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精選25篇)

學問君 人氣:1.3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顧茅廬》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精選25篇)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

“成功的祕訣在於永不改變既定的目標”我一直堅信着這句話,只因我相信:堅持,是成功的翅膀!

這篇文章選自《三國演義》。主要是進了劉備兄弟三人請諸葛亮出山打理天下的事。劉備兄弟三次到諸葛亮住處,可是前兩次諸葛亮都叫自己的家人說自己外出了。到了第三次,因爲諸葛亮在大堂睡覺了,劉備兄弟便在堂下等候,他的三弟張飛等不耐煩了,想衝進去,也劉備攔住了。諸葛亮醒了後,被劉備這種求人做事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同意出山爲劉備打天下,成就了劉備的大業。

劉備求人做事誠心誠意,不怕山高路遠,多次前去拜訪,最終一償所願。這點是讓我最敬佩的。

有時我也會遇到這種事情。比如說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送貨,早上那一次人家還沒有醒來。到了中午我們再去一次,誰知看門的人卻生病上醫院了。到了第三次手推銷,門是開了,可是收貨的人去買飯了,過了一會兒,我等不耐煩了,玩東西去了,可是爸爸還在那裏耐心地等待着。看到爸爸的誠心誠意,我腦海裏閃現出劉備三顧茅廬的場面,我馬上放棄了玩樂,重新回到客戶大門外繼續等着等着……最後,收貨的人終於把貨收了。

到了現在,《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依然記憶猶新,劉備那種誠心誠意而不怕煩的精神,永遠在我的心裏。

有一種信念不畏艱難,有一種執着從不恐慌。男兒心如劍,只爲天下舞,一路高歌,颯舞天際。於是乎,今天展翅欲飛的雛鷹必將成爲明日叱吒風雲的飛鵬。劍再揮兮,不爲青春留下遺憾的痕跡。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2

三顧茅廬原爲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三顧茅廬的主要內容是漢末時期劉備三次城訪諸葛亮出山輔佐其大業的故事。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纔相見。

劉備在一個特殊的,也是重要的歷史時刻,得知了有諸葛亮這樣的高人,便去拜訪;但諸葛亮一是清高,再也是爲考驗一下對方,自己的將來的老闆--劉備,是不是一個值的他永遠效勞的人;所以,劉備來了兩次都沒有見到他,(有人說是巧合,便很可能是諸葛亮故意爲之,他們都是聰明人嘛)在第三次到時,諸葛亮在睡覺,劉備就在門外等了三個小時,很是誠心。二人見面後,諸葛亮也施也大禮,畢竟劉備已經摺騰了三次了。二人見面後,一拍即合,相見恨晚。討論了當時的時局與志向計劃。後來諸葛亮就跟本劉備出山,做他的軍師。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爲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着。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3

上星期,我們學習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劉備兩次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想請他出山,但是諸葛亮就是不見他。後來劉備沒有灰心,他沒有放棄,透過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訪,終於見到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爲以後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透過學習,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是一個有志氣、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任務多麼艱鉅,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一定會成功。

另外,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感覺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說明劉備胸懷大志,尊重人才,善於團結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充分發揮大家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使整個集體充滿戰鬥力。聯繫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

讀了《三顧茅廬》,在讚歎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爲諸葛亮擔心。公元207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蔗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冒着嚴寒兩次拜訪他,但都被拒之門外。第三次終於見面了,並堅決邀請他出山。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終於第三次來拜訪了。否則,中國的歷史上是否還會記下“諸葛孔明”這個名字。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於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揮,成爲一代風流人物,沒有被埋沒於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假如劉備果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麼樣呢?恐怕只能懷着滿腹的韜略庸庸碌碌的度過一生,懷着生不逢時的概嘆死去。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4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裏面的精彩故事實在太多了,比如有《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煮酒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主要講述了劉備三次登門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的故事。第一次劉備去請諸葛亮,結果小童說先生早出門了,幾天後劉備等人又再次去請,卻只碰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亮剛好外出閒遊了。劉備只好留下書信,又過了幾天,劉備第三次拜訪時,看見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便靜靜地在屋外等候,諸葛亮醒來後,被劉備的真心誠意感動,同意出山爲劉備打天下,助劉備成就大業。其中我最爲欣賞的人是劉備,因爲他禮賢下士,非常自謙,真誠待人。正是因爲劉備在諸葛亮門前苦苦等待,諸葛亮才被劉備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真心打動了。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無論碰到什麼困難,任務多艱鉅,只要我們我們學習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會成功。

透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體會到劉備寬仁忠厚、尊敬人才,所以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對劉備一直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讀了《三顧茅廬》,我明白了人們常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助,只要你真誠對待他人,別人也會真心實意地回報你,因爲真誠是開啓人心的鑰匙。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也要真誠相待,相互尊重,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5

《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羅貫中。裏面的一個個小故事都流傳千古:“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其中,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就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三顧茅廬》講述了:劉備三次去諸葛亮的茅廬前,想讓諸葛亮做自己的軍師。前兩次諸葛亮軍不在家,第三次時,諸葛亮終於被劉備所打動,劉備終於成功地得到了諸葛亮這位足智多謀的軍師。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感慨萬千。劉備不厭其煩的去找諸葛亮,並且不讓童子打擾諸葛亮午休,這是多麼高尚、謙虛、禮賢下士的品質呀!這讓我想到了“程門立雪”這個故事。楊時和劉備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去學習。以後在學習中,我也要有謙虛好學,不驕不躁的品質。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諸葛亮不謀名利,只求益於百姓的人生觀。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從不驕傲自滿。當劉備請他做軍師時,他便說:“待成功之日,自當歸隱。”體現了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精神。他身上這種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學習。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充分的告訴我:做人要有謙虛好學、不慕名利的品質!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6

《三顧茅廬》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裏的一個故事。今天中午,我讀了這個故事,從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顧茅廬》主要講的是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帶着禮物,到南陽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第一次去請,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和一個朋友外出閒遊去了。第三次去請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在門外站着,直到諸葛亮醒來,請他進去,才彼此坐下談話。大概是諸葛亮覺得劉備很有誠意,就接受了劉備的邀請,決定出山輔佐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如果想請別人幫忙,就要像劉備這樣有誠意。假如讓張飛單獨去請諸葛亮,諸葛亮肯定不會答應幫助劉備的。因爲文中的張飛這樣說:“諸葛亮也太不像話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裝睡不起來,等我到後屋放一把火,看他起來不起來!”就憑張飛這句不禮貌的話,諸葛亮定不會幫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張飛這樣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別人借錢,卻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明明是向別人請教不會的題,可能是別人有事或別的原因,沒給你講,你就在背後說別人壞話。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道理:請別人幫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請,不要不禮貌,即使別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別人。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7

暑假中,我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向人們講述了發生在東漢末年,以劉備、曹操、孫權爲代表的羣雄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歷史故事。《三顧茅廬》中,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

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飛、關羽二人的阻攔冒着大雪去的,還是沒見着;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

而且第二次還下着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衝衝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恆心,不能輕易放棄。

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爲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8

星期六,我讀了《三國演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顧茅廬》。

這篇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劉備、張飛和關羽想去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成爲他們的軍師,就到了諸葛亮居住的地方——臥龍岡。三人遇到了幾位農民,正在唱着動聽的歌謠,他們問:“農民,是誰創的詞?”一位農民回答:“是臥龍先生。”劉備聽到後,心裏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諸葛亮門前,劉備輕輕地敲門,出來了一位童子,劉備從童子口中得知,諸葛亮不在家。

過了幾天,有人說諸葛亮回來了,並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來到諸葛亮的家,在門口聽見讀書聲,過了一會兒,一位先生出來了,可他並不是諸葛亮,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過了幾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裏等,過了很久,諸葛亮醒後見到劉備,劉備流下眼淚,請他出山,幫助他完成大業,他被劉備的誠意感動,就成爲了劉備的軍師。

我很敬佩劉備誠心誠意、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9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向我們敘述了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劉備三次騎馬去臥龍岡,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

讀過這篇課文,讓我不由想起了一件發生在我家中的事情——幾年前,媽媽報考了全國執業藥師考試,在考前一個多月的時候,媽媽一下子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勁頭。

在白天的時候,媽媽清晨5點鐘就起牀,在我和爸爸睡得沉沉的時候,她臉上架着一幅眼鏡,坐在電腦前,不斷地忙碌起來,有時她的眼睛盯着電腦,似乎在思考什麼;有時,她低下頭來在筆記本上記錄着什麼;有時,她仰起頭來,嘴裏不時地蠕動,似乎在背誦一些主要的內容……她一直就這樣忙碌着,直到時針和分針停留在7:50的那一刻,她才停下手中的忙碌,去上班……

晚上,眨眼功夫時間到了8:00,我已經上牀睡覺了,可媽媽還坐在電腦前,不停地往腦子裏輸入一批一批的知識,媽媽在學習的時候,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似的……

現在想起來,覺得那時的媽媽和課文中的劉備還真有點相似。劉備可以說是求賢若渴,而對媽媽來說知識彷彿是一個口乾舌燥的人看見了一桶水一樣。

你們也能做到嗎?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0

你們一定聽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吧!這故事主要講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一共請了三次。果然第三次請到了。

我覺得這劉備很有誠意,他甚至跪了下來,可他畢竟是皇叔啊!豈能這樣?

我覺得這個諸葛亮肯定是個人才,他竟然能讓劉備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反覆求請。可見諸葛亮的能耐不小啊!由此也看出了劉備的求賢若渴的人才觀。

在現代社會,人才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加重要,古話說:“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我們要更加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重用,還要爲人才提供一個舒適的發展環境,還要有好的工作,還要讓他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小孩上學無後顧之憂。要把人才真正放在眼裏,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1

最近,閱讀了《三顧茅廬》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很深。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華、學識,就去隆中請諸葛亮輔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請,他又外出閒遊去了,第三次再去,諸葛亮在家,終於相見。諸葛亮看劉備誠心求賢,就答應輔佐他成就大業。

在我眼裏,劉備是很謙虛大度,有毅力和恆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爲此,不辭勞苦,“三顧茅廬”,最終求得了經世之才,爲建立蜀國奠定了基礎。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級之前,我的字寫得非常難看。雖然看起來是整齊的,但寫的是歪的,瘦長瘦長的,而且沒有筆鋒。直到四年級,跟書法老師練了一次,很好看,當時我都很驚訝,心想:這是我寫的字嗎?這時,我才下定決心,要好好練字。開始,是練字打卡,現在我每天練一首古詩,寫的字與以前比起來,感覺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透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認識到: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麼艱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最終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2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的廣爲流傳的一段佳話。是中國禮賢下士的代表範例,表現出劉備劉皇叔的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很瞭解了,故事講的是劉備三次登門誠邀諸葛亮幫助自己成就帝業,三次拜訪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最終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蜀國。這份誠意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覺得遇得明主,所以甘願爲劉備打天下。我們現在對待人才的誠意不也應該跟劉備一樣嗎?就像是近些年來全國各地企業單位招攬人才的決心,有的是高薪,有的是送房,有的還能幫你把愛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連帶一起解決。錢不是萬能的,唯有情才能打動對方,瞭解對方家庭情況,順帶把對方後顧之憂都解決了,這不是現代版“三顧茅廬”表現出來的誠意嗎?真誠是打動對方心房的鑰匙,這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尊重和重視,更多是人文關懷,解除後顧之憂的戰士才能在戰場更加投入。

劉備的成功與他對待人才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蜀國最終被滅,但這其中有很多歷史原因。不管社會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人跟人之間的真誠和尊重都是最重要的。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3

記得剛開始寒假時,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我的感觸很深。

我認真地讀着,我被“三顧茅廬”這個的畫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幫劉備打了勝仗,曹操的謀士設法將徐庶騙走。臨行前,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於是,劉備打點行李,便與關羽和張飛一起來到了隆中臥龍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時纔回來。聽完,劉備覺得惆悵不已。幾天後,劉備又去拜訪時,卻只見到了孔明弟弟諸葛均,劉備無奈,只得怏怏不快離去。轉眼過了新年,劉備打算再次拜訪孔明。此時張飛、關羽勸劉備不要再去浪費時間了,而劉備卻訓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廬,劉備得知孔明雖在,可正在午睡。當孔明醒來,發現三人便急忙召進屋。劉備拜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劉備情急流淚,說:“天下大亂,百姓苦難深重啊!”孔明被劉備的誠懇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邀請。

我覺得張飛性格急躁,風風火火的,因爲他不願再等候,而說:“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爲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我覺得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對,我看這個農村的人,不會是人才,他如果不來,我就用麻繩把他捆來!

關羽有些不識人才,因爲他低估了諸葛亮的智商:“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兩次親自去拜訪,這個禮節太過分了,我覺得諸葛亮名不副實,所以躲起來不敢見你,你爲什麼要這麼尊重他!

我覺得劉備很尊重人,他對童子說:“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童子說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透過“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是一個有志氣、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不管我們多麼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了三分國家,最後取勝的策略,我覺得他是一位多謀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我們一定要向劉備拜訪諸葛亮一樣,堅持不懈的去努力學習,這樣我們一定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4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一個典故——三顧茅廬。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爲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亮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亮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亮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爲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5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小說,使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許許多多的人看過這本著作,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三國演義》是在講述着劉備的故事。講述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到君王的故事,其中《三顧茅廬》是講述劉備不怕困難堅持不懈。

當時任劉備軍師徐庶,因受曹操威脅無奈的離開了劉備,臨走是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做劉備的軍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讀兵法。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劉備告別了徐庶,劉備同關羽,張飛二人,前往隆中請孔明出山輔佐他完成大業。可第一次孔明出山與朋友遊玩去了。過了些日子,有消息說孔明先生已經回到家中,當時風雪交加,劉備不顧關張二人的反對,來到了隆中,可是隻見到了諸葛勻(孔明之弟)。又過了些日子,他們來到隆中,可孔明在午休,劉備在外頭等了一個時辰才見到了孔明,孔明出山相助。他請來諸葛亮,孔明輔佐他擊退了曹軍,開創了“蜀漢”。

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敬佩。他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爲了達到目的他會想盡各種辦法去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6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爲《三顧茅廬》,講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着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顧茅廬也是一個不錯的成語,故是拜訪的意思,茅廬是草屋的意思。原爲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聘諸葛亮的故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這個成語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並且言簡意賅,含蓄雋久,引人深思。

這個故事是一段佳話,用來表示求賢若渴的一種態度和做法。表示對賢才的渴望和誠意。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我用了一首詩來概括:"三次來去諸葛廬,顧得三次得孔明,茅中臥龍之三分,廬內軍師絕對策。”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爲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每當我讀了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敬佩劉備的人品,它爲了請到諸葛亮三四堅持去拜見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路途遙遠,最終把諸葛亮請來了。他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秀品質,多麼值得我們學習!

透過閱讀《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穫:對待朋友以誠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恆,不居高自傲,這樣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7

相信大家對三國演義這本書都不陌生吧!裏面有許許多多的三國猛將和人物,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生動的故事。我今天要來談的便是《三顧茅廬》的故事。

故事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劉備三人去拜訪才華橫溢諸葛亮。於是他們拿好了禮物便去諸葛亮的茅廬拜訪他,可是第一次諸葛亮不在家過了幾天後第二次去還是沒人,劉備有點失落,但還是留下了一封充滿誠意的信。轉眼過了新年,劉備三人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可是諸葛亮他在睡覺,最後經歷了一番周折後,他們終於請到了諸葛亮。

在看完三國演義的這個故事後,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劉備靠着自己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打動了諸葛亮,答應下山,幫助劉備完成統一中原的夙願。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一次又一次地來請諸葛亮出山。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他的堅持不懈使他最終獲得了成功,堅持下去,就可能創造奇蹟。

這讓我想到了一些人,他們憑藉着堅持不懈的精神,徹底地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司馬光警枕勵志、達·芬奇畫一千個蛋、老太太鐵桿磨成針、愛迪生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發明了燈泡、馬雲歷經風雨和磨難最終成功開發出了微信,支付寶等現在人人都要使用的東西……是啊!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名人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也讓我明白,做一件事如果再努力,再堅持一下,說不定便能成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得到收穫!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8

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爲人誠懇,曾三顧茅廬請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第一次拜訪他時,他的童子說他出去了。第二次諸葛亮又不在,只見得他的朋友。第三次去時,鵝毛大雪,張飛不肯願道:“一界村夫,何必哥哥親自去,把他綁來!”劉備責怪張飛太魯莽。去時,諸葛亮正午睡,劉備等在門口,諸葛亮午睡後請他進屋,卻不肯答應去做軍師,劉備哀求道:“天下大亂,四方雲攏,求您幫忙!”諸葛亮被其感動,終於答應了。

這個故事讓我不得不敬佩劉備,他爲人多麼的誠懇,十分謙遜有禮,而且前兩次去拜見諸葛亮卻沒見到人,並不灰心,在鵝毛大雪中還去邀請他,誰能做到?張飛的不禮貌更能襯托出劉備的謙遜有禮,雖是皇帝,卻沒半點架子。即使諸葛亮在午睡,劉備也不打擾他,而在大雪中等候,可見十分有誠意,這樣的人,諸葛亮怎麼不被感動呢,想必他必能成大業,諸葛亮待他當然也要十分禮貌,而且答應了他的要求。劉備的謙遜有禮、待人誠懇,不怕困難的品質令人敬佩,我要向他學習!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跟劉備一樣。我看見有人去借橡皮時,奪過橡皮就走人,一點也不在乎別人的意願,十分不禮貌,這樣的人當然不討人喜歡,誰還會借他橡皮呢!他還擺架子,別人不借他就放棄,並等着那人,喊道:“切,一破橡皮,誰稀罕!”這位同學跟劉備簡直是天壤之別,得到的結果當然也不一樣!

劉備因有禮才請到諸葛亮,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向他學習!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19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老師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老師,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爲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老師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老師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老師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老師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爲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20

暑假我讀了《中國上下五千年》,裏面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歷史事件,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還有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其中《三顧茅廬》這一篇讓深受啓發,印象深刻。

《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爲了邀請諸葛亮,三次來到諸葛亮住處。第一次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第二次,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諸葛亮又不在,劉備只好失望地走了。第三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着。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諸葛亮懇切地表明瞭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決心和意願。用真誠打動了諸葛亮,後來在諸葛亮的協助下稱帝了。

透過閱讀《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劉備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失敗不可怕,只要我們有必勝的信念,持之以恆的努力,就會擊敗所有的艱難險阻。我們還還應該尊重我們身邊老師、同學,家長、朋友,像劉備尊重諸葛亮一樣,向優秀的人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虛心像別人請教認定目標,一步一步地朝着夢想努力,長大後才能成爲對國家有用的人。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21

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劉備得到諸葛亮後如魚得水,橫馳與三國之中,並建立了蜀國,這一切都歸功於軍師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劉備是堅持不懈三次方把諸葛亮請下山的。

劉備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很有才能,如果有他幫忙就能輔助自己成就一番事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次去因諸葛亮不在家,沒見到諸葛亮,第二又冒着大雪再去請他,可又因諸葛亮外出希望再次落空,但劉備沒有氣餒,最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出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

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找不到諸葛亮,而放棄,可能成不了什麼大事業,建立不起蜀國。它告訴我們做什麼事要有恆心,有耐心,才能成功。另外,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都是親自去的,最終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劉備賞識他自己的才能,輔助劉備打天下。

如果換做是我,我一定不會去拜訪三次,諸葛亮一個山野村夫,我去拜訪他已經算是瞧得起他了,既然他不在,就不請他做軍師,再說,一個從小住在山裏的先生,文化能高麼,去也是白去。然而劉備,他仍不顧他人的勸阻,執意要去,正所謂“金誠所致,金石爲開”,劉備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並且誠心誠意地請諸葛亮來做軍師,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所打動,答應下山,幫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心願。其實,劉備得諸葛亮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堅持不懈。

在劉備被曹操打的抱頭鼠竄之際,諸葛亮的“隆中對”爲劉備三分天下指明瞭方向,聯吳抗曹、火燒赤壁,諸葛亮幫助劉備奪取了大半個荊州和整個天府之國,輔佐劉備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在《出師表》中,劉備去世之前,把諸葛亮叫來,讓他輔佐阿斗,打下江山,諾阿斗無能復國,就剷除他,由諸葛亮來複國,諸葛亮自然不願,在《出師表》裏對阿斗說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諸葛亮誓死效忠與劉備,對“敗家”的阿斗細心教誨,願他能繼承先帝之願,復漢。

每當我讀了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敬佩劉備的人品。他爲了請到諸葛亮,三次堅持去拜見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路途遙遠,最終把諸葛亮請來了。他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秀品質,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22

朝陽可愛,鳥語動聽,我興沖沖地拉開窗簾,陽光就跳進了我的我的房間,爬到我的書架上,我信手拿起那本兒童版的《三國演義》,如飢似渴地看起來一個故事——《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主要講了劉備三次到臥龍岡拜訪諸葛亮,想請諸葛亮幫助他恢復漢室江山,雖然他前兩次拜訪都失敗了,但他並沒放棄,依然有耐心、有恆心去拜訪第三次,最終感動了諸葛亮,願意跟隨他,助他一臂之力,完成恢復漢室江山的心願。

我被劉備的堅持打動了。他在《三顧茅廬》中,第一次沒見到諸葛亮,他沒有放棄;第二次繼續去拜見,依然不遇而歸,關羽和張飛都希望他不去了,但他沒有放棄;第三次,他依然去拜訪諸葛亮,正在下雪,諸葛亮在午睡,他堅持在門外等待他,直到諸葛亮接見他,最終答應助他一臂之力。如果劉備不是特別能堅持,諸葛亮也不會跟着他,沒有諸葛亮的輔佐,劉備不可能成爲三分天下之一的領導者。

看到劉備的堅持,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的一件事。我七歲時,有一次,我和李明比賽誰掏的雞蛋多。第一天,去雞窩邊時,我高興得不得了,回來時卻失落了,因爲我空手而歸;第二天,我依然耐着性子去了雞窩邊,東瞧瞧,西看看,雞窩裏空空如也,守了一整天,雞也沒下一個蛋,我像只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回家了。我再已受不了了,心想:明天肯定也是一樣的結果,乾脆不去了,於是第三天,我就待在家裏,玩會兒玩具,看會兒電視……誰知道,下午時分,李明拿了三個雞蛋來了我家,我驚奇地問:“哪裏來的?”“當然是雞窩裏掏的呀!”李明一副勝利者的模樣。當時的我別提多後悔了!要是我再堅持去一天,誰贏還不知道呢!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果然不假,《三顧茅廬》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不然就不會成功。這便是我從書中尋找到的黃金屋。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23

《三顧茅廬》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第十四回。這一回講的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封他爲軍師。次日,劉備請孔明調度軍事,於是孔明命關羽、張飛、關平和劉封四人領軍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後來果然如孔明所料,曹軍與夏侯惇大敗而逃,於是劉備等人更敬佩孔明瞭。

這個故事讓我充分體會到了孔明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首先他思維縝密,劉備想打敗曹軍,於是孔明就給他出主意,在曹軍必經之路設下埋伏,曹軍等人一道便可放火,這個計謀無疑是絕妙的,而且放火的地點選在密密的蘆葦蕩裏。這說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麼地方纔能困住曹軍。

其次他考慮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個地方都安排了軍隊和埋伏,孔明這樣做是爲了讓曹軍被消滅得更多、更徹底,也是爲了不讓曹軍有任何翻身的機會,更好的確認了曹軍無法反撲的事實。

最後,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幹哪些事,知道誰擅長幹什麼,誰不擅長什麼。這說明孔明先生會分配人,所以這回劉備才能圓滿取勝。這背後出謀劃策的人卻是孔明先生,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學習。比如在小組活動中我們要把所有事情細節都要考慮到:a做PPT,b彙報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選擇相應的人做對應的事,這樣才能讓觀衆眼前一亮。

以後我還得多看《三國演義》,因爲這樣不僅能瞭解歷史,還能學到更多智慧,這讓我的人生也變得更加充實。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24

讀了《三顧茅廬》,在讚歎劉備思賢若渴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爲諸葛亮擔心。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第三次來拜訪了,如果,劉備不來,那諸葛亮這個人才不就埋沒了嗎?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於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揮,成爲一代名人,沒有被埋沒在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假如劉備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麼辦?恐怕只能過平凡的一生。如此看來,這種等待是多麼渺茫,有時多麼危險啊!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對的。

今天是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習慣不說,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又不敢脫穎而出,結果都是使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些人才。記得我們五年級學過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薦》,如果毛遂不自薦,那他的才能幾時才能被大家認同呢?我們不能等待。

當時,昏窘當道,諸葛亮在等聖賢之窘,這種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則不同了,今天我們生長在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在一個用人之秋,爲什麼還要等待呢?讓我們主動出擊,去展現自己的才能,讓我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吧!

《三顧茅廬》讀書筆記 篇25

我很喜歡讀書,每到暑假、寒假,我都沉迷在書海中。今年的暑假,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受到很大啓發。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劉備爲了統一天下,想請諸葛亮出山,當他的軍師。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重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的轉回去了。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羽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劉備回去的這段時間裏,茶飯不思,準備又一次拜見諸葛亮。關羽可不悅了,說:“諸葛亮也許是圖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再去了。”張飛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兩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討論當前的局勢,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並得到了諸葛亮的幫助,在以後的軍事行動中百戰百勝,建立了蜀國。

劉備爲什麼會成功呢?當然是因爲他的堅持。如果當初他和關羽、張飛一樣放棄的話,他就會少了一位得力的助手。也不會知道“三分天下西后合”這樣的道理,這樣便不會成功了。

在生活中,堅持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我們沒有做好的許多事情中,想想看,許多事都只差那最後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