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對聯>

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學問君 人氣:1.43W

羊年春節將至,年味越來越濃,人們在採購年貨的同時也都要張貼春聯。千家萬戶喜氣洋洋,張燈結綵,處處洋溢着一股濃濃的年味,貼對聯更是人們辭舊迎新時的必有之物。

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可以說,春節貼對聯已經是我國流傳至今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慶習俗。

那麼,春節貼對聯的傳統節慶習俗又是如何流傳開來的呢?

當然,對聯也並不一定只在春節期間才使用。在鄉下,甚至婚喪嫁娶也要在門旁貼副對聯,以渲染氣氛。假如有人要問:對聯產生於何時?它又是怎樣產生的'?或許很多人都會瞠目結舌,不甚了了。雖然對聯是中國的特產,而且有着悠久的歷史,甚至流傳下來的許多對聯作品至今還是膾炙人口,爲後人津津樂道,但是,有關研究對聯的作品卻寥寥無幾,更何況關於對聯的產生、形成也並非衆口一辭。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風俗習慣,即掛“桃符”。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往往都要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位神仙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自家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東漢學者應劭在其著作《風俗通義》中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鬱,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榾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入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桃符最初書寫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後來逐漸演變爲書寫吉祥祝語,進而發展成爲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盛行春節掛桃符的風俗。也有人認爲,對聯的起源應在距今20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儲存此時資料的《山海經》也有此類記載。

北宋學者張唐英在《蜀檮杌》中記載:“蜀未歸宋之前,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宋史 五行志》和《宋史 蜀世家》也是這樣記載的。因此,人們普遍認爲五代時期的後蜀君主孟昶所題寫的這副楹聯當是中國第一副春聯。但我認爲這個說法未免太絕對了。史料記載,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節前夕曾先後寫過幾副對聯貼在自家門上,但都因他的字型妍美雅麗、內容新穎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將至,門上仍空無一字。無奈之餘的王羲之又精心構思了副對聯,但攔腰裁斷,先分別貼出上半截,聯雲:“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副不吉利的對聯自然沒有人去揭。大年初一的黎明,王羲之又將裁下的下半截分別接上,這樣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的妙聯。由此看來,春聯早在五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去造訪朋友王文甫,應王之邀,就曾題贈對方一副“門大要容千騎人,堂深不覺百男歡”的獨特對聯。但當時的對聯還稱桃符。

宋代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曾寫有著名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桃符改成春聯則已是明代時候的事了。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時期,在除夕之夜,下令滿朝文武公卿士庶之家都要張貼春聯,過年時還曾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爲樂趣,並乘興親筆題聯一副題贈高官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另題一副書贈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就開始在城市和農村普遍盛行起來。

看來,對聯究竟起源於何時,目前仍然是中國民俗史上的一個歷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