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無錫環城古運河導遊詞

學問君 人氣:4.54K

 【遊船碼頭·春申號】

無錫環城古運河導遊詞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今天十分榮幸與大家一起乘坐春申號遊船遊覽無錫環城古運河。

春申號的命名,是爲了紀念戰國後期的楚國宰相春申君黃歇。公元前248年,黃歇的封地從淮北改爲江東,也就是今天的蘇南一帶,轄52城,首府設在故吳墟,而今天的蘇州、無錫都稱故吳墟。當時無錫的北部有個無錫湖,又稱芙蓉湖,我們這裏所在的地方原來就是芙蓉湖的水面。根據記載,黃歇在無錫湖興修水利,在湖邊修建了駁岸,規範了運河在芙蓉湖中的航道。爲了紀念第一個治理無錫湖的功臣,我們就把遊船定名爲春申號。

剛纔我們講到的無錫湖中的運河航道,是吳王夫差在公元前495年開闢的,屬“古吳水”一部分。它的歷史比黃歇治湖要早將近三百年。此後,隋煬皇帝開挖大運河,元代貫通今日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運河,當時在蘇南境內的航道都是利用的“古吳水”。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大運河無錫航道的長度是83裏,摺合41.5公里,與今天無錫境內大運河的長度是一致的。而今天我們遊覽的城區古運河長度爲11公里,其中環城段9.6公里。所走的線路,就是按照當年乾隆皇家船隊的航線設計的。

 【江尖公園(東側河道)】

大家現在看到的大橋是江尖大橋,綠樹成蔭的地方就是江尖公園。江尖又叫缸尖,因爲自古這裏就是買賣缸、甏等陶器的宜興窯器市場。而無錫話中的“缸”和“江”是同一個發音,都讀成“gang”。所以在無錫話中不論是讀“江尖”還是讀“缸尖”都是沒有問題的。

當時因爲缸多,爲了節省堆放場地,就把那些大缸疊成“金字塔”。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晚上,店家都在陶缸“金字塔”上,用油坊提供的油腳,點燃棉紗或燈草,形成蔚爲壯觀的一座座“塔燈”,據說是爲了紀念元末義軍領袖吳王張士誠。“七月三十江尖渚上看塔燈”是當年無錫重要的民俗活動。與端午節“芙蓉競渡”賽龍舟同樣熱鬧。

江尖又是當年無錫米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乾隆進士楊蓮跌有詩道:“萬斛龍驤銜尾開,檣烏檣燕喜徘徊。蜀山窯器名泉酒,個個船來買一回。”詩後原注:“糧艘北上,必集湖尖,置買義興窯器及惠泉名酒。”湖尖就是江尖,惠泉名酒就是惠泉酒。早在北宋時,著名書法家米芾在贈友人的詩中就有“懶傾惠泉酒”之句,由此可知惠泉酒已有1000年的歷史了。它是用雪白的糯米和清白的二泉水釀製成的乳白色的糯米酒,所以又叫惠泉三白酒。當時無錫惠泉酒以江尖出產的最好。與楊蓮趺差不多同時代的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十六回和第六十二回中都提到過惠泉酒。其中六十二回寫賈寶玉過生日時喝的酒中就有惠泉酒。寶玉有個丫鬟叫芳官,她告訴寶玉道:“我先在家裏時,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上面說到,惠泉酒以江尖出產的最好。那麼,芳官說的“好惠泉酒”是不是就是從江尖買的呢?這個問題還是要請各位來賓自己去研究吧。

【蓮蓉橋】

各位來賓:運河遊覽包括八個景區,前面我們已遊過蓉湖溯源,北塘米市兩個景區。遊船一過蓮蓉橋,就進入蓮蓉煙雨景區。請大家注意,前方的這座橋就是蓮蓉橋。蓮蓉橋原來是石拱橋,始建於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這座橋在當時是無錫最大的橋,所以又叫大橋。它的橋堍一帶,無錫話就叫“大橋下”,它是無錫古代的中心商務區。無錫自古以四大碼頭著稱,包括米市米碼頭,土布布碼頭,絲市絲碼頭、還有錢莊、銀行錢碼頭。“大橋下”是四大碼頭的發源地之一。請各位來賓往左邊看,建於1899年的錢絲兩業公所舊址、建於1914年的中國銀行無錫分行舊址,就是絲碼頭和錢碼頭最好的歷史見證。

兩個舊址所在的這個地方,老地名叫竹場巷。它的得名是因爲從明代開始,這裏就開了很多的竹器店。竹場巷曾經是近代無錫的金融一條街。巷子裏有多家錢莊和銀行,有“小華爾街”之稱,在滬寧線一帶十分有名。原是所謂的紙醉金迷之地。但在2004年,這裏拆掉了許多老房子,建成“中大頤和灣”小區,竹場巷從此消失。2009年運河整治時,恢復了部分街景。在今天的巷子裏,有一幅石刻的《蓮蓉煙雨圖》反映了當年“大橋下”的商業繁華景象。

【涵碧亭·通匯橋·涵翠亭】

各位來賓:在運河轉彎處左角的那座亭子叫“涵碧亭”;過了“通匯橋”在運河又一個轉彎處的右邊,還有一座“涵翠亭”。在建造頤和灣小區時,沿河留出了20米寬的綠化帶,經過2009年的整治,成爲了綠化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觀帶。涵碧和涵翠,是對運河整治後“水清岸綠”的一種讚美。

剛在我們穿過的那座橋,叫“通匯橋”,這是2006年重建的新橋;而原來的老橋,是由無錫近代著名工商業家祝大椿在1918年捐資建造的。當時無錫有好幾位大老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他們修橋、鋪路、辦學堂、造園林、保護文物古蹟,熱愛家鄉,蔚然成風,在社會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同時他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事業越來越發達。“好心有好報”這句老話,還是蠻有道理的。

【古稅卡遺址·亮壩橋·思古亭】

請大家往左邊看,這裏從清代初期開始,就是官府設卡收稅的地方,在當時叫做“釐卡”。凡是過往的貨船,都要按照貨物價值抽取稅金,當然漕運船除外。由於每天12個時辰、24個小時,稅務人員都需要蹲守收稅,一到晚上便燈火通明,所以這個地方的老地名就叫做“亮壩”。民國初期,稅卡撤銷,亮壩挖通,改建橋樑。請看,前面的那座橋,就是“亮壩橋”。2009年又在稅卡遺址建造了這座飛檐翹角的仿古建築,作爲對於歷史的一種追憶。

前面左拐角處那座亭子叫“思古亭”。亭子的得名,與這裏的老地名有關。在古代,這裏是一片沼澤地,蘆葦叢生,明清時就叫做“黃天蕩”。後來在此挖了“轉水河”(北新河),河道環繞的村莊,形如荷葉,就叫“荷葉村”。由於無錫是水鄉,當時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是船,無錫造船業相當發達,荷葉村周圍就成了造船基地,留下老地名“大廠裏”、“小廠裏”。僅僅這些老地名,使我們在思古亭就可以發思古之幽情。

【鑑古亭·古畫廊】

請大家往左面看,在泰山飯店前面的那座四方亭叫“鑑古亭”,鑑是鑑賞的鑑。這個亭子有道路通往“古畫廊”,廊子裏鑲嵌三幅明清古畫的線刻青石碑。我們從船上看過去,這些碑刻線條遒勁,靈性飛動,黑白分明,十分搶眼。這三通碑刻的第一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賞賜給惠山寺的《溪山漁隱圖》。這幅畫的作者是明初無錫大畫家王紱,圖上還有明代蘇州狀元吳寬撰書的圖跋,此圖後來成爲宮廷藏品。乾隆皇帝把這幅圖賞賜給惠山寺的時候,在圖上題寫了御詩,與乾隆年齡相同的無錫宰相嵇璜則題了和詩。所以有人把這幅畫稱之爲“四絕”。

第二幅畫是乾隆下江南經過無錫時的路程圖,這幅畫在乾隆年間編寫的《南巡盛典》中可以查到。圖中的大運河無錫航道,今天還基本保持原樣不變,也就是我們此時此刻遊覽的古運河。

第三幅畫是乾隆年間無錫畫家秦儀畫的《芙蓉湖圖》,此圖創作於1788年。從黃埠墩畫起,中間畫江尖渚,也就是今天的江尖公園,接着畫橫浜、遊山船浜、小尖,一直畫到西門。這幅畫留下了當年珍貴的歷史資料,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黃鵠號輪船】

請大家向右邊看,這裏停着一艘式樣古樸,裝着“明輪”的木質輪船。對於明輪,大家覺得比較稀罕,其實它的作用相當於螺旋槳,用來驅動輪船。這條船,名叫“黃鵠號”,但真正的黃鵠號建造於清同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865年。它是中國第一艘由中國人自己製造的輪船,它的設計、製造者是無錫人徐壽、徐建寅父子和大數學家華蘅芳。當時他們奉曾國藩之命建造輪船,據說造船資金是曾國藩用自己工資支付的。船名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命名。“黃”表示中國,“鵠”就是天鵝,船名包涵着讚美之意。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鵠號”,是2009年按原樣1:1複製的。放在這裏是爲了紀念無錫先賢的業績,又是無錫人的驕傲。

 【工運橋】

前面這座橋,是無錫地界上很有名的“工運橋”,又叫“大洋橋”。無錫在1906年建成了火車站以後,爲了改善火車站到老縣城的交通,1913年在原來的老渡口建造了一座大木橋,叫通運橋,但木橋容易損壞。1926年5月下旬,無錫2萬多名繅絲女工舉行同盟總罷工,遊行隊伍經過工運橋時,與警察發生衝突,橋欄被擠斷,好多女工跌入河中。爲此在1927年10月,無錫絲廠、紗廠的女工響應同業工會倡議,每人捐出兩天的工資,作爲重造這座橋樑的資金。後來,廠方、火車站和地方當局也拿出部分經費,於1928年建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橋樑,當時因爲這座橋樑主要是工人捐資建造的,所以就命名爲工運橋,又因爲當時把水泥叫做“洋灰”,這座橋就俗稱大洋橋。

【站前燈火-樣板段】

過了工運橋,我們就進入了古運河風貌帶的第四個景區——站前燈火。該景區自工運橋到高墩橋段的河道長度將近600米。在2008年啓動建設古運河風貌帶時,這裏被確定爲樣板段。建造了問津、問瀾兩個水閣,流輝、浣月兩個水亭,還改造了飛虹、翔虹兩座從站前廣場通往站前商貿城的景觀步行橋。從這些建築的名稱中,我們可以想象,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裏的水景之美,夜色之美,特別是流光溢彩的燈火之美。真是天上的星,地上的燈,銀河裏的星星,運河裏的燈,它們交相輝映,造就了天上人間的美景。

請大家看左邊畫廊裏的浮雕長卷,這幅畫名叫《古運河梁溪風情圖》,圖卷長達61米,描繪了近代無錫古運河沿岸景色,被贊喻爲無錫的《清明上河圖》。大家看,它在水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漂亮。

請大家再往右邊看,那一座城門叫光復門。無錫原來就有4座城門,東南西北各1座。火車站建成後,爲了改善交通,又在無錫城的東北角開闢了光復門。光復門開闢於1912年,當時民國成立,中華光復,所以取名“光復門”。光復門的原址在今天的“國聯廣場”附近,1950年被拆除。現在的光復門,是作爲文化標誌於2008年在這裏易址重建的。

光復門兩側有詩碑79塊,內容包括自商代末期到元代106位詩人歌頌無錫的風景詩180多首。這些詩的內容很豐富,感情很真摯,充分表達了古代詩人對無錫風物的熱愛。今天我們把這些優美的詩篇展示出來,是爲了弘揚無錫特色文化,也可以說是一項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建設工程。今天的無錫古運河不僅僅是生態文明的廊道,又是底蘊豐厚的文化廊道,它的古韻、古樸感染着每一個人,無錫作爲國務院在2007年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可說是名不虛傳,環城古運河就是最好的見證!

 【工藝路】

各位來賓:過了高墩橋,左邊的這條道路就是工藝路。工藝路的得名是因爲這裏原來有個工藝鐵工廠,該廠的前身是1919年創辦的工藝傳習所。1922年,近代著名外交家薛福成之子、永泰絲廠老闆薛南溟在傳習所基礎上,開辦了工藝鐵工廠。在當時無錫十五六家機械、翻砂廠中,工藝鐵工廠是規模最大的一家。可以這樣說,工藝路見證了無錫機械工業的發展之路。1930年,永泰絲廠在工藝鐵工廠配合下,研製成功國內第一臺多緒立繅車,以後又改進爲二十緒的,由工藝鐵工廠批量生產,開創了由中國製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先例。

【北倉門·蠶絲倉庫·生活藝術中心】

請大家往右邊看,這裏的老地名叫“北倉門”,現在仍然使用了這個地名,說起北倉門還真有點來歷。在明代初期,官府在無錫東門外建了一個大糧倉叫東倉,東倉有南北兩座大門,南面的叫南倉門,北面的叫北倉門。在北倉門37號有一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北倉門蠶絲倉庫。這座倉庫建於1938年,面積將近6000平方米,主要用於收購和存放蠶繭。北倉門蠶絲倉庫見證了當年無錫“絲碼頭”的繁榮興盛。

2004年,從海外歸錫的鄭氏兄妹,借鑑美國紐約曼哈頓的蘇荷(SOHO)和上海蘇州河畔藝術工作室的模式,投資600萬元,歷史9個月,在北倉門蠶絲倉庫建成文化創意產業——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這個藝術中心,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和諧共存,既有現代文化理念,又儲存了文物建築的原汁原味,是無錫民營資本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成功範例,也是無錫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次成功“試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嘉禾現代城】

這裏的一片現代住宅小區,拆遷前是崇安區通江街道的“長慶路”地段,2004年開發命名爲“嘉禾現代城”。它臨水而建,在建設過程中注意了環境綠化和美化。但在古運河整治之前,河水較髒,影響了小區居住環境。透過整治,水變清了,岸變綠了,小區的環境更美了。所以說,古運河整治既提升了無錫的宜居水平,反過來這些居民小區又成爲古運河風貌帶的景觀組成部分,它們是活生生的生活畫卷,看過後,相信同樣會令各位來賓留下深刻印象。

【亭子橋】

各位來賓:一過亭子橋,我們就進入了環城古運河的第五個景區——熙春朝暉。

亭子橋始建於南北朝的南齊時,即公元五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初爲木橋,名熙春橋。歷代對此橋做過多次重建或大修。直到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初,爲慶賀乾隆皇帝六十大壽,纔將熙春橋改建爲單孔石級拱橋,橋上建亭子,地方官可在亭子裏遙拜皇帝,亭子橋因此得名。在當時,蓮蓉橋、亭子橋和南門外清寧橋(後改爲清明橋)並稱無錫三大高橋。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亭子橋是2002年重建的鋼筋混凝土橋樑。亭子橋在無錫東門外,無錫人一般把它叫做東門亭子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東方象徵春天,所以,無錫的東門最早稱爲熙春門,現在那裏還有條老街叫熙春街。

就在熙春街東頭的古運河對岸,也就是亭子橋東堍,有古春場遺址。所謂“春場”,就是古代舉行“打春”儀式的場所,又叫“祭春壇”。那什麼是“打春”呢?根據古代的風俗,在農曆二十四個節氣的“立春”前一日,各地要準備一條象徵農事的土牛,這就是“春牛”,然後由扮演“勾芒神”的`演員來鞭打春牛,表示春天來了,春耕要開始了,以此祝福當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所以鞭打“春牛”並不是真的要把耕牛打得滿地跑,而是一種由地方官主持的祈禱豐年的儀式。這個儀式不僅地方上要舉行,皇宮裏也要舉行,這充分說明古代包括皇帝在內,對於農業都是十分重視的。

【槐古大橋·綠錦亭】

各位來賓:前面那座橋叫槐古大橋,槐樹的槐,古代的古。橋名不俗,富有詩意。大橋的右邊,又點綴了那座飛檐翹角的“綠錦亭”,亭名由地名“綠塔路”和店名“景倉文華”的第一個字合成。當然,“綠錦”還形容古運河岸邊的綠化帶像錦緞一樣美麗---它們是無錫古城的綠色“圍脖”,或者說是翡翠項鍊,讓無錫這座山水名城永葆青春。請大家注意大橋的左邊,遊船一過槐古大橋就能看到冷瀆港口的興隆橋,橋附近爲中國紡織工業史上曾佔有一席之地的業勤紗廠舊址。

 【業勤紗廠舊址】

業勤紗廠興辦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是無錫近代民族工商業家創辦的第一家工廠。該廠佔地將近一百畝,建廠總投資爲24萬銀兩,進口全套英國紡紗和動力設備,於1896年底正式開工生產。工廠規模紗錠10192錠,職工1100多名,日產“四海昇平”牌棉紗1萬餘磅。十多年後,紗錠增至13832枚,是業勤紗廠的全盛時期。業勤紗廠的老闆爲楊藝芳、楊藕芳兄弟倆。他們出身名門望族,其先祖與北宋名將楊業,也就是楊老令公“楊家將”爲近支同宗。約在13世紀20年代的南宋嘉定年間,宣義郎楊燧自浙江錢塘遷至無錫鴻山,他是楊氏遷錫的始祖。到了清道光年間,無錫楊氏鴻山寺頭支的二十六世後裔楊菊仙,在甲辰年(1844年)鄉試中,與合肥李鴻章一起考取舉人。三年後在丁未科會試中,他們又是同榜進士。特別是在這全國最進階別的科舉考試時,他倆分在同一號舍,而在首場考試後,李鴻章又偏偏得了病。楊菊仙爲之料理湯藥,悉心照料,使李鴻章能夠堅持完成全部考試,並金榜題名。爲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楊菊仙分配到山東肥城,以副廳級同知銜擔任知縣。十多年後就病逝在任上。李鴻章對於楊菊仙的遺屬子女,應該說是相當關心的。楊氏兄弟先後入李鴻章幕,是深得李鴻章的信任和栽培的幕僚。兄長楊藝芳因軍功成爲賞賜頭品頂戴的朝廷三品大員,弟弟楊藕芳後來受淮軍將領。清政府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之邀,赴臺即被委以“總辦商務、洋務,兼辦臺灣開埠事宜”的重任,後一度擔任臺北道臺。由於楊氏兄弟深受李鴻章洋務運動影響,久經歷練,又有機會接觸、瞭解西方先進的經濟、科技和工業等等,因此在1895年他們以進階官員身份“下海”興辦企業後,便一舉獲得成功。

在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30年代,在楊氏兄弟“領頭羊”的影響下,在無錫城鄉特別是運河一帶,近代民族工商業迅速崛起,自亭子橋到興隆橋向南的羊腰灣一帶,更是工廠林立。所謂在太湖可數七十二峯,在亭子橋可點七十二隻煙囪。各位來賓,在近代,民族工商業是新興的朝陽產業,是先進的生產力。這裏作爲發祥地,留下不少可圈可點之處,所以在古運河風貌帶整治中,把這個景區命名爲“熙春朝暉”。

【柴油機廠】

請看左面的柴油機廠。他的前身是無錫農具廠,始建於1943年,主要生產農用柴油機。新中國成立後,由無錫市軍管會接管,成爲無錫第一家國有企業。1953年劃歸農機部,改名無錫柴油機廠,現爲中國第一汽車製造集團無錫柴油機廠。

講到農具廠,我們一定會聯想到無錫不僅僅是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還是中國鄉鎮企業的發祥地。1956年,無錫東亭鄉的農民興辦了“春雷造船廠”,它是中國第一家鄉鎮企業,就像一聲春雷,揭開了鄉鎮企業“春滿江南”宏偉畫卷的序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槐古亭·城牆駁岸·親水步道】

請各位來賓往右面看,那座高高在上的“槐古亭”因爲座落在槐古二村而得名。槐古二村是老居民小區,在這次運河整治中,對那些看上去硬邦邦的幾何形房屋,注入黛瓦粉牆、枕河而居的傳統元素,改善了老住戶的居住條件,美化了居住環境,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

在“槐古亭”下面,那一長條仿古“城牆”,可能已經引起了大家注意,它的實際功能是古運河的護坡駁岸,兼起防汛擋水牆的作用。那麼把這段駁岸做成“城牆”式樣,是不是有特定的人文內涵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據《無錫市志》記載:“唐天覆二年(902年),封楊行密爲吳王,無錫是其東南邊境,與吳越王錢繆常有爭戰,在城東、南、西加築外郭,開顧橋門、新塘門、董家門3座偏門。”其中顧橋門就在今羊腰灣冷瀆港口興隆橋附近。因此這段“城牆”喚起了已經塵封1100多年的歷史記憶,這種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再看城牆駁岸下面的親水步道。在古運河整治過程中,因河道兩岸不是道路就是房屋,所以只能把截污管道鋪設在靠近河岸的河牀之中。這樣就在截污管道的上面,因地制宜建設親水平臺和親水步道。正是由於步道的親水性,可以讓市民和旅遊者在散步時領略古運河風貌帶的美麗風光,並可與運河中的遊船進行互動。所以說古運河風貌帶不僅僅是生態綠道、文化廊道,還是讓遊人親水的休閒步道和旅遊黃金水道。也可以講,古運河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文化建設工程,以及提升市民福祉水平、宜居水平的民生工程。

【高陽辦學與市三中】

請大家注意古運河東岸,羊腰灣南頭的無錫市第三中學,它的前身是無錫籍教育家高陽先生在1920年創辦的私立 “無錫中學”。高陽,字踐四,早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14年留學美國,得文科碩士學位。回國後中學是他變賣家產歷任暨南大學和中國公學教授兼教務長。私立無錫後創辦的。當年高陽“毀家辦學”的義舉,長期以來得到人們的敬仰和稱頌。1928年至1943年,高陽又先後出任江蘇省民衆教育學院和廣西大學校長,可說是桃李滿天下。高陽用自己的行動,在無錫人的心目中,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妙光橋·船廠裏】

各位來賓,前面那座從羊腰灣通往南禪寺妙光塔的橋樑,長40.9米,名妙光橋。它始建於1970年,原名躍進橋,經拓寬改造後,於2005年改名妙光橋。這座橋的式樣比較古樸,又在橋欄杆的望柱上,雕刻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他們祝福着每位遊人年年幸福、歲歲平安。

請大家往右面看,從妙光橋西堍沿古運河往西南走,原有一條長304米的老街巷,叫“船廠裏”。明清時,無錫有楊、蔣、尤、徐、邵等“五姓造船世家”,這裏是其中邵氏的造船、修船作坊所在地,也是他們聚族而居的世居之地。清乾隆二十四年即公元1759年,無錫造船業“五姓十三家”子弟,因爲朝廷的詔書,去江寧、京口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鎮江等地造船廠,建造一種名叫“沙唬”的炮船,以保護國家領海安全。無錫的這批造船工匠透過改變船身結構和用材,使造出的30條戰船堅固抗震,解決了炮船在開炮時船身震裂、進水下沉的難題。據說還爲此還獲得了朝廷的“龍批”御牌。以該“五姓十三家”爲無錫造船專業戶。今天,船廠裏雖然已蕩然無存,但歷史的記憶告訴我們:請不要忘記無錫的能工巧匠,他們曾爲祖國的造船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各位來賓,我們的遊船現在來到了“丁”字交叉河口,如果遊船向左拐,經跨塘橋去“清名橋歷史街區”;如果向右,經陽春橋、寶塔橋,繼續遊覽環城古運河的第六個景區——望湖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