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學校問題調研報告

學問君 人氣:7.19K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校問題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校問題調研報告

學校問題調研報告1

安全工作是開展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對於學校而言,爲師生創造一個平安和諧的校園環境,保障人員及財產的安全和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是做好安全防範工作的意義所在。近日來,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對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與日增強,做了大量的工作並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爲進一步加強學習,加深瞭解,透過對學校的安全工作檢查、走訪瞭解、相互交流等形式,對安順十中的安全防範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安全工作的現狀

1、安全工作制度基本完善。

學校對安全工作都非常重視,將安全工作提到學校的議事日程。成立了安全領導小組,學校一把手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並配備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以及學校內部人員都層層簽訂了安全工作責任書,明確職責,爲學校的安全防範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所有學校都制訂了安全工作的有關規章制度和應急預案,重點做好行政值班、教師值日工作,加強一日常規的落實和檢查,做到防患於未然。

2、安全教育得到加強。

學校在宣傳教育方面做得很好,都能根據要求和本校實際對師生進行定期的安全教育,提高了師生的安全意識。並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牆報、校園廣播、班隊會課、講座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使學生了解預防疾病、道路交通安全、防火、防觸電、防溺水等有關知識。透過組織學習,學生的安全意識得到增強,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3、安全防範措施得到落實。

學校領導安全防範意識得到加強,學校內部防範體系較爲健全,重點部位(如校園門衛、電化教室、微機房)安全防範責任落實,措施紮實,做到教育現代化設施的配置與防範設施同步設計、同步安裝、同步使用。

4、積極開展“安全文明校園”創建活動。

實施“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崇尚科學,拒絕邪教”、“遠離網吧”簽名和宣誓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平安建設宣傳教育活動,今年在教育局的領導下,開展了“地震自救”現場演練活動,切實增強了青少年應對緊急情況的處理能力,有效促進了廣大師生投身“安全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較好發揮了廣大師生的主體作用。

5、加大排查力度,及時消除隱患。

各單位按照教育局的統一要求,對校舍安全、飲食安全、交通安全、防汛安全等進行了拉網式的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保證了師生的安全。

二、安全防範工作的思路和建議

適應當前安全形勢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根據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堅持以創建“安全文明校園”,爲教育教學保駕護航爲指導思想,以“教育無小事,安全第一,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爲原則,人防、物防、技防同步發展,加大學校安全防範工作的力度和深度,逐步形成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的安全防範體系。

1、領導重視,組織落實。

對安全防範工作要高度重視,牢固樹立“教育無小事”、“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的思想,將安全穩定工作作爲頭等大事抓緊抓好,將此項工作納入學校重要的議事日程,繼續實行“學校安全工作目標管理”,將學校的安全防範工作作爲年終考覈學校的標準之一,在安全工作上實行一票否決制。

2、加大校園環境整治力度,確保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在近幾年校園環境整治成果的基礎上,繼續與有關部門合作進行校園環境整治工作,積極協助公安部門做好治安工作。

3、預防爲主,教育先行。

我們深刻認識到,對安全事故的預防關鍵是教育。爲此,要定期對師生進行交通安全、防汛安全、防火安全、人身安全、飲食衛生等方面的教育,同時也要透過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這方面的宣傳教育。

4、加大檢查力度,積極消除隱患。

檢查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今後的工作當中要嚴格堅持安全檢查制度,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和排查,對於查出的安全隱患進行及時的整改,有效地預防各種安全事故的發生;對於學校自身解決不了的問題,要時打報告給上級主管部門和相關單位協調解決。

5、加大人防力度,積極推廣技防。

要不斷加大人防力度,加強教師值班和領導帶班;在做好人防的基礎上,要積極推廣技術防範,增強安全防範的科技含量,並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能力。

6、提高防火意識,加大防火工作力度。

要本着“預防爲主,防消結合”的原則,認真履行職責,抓防範、抓責任、抓落實,把防火工作落實到崗位和個人,及時開展防火安全大檢查,按照“安全第一”的原則排除各種隱患,特別是冬春兩季,排除僥倖心理和麻痹思想,加強對教職員工和學生的防火安全教育,進一步提高防火意識。

7、加強德育工作,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

根據《中小學德育大綱》,建立和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體系,健全領導機構,加強德育隊伍建設,並引入科學理論,紮實開展德育工作,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德育工作實踐。另外,要加強德育基地建設,堅持開展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定期開展法制教育,增強青少年學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減少和杜絕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現象。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交通安全隱患亟需消除。學校臨近馬路,在學生上學放學較集中的時間段,車來人往秩序混亂,有待於進一步協調交通管理,防患未然。

2、安全用電需進一步規範。隨着電腦、班班通等各種現代化教育設施設備的使用,學校用電量猛增,原有線路老化問題日益突出。對此,學校要高度重視,對用電線路進行檢查,更換老化的線路,確保學校用電安全。

3、學生上網問題仍未得到有效制止。絕大部分學校學生上網問題嚴重,上網低齡化、沉迷化,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現已成爲學校安全工作的難題。

4、各種突發性事件應急預案不健全,沒有預警機制,沒有應急措施,職責不明確,

安全防範工作是事關學生人身安全和學校財產安全的大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要切實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把學校安全防範工作落到實處。

學校問題調研報告2

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改革開放以來,銅梁人艱苦努力,奮發爭先,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但隨着教育向更新更高層次的推進,發展趨緩,後勁不足狀況逐漸呈現,需要客觀思考、積極探索、力尋突破、創新發展。由此,縣政協針對我縣學校佈局現狀與教育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一、佈局現狀

隨着出生人口下降,生源結構逐步呈倒金字塔走向,以及社會對優質教育需求增大的趨勢,我縣從1997年來對學校佈局進行了較大輻度調整。先後撤、並普高三個校點、初中30個校點(其中鄉鎮初中23所)、村小170所,並於2001年實現高中全部集中縣城。

目前,全縣有建制學校109所。包括普高3所、職高1所、初中25所、中心小學69所(下轄村小167所)、特校1所、幼兒園2所和主辦中等職業教育,兼辦少量普高、初中、小學班的純民校8所。非建制公、民辦幼兒園、學前班點314個。學生總人數131396,其中縣外生4623。具體爲普高11886人、中職(含大專班)3986人、初中32972人、小學67509、幼兒園和學前班14991人、特校52人。

從分佈看,普高、中職集中縣城。初中縣城4所、學生8800人,中職初中班377人,佔28%;鄉鎮21所、23795人,佔72%。小學縣城3所、6933人,國茂、燎原612人,佔11%;鄉鎮中心小學66所、44796人,佔66%,村小167所、15168人,佔23%。

透過調整,收縮規模,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佈局分散、弱校過多的狀況,促進了教育資源整合、質量提高和優勢打造。

二、問題分析

不適應生源結構變化趨勢。隨着出生人口下降,我縣小學適齡兒童逐年遞減。據不完全統計,7歲兒童2004-2009年,分別爲9131、6746、5863、5377、4992、4314人,預計2010年後大致穩定在4000人左右。6年後小學生總數30000、9年後初中生15000人左右,比現在下降50%以上。

現有鄉鎮學校分佈散、數量多、生源少、容納率低。村小尤爲突出,校孝班少、學生不足的爲數不少。每校1-3個班的分別爲19、42、36所,佔總量的11.6%、25.7%、21.6%,班平不足25人(國家規定25-30人)的67班,佔13%。安居波侖、金星、葫蘆村小各2個班,學生僅19、22、31人,最少的班9人。同時初中學生總數不足1000人的11所、500人的4所,雙山中學僅159人。這類學校雖然解決了學生就近入學,但因規模太小,基礎太弱,不僅投入成本高,而且師資、設施、管理等內部結構難以優化,只能低水平維持。如不調整,隨着學生減少,這種資源浪費大、辦學水平低的態勢還會加劇。

發展不平衡,總體水平較低。目前,多數學生在鄉鎮就學,由於財力所宥,佈局分散,有限資源利用不充分,鄉鎮不少學校辦學條件差,基礎設施、師資力量、教育環境,特別是文化大環境無法與城區學校、視窗學校相比,一些薄弱學校甚至可以說相差天壤。不少村小教師難配套,都是包班教學,”全能”包打包唱,加之教學設備設施差,無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城鄉發展不平衡,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總體不高是我們的現實。

基礎教育優勢潛在下滑。恢復高考以來,我縣基礎教育領先全市,創建了驕人的業績。我們提出建設教育大縣目標,主要是基於基礎教育優勢。但隨着國家教育培養目標向現代化、素質化轉變,高等教育向大衆化發展,單純升學率領先已無優勢可言。新的教育觀、人才觀重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體協調發展,特別是小學、初中段教育資源未實現優化組合,成爲我縣素質教育推行成效不突出,教育質量上新臺階難的一個重要因素。基礎不牢,塔尖動遙近年,鄉鎮學校質量普遍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優質教育量孝面窄,加之中考聯招衝擊,高中已出現優生危機。不僅全市領先地位岌岌可危,還有可能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教育向高層次發展,影響銅梁人才培養,影響教育大縣奮鬥目標的推進。

優質教育需求矛盾突出。隨着社會對優質教育需求的激增,我縣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矛盾加大,初中、小學尤爲突出。初中看巴中、小學看城區幾校,以致小學、初中生源向城區涌流,成爲勢不可擋之潮。這是社會”渴求”優教,優教供難應求矛盾突出的反映。

造成重複建設,資源浪費。”普九”全縣在鄉鎮興建了不少校舍,教育基礎設施大改觀。但隨着城鎮化進程加快,僅數年時間,一部分嶄新的、債務未清的學校就已閒置,隨着生源遞減,這種狀況還將繼續。如果繼續按”普九”模式發展,今後還將重蹈舊轍,形成新的分散投入,重複建設,浪費有限資源。

三、調整對策

鑑於上述問題,建議適時調整全縣小學、初中佈局,逐步實施相對集中辦學:即小學集中鄉鎮,初中集中縣城。透過集聚資源,優化結構,促進教育全面提質,推進教育大縣建設。

集中辦學有利於推進教育大縣建設。建教育大縣,既要體量,更需質量。體量我們僅有一定量的普教、中職,沒有大學,談不上規模大、門類齊;質量還沒有形成突出特色、絕對優勢和對外輻射強力。但畢竟我們有基礎教育的相對優勢,吸引了近5000名外地學生來銅就讀,這是建教育大縣的根基。透過調整,改變佈局分散,提高辦學水平,做強優勢,打響品牌,增大引力,形成區域性基礎教育中心,並在此基礎上向高層拓展,興辦高等教育,建設名副其實的教育大縣。

集中辦學有利於整體提升辦學基矗教育設施、師資等集中,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運作。透過資源優化組合,有利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別。集中辦學,還有利改善教育環境。在現代社會,城市的人文環境大大優於農村,而人的社會性決定環境影響至關重要。學校向城鎮集中,教育大環境層次提高,學生從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爲習慣等方面接受良好薰陶,更有益培育他們健康成長。高中集中縣城,基礎整體提高的成效就說明了這一點。

秋期以來,少數鄉鎮小學積極探索生源減少,校點收縮後集中辦學的新路子,試辦了寄宿制班,教育環境改善、質量提高,學生、家長普遍支援,社會反映很好。但宥於校舍、特別是學生宿舍不足,推廣困難。若初中逐步集中縣城,空出的校舍辦小學,村小集中集鎮,定位高起點,投入集聚,優化發展,我們的辦學基礎必然整體上臺階。

集中辦學有利於擴大優質教育。多年”普及”教育的奮鬥,解決了大家有書讀、有學上的問題。但隨着現代經濟、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人力資源逐漸成爲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進步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質成爲個體競爭發展的最終實力。人們已不滿足有學上,還要上好”學”。擇校成”時尚”,舉債讀”名”校,成了政府不導而”火”的.現象。從”普及”向”優質”轉化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誰把握了先機,把優質教育”蛋糕”做大,誰就會佔領教育發展的”制高點”。

集中辦學,人力物力集聚,有利於師資、設施、管理等內部結構優化;教師工作、生活環境改善,有利於充分調動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小校、弱校自然消失,多數學校辦學基礎基本同等,有利於良性競爭,增強活力,加快發展。這些都是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興辦好校、名校的必要條件。透過努力,變優教優校數枝”獨秀”爲”百花競放”,滿足社會需求,推動教育向更新更高的層次發展。

集中辦學有利於推進城市化進程。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學集中城鎮,有利促進城鎮”文”化,強化中心地位,增大對農村的帶動、輻射和吸引力。集中辦學有利於增加城市人口,擴大城市消費,加快城市建設,帶動三產發展。教育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潛能巨大,發展持久。近年,教育調整,集中辦學給巴川城區帶來的生機顯而易見,無疑是推動城市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集中辦學具備一定基矗一是積累了一定經驗。近年,我們調整教育佈局,較大輻度收縮鄉鎮學校,實際已走了相對集中城鎮辦學的路子。高中全部進城、巴中改制擴規,龍都小學興建,縣城教育從規模到層次都有了很大發展,成效十分明顯。高中尤其大改觀,三校競相發展,逐步步入良性軌道。農村小學寄宿制的探索,適應了社會需求,也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和經驗,已形成廣泛推廣之勢。

二是有一定社會支援度。小學進鎮,初中進城,順應了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雖然相應增加家庭經濟負擔,但這部分家長大都是青壯年,長年在外打工,子女”全託”學校,釋去因隔代教管的後顧之憂,同時又切身感知文化知識的重要,重視子女教育,也有一定經濟能力。據調查,90%的農村小學家長願意孩子寄宿。初中多數是住讀,進城後費用約增,不是大問題。從發展看,社會總體是支援的。

三是有一定資源基矗小學進鎮可利用初中校舍,不存在多大問題,關鍵是解決初中進城基礎設施。現初中城區已容納9000餘學生,佔28%。隨着生源遞減,若巴中穩定在100個班,東城中學、南城中學合併擴至60個班,西北中學招40個班,加上原師範校、進修校恢復辦初中和三所高中招初中,可解決100個班,或適時再新建1所60個班的學校,或在原三大鎮各保留一所初中,幾年後初中全部或大部進城是能夠實現的。隨着學生遞減穩定在15000人後,可再調整滿足高中普及所需。

四、實施建議

納入規劃,逐步實施。集中辦學是一項”大”工程,具體施行會有許多問題,不能急於求成,一蹴而就。建議作爲辦學總體思路,納入教育發展規劃,明確方向,突出重點,逐步推進。爭取5-8年,實現小學進鎮、初中進城的目標。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集中辦學是社會的需求,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但以我們現有財力,由政府一手包辦,一”刀”硬”切”的行政強推既不現實,也不符合市場規律。建議遵循以需促調、社會選擇、自然淘汰、市場推動原則,因勢利導,着力宏觀調控,培育良好環境,引水入渠,水到渠成。

整合資源,多方推進。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框框,加大資源整合。透過體制改革,促進多元辦學。如出讓名校產權,融資再建新校;允許名校辦民校、高中自籌辦初中;支援民校辦名校,扶持社會辦學,大力實施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及合作、股份等多種辦學形式。廣引各方資源流向城、鎮辦學,推進集中辦學進程。

放寬政策,自主辦學。集中辦學,是發展的新事物,必須要有寬鬆的環境。學習沿海發展戰略,搶佔先機,放水養魚,既講政策又講因地制宜,既求合法又求合理,既促發展又充分考慮社會承受力,避免生搬硬套。如多元辦學,公、民校並舉,必然涉及收費不一問題,可根據法規許可、資源投入性質和社會需求、大衆承受力等因素,制定相應政策,首先保障有學上,同時滿足上”好”學的多層次需求,並建立社會扶助機制,切實保證貧困學生入學。

要擴大辦學自主權。上級主要加強宏觀監管,制定規則,讓學校在人、財、物等具體事務方面充分自主,調動辦學積極性,促進挖潛創新,創辦特色,優勢發展。

學校問題調研報告3

一、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的主要做法

(一)規劃先行,提升佈局調整的科學性

爲統籌考慮城鄉人口變動、學齡人口變化以及當地農村地理環境及交通狀況、教育條件保障能力、學生家長經濟負擔等因素,安徽省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正確處理好提高教育質量和方便學生就近上學的關係,穩妥、慎重、規範進行農村學校撤併,切實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就近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具體可歸納爲五個方面。

一是撤併基本要求。在學校佈局調整過程中切實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以及當地地理環境、交通狀況、教育保障能力和學生家庭經濟負擔問題。

二是保證就近入學。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農村小學1至3年級原則上不寄宿,小學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爲主,確有需要可以寄宿,初中生寄宿與否依具體情況而定,充分保證學生受教育權利。

三是撤併程序規範化。縣政府制定規劃,報市政府審覈後由省政府批准,學校撤併需按照"一校一議"的原則舉行學校撤併聽證會,以公開票決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的撤併意見。

四是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突出問題要從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教育質量兩個方面着手,解決學生寄宿、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大班額等問題。五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各地方對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存在以上四點共同之處外,要針對當地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規劃以應對當地實際情況。

(二)廣泛調研,加強佈局調整的合理性

安徽省農村學校開展撤併工作前,都有對擬撤併的學校進行廣泛調研、反覆論證、充分考慮民衆意願,以保障佈局調整的合理性。透過對宿松縣二郎鄉某小學所在村進行走訪調查,78%的村民表示學校在被撤併前有說明;16%的村民表示沒有說明;6%的村民表示不清楚。在對農村教師的調查中,100%的老師表示學校在撤併前,當地教育局、學校領導有開聽證會彙報撤併相關事宜。由此可見,學校在調整前公開徵求過羣衆意見,並透過各方反覆斟酌調整,方將結果予以公佈。

在撤併調整過程中,當地教育局、鄉政府在充分考慮學校規模、服務半徑、教育經費投入、學生食宿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對於被撤銷學校校產處理、教師的去向,合併後學校的擴建、基礎設施的配套加強、教師的人事編制安排等都做了全面部署。

以宿松縣經開區爲例,爲了滿足行政村調整和日益增長的開發區工作者子女受教育需求的增加,2012年擬在經開區建立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龍山小學)。透過前期充分調研經開區員工家庭分佈情況,反覆論證選址,最終決定了一個輻射範圍廣、方便快捷、滿意程度高的地址建校。

在建設過程中,充分籌集各渠道資金,加大教育資金基礎建設投入,廣泛吸收全縣優質教師,2013年秋季學期一所現代化、標準化九年一貫制學校拔地而起。同時使經開區周邊村的學生都能享受到縣城裏的優質教育,實現了教育機會的平等。對某村30位村民的問卷調查顯示,有14位村民對撤併結果表示非常滿意,8位村民表示滿意,7位村民表示較滿意,僅有1位村民不滿意,總體來看,較滿意以上村民佔97%。

(二)打造"學區一體化",提升佈局調整的效益

爲促進義務教育全面均衡協調發展,安徽省2010年開始要求更新教育觀念,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優質、和諧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學區一體化"管理模式。所有的聯校做到了統一課程總表,統一開齊課程,統一開足課時,統一工作計劃,統一作息時間,統一教研教改活動,統一財務開支,統一共享資源,彰顯出剛柔滲透和有機聯動的特色。

洪橋學區在建立學區之前教師結構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高職稱教師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特別是非統考課教師專業化程度低,知識相對老化;

二是青年教師年齡偏小,教學經驗不足;

三是各校青年教師分佈不均,部分學校老教師仍然擔任語數教學重擔;四是村小沒有骨幹教師,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帶動難度大。

針對這些情況,肥西縣採取學區教師資源"一盤棋"的發展思路,大力整合教師資源,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實現人盡其責,才盡其能。

一是統一分課,統一量化工作。學區中心校根據課時計劃及縣教育局檔案要求,在學期開學初,四所學校提前在中心校一起分課,一起研究教師工作量,一起調配跑課教師人選,嚴格要求校本部一人一課頭,村小一人兩課頭,杜絕跨學科和交叉授課現象。

二是發揮專業特長,促進專業成長,走特色跑課道路。洪橋學區自20xx年以來,除語數學科教師以外,純粹的非統考科專業課教師幾乎沒有,這些學科的教學一度處於停滯狀態或由語數教師兼職,學生的綜合性素質得不到提高和培養。透過採取"上下交互,共同進步"的跑課模式,即村小的專業教師到校本部跑課,校本部的專業教師到村小跑課。學區基本實現非統考課一體化、專業化發展,專業教師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人盡其才,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三是整合學區硬件資源,加強學區教育設備裝配、管理和使用一體化。開展多學科資訊技術與學科整合運用,推進"班班通"建設進程,提供高效課堂教學服務。

二、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取得的成效

(一)教師隊伍結構更爲優化

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對教師年齡結構、學歷水平等方面進行了優化。

一是在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學校佈局調整後,教師年齡結構更加合理,中青年教師能夠發揮主力作用。從本調研報告走訪的宿松縣、金寨縣、固鎮縣、懷遠縣來看,初中、小學教師年齡多集中在25—45年齡段,比例達88%,20—25歲剛畢業的教師比例爲7%,45歲以上教師比例爲5%。而在撤併前,25—45歲年齡段教師所佔比例僅爲45%,45歲以上教師所佔比例爲55%,甚至某些地區45歲以上教師比例高達60%。

二是在教師學歷水平方面。在對學校規模進行調整時,將優質教師資源進行整合,被調整地中小學教師學歷結構明顯改善。固鎮縣現有小學153所,學校教職工共2229人。其中小學教師中、專科畢業的人數比例爲70%,大學本科畢業人數比例爲16%,中師畢業人數比例爲14%。使得佈局調整後教師的學歷結構水平更高,專業化程度更高。

(二)教學配套條件明顯改善

在農村學校撤併過程中,由於學校資源空間優化配置,許多學校的教學配套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一是在學生營養保障方面。燃燈小學是由前燃燈小學與村集中教學點合併形成的一所完小,於2013年調整完畢。撤併前集中教學點的學生每天只能吃醃菜、豆腐乳,葷菜幾乎是很奢侈的食物,撤併後隨着"營養餐"補助計劃的推進,學生的膳食結構更爲均衡科學。

二是在藝體類課程開設方面。許多村小都在集中修建操場、琴房、游泳池等場館。現期他們的藝體類課程雖然沒有條件召開,但隨着撤併程度的深化,在今年秋季學期或是明年春季學期開學,學生將有機會開展專門的藝體類課程。

(三)教育資源利用率提高

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不僅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而且有利於農村學校形成適度規模,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安徽省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後,學校總量減少,每所學校可支配的教育資源大爲增加,教育資源利用率得到顯著提高。學校的教育成本包括事業費和基建費所形成的總成本和生均成本都明顯降低。

尤其是在固定成本上,隨着學生規模的擴大,在短期成本中,固定成本不會隨着規模的增加而增加。學生人數越多,分配到個人的固定成本就會降低,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調查中,有相當大比例的受訪人員認爲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提高了學校的規模效益。而從安徽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前(2009年)與佈局調整後(2013年)的學校平均規模比較來看,各級學校的校均在校學生人數都有顯著增長。

三、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上學路途變遠

調研發現,學校撤併前後,某中心校上學距離在2.5公里以內的學生人數由61人增加到87人,而上學距離在6公里以上的學生人數由36人增加到57人。而在一般情況下,正常小學生行走6公里須要45分鐘左右,這意味着小學生需每天提早一小時左右上學,況且在農村,交通方便,路況較差,尤其在雨雪天氣,上學危險隱患較大。可見,雖然有部分家庭享受到學校佈局調整的益處,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撤併後上學距離超過了6公里,撤併帶來的上學路遠問題凸顯而出。

(二)家庭教育成本上升

考慮到學生的上學遠問題,有的家長讓孩子乘車上學並在外解決午餐,額外增加了交通費和午餐費的開支;有的家長購買家庭自行車或摩托車親自接送學生,增加了額外花費和人力成本;還有許多家長只能選擇讓學生寄宿。儘管許多學校都儘量降低學生的住宿費用,但要爲每個孩子都置辦一套鋪蓋行頭,加之伙食費等,這對於大多數農民家庭來,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此外,部分家長不放心孩子獨自在校生活,甚至出現了陪讀現象。雖然稅費改革及一費制的政策出臺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但是從學校佈局調整後實際情況看,每個家庭的教育成本相對都在增加。調查發現,有87.5%的教師認爲佈局調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有86.1%的學生表示調整加重了家庭經濟的負擔,而訪談的家長基本上都認爲佈局調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

(三)教師工作負擔加重

農村中小學撤併後中心學校規模陡然加大,相應的班級班額突增,很多班級從40人增加到60至70人,甚至出現80人以上的大班額。班額的陡增首先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沉重負擔。優質學校中教師的任課數增幅明顯較大。其次,由於目前中心學校大多實行全封閉式寄宿管理,教師要承擔起管理學生和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責任。有86。48%的教師認爲學校佈局調整後工作負擔增加,其中有77。03%的教師認爲工作負擔明顯增加。此外,佈局調整還給老師的生活起居帶來諸多不便。撤併後中心學校的部分老師由於上班地點離家遠,上下班花費時間多,不得不早起晚睡。有部分教師爲方便教學,甚至寄宿於學校或者在學校附近租房子。

(四)資金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爲了減輕財政壓力,透過縮減學校數量、減少行政支出和降低生均教育成本,以達到追求教育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學校撤併數量過多、學校規模過大,相應的配套措施和資金沒有落實到位等問題。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村學齡期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和質量。

四、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的政策改進建議

(一)多舉措並舉,妥善解決"上學遠"、"上學難"難題

一是建立完善的校車管理制度。政府應將財政補助、立法、監管相結合,加快出臺規範校車管理的相關政策法規。發揮市場作用,鼓勵成立校車租賃公司,爲無力獨自購置車輛的學校提供租賃服務。制定校車安全管理條例,明確交通、教育、公安等相關部門職責,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二是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政府應保證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用地,減免有關建設費用;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經費投入,按照一定比例給予寄宿制學校資金傾斜;落實發放學生生活補助和交通補助。

三是適當保留農村地區教學點。建立中心學校帶1—3個教學點的幫扶機制,以縣鄉級中心學校帶動村寨教學點,透過遠程"在線課堂",實現中心學校與教學點同步授課;發展光盤教學,網絡課程等多種形式課程,刻錄名師講課光盤,使學生在家中也能接受教育。在解決部分學生"上學遠"難題的同時,提高教育質量。

(二)合理規劃教育資源佈局,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分配

一是加強對農村師資力量管理。透過建立縣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統一全縣教師調編、崗位設定、聘用程序、考覈辦法、待遇標準,完善"能進能出、合理流動"的教師集中管理體制,促進縣域內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完善教師跑課制度;根據當地的教育發展規劃、適齡學生數量變化情況和學校佈局調整等情況適時增加農村教師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完善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制度,在城鄉、強弱學校、超編校與缺編校之間進行定期交流。

二是創新城鄉教育資源佈局模式。由城市名校託管農村完小,兩個校區人、財、物統一管理,實現"城區名校+農村校區"的格局,在教學管理、教學研討、教師培訓、學生活動等方面可以互助交流,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建設"名校託管"、"城校村區"、"城鄉教育共同體"等模式是實現欠發達地區資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三)實施專項財政計劃,加強對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

農村學校合併過程中的教育資源共享並非在既定條件下共享原有的教育資源,它是一個多重動態過程,即一方面重組和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透過教育成本的追加提高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因此,實施配套財政計劃、提供充足的資金應成爲促進教育資源共享的保障性措施。

一是要增加對學校合併的投資項目及預算內容,對學校的教育成本與收益對學校進行績效考覈,爲教育資源共享提供強有力地政策支援;

二是要對學校撤併與教育資源共享方面的經費單列,提高各項資金分配透明度,確保教育政策順利實施。

三是要積極關注經費的具體去向、透明度及合理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