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對聯>

春聯的來歷

學問君 人氣:2.97W

春聯的來歷1

春聯的來歷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着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春聯的來歷2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爲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着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 鬱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着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爲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裏,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 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佈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儲存最廣的習俗當是帖春聯和貼門神。

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願望,諸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類。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

貼春聯的習俗究竟起於何時,至今無準確的材料可資查證。不過,大約可能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可以在史籍中證實的。此外,根據《王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茶、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茶、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許多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何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所以,中國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前,有無門神目前尚不得確知,如果有,大概就該是神茶、鬱壘。這兩位神人貌相十到怪異兇狠一一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雖然相貌猙獰,但是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不僅是他們的責任,而且是他們的天性。許多人都知道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形相。

唐朝以後,除了神荼、鬱壘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

春節,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是農曆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徵吉祥、表達人們嚮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說,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係。

什麼是桃符呢?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或者還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鬱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自孟昶題桃符以後,文人學士便羣起效仿,把題春聯視爲雅事,於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

但是,到時了宋代,春聯還是稱之爲桃符的。聯語卻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後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後,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之爲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的種類約分爲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卻又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爲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TAGS:春聯 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