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地理地質調查報告格式

學問君 人氣:2.63W

導語:你必須擁有改變自己和決定輕重緩急的能力,這樣,你的最終目標才能實現。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地理地質調查報告格式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地理地質調查報告格式

地理地質調查報告格式

一、城市的概況

涼城縣位於烏蘭察布市西南部,地理座標在北緯4016–4050、東經11202----11302之間,東鄰豐鎮市、和林縣、難連山西省左雲、右玉縣,北倚卓資縣,東西最寬82公里,南北最長73公里,總面積3458平方公里。總里程1308.08公里,其中省道2條,155078公里分別是呼陽線和涼左線,縣道115.8公里。轄1鎮、19鄉,總人口24萬人,有蒙古、漢、滿、回族等民族。

地形以山地丘陵爲主、中間灘川,四面環山,環抱岱海。屬於中溫帶陸地性氣候。

(一)涼城的地貌

涼城的主要地貌類型有山地丘等。還有少量的平地。主要山峯有漢山,馬頭山、平頂山、腦包山等。蠻漢山最高,海拔將近2304米涼城縣地形以山司丘陵爲主,中間灘川,四面環山,懷抱岱海屬於中溫帶陸地性氣候。涼城縣位於內蒙古高原南部山林,長城北側。地貌複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爲主,四面環山,中間懷抱岱海,呈海棠葉狀,境內的山脈均屬陰山山脈支脈,有蠻漢山和馬頭山兩個山系。主要峯分佈於縣境內北部和南部。蠻漢山的海拔是2305米。其山頂爲縣境內最高點。而且山地丘陵的切割比較深。而且這裏的土質是垂直節理,所以山坡的坡度都比較大。這裏的大規模的山是由大規模燕山運動早成的,至於岱海,岱海以前是一片平面的地面。從苜花河兩岸的自然剖面層層分佈,我們可以斷定這是海象沉積。從海象沉積我們可以看到這裏以前是個大海。從二十多米的剖面我們可以推斷岱海是海象切割而成的。由涼城縣南面是馬頭山山系,北面是蠻漢山山系,中間是岱海盆地和永興盆地我們可以把涼城看作是個大的褶皺帶,而岱海處於褶皺的低部。正是處於這種凹狀地帶的低部給岱海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在第三紀以前這裏是一個平面。第三紀以後這裏開始下沉,由於外在的壓力超過了褶皺帶的承受力以至發生了斷裂,南邊馬頭山山系發生了兩次斷裂,北面的蠻漢山發生了一次斷裂,在加上三條河水的注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岱海。現在我們在蠻漢山的山頂可以經常的看到第三紀的花崗片麻岩。

(二)水文情況以及水文規律

涼城縣境內有三大水系。即永定河水系,面積圍433平方米、黃河水系,面積爲1103平方米、岱海水系,面積爲2232平方米。全縣淡水總面積爲13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是420.2毫米。蒸發來年感是降水量的五倍。在這三大水系中只有岱海是內流水域。它的水源是木花河等三大河流,它的涼城縣最大的水域。

岱海坐落於城關鎮東南八公里,處在一個狹長陷落盆地之中。難依馬頭山、北依蠻漢山,東西長度爲20公里,南北長度爲10公里,平均水深度兩米,最深可達18米湖岸線長度爲61.56公里,常用湖泊面積160萬平方公里,這裏曾經盛產各種魚類產品。如今這裏的水有污染,以至有大量的魚死亡。而且供給水的木花河的水量已經非常稀少。在沒有降水的情況下岱海的水面在逐年下降。湖面也在逐年退縮。

涼城縣境內還有有三個水庫和一個永興湖,不過面積沒有岱海大,不過水質比較好。由此可見涼城縣境內的水大都分佈在岱海流域。因爲它是涼城縣海拔最底的地方。

(三)植被的情況

涼城縣的植被類型主要有四種。即森林關叢草原植被、半乾旱草原植被、山地草甸草原植被、草甸和鹽生植被等。這裏的植被覆蓋率58.1%。山地植被草原植被主要分佈於海拔2000以上山地,地勢較平坦開闊,氣候涼,溫差大,土壤水分條件的`區域。主要植被類型是沙草類。如克氏針茅、馬蘭花、胡枝子、甘草等。由於植被的土質的差異這裏的植被的密度也不同。缸房窯的土壤裏含的沙質成分比較多,這裏雖然地處於陰破水分比較多但是植物的高度還不過十公分。如今是多雨季節,但是在這裏依然可以看好件裸陋的土壤。還有在岱海的東北木花河旁邊的土壤是沙質土壤。這裏的植被比缸房窯大呢感稀疏。常見的植物有沙蒿、克氏針茅、紫花苜蓿、沙芥、狗尾草、還有小灌木沙棘等十幾種植物。

森林灌木叢草原植被

森林灌木叢草原植被主要分佈於蠻漢山海拔1800米以上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分佈垂直分佈明顯,植被類型由於氣溫水分土壤等的不同而交錯分佈。主要種羣是天然次生闊葉林以山楊樹、白樺樹爲主常與灌叢伴生。還有人工林如油松、小葉楊樹。在蠻漢山山體陰面生長着白樺林和灌木叢。在灌木植物的種類更多,在叢林裏我們還可以看見各種的喜陰植物,還有藥材。如:黃芪、胡枝子、暴馬丁香等。

草甸和鹽生植被

草甸和鹽生植被類型零星分佈於山間谷地河流階地及湖盆地內的沖積平原水分比較好的地方。如木花河的河漫灘,河流階地屬於這類植被類型。操典的植被類型比較單一,常見的有苜蓿、而且草比較好。鹽生植被的植物物種數更少。而且覆蓋度比草甸更少,容易受到河水的衝擊。

半乾旱草原植被和山地草甸草原植被分佈於海拔1800米一下的丘陵地區。

(四)涼城的土壤

涼城縣地處於烏蘭察布市西南部,全縣從北向南主要的土壤分佈是棕鈣土、慄鈣土、慄褐土等三大土類。慄褐土土地面積最大,包括淡慄褐土、潮慄褐土兩個亞類。是烏蘭察布市南部慄鈣土、灰褐土的過度的土壤類型。這裏的土壤多爲黃土母質、侵燭較嚴重。腐殖質曾很薄、土壤肥力差、生產水平差。

從這些表我們可以知道土壤分佈具有垂直地帶性和地域性。還有在山體的陰破和陽破由於水分分佈的不同。這種在小小的範圍內土壤變化印證了“一步三換土”這句話。

(五)總結

次次野外調查實習雖然範圍不那麼大,但是我們調查的地方都是典型的地貌類型。對我學過的自然地理知識有了更實際的認識。

【拓展閱讀】

漳平境內地層發育完整,侵入岩和火山岩較多,構造甚爲複雜。著名的政和——大埔大斷裂經漳平東部和南部的溪南——蘆芝——永福穿過,其東以火山岩、花崗岩爲主,其西地層複雜,主要以上古生界沉積岩爲主。由於地層完整,侵入岩、火山岩發育構造複雜,因而外生、內生礦產都較豐富。

一、地層

境內地層發育、出露面積佔全境80%左右。福建共有30幾個地層單位,漳平境內多有出露。尤以上古生界和中生界沉積岩最爲發育。下石炭統林地組,中三疊統安仁組,上三疊統大坑組、文賓山組,中侏羅統漳平組5個地層單位創建於漳平境內,作爲全省的標準。除沉積岩外,上侏羅統火山岩也出露較大面積,前泥盆系變質岩僅零星出露。

二、岩漿岩

1.侵入岩

漳平境內侵入岩具有多期次侵入的特點,以燕山早期侵入岩最爲發育。巖性爲酸、中酸性的花崗岩、花崗閃長巖,呈岩基或巖株產出,分佈於永福、官田、溪南、象湖、吾祠、雙洋、赤水等地,尤以永福分佈最廣。此外有少量基性和鹼性岩類,呈北東向巖瘤或巖牆產出。許多內生礦產如鐵、鎢、錫、鉛鋅、多金屬等無不與侵入岩有內在成因聯繫。

境內,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的含黑雲母花崗岩出露面積最大,超過其他各期侵入岩總和的數倍,而且和成礦關係極爲密切。尤其是吾祠的彭爐巖體、雙洋的坑源巖體更爲明顯。內接觸帶普遍雲英巖化;外接觸帶多角巖化、矽卡巖化或大理岩化。其中雲英巖化常伴生有鎢錫礦;矽卡巖化常伴生鐵、鉛鋅、多金屬礦;大理岩則是優質建築石材。永福巖體含稀土元素較高,部分風化較強地段是離子吸附型稀土的良好成礦地段。此外,蘆芝的月山、涌漈一帶喜馬拉雅晚期的輝長——輝綠岩儲量大,可作爲鑄石原料,部分塊度較大,色調深,結構均勻,可加工成建築板材。

2.火山岩

漳平境內最主要的火山岩是上侏羅統長林組和南園組的陸相酸性火山岩,以中心式噴發的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爲主,大面積分佈於境東南蘆芝的梅水坑——桂林的山羊隔——永福的清源一帶;新橋的城口——雙洋的大會亦有較大面積出露。除上侏羅統火山岩外,前寒武系夾有變質凝灰岩,下三疊統溪口組、中侏羅紀漳平組、上白堊統沙縣組夾有少量凝灰熔岩、凝灰質砂岩或火山碎屑物。

上侏羅統火山岩與鐵、鉛鋅、銅、硫鐵礦多金屬、葉蠟石、高嶺土、螢石等礦產關係密切。尤其是境東南部南園組大面積出露地區,一系列較完整的火山機體呈北東向排列,如水尾尖、闊隔頂、大坑尖、龍山崎等火山機體,巖相發育較完整,其周圍環狀和放射狀斷裂發育,爲金屬礦化提供良好條件。常見的有黃鐵礦化、鉛鋅礦化、螢石礦化和葉蠟石化,局部地段還有黃金礦化。

三、構造

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境內處於地槽發展階段,沉積了巨厚的淺海相砂頁岩,早期偶有火山活動,夾少量火山碎屑岩和沉凝灰岩,爲一套復理石建造(前寒武系——奧陶系魏坊羣)。志留紀末,強烈的加里東運動使地槽回返、岩層強烈地褶皺並普遍遭受變質,從而構成全境的褶皺基底。加里東運動使地面全面隆起,較長時間遭受剝蝕,直到晚泥盆世才重新下沉,接受沉積,使上泥盆統天瓦崬組不整合覆蓋在前泥盆系之上。

晚泥盆世至中三疊世,由地槽轉爲地臺發展階段。地殼運動以頻繁的區域性升降爲主,淮南運動和東吳運動造成短暫的沉積間斷,使石炭系和二疊系內部造成黃龍組與林地組之間,以及翠屏山組與童子巖組之間的假整合接觸,沉積物比較單一,爲海相或海陸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鹽及含煤建造(上泥盆統天瓦崬組——中三疊統安仁組)。晚三疊世的印支運動又使全境地面全面隆起,從而結束了海侵的歷史,並使地層褶皺、斷裂,造成地塹、地壘組合。在地貌上形成一系列北東向的山前或山間盆地,接受晚三疊世晚期沉積,使大坑組、文賓山組與下伏地層形成區域性不整合接觸。

晚三疊世至中侏羅世,在大坑、高明、溪南等山間盆地,沉積了陸相含煤建造和湖泊相紅色砂頁岩建造(上三疊統大坑組——中侏羅統漳平組)。晚侏羅世的燕山運動以間歇性多次差異性升降爲主,早期強烈的斷裂活動促使大規模岩漿侵入和火山噴發,形成大面積出露的永福巖體。在山羊隔一帶,強烈的酸性火山噴發,形成了巨厚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長林組和南園組),是境內最主要的內生金屬礦和高嶺土、葉蠟石等非金屬礦的成礦期。晚期以差異性擡升占主導地位,形成小範圍的斷陷盆地,伴隨有岩漿侵入活動。晚白堊世,在南洋、基泰及下洋等斷陷盆地,迅速堆積了具磨拉石特徵的陸相紅色碎屑建造(沙縣組和赤石羣)。局部(如下洋)還有微弱的火山噴發活動。

喜馬拉雅運動使全境地殼擡升,僅河流沿岸和局部山間盆地保留第四系堆積。由於擡升的不均一性,使一些早期斷裂復活,沿斷裂有酸性或基性岩漿貫入(如月山)。喜馬拉雅運動後,基本奠定了現今地形、地貌格局。

漳平在漫長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加里東至喜馬拉雅多次構造運動。根據地層接觸關係、沉積建造、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其地質構造運動及發展過程可分爲5個階段,即5個構造層——加里東構造層,印支構造層,燕山構造層,喜馬拉雅構造層和最新構造層。各構造層之間均有區域性構造不整合相隔。根據沉積間斷或超覆形成的假整合或不整合,印支構造層和燕山構造層可進一步劃分兩個構造亞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