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體制機制調查報告

學問君 人氣:5.08K
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體制機制調查報告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補足這條經濟社會發展“短腿”中的“短腿”,對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全區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全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34所,其中電大1所、中職學校2所、中學1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小學185所、幼兒園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民辦教育學校(園)18所;有在校學生106854人,其中公辦教育104515人、民辦教育2339人;有正式在編教職工5033名。
  全區有區級醫療衛生單位6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鄉鎮衛生院27個、村衛生室158個、衛生點17個;現有醫療衛生人員1350人,其中鄉鎮衛生人員561人;另聘有鄉村醫生364人。
  全區各街道、鎮、鄉都設有文化衛生服務中心,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共有125人,其中文化專幹60人。
  (二)主要成績
  新區建立以來,全區教育系統着力完成了四大歷史性任務:基本償清覈定的“普九”欠債,消除了16956平方米d級危房,完善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基本解決代課教師問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比例達到85.17%。建成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1所、市級重點中學2所。高考各項指標連續七年位居渝東南榜首,其中高考上線率達85%,比重慶市平均上線率高27.1個百分點,錄取率達78.5%,比重慶市平均錄取率高9個百分點。探索形成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一機三用”模式成爲全國先進。
  農村衛生工作執行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政府在農村衛生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明顯加強,農村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得到了較好體現。與比較,全區鄉鎮衛生院門診人次、住院人次、業務收入和職工工資分別增長33.98%、303.8%、214.5%和228.94%,藥品收入佔醫藥收入的比例從76.22%下降到了58%。與比較,參合農民人均年門診次數從0.83次上升到2.98次,生病住院率從2.1%上升到了6.7%,醫療服務需求大大提高。有效控制醫療服務成本,使農民的醫藥費用負擔減輕,與比較,我區鄉鎮衛生院門診次均處方費用從21.30元降到了17.45元,次均住院費用從518元降到了481.44元;村衛生室門診次均處方費用爲11.35元。與比較,免疫規劃接種率從85%上升到96.33%、住院分娩率從49%上升到86.17%、孕產婦死亡率從132/10萬降至49.63/10萬、嬰兒死亡率從25‰降至9.93‰。經過7年的努力,我區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在全市推廣,新農合工作被國家衛生部、發改委等八部委表彰爲全國新農合先進區縣。
  文化設施建設有所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城鄉羣衆文化生活較爲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宮已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濯水等18個鎮鄉綜合文化站建設,完成了城區支中心和兩河等5個鎮鄉基層服務網點建設。打造了鄉村文化節和武陵文化廣場等羣衆文化品牌。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和保護工作,成功申報《南溪號子》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名錄,同時,《中塘向氏武術》、《後壩山歌》入選市級保護項目。組織編寫了《南溪號子》民歌集等地方文化教材。全區民族文化建設獲國家級獎項10餘項,市級獎項40多項,一批文藝新作在中央電視臺和國家級刊物播出、發表。精心組織實施了送書、送戲、送電影到農村、學校、工地的工作,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廣大羣衆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教育、衛生、文化發展上存在三大困難。一是投入嚴重不足。“十一五”期間,全區教育預計總共需投入建設資金44500萬元,其中新一輪城區中小學校佈局調整工程13800萬元、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8500萬元、職業教育基地建設16000萬元、教育資訊化工程3700萬元、農村教師安居工程1500萬元、其他建設項目1000萬元。區本級財政將安排2億元,區教委爭資1.5億元,尚有1億元資金缺口。據統計,,我區人均衛生事業費只有27.58元,處全市中下水平,與先進區縣差距更大。農村衛生補助政策尚未完全落實,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長期以來只能靠醫療服務收入(主要是藥品收入)生存,鄉鎮衛生院控制服務成本與支出增長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醫務人員收入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工改”後醫務人員增資部分未落實,影響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成果難以鞏固;政府對村衛生室的投入不足問題尤爲突出,村衛生室建設長期沒有專項經費,對鄉村醫生的經費補助與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職責極不適應。全區 力爭在明年內完成所有鄉鎮文化站建設,但現有資金(每鄉鎮20萬元)只能解決文化站辦公、活動用房及配備部分設備設施,如何保障後續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文化站功能作用,爲基層人民羣衆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還存在較大困難。
  二是基礎設施設備差。我區現有學生10.7萬人,而學校佔地總面積僅爲147.9萬平方米,生均佔地與國家標準相差較大,學校教學用房極度緊張,形成了大量的“大班額”,小學約佔34%,初中約佔56%。教學配套設施建設滯後,常規電教、實驗教學、圖書、音體美衛勞科技等儀器設備配置較差,村小更爲突出,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透過近幾年加大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程度改善了農村居民就醫條件,但由於歷史原因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區農村衛生基礎仍然薄弱,主要表現爲偏遠、貧困人口對衛生服務的利用能力較差,可及性較弱,調查結果顯示,我區住戶到達最近醫療點的距離在1公里以內的僅佔28.67%,離最近醫療點的距離在5公里及以上的比例達15.17%,到最近醫療點的時間在30分鐘及以上的比例高達52.17%。
  三是農村教師、衛生人員、文化工作者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首先是現有教師結構性矛盾突出。全區35週歲以下教師僅佔教師總數的46.81%,大多數教師的第一學歷是中師,很多教師都是參加工作後再修完第二、第三學歷,教師中中文、政史等專業過剩,數學、英語、物理等專業緊缺,教學中存在跨專業教學的現象。其次是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城區聚集了60%以上的衛生技術人員,僅服務20%左右的人口,鄉鎮只有40%的衛生技術人員,卻服務80%的人口,同時鄉鎮衛生人員學歷普遍較低,還有相當比例的人員不具備執業資格,但又佔着編制,新的大中專畢業生進不來。村醫素質更低,部分行政村因找不到合格的村醫而無法設定村衛生室。再次是文化站工作人員嚴重錯位,街道鎮鄉所設的文化衛生服務中心是一個從事多種工作的機構,造成了對文化工作的削弱,文化專幹不專的現象較爲普遍。同時由於近幾年機構改革中人員變化大,在現有的60名文化專幹中,僅有8人受過1次以上的專業培訓,絕大多數人員從事文化工作時間較短,未受過專業培訓,業務素質普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