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天津名勝古蹟的導遊詞

學問君 人氣:1.5W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天津名勝古蹟的導遊詞,希望對你有幫助。

天津名勝古蹟的導遊詞

篇一:天津名勝古蹟的導遊詞

各位老師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們四通旅行社的全體人員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感謝大家對我們旅行社的支援和信任。我叫雕刻時光,是四通旅行社的導遊員,大家叫我小劉好了。坐在前方駕駛位置上的是我們的隨隊司機張師傅。張師傅的駕駛經驗非常豐富,相信大家在乘車的途中一定會感到既舒適又安全的。今天能擔任本團的導遊工作,認識這麼多的教師朋友,我覺感到很榮幸,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和要求,請您及時地提出,我將竭盡全力地爲您服務。也希望大家能積極地支援和配合我的工作。在這裏我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能夠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我們今天將要遊覽的是盤山,它坐落在北京正東90公里的燕山南麓,處於京、津、唐、承四角交匯地帶。盤山古時候稱爲盤龍山、四正山、無終山。那麼盤山的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說法有二:一是元朝姬志貞《雲山集》所說:“古有田盤先生自齊而來,棲遲此山故名盤山。”另一種是清詩僧智樸《盤山志》所說:“魏田疇隱居於此,故名田盤山。今不曰田盤而曰盤山者,亦猶匡廬之謂廬山也。”

盤山素以“京東第一山”著稱於世,有“五峯”、“八石”“三盤”之勝蹟。主峯掛月峯,海拔864.4米,前擁紫蓋峯,後依自來峯,東連九華峯,西傍舞劍峯。同時它尤以上盤松勝,中盤石勝,下盤水勝而著稱,合稱“三盤勝境”,並素有“步步有景,景景有典”的盛譽,乾隆皇帝曾多次遊覽盤山,並寫下“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的千古名句。

聽了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對盤山已經有了個大概的瞭解了,那麼盤山到底怎麼樣呢?還是請各位親自遊覽後再做評價吧。我們已經來到了景點的停車場了,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是白色的大金龍,車牌是津A2345,車子停在停車場的左邊,我們下午1點還在車上集合,請靠窗的遊客把窗子鎖緊,貴重的物品請隨身帶好,好了請大家開始下車。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遊覽區入口處,這裏有一坐高大的三孔牌坊,正面爲愛新覺羅.溥佐題額:“京東第一山”,,背面爲範潤華題額:“層巒疊翠”。現在咱們往裏走,過了這座黃瓦紅牆的三孔山門,迎面的巨石上,有“三盤暮雨”四個大字,是原天津市副市長毛昌五所書。

我們現在沿着石梯小路向上走,大家慢一點,隨我到這邊來看一下這塊巨石,上書“入勝”兩個大字,字徑五尺,遒勁有力,是出自清末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榮祿的手筆,入勝,入勝,意思是說我們已經開始進入勝境了。

繼續前行,這裏有兩行摩崖刻字。一行是“四正門徑”,盤山又叫四正山,意思是此乃透過盤山的大門。另一行是“鳴騶入谷”,鳴騶,是指豪門的車馬聲。離這不遠還有一塊巨石,是什麼呢?過去看就知道了,這就是有名的元寶石了,由於上寬下窄,形似元寶而得名,上面還有幾行正揩大字:“此地有崇山峻嶺怪石奇鬆”。再往前走,我門現在看到的就是大石橋了,乾隆皇帝遊覽盤山時,就曾在此休息過,那麼現在我請大家也在這休息一下,過一回皇帝癮,在大家休息的同時,我給大家將一個故事。有一年,乾隆皇帝來到盤山,走到大石橋前,見這裏風景很好,降旨休息,隨口出了個上聯:遊盤山走盤道盤桓數日,劉墉搶先對了下聯:逛熱河,飲熱酒熱鬧幾天。乾隆一聽熱河,立刻沉了臉,原來在這之前,乾隆曾到熱河離宮去避暑,當時那裏流傳着民諺:皇帝之莊真避暑,百姓卻在熱河中。這話傳進了他耳裏,自然大爲光火。劉墉見狀,急忙插開話說:“萬歲,這兒的景緻多美呀,您應該再出個上聯,讓大夥對對”於是乾隆的情緒又好了起來,又說了個上聯:八方橋橋八方站在八方橋上觀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這倒難住了幾位大臣,而紀曉蘭上前跪倒在乾隆面前脫口道:“萬歲爺爺萬歲跪倒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於是乾隆皇帝聽後很是高興,龍顏大悅。

好了,故事聽完了,也休息過了,請大家繼續跟我往前走,咱們的下一個景點是天成寺,天成寺是盤山遊覽區的重點景觀,又名天成福善寺,也叫天成法界。好,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天成寺,它始建於唐代,遼、明、清數代都曾擴建重修。清朝自康熙以後,幾代皇帝均曾巡幸天成寺,乾隆皇帝巡遊的次數最多,他的替身僧空海就在這裏出家。廟門上“天成寺”就是乾隆所提。在還沒有進寺門之前呢,請大家轉過身去看一下身後的建築物——臥雲樓,樓高兩層六楹,化棟雕樑,高脊飛檐,極爲壯觀,每逢天陰雨霽,常見白雲在山谷中穿行,或隱蔽樓身,或穿樓而過,饒有奇趣,故此得名,臥雲樓。在臥雲樓對面山腳下,有一座平臺,那是小戲臺的遺址,過去乾隆皇帝在臥雲樓休息時,御用戲班就登臺獻藝。

現在,咱們一同走進天成寺吧,步入寺門,首先看到的就是江山一覽閣,這五個字也是乾隆皇帝所提。請大家隨我往這邊走,穿過曲廊,我們來到了一個高壩臺上,迎面仰臥的巨石上,刻着“幽靜”兩個字。在大殿的東側還有一塊乾隆御製碑,上面是他親筆所提的《遊盤山記》和詠盤山的詩作。咱們再來看看西邊的這座古佛舍利塔,八角十三層,結構精巧,十三層密檐上掛有104個銅鐸,金光閃閃,山風徐來,叮咚作響,古佛舍利塔建於遼代,明代重修,現被列爲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繼續向上走,好,我們已經來到了萬鬆寺,萬鬆寺,舊稱李靖庵,爲紀念初唐名將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萬鬆寺是一座佛教殿堂,而這裏原來還有一做呂祖殿,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座呂祖殿相傳是爲了紀念呂洞賓顯靈爲寺裏找水而建立。

好了,到這裏我們已經把主要的景點都遊覽過了,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大家可以休息一下吃點東西,或拍照留念也可以繼續向主峯掛月峯攀登,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現在解散,別忘了1點山下停車場我們準時集合。我們的車牌是津A2345。

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今天的盤山之行也宣告結束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與配合,這一天下來和大家相處的非常愉快,真不捨得和大家分開,如果今天我的服務有什麼不盡如人意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多多包涵,也希望您能多提寶貴意見,我期望着我們下一次愉快的合作,祝大家今後的身體健康,工作愉快,萬事如意!

天津名勝古蹟一覽(一)

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

【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北部山區。袒露於地表以上,儲存完好,結構單純,出露連續,自黃崖關附近的常山村向西南延伸,至薊縣城北府君山,長20多公里。1982年,國家命名爲"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以前也稱"震旦亞界")。剖面厚達萬餘米,據測定地質年齡爲19.5億至8.5億年。聯合國"地科聯"組織選定薊縣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爲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世界重要目標地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東部的東麗、津南、大港、塘沽、漢沽、寧河一帶。國務院於1993年4月批准建立。包括總面積200平方公里,距今7000年的古代海洋遺蹟--貝殼堤、牡蠣灘、七裏海溼地生態系統。貝殼堤和牡蠣灘都是7000年來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古海洋遺蹟。天津的四道貝殼堤與現在的渤海灣大體平行,略呈半月形,由西向東推移。牡蠣灘是由牡蠣殼體堆積而成,直觀地反映出古代海灘的變遷。寧河的七裏海,是典型的瀉湖溼地生態系統,這裏水域遼闊,蘆葦繁茂,生物種類繁多。自然保護區的貝殼堤、牡蠣灘和濱海溼地的規模之大,爲西太平洋各濱海平原所罕見,也是世界淤泥質海岸所罕見的珍貴海洋地質現象,對於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海陸變遷等多學科研究有重要科學價值,是極其寶貴的天然海洋博物館

圍坊遺址

【圍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圍坊。南北70米,東西50米,爲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是目前天津地區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圍坊遺址的堆積大致從距今6000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3000年前,長達3000年。其堆積包含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兩大歷史時期的遺存。新石器時期的遺存又分爲兩層,下層出土以黑灰陶爲主,接近龍山文化。在夏、商、周時期的遺存中,發現有房基、窖穴、陶器和青銅器。陶器上出現了三角劃紋,此爲京、津、唐地區獨具特色的遺存

巨葛莊遺址

【巨葛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莊。因此處有巨大的蛤蜊崗子,又稱巨蛤莊。是距今3800~3000年前的海岸線遺址,其貝殼堆積厚2.5米,長約5公里,寬200多米。此處分佈有一片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存,是天津濱海平原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屬戰國時期的一處村落遺址

西釣臺貝殼墓

【西釣臺貝殼墓】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臺村北。貝殼墓較爲罕見,其墓底鋪貝殼,四壁以貝殼砌成後經火燒烤,並以貝殼封頂。隨葬品有陶製禮器、生活用具和青銅武器,均爲戰國中、晚期遺物。貝殼墓的發現,豐富了戰國時期喪葬禮俗資料

邦均西周遺址

【邦均西周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面積約6萬平方米。這裏是西周前期的居住址,西周中期以後至戰國的墓葬區。出土有銘文爲"十乍氏鼎"的青銅鼎、銘文爲"戈父丁"的簋和其它陶器、銅器等物

張貴莊戰國墓

【張貴莊戰國墓】位於天津市東麗區張貴莊南2.5公里處貝殼堤上。發現於1956年,曾進行過兩次發掘,清理了戰國墓葬33座,其中18座墓中發現陶器、銅器、象牙、水晶隨葬品,具有燕國文化特徵,屬戰國早、中期墓葬

田莊坨先秦遺址

【田莊坨先秦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北寧河縣田莊坨村,面積25萬平方米。是天津濱海平原上最早發現的先秦古遺址。出土有夾砂紅陶、灰陶及筒瓦、陶紡輪、板瓦等。較珍貴的有"半兩""燕明刀"幣、青銅器、鐵器等

秦城遺址

【秦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縣辛務屯潮白河北岸。遺址大體爲長方形,東西約800米,南北約600米,城牆尚存,但西南角已遭潮白河侵蝕破壞。城牆殘高5米,寬20多米,爲夯土築牆,夯土層厚10~20釐米。此城廢棄約在西漢末年。出土文物以秦漢時代居多,有石斧、青銅劍、陶器殘片等。較有價值的是秦塔式紐銅印、漢青銅盆、"大富牢罌"陶甕。該遺址爲天津市早期城址之一,處於西漢雍奴縣治的位置

泉州故城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城上村。泉州是西<

中國文物古蹟文化遺址

長城

名氣最大的自然是長城。這一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工事,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的山海關,全長1.27萬華裏(6350公里),故稱“萬里長城”。若將公元前7世紀到16世紀2000餘年間各個朝代先後修築的長城“連”起來,總長度超過10萬華裏(5公里),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以上。

如同金字塔之於埃及,長城是中國標誌性的歷史古蹟。中國有句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周遊世界的旅遊者說,不看金字塔等於沒去過埃及,不登長城就好像沒有看到過中國。

故宮

位於北京市中心的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一座雄偉的古代帝王宮殿建築羣。它周圍城牆高10米,東西寬760米,南北長960米,呈長方形,總面積72萬多平方米,有大小宮室殿堂9999間半,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

500多年間,明(1368―1644)、清(1616―1911)兩代共24位皇帝先後居住在紫禁城中。這裏殿宇巍巍,宮闕幽深,紅牆黃瓦,雕樑畫棟;四個城角建有精巧玲瓏、九樑十八柱的角樓。故宮四周環繞着護城河。

進天安門,北行一段路,便是故宮的正門“午門”。宮內前半部的高大宮殿羣是皇帝治理朝政、接見文武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後宮是一個連一個的小套院,皇后和妃子們住在那裏;最後是佈局精緻的御花園。

今天,各個宮室內陳列着當年帝后辦公、生活的各種設施、用具,另有專闢的宮室陳列着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奇珍異寶。大量的珍寶文物連同建築羣本身,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博物院。

在這紅色高牆內的龐大皇宮裏,數百年間不知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宮廷故事。在故宮實景拍攝的獲奧斯卡獎的電影《末代皇帝》,就是取材於清末歷史。

天壇

天壇是一處巨大的皇家園林,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場所,建於500多年前。中國皇帝自稱“天子”,每年一次的付清在儀式由他親自主持。天壇規模宏大,佔地面積比故宮還大兩倍多,園內樹林茂密蔥蘢,建築物並不多,最核心的建築物便是基辛格所讚歎不已的祈年殿。他回憶道,第一次見到祈年殿時,他簡直驚呆了,以至許久都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那種美感對他心靈的震撼。這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0米;潔白 圓形臺基,深藍色琉璃瓦頂,硃紅圓柱環列,金碧彩繪,還有殿頂巨大的鎏金寶頂,真是絢麗奪目。它的神來之筆,便是高大而沉重的三重檐殿頂,由28根巨大木柱和許多互相銜接的木構件所支撐着。這是中國獨特的木結構體系柱樑式構架的典型建築。

天壇吸引遊客的又一名勝是迴音壁。正圓形的圍牆內,兩人分別站在東西兩側牆根,一人對一牆輕聲說話,聲波沿牆連續反射傳遞,另一人貼着牆能很清楚地聽到。這是500年前中國人對聲學原理的巧妙運用。

兵馬俑

70年代,在西安的秦始皇陵附近,發現了埋在地下距今2200年的大規模的兵馬俑,當即轟動了世界,被國際輿論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前221―前209在位)是中國第一個掌握中央集權的皇帝。在他的陵墓旁,陪葬着數千尊與真人真馬一般大的陶製彩繪兵馬俑,還有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以後又陸續發現銅車馬和模擬戰時指揮部的兵馬俑坑,先後出土文物上萬件。造型各異、表情生動的兵馬俑按軍陣排列,宛如大軍整裝待發,氣勢雄壯。

布達拉宮

在中國,最具神祕色彩的古建築要數西藏的布達拉宮。它坐落在拉薩市西北隅的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羣,始建於公元7世紀。它高13層,佔地41公頃,全部用花崗岩砌築,有1000間宮室。歷代的達賴喇嘛生活起居、辦公、做佛事,都在布達拉宮內。達賴寢室在最高處,陽光終日照射,被稱爲“日光殿”。安放歷代達賴遺體的靈塔,也放置在宮內。經堂、佛像、雕塑、壁畫以及宮內收藏的大量的佛經典籍和無數的珍寶,都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政府投資5300萬元全面維修布達拉宮,使這座著名的古建築重現輝煌。

都江堰

2200多年前在四川建造的都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最令人驚歎的是它至今依然正常運作,爲民造福。這一工程將岷江一分爲二,分別擔任排洪、灌溉兼通航的功能<

中國古人類文化遺址

西侯度遺址是我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西北隅中條山之陽的西侯度村,西去合河遺址3公里,其地質時代爲距今約一百八十萬年的更新世早期,是黃河流域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文化遺址。

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館對西侯度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了一批人類文化遺物和脊椎動物化石。西侯度出土了一批燒骨材料,這個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距今一百幾十萬年前。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發現如此古老的燒骨。此外,根據發掘的脊椎動物化石考證,當時的哺乳動物絕大部分種類是草原動物,有中國長鼻三趾馬、三門馬、山西披毛犀、步氏羚羊、粗狀麗牛、步氏鹿、納瑪象等20餘種。由此可知當時西侯度一帶應爲疏林草原環境。根據鯉鰓蓋骨判斷,這裏的鯉超過半米,因此,西侯度附近當時應有廣而深的穩定水域。

安陽殷墟遺址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的學者們介紹,安陽殷墟遺址屬於商代晚期。在西北岡用探鏟探到上百個馬坑,成行成行地排列在一起。經過對部分馬坑的發掘,確認每坑埋馬最少爲1匹,最多爲37匹。在小屯村東北地乙7基址之南、乙12基址北面和西面發現有排列有序的大量埋人的祭祀坑和5座車馬坑,在這些祭祀坑中零星地散佈有羊坑、牛坑和犬羊合葬坑。在白家墳北發現一堆牛角,共40餘支。在苗圃北地發現數個牛頭。此外,在其它地方還發現過個別的象坑、犬坑、鳥坑、幼象和豬埋在一起的坑等。

殷墟鑄銅遺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爲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進階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佈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殷墟後岡祭祀坑遺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爲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進階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佈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遺殷墟甲骨坑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爲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進階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佈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殷墟武官村大墓遺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爲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進階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佈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篇二:天津名勝古蹟的導遊詞

半坡文化遺址

陝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爲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四十多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透過大量的調查和發掘,在陝西境內發現上千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數萬件文物。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蹟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竈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蹟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着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

半 坡 遺 址

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爲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迴歸自然、迴歸歷史、迴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衆留戀忘返。

半坡遺址分爲居住、製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製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裏,您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樸,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爲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爲“華夏第一村”。

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爲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爲“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半坡遺址爲國務院頒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坡博物館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

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兩個陳列室陳列的是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爲石器類、骨器類和陶器類。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頭、磨盤、紡綸、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叉、陶鉢、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二十二種刻劃符號也展示在陳列室中。

從半坡遺址中看到的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表明這一時期的文化爲彩陶文化。其繪畫作品有的豐富生動,有的神祕難測,有的則圖案化,多繪在盆、鉢、罐、細頸壺上,繪畫作品多繪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繪在外壁或口緣外側,大口器多繪於器內壁。多見黑彩,還有少量紅彩。繪畫圖案古樸、簡練,可分三大類:一類爲象生性圖案,如張口作吞食狀的魚、悠閒的鹿、搜尋食物的蛙等動物紋,還有植物紋。這些象生圖案同史前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態生動的動植物紋樣是農耕和漁獵生活的反映。第二類爲幾何圖案,有三角形,方格紋、編織紋等,這類圖案多在鉢、罐、盆、壺類器皿外璧上部,許多鉢類器口緣外側繪黑色寬帶紋,部分大口淺腹器皿的彩陶圖案多繪在內壁上,小口器的圖案則繪在口脣和肩腹部,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見的地方,多數圖案清晰,筆畫疏朗,這些幾何圖案中,三角紋是由魚紋圖案變化而來,波折紋則是山或水的寫意。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的,因此半坡遺址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遺址大廳爲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築早期是半穴

蚌埠雙墩文化遺址

雙墩遺址是安徽境內發現的一處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12000平方米,距今約7300年,比半坡遺址的人類早1000多年,比河姆渡遺址的人類早300多年。遺址中發現了陶俑(頭)、大量刻畫符以及石器、蚌器、骨器等珍貴文物,其中雙墩刻畫符號已被確認爲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以雙墩遺址和雙墩古墓爲主體的雙墩文化遺址公園,是蚌埠市確定“文化立市”戰略的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