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對聯>

桐城民間對聯的故事

學問君 人氣:2.45W

你知道桐城民間對聯的故事?以下,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桐城民間對聯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桐城民間對聯的故事

楹 聯

對聯相傳始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之題詞:“新年稍餘慶,嘉節號長春”。至宋時遂推廣用在楹聯柱上,後又普遍作爲裝飾及交際慶弔之用,如對故世者哀悼的聯句叫輓聯。

古往今來,名聯極多。這裏記述幾副對聯及其產生緣由的故事,其中多數同我的故鄉桐城有關。必須說明的是,我這裏講的是故事。故事有些是人們編的。因爲故事不是歷史,故無須對故事作什麼考證。

桐城在近代史上有“文化之鄉”之稱。這裏出了不少文人學士,有的官至極品,最出名的是張英、張廷玉父子,不僅是清正廉潔,政績斐然的朝廷重臣,且都是大學問家。

張廷玉告老還鄉,蓋了房子。乾隆得知相府建成後,親筆寫了斗大字的大門聯,上聯“國朝謀略無雙士”;下聯“帝許江南第一家”。乾隆的字寫得也極好。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幅名聯遺蹟現已蕩然無存。

“桐城派”是雄踞文壇200餘年的一大文學流派,創始人方苞(號望溪)。相傳方苞在京城對一些文友吹牛皮:“我們桐城連揀狗屎的也會對對子”。有一位文友不信,在一次因公務來皖時特地到了桐城。一天清早,在縣城一巷內碰到一位進城挑大糞的老農,便上前拱手相問:“您老會對對子麼?”老農說“對子?什麼對子?”這位京城來的文人說“對對子就是我出上聯,你對下聯。”老農說“你出吧。”“你們安慶府有座振風古塔,就以此對聯如何?”接着口述上聯:“寶塔聳聳,七層四面八方。”這位老農對不上來,便搖搖手,挑着糞桶走了。

振風塔

文人回京後,對方苞說:“先生您吹牛,我考了一位農夫,他一個字也對不出來。”方苞說:“ 絕對不會!”文人說:“農夫未語,搖搖手就走了。”方苞以譏諷的口氣說:“足下太沒有學問了,那位農夫對出來了,且對的好極了。”對方訝然,便問方苞何以如是說。方苞道:“那位農夫用手勢對了:玉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經方苞這麼一說,對方折服了:“哎呀呀,相比這之下,我的上聯太俗,下聯高雅多了,確乎哉,天下文章在桐城!”

曾國藩,這位自稱是桐城派的弟子,撇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說,其學問確是很精深的,且對有些事的處理尚有人情味。他的乳母病故,他深爲悲痛,含淚寫了一副輓聯:“一飯尚酬恩,況褓抱提攜,只少十月懷胎;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此輓聯感情深沉誠摯,對仗工整。

輓聯寫起來,比一般對聯要難,因爲要求輓聯的作者(或獻者)寫出與作古者的關係和由此而迸發出的獨特感情,這樣方能動人。

吉鴻昌因“抗日罪”在天津殉難於反動派屠刀之下,在追悼會上,一位青年手捧一輓聯來到位會場,交給主祭人,主祭人立即展開讀後,驚住了。這是一幅長聯,上聯:“萬里龍城,擋不住猖狂海寇,古北、喜峯、冷口,烽火連天,鐵馬金戈,同澤同袍爭赴難;”下聯:“五千貂錦,問誰非慷慨兒郎,晴雲、煙樹、吳江,鄉關何處,銀臺白塔,秋風秋雨慰忠魂。”這幅輓聯,不僅充分地顯露了作者精深的文學才華,而且深刻地表達了作者高昂的愛國熱情。

吉鴻昌故居

輓聯的`作者是桐城中學學生,當時只有16歲,他就是後來成爲我國文壇著名學者、楚辭研究大家馬茂元。

有些人自己不會作輓聯,便請人代作,代作者必須投入獻聯者對故世者特有的感情。方孝旭(系桐城著名漢學學者、書法家方守敦之子、新月派著名詩人方瑋德之父)1953年謝世,方言、舒蕪等孝旭先生之子侄從北京、杭州等地歸裏奔喪。

當時郵政局郵遞員戴家甫經常給方家送信,他想送幅輓聯,以表達對方老先生之敬意,但自己不會寫,於是請城裏當時漢學功底深的方林辰老先生代寫。老戴向方老講了自己的心情,方老先生沉思片刻,立即提筆寫了這樣一幅特殊的輓聯:“壽到古稀年,有兒女萬千裏奔喪,應拂髯樂遊天上;我爲綠衣使,感先生常殷勤教導,今而後怕過門前。”這幅輓聯被方言、方徨、舒蕪等文化人及桐城諸學家稱爲一絕。方令莞(孝旭先生之妹,知名文學家)說,這“今而後怕過門前”一句,其情似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方林辰老先生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好聯,除了他古文功底深厚之外,主要是被這位郵遞員一片真情所感動。

在桐城,良弼大橋建成後,附近農民夏夜常到橋上乘涼。一天,安慶巡撫衙門一官員坐轎從橋上經過,一位農民擋住轎子,出一上聯請這位官員對下聯,以良弼二字及其同音字作了上聯,要求對方也必須以地名用同音字來對。農民出的上聯是:“良弼橋,橋上乘涼,涼到夜半,涼畢。”這位官員下轎,來回踱步思忖,卻對不出來,難爲情而去。行至桐北官道呂亭驛,天下雨,只好住下,天亮時雨停了,此時這位官員忽然來了靈感,對出了下聯:“呂亭驛。驛中下雨,雨至天明,雨停。”

良弼橋

桐城民間,往往有用對聯進行“論戰”,有些“論戰”性對聯十分有趣。相傳東鄉有一塾師,年過半百,館內有十多蒙童,其中有一個姓史,年方十歲,家庭是當地名門望族。一天,這位塾師看見館前有一圍着綾羅腰帶的人走過,便給這個小學童出了對子的上聯,並要求下聯必須有絲綢之類的詞字,先生出的上聯是:“六尺綾羅,三尺圍腰三尺墜。”小學童對不下來,老先生說“你回家想想,明日交卷。”

學生回家後,對姐姐說了。姐姐認爲,這位老先生要求太嚴了,便調皮地戲弄一下老先生,爲弟弟作了下聯:“一牀錦被,半牀蓋姐半牀空。”次日,小學生交給先生,先生問:“這是不是你自己所作?”學生如實相告。這位老先生一時心念有些邪了,但知道對這位大家閨秀不能輕舉妄動,便又出一上聯:“樹大根深,叫樵夫怎能下手。”小學生拿回家交給姐姐,她好氣又好笑,對出下聯:“河寬浪涌,勸漁翁及早回頭。”老夫子看了後,心想,事端是你這位千金挑起的,心裏不服,又出一上聯與之辯論:“竹本無心,柰旁邊叢生枝節”;小姐一看,理直氣壯地回敬:“藕雖有孔,而其中不染污泥。”

先生一看,深深欽佩這位小姐才華,想登門求教,小學生向姐姐告之老師的要求後,姐姐說:“可請老先生在後花園牆外的坡地上看看花園。”老先生應約來到坡地上朝花園裏一看,小學生同姐姐手拉手地在花園中觀花。老先生看到,這位才華橫溢的千金原是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子。因前兩次對對子受了冤枉氣,便又不正經地搖頭晃腦地哼了起來:“園中雞冠花未發。”小姐一聽,,立即回敬:“牆頭狗尾草先生。”

對聯可以用來論戰,也可以用於罵人,相傳戴名世(號南山)就用對聯罵過皇帝。有一年春日,御花園中珍貴的墨牡丹開了,皇帝請他去觀賞。他看後,皇帝請他做一對聯,戴名世奮筆疾書:“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後戴名世因“文字獄”被處以腰斬酷刑。臨刑前,朝廷派一翰林監斬,並由一位有文才的同監“犯”木匠陪斬。押至刑場,監斬翰林叫木匠出上聯要戴名世對,木匠說:“木匠打枷枷木匠”;戴名世又用下聯罵了監斬官:“翰林監斬斬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