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存在與時間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2.82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存在與時間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存在與時間讀書筆記

存在與時間讀書筆記1

自己存在於這裏,不是依於某種認識和意志,更不是依於直觀爲我們所知的。而是在缺乏明確的認識狀態下,我們不得不與被拋到的這個:“此”的自己面對面。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無意識狀態的傀儡,在無意識狀態中構造成我。

此刻存在的我爲什麼會覺醒,反思自己,那是因爲。作爲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擔心着什麼,畏懼之心時刻有之。造成埋頭於日常的此在發生動搖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對象。擔心能否在這個世界內存在。我們在不斷復甦自己的思維狀態中,不斷地,不願意按部就班,對於存在的意義,自身的價值的拷問爲什麼會動搖,因爲我們總在擔心一些東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們因爲畏懼而操心。海德格爾認爲正在被展開和發現的此在的存在方式纔是真理和真實性的本源現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於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實就是使自己與現在還沒有的東西相關聯。甚至自己最後的死的關聯。爲了作爲一個整體而完結,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親身經歷這種事。此在對於自身來說終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對於此在來說,決不可能作爲現實的東西親歷。人生在世考慮兩個極點,生和死。聽天由命轉變爲人定勝天,對於生我們親歷過,但是對於死作爲存在狀態的終結,是無法體驗到的,那要到另外一個境界了,這是我們所說的來生,循環,還是隻是人的肉體形式化爲物質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東西,畏死,我們考慮生的意義價值。爲了連續生與死我們有了時間,時間就成了一種紐帶。

對於我們日常所熟悉的良心,良心是‘僞善以外的任何東西。’自己在這裏存在並不是依自己的願望選擇的',自己在這裏存在是既成事實的,並且自己對自己的存在完全是非力的,我們生在此,就在此,此在已經存在不以我們的自我意志而轉移,也無法按照自我的意志來轉移。所謂良心不是完成了的狀態,而是良心的傾向、準備接納自己的內疚的一種姿態。我們對於自己的存在,先於自己的思考而存在,自己在這裏或好或壞與一定的標準來看是不是對得起自己,這樣就是哲學意義上的良心,我們追求的存在良心是對自己的一種憐惜。

畏、先行到死、良心都是使此在從向日常的沉淪中回返自己自身的環節,海德格爾把此在忍耐畏、從自己固有的虧欠理解自己稱爲“覺悟性、決心性”。由於這些思考我們會明白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起碼在一種程度上說是這樣的。這種覺悟性即是與自己最後的可能性之死麪對面,並始終把其爲可能性維持。透過先行到死此在才“將來”到自己的位置。臨死時,下了先行到死決心的此在,把自己存在的場或境域中重新把握以前一直照面的東西,使其無隱蔽地照面。這叫做“現代化”這樣就獲得了將來、曾在性、現在花三個機能。而三種機能不是並列存在的。所謂此在,說到底不外乎是這種時間性。在把握將來,曾在,現在之間我們的存在問題,我們需要一條紐帶,生命的循環不是由於死亡而終結,透過向死先行,此在向他從前自己在過來的存在樣態返回,並接受這種返回。這即是“反覆”己。在非本真的存在中,人把這種自己被拋的存在樣態“冷卻“了。在不斷地一遍又一遍的體驗生命中輪迴,不死,可能換一種形態方式存在。

本真的歷史性可以這樣歸納;支配自己、規定自己生活的力來自過去,同時它還無疑是在自己自身中繼續發揮作用的難以抗拒的力;要承認自己還是依賴這種力,要把它作爲自己的財產。在支配自己的時候我自然地聯想到了《黑帝國》人被機器控制,思維禁錮在一個龐大的母體中,而人有些脫離了這種禁錮成爲先知,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控制自己的覺醒,需要外力的幫助才能實現渡化,一切又在考慮平衡,平衡之後又是什麼,人覺醒之後依然沒有徹底的覺悟。因爲人無法化爲虛無的存在,與虛幻化爲一體,本身就是虛幻的狀態下,本身已經不存在的情況下去揣測存在也是行不通的。

最終我對於一些基本概念還是不是很清楚,由於讀的比較粗糙或許遺漏了許多東西,但是我堅信如海德格爾所認爲,所謂真理、真實的基本樣態並不是言說與判斷與事實一致,而是事實和事物沒有覆蓋的呈現,在特定的關係中照面。世界因爲我們的感知而存在,單純的從自我思考的角度,從自我來說是這樣的,因爲不可知所以成立,這是一個以本身的懷疑來懷疑本身一樣,不過又爲認識開啟了另外一條思路。

存在與時間讀書筆記2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馬丁海德格爾的著作,曾被教育局稱爲“不合格”的一本書,卻被不少學者認定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在書裏蘊含了太豐富的內容,討論的問題也龐雜且深刻,有些地方讓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話卻讓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須本真的理解和麪對死亡,海德格爾說:“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這種可能性存在,就爲此在開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這種能在中,一切都爲的是此在的存在。

”“爲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乍看就覺得是廢話,人肯定都是求生的,不會是求死的呀,所以自然是爲生存而生存,這樣的問題還有討論的意義嗎?但是結合很多人各種生存論,就不難理解爲什麼這個哲學家要講出這樣的話來。有人覺得生存是爲了賺錢,有人說是爲了工作或者其他形形色色我們覺得對於生存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滿帶文藝範兒的“爲了讓生命有意義”。但是生存就是生存本身,與其他一切都無關,我們是爲了讓自己活着而生存的,爲了維持生命而呼吸、飲食,而只有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纔有了工作、金錢……所有的一切。下次再給自己找理由的時候,請記得告訴自己,生存就是我們的目標,於是很多我們覺得乏味的東西可能也會有意思起來,很多困難也就不那麼可怕了。生死一向是哲學領域很容易提到的話題,於是,探討了生存本質後,海德格爾又說“死亡不是人實際能經驗的。

”誰知道到底這樣的話是不是正確的呢,至少現在的你我都不知道。沒有經歷過的人自然沒有發言權,經歷過的人又有什麼方法能告訴我們他們的經驗?“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要是能,那不知道有多少冤魂會因爲別人的推責而無辜走在黃泉路上。也許真的是死亡使人個體化,使自己的生存整體地呈現出來。有時候想想還真的是死亡讓人去注意某人,文學上更是如此,我們經常都愛說,只有死人才能出名,因爲實在有太多的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死後才受到大衆的認可。甚至覺得大家好像忽略了生存的意義,明明人死如燈滅什麼都留不下,不管是盛名還是厚利,很懷疑這樣的規律是依靠怎樣的理據形成的,但是它就在那裏。人所畏的情緒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爲一種有限的存在是終有一死的。

誰也代替不了誰,也無可逃避。不管這輩子怕不怕死,在世上也不過幾十年,誰也逃不了,當下的日子好好過便好了。生死由天,我們總是在糾結自己的存在,總是計算着在世間的時間,但是既然不受我們思維活動或者情緒的左右,我們爲什麼要花這樣的時間和精力呢?或者我們真的想要用腦子重新整理出更適合我們的生存法則或者避免死亡的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