青澀、無知、痛恨虛僞和世俗的世界,我想絕大多數的孩子們都會經歷這麼一個複雜的階段,只是每一個人在這階段的表現又因環境或教育等各種因素而有所差異。我明白我面前的這個“霍爾頓”女孩,她雖然表面上是如此地叛逆不羈、標新立異,但是她跟霍爾頓一樣是善良天真的,她早熟的外表下同樣有顆乖巧純真的心,她依然溫暖有愛,懂得感恩知足。在她的身上,我嗅到了霍爾頓的味道。

我在想,爲什麼這麼多的年輕人都像、或者是覺得自我像霍爾頓呢?一向以來時代不停地在變化,但是“霍爾頓”一向鮮活地存在在我們的左右,或者內心,這告訴我們“霍爾頓”並不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也許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發展中必經的一個掙扎階段。我們不願意向殘忍的成長妥協,我們張揚着青春的刺來保護內心的純真,或者用傷害替代傷害。這段時期下的我們可真是讓他人和自我煩心啊。像我的堂妹,因爲她的事我也操了很多的心。這個霍爾頓讓還沒有完全學好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我有點不知所措。

在讀完《麥田裏的守望者》之後我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年少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世界,但是該怎樣去更好地幫忙她,以及將來作爲社工的我們要應對的青少年案主,還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我期望我在不斷地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中能夠慢慢找到開啓他們心靈大門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