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時間》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2.76W

《時間》讀書筆記1

  看完《時間》這本書,感悟到或許我對人生還沒有那麼深刻的體悟,或許我的閱歷沒有那麼深厚的積澱,或許我還不確定人生的前進方向在哪,或許是真的能力有限,對於一些事情的處理, 有很多的不懂之處。
  雖然是以飽滿的熱情樂觀的態度進行 ,但卻還是以失敗告終,無能爲力,但還是很謝謝在我茫然,無助,出現錯誤時,給我鼓勵,給我支援,耐心教我,幫我走出茫然,關心我的每個人,可能我達不到你們所想的那個要求,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每個今天,跟高興我的身邊有你們。謝謝。

《時間》讀書筆記2

讀這本書之前,我以爲自己是沒有拖延症的。因爲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賦予實踐,我還暗喜自己是執行力極強的人。

《時間》讀書筆記

直到讀了此書的某一頁,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是用自己喜歡的事當做藉口,避免自己有時間去做當下該做的事。這本書與其說是講“如何管理時間”,不如說是聊“如何開啟心智”。心智這話題看似很抽象,其實不然。開啟它就像是給自己推開了一扇窗,看到的更遠了。

有幾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想要與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纔會有愛好。”

年幼的家長都喜歡給孩子們先選一個愛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幾歲,產生了叛逆情緒,再也無法堅持下去。家長不知問題出在哪裏?其實他們從未考慮過,孩子真的喜歡這個“愛好”嗎?還是說,這只是家長的夙願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愛好”其實是這樣的關係:孩子們覺得自己擅長一件事,這纔會愛上它。

第二,“堅持和努力比換方法更重要。”

同樣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即使失敗,也是有大大的收穫。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嘗試新的方法和路徑,那麼即使當下的這條路是正確的,你也沒有時間去完成它,這樣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裏,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

無論此刻的處境再悲慘,插翅難飛當前的困境,那麼至少你可以選擇:積極地面對或消極地面對。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這個選擇。從這種層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力。

第四,“懷舊是一種錯覺。”

當年的種種美好,其實我們真正的都記得嗎?非也。回憶裏的畫面,已經被我們的感覺所侵蝕,我們加油添醋地給過去加上裝飾。就如同那句話,其實我們喜歡的不是當時的那一個人,而是戀上了“喜歡”那種感覺。

第五,“提高時間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時做兩間事兒。”

書中提到的一邊跑步一邊聽某個教程的音頻。作者建議,費腦的和不費腦的兩件事可以同時進行。我嘗試過了,洗碗和晨練的時候收聽財經作家吳曉波的《吳曉波頻道》(推薦下載喜馬拉雅app,可以下載了離線收聽),受益匪淺。尤其是騰訊的那期主題聽得我相當激動。人家一個企業能坐擁十幾億用戶,那絕對不是偶然。管理層的奪目連環郵件,遊戲開放部門的內部獎金競賽……吳老師講地跟武俠片一樣,一環緊扣一壞。

第六,“標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時常覺得,什麼事情都很重要,於是把自己塞的滿滿,幹勁十足的做完之後,才發現人已被掏空,身體已不堪負荷。事實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數,要學會只把重中之重寫入“日程表”。別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滿意,適當地給自己減分,這或許是給了“完美主義”的我們一個不錯的建議。

從這本書裏,我還學到了一點:製作時間表。記錄自己每天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記錄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時間,慢慢的回看自己一週的內容,或者兩週的內容,就會發現,因爲要記錄,我會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會發現自己這兩週的變化。

《時間》讀書筆記3

理想是什麼?在一定意義說,它是目標。

目標的實現過程是怎樣的呢?不管實際操作如何,它必然有一定的時間來消化。

一是,一步實現目標,然後逐步來消化它;思想的轉化需要一個心理的轉變過程,因人而異;物質的突然獲得,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有人一夜暴富,但不久也帶來了不良的後果,而那些轉到良性發展的人,都經過了一定的時間;時間是什麼?時間並不是解決的方法,它只不過是一具記錄器,它記錄着:有的能等,有的不能等,僅此而已。

二是,漸變來實現目標。從古到今,從東到西,從個人到社會,到處演繹着它的過程:溫水煮青蛙容易實現!真的一定能實現嗎?它也有例外,生活畢竟不是邏輯。在清朝未年,光緒變法也是採取的這個方法,有人稱之爲“改良”,結果以鮮血爲代價而收場。今天,日本以“穩定”爲藉口,實現完成“主權所有”的華麗轉身,這種切香腸的模式就是漸變的翻版,但它並沒有帶來東亞的和平,爭論還在,衝突……

在現實生活中,瞬變和漸變是那個好呢?它沒有好,也沒有不好。生活不會因爲你的好惡而向前走。瞬變和漸變都是歷史的必然。

所以,給理想一點時間,能給的就充分一些,不要浮躁,更不要人爲地縮短;不能給的,該付出的就付出吧!

《時間》讀書筆記4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時刻提醒我:“珍惜時間,和時間賽跑。”細細品味《和時間賽跑》,對這句格言有了新的理解。

《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假如你一直和時間比賽,你就可以成功。讀了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作者在文中寫道:“所有時間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是啊,時間都是無私的,無情的。它會在你不經意的時間流逝。只有緊緊抓住時間,賦予它創造性的勞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無限的貢獻來。

當我讀到父親的話:就每天要喝陽光比賽,和西北風賽跑;把一個暑假的作業,十天就做完了,三年級就把哥哥五年級的作業拿來做時。我就會想到我家的鄰居,他每天的作業本來很少可他也要做到七八點,每個週末的作業非要捱到週日下午才做,所以他每次和時間賽跑都失敗了;而我們班的學習委員,他就是個和時間賽跑典型的例子。每天中午,我們都在那兒玩耍,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看書,有的在“充電”……你瞧,他又在哪兒奮筆疾書,本來不是很熱,可他在爲一道數學難題熱的滿頭大汗。

再回到這篇文章,作者在後來的20年裏受益匪淺:“雖然我知道人永遠跑不過時間,但是可以比遠原來跑快一步。甚至是幾步。那幾步雖然很小很小,但用途卻很大很大。”

《時間》讀書筆記5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一篇課文,叫《和時間賽跑》。

課文主要是寫的是作者林清玄小時候的一件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他很悲傷,於是爸爸不知怎麼安慰他,只好對他說:“時間過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等語,使作者開始與時間賽跑。

在課文中,有句話我不懂,是說作者有時和太陽賽跑,有時和西北風比快。首先,他和太陽賽跑,太陽是由升上再落下,可人是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怎麼比呀?和西北風比快,這更有些不懂了,西北風一陣一陣的,再加上西北風速度飛快,怎比呀?另外,要是東南風呢?課文最後一句話:“假期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這句話有些渾身,可我知道作者的意思,可能是想讓我們做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讀完這篇課文後,讓我剎時間開始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呀!

《時間》讀書筆記6

喬布斯說過,人人應該學編程。我目前也正在努力進一步學編程。我相信編程具有思維操的功效。我認爲,同樣具有思維操功效的應該還有宇宙學。好多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思考過宇宙問題。

20××年12月,兒子購買了一本霍金寫的《時間簡史》。坦白說我倆都沒有讀完它。20××年3月14日霍金逝世,霍金及宇宙學一度成爲熱門話題。我便決定一定要讀完這本書。今天認真地讀了前兩章“我們的宇宙圖像”和“空間和時間”,讓我大吃一驚!無法等急全部讀完就想表達生髮的一個大膽猜想。

宇宙學太荒謬了!愛因斯坦思想存在無奈的武斷,哈勃、霍金等可能完全誤導了宇宙學。

《時間簡史》第一章中說,“在1929年,埃德溫?哈勃作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觀測,即不管你往哪個方向觀測,遠處的星系都正急速地飛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這個發現最終將宇宙開端的問題帶進了科學的王國”“哈勃的觀測暗示存在一個叫作大爆炸的時刻,當時的宇宙的尺度無限小,而且無限緊密。”

然而,需要明白的是:如今距離是用光速作爲尺度的。“米是被定義爲光在以銫原子鐘測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內行進的距離”,宇宙間常以光年爲單位。光速是被認爲是恆定不變的。實際上,光速不變,是以“以太”環境爲前提的。但“以太的存在是無論如何檢測不到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拋棄了“以太”假設,拋棄了“絕對時間”概念,“形成所謂時空的客體”。在不考慮“以太”環境,假定光速不變和不可超越的前提下,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和距離。

我猜想,光速在不同環境下的速度,不可能完全一致。距離短,差距可以忽略,相對於遠離我們的星系的距離,則不可以忽略。當我們觀測遠距離星系時,光是不斷到達的,會越來越相對密集,這種類似光擁堵的現象,不可能不影響光的速度。這種差異,對於遠離我們的星系距離來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效應就會顯現。所謂“急速地飛離我們而去”的結論,有可能就是這種效應的誤讀。廣義相對論的所謂時間流逝得快慢,也與光速非“以太”環境不恆定的表現類似,是一種測量誤讀。

《時間簡史》第二章最後說:“羅傑?彭羅斯和我(霍金——引者注)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意味着,宇宙必須有個開端,並且可能有個終結”。我認爲,這很可能是把人們引入歧途的謬誤。

真有開端和終結,那開端前和終結後又是什麼?難道會用上帝“正爲詰問這類問題的人準備地獄”來作答嗎?

我堅持認爲,時間無始點無終點,空間無小限無大限。時間無始無終的流逝不難理解。空間的無小限無大限也容易想象。假定一立方空間,不斷減半當然可以無限小,不斷加倍則當然可以無限大。

所以說,宇宙大爆炸說、宇宙膨脹說,可能是荒唐學說。

有一點我是讚賞的。這就是“探索完整統一理論”的努力。當我們看到類似光速恆定假設的侷限性後,解決宏觀宇宙和微觀世界的理論矛盾,有可能迎刃而解。

我剛接觸一點宇宙學常識,就石破天驚地胡亂砍旗,可能是無知無畏。但我知道我是無私無畏,我不怕見笑,只爲求真。希望宇宙學專家,思考我的觀點,也許真有啓迪意義。

《時間》讀書筆記7

拜讀《時間簡史》是我多年前計劃之一,我臆想自己看完之後會這樣,酷酷的還有一點小性感。實際是看中、完、看又一遍、查資料時,心情如下,這篇文章寫了快1個月,我真心覺得立FLAG寫這種東西真找抽。

碎碎念結束,讀書筆記正式開始發射凸凸凸凸:霍金是當代最知名的活躍的物理學家。他在時間簡史中介紹了20世紀物理學的基礎知識,涵蓋範圍從相對輪到量子力學,從宇宙膨脹到基本粒子,從黑洞到蟲洞等,並用“奇點理論”和“霍金輻射“試圖解決宇宙起源的”無邊界宇宙模型“問題。

霍金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貢獻,但是最重要的是奇點和黑洞的研究,具體:

一、證明奇點定理

奇點是霍金與數學家彭羅斯研究證明了奇點定理。

二、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

認爲宇宙即沒有邊界,也沒有起始和終點,是對上帝、宗教的一次徹底挑戰。

三、黑洞相關

霍金證明了黑洞也能發出輻射,即霍金輻射。我們一條一條來看:

1、證明奇點定理

奇點是什麼呢?想象把宇宙擠壓成一個小點,這個點就是奇點,它是宇宙時空的開端。

前提鋪墊:20世紀之前人們認爲宇宙是靜止不動的。雖然萬有引力證明物體之間是相互吸引的,但是科學家們還是發明出來各種“證據”來證明維護宇宙是靜止不動的,比如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佈廣義相對論提出“時間是可以彎曲的,宇宙不是靜止的”,他在自己的方程中編了一個“宇宙常數”來看起來像靜止的,咳咳。

到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用哈勃望遠鏡發現在觀測恆星的時候,大部分恆星都在遠離地球,特別是恆星離開的越遠,離開的速度也就越快。這個怎麼理解呢?

拿一個氣球,然後在氣球上標上許多點,然後給氣球吹氣,氣球越來越大。氣球上相臨的兩個點距離會越來越遠,這個氣球就相當於宇宙。氣球上的點就相當於恆星。

當科學家們證明了宇宙不是靜止的,確實是變化的,發現了宇宙膨脹之後,又基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爲基礎,找出來一個新模型描述宇宙膨脹,即弗裏德曼模型。在弗裏德曼德模型中,時間可以往前推,宇宙就會收縮。比如推到150億年前,那麼所有的星系之前的距離就會變成0,就像是整個宇宙被擠壓成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奇點。

奇點的性質跟其他牛逼的物理學發現一樣,我們沒有辦法直觀的去想這是個什麼東西。但是科學家們透過數學計算可以發現,奇點的體積無限小,彎曲程度、密度、引力無限大。

霍金和彭羅斯的貢獻在於,他們用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了宇宙必然誕生於這樣一個奇點。這就是宇宙的開端。

2、無邊界宇宙模型

前提鋪墊:20世紀,物理學兩個最重要的發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是當代物理學最核心的兩大基礎理論。其中:相對論是主要負責宏觀領域比如星際運動,量子力學主要負責微觀領域,比如粒子運動的問題。在研究一般問題是兩者互相獨立,互不干擾。

科學家們都認爲宇宙是誕生於一個奇點之中,誕生着一刻被稱爲“大爆炸”。這個奇點就是宇宙大爆炸奇點。但是後來霍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認爲宇宙不需要誕生於奇點之中(這點稍後再詳談)。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目前最主流的描述宇宙起源的模型,時間、空間包括一切物質括都是大爆炸之後出現的。對於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情,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或者是不存在的。

奇點定理以及宇宙大爆炸模型一直有一個前提,就是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需要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大爆炸奇點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因爲一切物理定理在它面前都失效了。

有限無界的宇宙是什麼意思呢?(再談開始)

霍金舉個栗子,比如地球是個有限的球體,但是地球表面沒有邊界和開端,你可以在地球上一直走但是找不到邊界也不可能跑到氣球以外的地方去。

霍金的無邊界宇宙模型裏的宇宙是一個四維宇宙,空間和時間交叉在一體的四維宇宙。空間就像是地球的表面,範圍上有限的,但是卻沒有邊界,也沒有形成奇點。宇宙時空中的每一個點都和地球上的點是一樣的,即宇宙的時空並不是無限的,而是一個很特別的邊界和開端。追加:無邊界宇宙仍然需要被驗證,不是主流。

3、黑洞相關

黑洞是什麼呢?黑洞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極強的引力,任何物質只要進入某個臨界領域就永遠無法逃出黑洞包括光。

但是黑洞吸引一切東西的特性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產生了衝突,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話黑洞就是有溫度的,有溫度的物體就會向外發射輻射和粒子。

但是光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不可能還會有粒子從黑洞中跑出來。互相矛盾?!霍金髮現黑洞的確會發射出粒子,但是這些粒子不是從黑洞中跑出來的,而是從黑洞邊緣空虛的空間裏“變”出來的。其中的負離子會被吸到黑洞,但是一些帶正能量的粒子會從黑洞邊緣逃脫,好像是向外發射粒子。這就是黑洞輻射,也叫做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霍金把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熱力學結合起來的一次城市。雖然一直沒有被觀測到,也是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

《時間》讀書筆記8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祕這一難題一向困擾着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爲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能夠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着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到達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必須難度的,如果你沒有必須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宏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纔有好處,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狀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潛力與抽象分析潛力,想要明白其實很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先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向持續膨脹,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齊,構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那裏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適宜,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但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無論

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能夠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明白,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係。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係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着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爲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向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向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裏,一向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此刻大部分人都已能理解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爲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爲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着,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爲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運動,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爲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纔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但是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關於時間的相對性我還是無法理解,霍金緊之後就介紹了黑洞。我本以爲我對黑洞是相當瞭解的,因爲我經常能在科普節目中看到關於黑洞的解釋。黑洞是恆星老化後坍縮構成的。恆星靠內部氫原子的聚變產生能量,釋放光和熱,太陽就是這樣。在內部原料用完後,就會發生坍縮,即向一點收縮。當這一點十分十分小時,它的密度就會趨向於無窮大,同時它的引力也會變成無限大。由於引力很大,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從它那兒逃逸出來,那裏面也包括光。衆所周知,人能看到東西,是因爲反射那個東西的光進入人眼。此刻那兒不會有光發射出來,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能夠根據可見星體的運動規律來推測。本來我以爲這並有什麼大不了的,看不見就看不見唄。但霍金教授補充了一句,那裏是時間的終點,類似於奇點。

我想在這個年齡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過宇宙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過去的就過去了麼,未來又在哪裏,命運是否早已決定好了之類的問題。有的時候,我會因想不出來而無限傷感。確實如此,當你發現你根本不明白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麼,你到底爲何而存在,心中肯定會有一絲落寞甚至悲哀。過去我會刻意去逃避這些問題,想得太多或許會影響正常的生活。有時候看新聞,也會發現一些人因爲這些問題而精神出現問題。我選取看這本書,就是想解決縈繞於心中頭的疑惑。但這本書只是說了一些猜想和讓人費解的理論。此刻,我能夠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畢竟,心中沒有一個信仰會讓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期望有一個能讓人信服的說法讓我來相信。我是並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到底誰纔是世界的主宰,誰也沒辦法證明。儘管我能夠確信上帝佛祖什麼的'都是扯淡,我也不會迷信和神有關的活動。因爲我在心中已不明白把那些個神啊仙啊罵了多少回,但此刻仍活的好好的,那些個神仙連我這樣一個普通的人都治不了麼在某種程度上,我把自己歸結爲一個宿命論者。因爲這個世上巧合總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試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麼必須數量的原子組成了我。話雖這樣講,但我也不會拿命運當藉口,很多失敗的人總把原因歸結於命運。我想一個普通的人怎樣可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命運,不到最後一刻,答案都不會揭曉。

暫時失敗的人,也不代表就必須不能成功。很多人都會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他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有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的,他們的出生難道也掌握在自己手裏麼你或許能夠說人們能夠透過後天的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你要奮鬥的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呢,答不上來了吧。

《時間》讀書筆記9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最近幾個月,對於這幾句話的理解,就越來越深刻。時間就像陀螺一般飛速流轉,還沒有做什麼事情,一天就過去了,每天都感到分身乏術,手頭遺留的事情反而越來越多,每一項被推遲的小任務,總以爲馬上就能完成,總感覺會有時間去做,每次都覺得只要忙完手頭的事情,就會去做這件事,可是總也騰不出手來。

想找到一個解決拖延或者合理規劃時間的辦法,苦苦尋找,結果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事情仍像以前一樣。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尋找時間的人》這本書,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毫不猶豫屯到了自己的書櫃裏,直到這次端午假期才得以飽覽。

本書是當代英國作家凱特·湯普森創作的小說。主要敘述了一樁多年前的家族隱私引起了愛爾蘭小鎮少年吉吉的好奇心,但留給少年探尋的時間並不多,因爲時間似乎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從我們的世界流出,於是爲了滿足媽媽希望有更多時間的生日願望,也爲了弄清困擾自己的家族祕密,吉吉在安妮的帶領下來到了永恆之地,和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手安古斯、一隻受傷的狗,一起踏上尋找時間的奇幻旅程。

對於時間的流失,作者沒有大談特談時間爲何物,而是從生活中很多小事情的安排上讓我們一窺時間的緊張、不夠用。而這些生活小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碰到的,那種時間不夠用的捉襟見肘和我面臨的情況如出一轍。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剛擠出點時間來幹個事情,就會被打斷。某件意料之外的事情、某個不期而至的人,就會走過來把時間“偷”走了。再就是,一件事情總覺得會有大把的時間去做,一拖再拖,最後發現,時間已經沒有了。

在故事的最後,吉吉這位小男孩幫媽媽實現了願望,獲得了更多的時間。而故事中獲得更多時間的方式是找到時間薄膜、笛與漏洞,最後讓時間歸位,而他也勇敢地選擇了離開永恆之地,回到人類樸素的生活中去,即便這裏有時間的流逝和自己的老去。

其實認真地想一想,我們的時間也在泄漏。一天的24小時,但是多少時間是屬於你自己的?記不清是誰說過:現在的公職人員就像是機器的一部分,只要操縱機器的人一按下開關,他們或她們就會開始高速運轉。我們可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這些時間是被誰偷走了?——被存摺上的數字?被一個好聽的職位?被瑣碎的工作?被別人的評價?被你的假想敵?……

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感覺很有意思:“每個人都忙着趕路,或忙着尋找什麼,或忙着趕上別人。其實,更多時候,他們只是在忙着追趕自己。”我們只顧不停地向前奔跑,而不懂得放下,不願意暫停……

其實,我們可以回頭撿一撿自己的鞋子,等一等自己落下的靈魂。

《時間》讀書筆記10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無論一個人於存在者處把握到的是什麼,這種把握總已經包含了對存在的某種領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種的普遍性。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種和屬來區分和聯繫的話,那麼“存在”卻並不是對存在者的最高領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種。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種的普遍性。(第4—5頁)

“存在”這個概念是不可定義的。這是從它的最高普遍性推論出來的。這話有道理——既然定義來自最近的種加屬差。確是不能把“存在”理解爲存在者,令存在者歸屬於存在並不能使“存在”得到規定。“存在”不是某種類似於存在者的東西。存在的不可定義性並不取消存在的意義問題。(第5-6頁)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在一切認識中、一切陳述中,在對存在者的一切關聯舉止中,在對本身一切關聯舉止中,都用得着“存在”。在對存在者之爲存在者的任何行止裏面,在對存在者之爲存在者的任

何存在裏面,都先天的有一個謎。(第6頁)

我們不知道“存在”說的是什麼,然而當我們問道“‘存在’是什麼?”時,我們已經棲身在對“是”的某種領悟中了,儘管我們還不能從概念上確定這個“是”意味着什麼。我們一直還未認出該從哪一境域出發來把握和確定存在的意義,但這種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領悟是一種實際情形。(第8頁)

問之所問是存在——使存在者之被規定爲存在者的就是這個存在;無論我們怎樣討論存在者,存在者總已經是在存在已先被領會的基礎上纔會得到領會的。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種存在者。只要問之所問是存在,而存在又總意味着存在的存在,那麼,在存在問題中,被問及的東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第8-9頁)

任何存在論,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義並把澄清存在的意義理解爲自己的基本任務,那麼,無論它具有多麼豐富多麼緊湊的範疇體系,歸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離了它最本幾的意圖。(第15頁)

此在是一種存在者,但並不僅僅是置於衆存在者之中的一種存在者。從存在者狀態上來看,這個存在者的與衆不同之處在於:這個存在者爲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第15頁)

一切存在論問題的中心提法都根植於正確看出了的和正確解說了的時間現象以及如何根植於這種時間現象。(第24頁)

存在有本真狀態和非本真狀態,這是由於此在根本是由向來我屬着一點來規定的。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狀態並不意味着“較少”存在或“較低”存在。非本真狀態反而可以按照此在的最充分的具體化情況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動、興致、嗜好中規定此在。(第53-54頁)

此在總是從它所是的一種可能性、從它在它的存在中隨便怎樣領會到的一種可能性來規定自身爲存在者。這就是此在的生存機制的形式上的意義。(第54頁)

生物學作爲“生命的科學”奠基於此在的存在論,,儘管它不僅只奠基於此在的存在論上。生命是一種本己的存在方式,但本質上只有在此在中才能通達它。(第62頁)

透過人類學可以在經驗上識知此在的原始階段,而就此在的日常狀態來闡釋此在同描述此在的原始階段卻不是一回事。日常狀態同原始狀態不相涵蓋。即使當甚至恰恰當此在活動於某種高度發達的和業已分化的文化之中時,日常狀態仍是此在的存在樣式。另一方面,原始此在也有它的非日常存在的可能性,有它自己的特殊日常狀態。(第63頁)

在某個現成東西“之中”現成存在,在某種確定的處所關係的意義上同某種具有相同存在方式的東西共同現成存在,我們把這些存在論性質稱爲範疇性質,它們屬於不具有此在式的存在方式的存在者。(第67頁)

此在的實際狀態是:此在的在世向來已經分散在乃至解體在“在之中”的某些確定方式中。“在之中”的這些方式都具有煩忙的方式。在這部探索中“煩忙”一詞是作爲存在論術語加以使用的,它標識着在世的可能存在方式。(第71頁)

在指向某某東西之際,在把捉之際,此在並非要從它早先被囚閉於其中的內在範圍出去,相反倒是:按照它本來的存在方式,此在一向已經“在外”,一向滯留於屬於已被揭示的世界的照面着的存在者。(第77頁)

無論對世界之內的存在者是從存在者狀態上加以描寫也好,還是對這種存在者從存在論上加以闡釋也好,這樣的做法中隨便哪一種都不着“世界”現象的邊際。(第79頁)

“世界之爲世界”是一個存在論的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一個組建環節的結構。而我們把在世認作此在的生存論規定性。由此看來,世界之爲世界本身是一個生存論環節。“世界”在存在論上

絕非那種在本質上並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規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種性質。(第80頁)

“實踐的”活動並非在盲然無視的意義上是“非理論的”,它同理論活動的區別也不僅僅在於這裏是考察那裏的行動,或者行動爲了不至耽於盲目而要運用理論知識。其實行動源始地有它自己視,考察也同樣源始地是一種煩忙。(第86頁)

世界本身不是一種內在存在者。但世界對世內存在者起決定性的規定作用,從而唯當“有”世界,世內存在者才能來照面,才能顯現爲就它的存在得到揭示的存在者。(第89頁)

標誌不是一種同另一物具有顯示關係的物。它是一種用具,這種用具把某種用具整體明確地收入尋視,從上手的東西的合世界性便隨之呈報出來了。(第98-99頁)

標誌是一種存在者狀態上上到手頭的東西,它既是一種這樣確定的用具,同時又具有着指點出上手狀態、指引整體性與世界、之爲世界的存在論結構的功能。(第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