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集合15篇

學問君 人氣:8.7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與地壇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集合15篇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

長大之後,我時常懷念小學的語文課文,曾經一度以爲,《落花生》是史鐵生先生所作。直到前天,我才澄清了模糊的記憶。

20××年,寒假,有人爲我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集》,那時的我全身躁動與不安,沒心思閱讀更不會去懂。少年不經事,也曾經一度以爲自己想要的美好未來會觸手可摸。

時間是每個人人生課堂上最淵博的老師。我便喜歡上了史鐵生這樣的作家,反覆的咀嚼《我與地壇》,這是一篇充滿哲思又極爲人性化的抒情散文。

我與史鐵生共同走進了地壇,它剝蝕的琉璃,淡褪的硃紅,坍圮的高牆和散落的玉砌雕欄絲毫沒有遮住地壇的光輝,地壇露出了它的本質: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地壇洗盡了鉛華,顯出樸質與簡約。於是,一個失意的人就搖着輪椅進入了一個廢棄的園子。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彷彿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着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麼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鐵生在園子裏思考着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後他終於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

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着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着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

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爲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恆的。我常常想支撐着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麼,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依稀地記着許地山的《落花生》裏的段落: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今天,我孤獨一人站在地壇中,彎腰去拾起那些落花生。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2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

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

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爲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

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着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着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

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於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裏——這個人,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說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彷彿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爲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爲我準備好早餐,想起了她週末時還不辭辛勞外出工作,想起了她四處奔波爲我買回參考書……難道母親來到這世上就只是爲了替兒子擔憂?最近,母親對我說他的心臟有些不好,我聽了心中不由得大大的吃了一驚,連忙讓她多多保重身體。

母親還年輕呀,不會有事的,我暗暗地安慰自己,但是看到母親日漸憔悴的面龐,日益增多的白髮,我還是明白了——她把自己最寶貴的精力都獻給了她的兒子呀!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爲,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

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援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

初讀史鐵生,總是認爲他只是海倫.凱勒、司馬遷那種不屈不撓的人罷了。然而當我讀了《我與地壇》,感受到他的心靈深處最樸實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膚淺。

一個偉大的靈魂是非常值得人們去細細欣賞與研究的,正如史鐵生。他說:“如果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二十一歲的他便雙腿癱瘓,這對於正值青春年華的小夥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難的,正如苦心安排史鐵生降臨人世一般。多年後,他又患上了尿毒症,每週兩到三次的腎臟透析。晚年,又有多種心臟、肝臟的症狀。這是任何一個常人無法做到的,只有史鐵生,頑強地與病魔抗爭了三十八年,並堅持用生命寫作。最終,因腦溢血突發搶救無效死亡。

有人曾經說:“他不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鐵生想得比我們深入透徹,更坦然地面對生與死。他說:“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將死亡看成節日,是何等的超脫。剛剛進入那癱瘓的噩夢時,他也想過死,覺得活着毫無價值,是他感受到了母愛的力量,他寧靜的思考生與死的含義,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豐滿的思想。這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靈魂。

他不僅是偉大的作家,還是朋友依靠的港灣和心靈的慰籍。當朋友家有什麼煩心事時,他似乎從來都沒有殘疾過,似乎成了別人的解難神器,日日夜夜幫朋友想辦法。當朋友心情沮喪,擔心自己患癌症時,他安慰道:“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勇氣留給自己。”的確,他把命運交給了上帝,但又用生命創造了死的奇蹟。

史鐵生無聊時會玩吃豆子的遊戲,那股快活勁,無法想象他是一個與死神抗爭的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終於明白爲什麼他比醫生所預料的多活了二十多年。我前段時間聽說一個揚大的學生因感情問題自殺,人們爲之惋惜。他與史鐵生比起來差遠了。既然活着,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就算前程險惡,都應堅強地活下去。因爲你不是一個人,你是許多人的希望與寄託。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應拼搏,最終纔會像史鐵生一樣擁有無憾的人生。

翻開《我與地壇》的前幾頁,一幅照片映入眼簾,一位綻放着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鏡安詳地坐在輪椅上。這張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在視頻上,我看見他拼命地搖着輪椅飛快的“奔”向遠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無人能懂得一個殘疾人更渴望站起來,他在作品中寫道:“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麼安詳。”人,無論擁有什麼,都應滿足並好好珍惜,別在以後失去時後悔。

史鐵生是中國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感覺自己很有福,因爲我聽過史鐵生,讀過史鐵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後搶救他的醫生,當他去世時,我一定會安詳地看着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的女兒所說:“鐵生叔叔累了,應讓他休息。”

一生短暫易逝,人只有這一生,不能被苦難,嘲諷打敗。無論是何種困難,都應想想史鐵生,不向命運低頭,笑對生活,笑看人生。做人應有一顆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以一顆平常的心對待衆生,在人生的最後,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輪椅上的鐵生正對着我們笑呢!但他已經死了,他沒有死!他永遠都不會死,鐵一樣地活着!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4

最近,我讀細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到了不一樣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着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

讀罷此書,我能感覺到地壇時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主角,所以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一樣的環境中尋回自我.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期望與絕望。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境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期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完美的一面.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說,“期望”又有什麼用呢“期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到達的前提下才成立呢”“期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悅,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鴉片.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歡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樣維繫自我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我又如何成爲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史鐵生最終走出來了自我的陰影,找到了自我的方向和不一樣的人生觀: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衆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擁有生命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見證.我平時總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鐵生堅強的寫照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認識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麼這個世界中必須有我充當的主角,雖然不是一朵紅花,但那也是一片綠葉,爲什麼不試着享受綠葉的歡樂

作爲一個健康的人,不得不拷問自我:健康的自我,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5

這學期,我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後,我才瞭解了著名的殘疾作家——史鐵生,雖然他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但是他最終戰勝自我,重拾生活的信心。他是那麼堅強,在他的筆下我沒有感到絲毫的悲傷與憂愁。剛開始我並不知道他的堅強來源於何處,抑或是自己,可能是朋友,還可能是其他親人。讀了這篇《我與地壇》的文章,我纔有了答案。

21 歲那年,正值青春煥發,陽光四射的年齡,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他不能站立,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跑跳,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行動自如,對於他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這樣的變故讓他暴躁不安,經常想自尋死路,整日在生與死之間徘徊……是母親在這片似乎貧瘠的荒涼的土地上播下了生命的種子,然後,是一對老人,一個唱歌的青年,一個低能的妹妹和他的哥哥,一個飲者,一個長跑者……是他們讓這個這顆種子發芽長大,是寫作讓他的這片荒涼的土地變得百花盛開,百草豐茂,生機勃勃,又是他自己細心呵護這片花園,使自己重燃對生命的渴望……

人生難免有挫折,可能是天災也可能是人禍。生活中有無數遇到挫折困苦的人,因爲意志的薄弱結束了自己那寶貴的生命,留給親人無數的痛楚。但我要說,花兒謝了,明年還是會盛開,太陽落下去了,明早還是光芒四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實現自己的理想,爲自己的目標奮鬥,去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價值。當自己站在自己理想的山峯上時,我們是多麼驕傲、自豪和快樂。海倫。 凱勒雖然失明依然寫出了世界名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貝多芬雖然晚年失聰,可是依然譜出了最美妙的音樂,還有張海迪、霍金等等。他們雖然身患殘疾,但是依然對生命充滿了嚮往,用他們堅強的意志戰勝了一個個困難。生命是寶貴的,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我們都不能輕言放棄對生的希望。

正如高爾基所說: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作者能夠有生活的信心也要歸功於他的母親。史鐵生的母親是慈愛的,是堅強的,是偉大的。爲了自己的兒子能夠犧牲自己,爲了自己的兒子,能夠付出一切,。或許不僅是史鐵生的母親,天下所有的母親也是這樣,對自己的兒子充滿了愛,這種愛無私偉大,這種愛柔情似水。生病時,守在你身旁,爲你操勞,遇到挫折時,她給你安慰,犯了錯誤時,她嚴厲批評,乖巧聽話時,她又給你溫暖的微笑,在我們眼裏她似乎是無所不能的,可卻並不知道,爲了我們她付出了多麼大代價與痛苦……

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關愛着我們:親人、老師、朋友、同學…… 難道他們不是我們生活的力量嗎?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受益匪淺,它教會了我堅強,讓我懂得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知道了生命的寶貴。讓我們珍惜時光,爲了明天拼搏努力!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6

《我與地壇》是一部關於人生思考的的大書,雖然書本不厚,但其中所蘊含的哲思卻令人驚歎。史鐵生所經歷的,是我們一般人從未經歷過的,與他相比,我們少了一種在直刺心靈的痛苦後的靜靜沉思。但我們在嘗試理解,嘗試着去思考他的思考。

或許是由於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史鐵生似乎很是篤信命運這種東西。他相信人一生下來就有已經安排好的命運,他的命運就是如此。有時候我會想,當你個人相信他不可能抗爭命運的時候,他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我以爲尤其是對於史鐵生這樣身體可憐的人來說,生活一定是灰暗無光的,只能整日沉浸在痛苦中。然而我驚訝的發現,他雖然時常想到死亡,卻始終堅持着走了過來。

我意識到一件事情。與命運抗爭,不難;逃出命運的魔爪,也不難;真正難的,是接受你的命運。不滿意,你可以抗爭,可以拼命的反抗,反抗到死都可以,但是順從很難。史鐵生所做的,便是接受了他的命運,他在不斷的對自己靈魂的拷問中,真正意識到了他生命的方向:既然上帝告訴我,痛苦不能消失,人生已然如此,那我只好賦予他一點我自己的快樂。

他知道,既然上帝命令他活着,他就不應該自尋煩惱,而應該活得有意義。對我們來說,我們或許不會經歷這樣的人生,但我們卻要了解一件事:生命的意義,在於自己靈魂創造的意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7

早聞史鐵生先生《我與地壇》一書,一直沒能有機會看看,這個寒假通篇讀完的,竟也只有這冊書了。

先生文章中出現過多次地壇的描述,春夏秋冬,得意失落,好似地壇成爲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想我是敬慕這種人的,在世間能找到這樣一處靜心的林子,能坦然道出:不再是我在地壇,地壇在我這樣的句子。

先生文風婉轉靜寂,帶着通世的透徹。

其中有一句話我抄過很多很多遍。

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的離開它,

我會怎樣想念它,

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

我會怎樣因爲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世人多愛傾訴相思之情,恨不得日日爲此丟魂,夜夜爲此洗面纔算相思入骨。

哪怕有一夜沒能午夜回魂,都好似感情不夠濃烈。

然而真正濃郁深沉的思念,是道不明說不清,容不得半分矯情,做不到頻頻回首的。

原諒我才疏學淺,

我能想到這般描寫思念不敢入夢的。

唯史鐵生這句

和元稹的“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8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爲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爲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爲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爲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爲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他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9

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史鐵生推着輪椅緩緩地進了園子。他想尋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脫。一個返鄉的知青、一個失業的大齡青年,一個多愁善感的大腦,再加上一個高位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機活着的現實,史鐵生的命運真是多舛!母親悄悄地跟進了園子,落日的餘輝把她慌慌張張的影子拉得悠長,滿臉的焦灼終於在看到兒子的一剎那散去。她就這麼怔怔地盯着兒子倔強的背影,又怕他驀地轉身發現自己,便遠遠地守着、藏着。地壇的風翻動着安詳的落葉,輪椅的車輪軋過青青草坪,母親瘦削的腳印散落在地壇的角角落落。一位焦急的母親,一個雕塑般的兒子,共同凝成了一個千年的守望。一天又一天,十五年的日子就這樣看似平靜地過去了。這便是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描述的一幅令人難以釋懷的景象。

所有的無奈和悲愴都源自一個現實:兒子在二十歲這個“最狂妄”的年紀突然截癱了。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和事業的人,卻先迎來了殘疾。天塌了!他成了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當時的史鐵生想到了死。殊不知,兒子所有的不幸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她是怎樣的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着一個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面對着一天天長大、卻更加孤僻內向的兒子,已經身患絕症的母親不知度過了多少個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只是這一切,兒子在母親去世後才逐漸體會。

每次讀到這裏的時候我總是神情肅穆,喉嚨裏有個莫名的東西在來回嘀咕,胸口憋悶之極,眼淚就潸然而下,父親的樣子便清晰地浮在眼前。八年前的冬天,父親在我“最狂妄的年紀”上猝然離世。那時,二十三歲的我剛剛走出村子獨自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花花綠綠的高樓大廈在帶給我新奇的同時,也挑動起了一顆早不安分的心,我精力旺盛,騎着一把破舊而快樂的單車把夢想灑遍整個城市。然而,幾乎一夜之間,父親沒了,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我心底某個巨大的東西被猛然抽走了。我不忍回憶2001年除夕那天那一刻,那一刻父親想對我說的很多很多,但是病魔已經不容許他多說一個字。他把自己56年人生的最後一瞥留給了母親、姐姐和我。之後,他的瞳孔便逐漸放空,一雙飽經滄桑的淚眼掙扎着,卻終於不聽使喚地閉上了,永遠地閉上了。父親的靈魂在那一年、那一天最隆重的時刻升起、飄走,留下了全家無盡的遺憾、對未來的恐懼和對他永遠的不捨。

那些年,我因過去猖狂而生的深深自責和子欲侍而親不待所帶來的無邊痛悔,幾乎帶走了我所有的眼淚和對未來的希望。每天下午,我總是搖搖晃晃地騎車到二環邊上,找個沒人的角落,坐着、站着,又坐下……這個世界熙熙攘攘,卻沒有了我的父親!在輾轉反側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傍晚,父親那白髮蒼蒼的臉龐總是似有若無地出現,然後淡去,終於無形。史鐵生寫到:“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呀,迷迷糊糊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難道我的父親也是由於受苦太多被上帝召回?他像天下所有偉大的父母一樣,有着低調的自信,堅忍的意志和對兒女毫不張揚的愛。在鄉下幹了一輩子民辦教師的他,自幼喪父,節衣縮食,養家餬口,數十年風雨交加,有幾次瀕臨餓死的邊緣。如果上帝賦予衆生均等的苦難,我想他早就應該苦盡甘來、頤養天年了。他勤勞善良一生,卻不想會以這樣一個殘酷的方式來結束人世的苦難。

爲了父親,我發誓要活出個人樣來。這種念頭從八年前出現到現在依然清晰可見。誠如史鐵生所言,“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太真實了”。我開始全面審視自己的過去和將來,對自己的不滿與日俱增,逐漸進入一個狂躁奮鬥的時期。我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來“使父親驕傲”,只是頻繁地更換專業、不止一次地謀劃變動工作。我無法確定現在自己慌慌張張所撞開的這條路是不是父親所希望我走的那條路?那條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是衣錦還鄉的榮貴,還是家財萬貫的顯赫,抑或是內心的豁達、堅強以及與人爲善的真誠?

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也可以讓一切迴歸本真。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在母親去世多年之後,終於明白:“我用紙筆在報刊上所撞開的那條路,並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裏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盤點自己的人生經歷,突然發現,自己八年來的奮鬥,在“使父親驕傲”這個外衣的包裹之下,並沒有完全剔除那些世俗功名的念想。唯一能夠讓父親欣慰的,就是自己在生活面前所一直具有的積極姿態,和逐漸形成的堅韌、寬厚、真誠和豁達。讀完書,我掩卷長思,我想那些所謂的名、所謂的利,就像地壇上空那鴿子的哨聲、冗長的蟬歌和空曠的啄木鳥聲一樣,早就應該在時光的流淌中一起逝去了……

於是,我再一次想到了地壇。地壇的風輕輕拂過四季,輪椅上倔強羞澀的少年在內心的安寧中變得堅強無比;一位失去了父親的兒子在悲憤的奔波中逐漸長大。古殿檐頭的風鈴搖個不停,可是那些受盡苦難、大愛無疆的父親母親們卻永遠地走了……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0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剩餘的,因爲“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明白自我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並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感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爲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應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我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爲了自我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我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僅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期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期望母親還活着,用自我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可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裏,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可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比較,使感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明白以往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裏,給自我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可是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爲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主角。然而,扮演何種主角,“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簡便歡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杯具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杯具,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杯具卻是美的,因爲,人總是應對它,並且給自我生的勇氣,給自我思索的空間,所以纔有活着是爲了什麼,爲了什麼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1

夕陽夕下,雁雀歸巢,又是那座熟悉的古園,那被夕陽拉得長長的身影,他靜默,無語,深邃的眼眸似將夕陽的腳步停駐……

生命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忙碌的,當然也是粗疏和浮泛的,而我們常因此獲得幸福感。

但對於“他”——史鐵生來說,生命是個苦難的過程,也是一個超越苦難的過程。

初識史鐵生是在中學課本中,同是《我與地壇》,只不過僅僅是一個選段,那時的我對他的印象只是一個文章寫得好的殘疾人罷了,殊不知他那崇高的人格和對生命的感悟。而今我有幸再次拜讀這位偉人的文章,內心不覺被一股洪流般的力量驚醒,放眼人生,感悟生命。

十二歲,正是浪漫的青春時代,正是做夢的季節,用他的話說,正是最狂妄的年齡,而他卻忽地殘疾了雙腿。他無奈,他徘徊。放眼人生未走過的路,他沉淪,而這時地壇卻成了他唯一放飛思緒的地方,也是他涅槃重生的熔爐。

雙腿殘疾,無助的他只能將自己僅存的一點生活的勇氣獻給了這座園子,他見證太陽升起,目送夕陽西下,春夏秋冬從不間斷,以彌補內心對現實的膽怯。但是他並不是庸庸碌碌,他思考人生,思慮生活,不僅爲他自己的下半生,更因爲他並未放下希望。

在這座園子裏他見證了太多,思考了太多,既有夜幕間散步的夫婦,陪伴他愛唱歌的小夥子,當然也有曾經讓他一見傾心氣質不凡的中年女工程師,還有一對天真無邪的兄妹。但是歲月流逝,當陪他唱歌的小夥子離去,中年女工程師逃出他的視線,他看到了世事的變化;當他看到多年前曾經撿“小燈籠”的小姑娘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來園遊玩,遭到幾個人的戲耍,只因她是一個智障少女時,他看到了漂亮和智障並存對一個人的傷害,看到了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冷酷。他反觀自己慶幸自己並不是精神上的殘疾,因爲對於他來說廣闊遼遠的精神世界纔是自己真正的樂土。他看到了社會中的弱者(也包括自己)並沒有被時光拋棄,他曾經抱怨上帝,爲什麼將苦難帶到人間,爲什麼不將殘疾徹底消除。但是他看透了——一個沒有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肥力的沙漠。他終於認爲上帝是對的,差別永遠是要有的,人類的全部曲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最終,他接受了苦難,選擇了寫作,用筆書寫自己的內心,用心詮釋生命的真諦。

殘疾使他涅槃,地壇正是他的跳板,恰是如此,他審視世界,審視自我,思索死亡與生命,他用自己的經歷來感悟生命,不只是他的生命還有在地壇古園中來來去去的更多的生命。

在他的文章中我讀到了生命,讀懂了生命,更主要的是他對待生命的那份純真。生命是延續的,正如他在文中所說:“那一天,我將沉默地走下山去,拄着我的柺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涯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他對死亡的詮釋正如朝陽,終有光照大地。

對於我們,生命只有一次,我們需要的正是那份自強不息,那份對待生命的純真,不讓時光白白流逝,不讓自己的青春變爲一個個的遺憾,享受生命中的歡樂也要去享受生命中的苦難,五味雜陳,又不失價值方能使生命綻放出最華麗的光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2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着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着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裏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着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裏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着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覆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後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爲落寂的時間,一羣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臥,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着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不僅是地壇陪伴他,還有一個時刻關心、牽掛着他的母親。史鐵生到過的每一處,他的母親都不知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母親總是悄悄地來找他,又不讓他發覺,每一次找到後又悄悄的離開。等他母親去世後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他的偉大的值得他驕傲的母親在他心中滲透的深徹。啊,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使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母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感天動地。平淡中流露着真情,愛如淡茶,越品味越濃香。母愛是一處港灣,讓我們遠離風浪,享受安寧。母愛是雪中炭,給了我們慰藉;是失敗時的鼓勵,給了我們信心。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春天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以聲音來對應四季?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鹽樹葉子嘩啦啦的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夢哪?春天是樹枝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土地上的一直孤零的菸斗。這句子不但生動明確,細細品味確實真實的描述。自然真是無奇不有,生命是上帝賜給我的最好的禮物。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與史鐵生比起來,我更加感到欣慰。一定要享受自己完美的人生,無盡的奧妙在等待着我。

在這個地壇中有一些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15年前的一對中年夫婦,現在已經成了一對老人,依舊來園中散步;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還有一個老頭,算得上十一哥真正的飲者,他在腰間掛一個扁瓷瓶,裏面裝滿了就酒;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園中人少鳥卻多;有一箇中年女工程師,每天工作都要穿過院子;;還有一個是史鐵生的朋友——一個長袍家,這位長跑家來園中,史鐵生爲他計時,經過他長期不懈的努力終於的到了第一名,並破了記錄;最後還有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是個兒。

誰有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那?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爲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爲此享有崇高和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地迷茫了。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爲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3

每個人,都不應只會享受親情,沐浴在其中,而不知感恩。——題記

在老師的指引下,我捧起了《史鐵生作品精選集》,這一捧,便是一段淪陷。

那一章章的段落,一節節的文字,讓我不惜廢寢忘食,如飢似渴。《我與地壇》中的每個字句,都像一顆顆銳利的小石子,直擊心門。就像是用了最平淡的語氣,敘述了一個最痛心的故事。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纔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緩緩讀下,用盡自己最真摯的情感。這樣,我彷彿就能看到,夕陽下,史鐵生靠在椅背上,是夜了,他迷惘地睜開眼望了望四周,孤寂、淒涼就這麼瞬間蔓延全身。淚水早已充斥整個眼眶,卻又慌忙抽出手抹掉,被同學看到,免不了一頓笑話。可一個人,究竟是受到了多大的打擊與痛苦,才能如此平淡?嗯,大概,是已經痛到已經麻木了吧。

放下書,走到欄杆旁,遠處的太陽即將要消失,可它還在用自己最後一點的光芒普照大地。和清晨不同,此時的陽光色調更暖,宛如一個個治癒的小精靈彙集在一起,驅走了心中的無限悲哀,只剩萬千感慨。

人的這一生啊,由父母撫養成人,其中發生的太多事,都已逐漸淡忘,可又從生活中那些小事,或是從中的一絲細節,都能體會到深沉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的感想,無時無刻都能提醒着自己,或是看了這篇文章的你們:懂得感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4

我喜愛史鐵生與他的重病無關的文章,主要是回憶生病之前,以及夢想與未來。從他寫的《我的夢想》裏,可以看見他心平靜氣地談論自己“也許是因爲人缺了什麼就更喜歡什麼吧”,已然平靜對待自己的現狀,卻滿心希望自己擁有劉易斯般的體魄,當然是下輩子,然而又發現健美的體魄並不能帶來最大的幸福,於是又祈求給下輩子的自己以一個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這一篇只是一個引子,它是對幸福人生的設計的一交小小的嘗試,而下一篇《好運設計》則完全整整地設計了一個人的一生。

一個完美的人生,聽上去很容易,只消天資極高,事業成功就行了。然而,那樣會勢必導致一個人心靈的阻塞,心靈的阻塞使人趨於平庸,平庸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於是需要有痛苦,苦盡纔有甘來,那麼甘來之後呢?一定會再陷入平庸。於是一個完美的人生需要無盡的痛苦、失敗、挫折。於是史鐵生自以爲是好運的、不無諷刺,但又很矛盾。作者已認爲這個矛

盾是無支調和了,便轉而思考人生的組成實質上是過程,不論痛苦還是幸福,殘缺還是完滿,生存還是死亡,過程,是人生中永遠的美好與精彩,於是好運無須設計,人人都能讓過程精彩。平時,人人都是設計的接受者,會有抱怨設計的不公,此刻,作爲設計者,反而不知從何下手,看得出來,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至於他的回憶,回憶童年與青年進的自己,同伴,壯年或暮年的親人、熟人,乃至僅有一面之交的人,在我讀來,是充滿了宿命感的。教堂的鐘聲竟讓作者喚起一種故鄉的心情,夜幕籠罩下的寺廟的景象給作者以深深的觸動,甚至恐懼。“這個孩子生而怯懦,索性頑愚,想必正是他要來這人間的緣由”,這是作者在評價小時的自己,像是一個先知在看初生的嬰兒時下的斷語,又像是高僧在看一位老人入土時下的結語,彷彿這聲音不應來自人間,而是充滿了神靈的地方,總之,充滿了宿命的意味。還是這句話,細細體會,竟感受不出絲毫的主觀感情,說這句話的人,想必此時是面無表情的,因此很難想象這句話竟出自作者本人之口。

他的回憶,又是不可避免地傷感的,我相信人人在年老時的回憶都是傷感的。人生的舞臺上演着一幕幕名爲《我的一生》的劇,每個劇本,“我”都是無可爭議的主角,當即將謝幕時,主角和觀衆們難免會想起那一個個配角,他們一面翻看配角的劇本,一面嘆息。這大概就是回憶。

作者總結自己的一生,是扶輪問路。總結一生!太多的總結,太多的遺憾,太多的沉重的回憶,作者歷數前生,卻又告訴我:你與我一同笑看。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5

作者以地壇作爲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

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

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

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爲穩重、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