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關於廣東旅遊的導遊詞

學問君 人氣:5.53K

作爲一位傑出的導遊,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特點。那麼你有了解過導遊詞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廣東旅遊的導遊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廣東旅遊的導遊詞

關於廣東旅遊的導遊詞1

連州地下河位於歷史文化古城連州市東北26公里處,在粵桂湘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是一個亞熱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巨型天然石灰岩溶洞。經地質學家分析,該溶洞是因2億年前的地殼運動而形成,現在可遊覽面積達45000平方米。最高處爲47.8米,最寬處爲53.6米,洞內四季氣溫保持在18℃左右,空氣清新,冬暖 夏涼,是旅遊避暑的聖地。

洞內有無數千姿百態、瑰麗多彩的鐘乳石,遊覽範圍共分三層:上中兩層爲陸地層,廳堂高大寬闊,巖壁堅固,雄偉壯觀,“瀑布”“山林”、“幽谷”、“田園”、“瑤寨”,百花爭豔,鳥飛雲走……;下層是一條地下暗河,由北向南蜿蜒1500米,經過三個美麗的峽谷,穿過四座山頭底部,河面寬1.6~10米,水深1~7米,兩岸奇景密佈,巧奪天工,美不勝收。有洞中之寶“金雞報曉”、“飛象過河”;還有地下河最高最大、一物兩景的“壽星公”;更有近百處由石柱、石幔、石筍、石藕、石花等天然形成的奇觀,“飛瀑奇石”、“花鳥神閣”……,各處自然美景無不讓人歎爲觀止,樂而忘返。

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橋是連州地下河獨有的特色。我國著名作家秦牧作文章贊曰:“神祕瑰麗的地下河” 。現代名作家楊羽說它是“永遠沒有滿足的藝術品”。現代名詩人楊應彬說它“勝似世外桃源”。

關於廣東旅遊的導遊詞2

越秀公園位於廣州市內北部、廣州火車站東南約一公里處, 是全市最大的公園,面積達92萬平方米。除越秀山處,還包括周圍的6個小山崗及東秀湖、南秀湖、北秀湖3個人工湖。

越秀公園內廣種花卉樹木,初春的紅棉,暮春的杜鵑,四月的白玉蘭,五月的金鳳和山丹,秋天的含笑,隆冬的臘梅。每年春秋兩季,這裏還舉辦盛大的迎春花會和菊展。公園內還有一座能容納3萬多觀衆的體育場。主要參觀景點有五羊石雕、鎮海樓和中山紀念碑等名勝古蹟。

越秀山上五羊石像

五羊石像是廣州市的標誌。走進越秀公園,登上木殼崗,便會看到1959年由著名雕塑家尹積昌等人設計的,作爲羊城城徽的,富有詩情畫意的藝術作品-五羊石像。

五羊仙子降臨廣州,給羊城人民帶來了吉祥與幸福,他們贈稻於民,並祝“願此闤闠(huan hui,意爲街市),永無饑荒”,然後騰空而去,五羊化爲巨石。

藝術家將這個美好的傳說重塑出來。看!五隻石羊神態各異:站在高處的老羊雄勁,口銜穀穗,昂首向前方;老羊腳下是一對親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對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顧盼正在安靜吸乳的幼羊,深厚母愛溢於言表。

鎮海樓

此樓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此樓曾五毀五建。原爲磚木結構,1928年重修時內部已改爲鋼筋水泥結構。解放後人民政府將其加以修葺,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層樓高25米,闊31米,深16米,呈長方形,一二層用紅砂岩條石砌成,三層以上爲磚牆,外牆逐層收減,似樓似塔,紅牆綠瓦,造型十分古樸奇特。樓前對峙一對高達2米的紅砂岩石獅子,是明代雕刻。樓頂層正面高懸"鎮海樓"金色巨匾。

五層樓前面有一碑廊,有歷代碑刻24塊。其中最前面的四石鼓文碑刻,原刻於公元前770年(距今276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碑刻。碑廊旁邊有12門古炮,是鴉片戰爭時期的證物。其中5門洋炮,另7門是佛山造的。

鎮海樓對聯

鎮海樓大門兩側對聯寫道:"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該聯爲清光緒兩廣總督彭玉麟幕僚李棣華所作。聯中"故侯"指朱亮祖,鎮海樓是他所建,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明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兵至粵,駐兵鎮海樓上,他反對李鴻章賣國議和,但也只得"淚灑英雄"了。此對聯先詠樓,後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爲一幅佳聯。

歷史舊貌

越秀山的明代古城牆

明代廣州的城市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將宋元時的三城合爲一城,並向東、北擴展:城區東起今天的越秀路,西到人民路,南抵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跨越秀山。此時,越秀山才正式列入城內,山上的鎮海樓也同時興建。

今天,廣州絕大部分城牆已拆,越秀山鎮海樓還殘存着一段長1100米的明城牆。該牆高度由1米至10米不等。城牆下部爲紅砂岩條石砌築,上部爲青色大城磚。其中鎮海樓一帶長約200餘米的城牆,已由市政府撥款修復。廣州古城牆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廣東旅遊的導遊詞3

人境廬取意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 黃遵憲 的`故居,爲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市區東山大橋下的小溪脣,於1884年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座故居佔地面積不大,但建築精巧,佈局合理,裏面有會客廳、書房、臥室、藏書室、無壁樓、五步樓、十步閣、息亭、花壇、假山等,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着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另有一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境。進入人境廬,你就會感到這是別開生面的文化景觀。

黃遵憲,字公度,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緒年間。雖然只是一位舉人,但他博學多才,又有一顆愛國憂民之心。光緒三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晉升爲駐日使館參贊,成爲駐日參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與參謀。在駐日友贊四年內,着重研究日本歷史,特別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後寫成一部50多萬字的<<日本國誌>>。這部書不僅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日本歷史的專著,同時也成爲日本的第一部“國史”,它爲當時中國的政治改革運動---即戊戌變法維新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日本回國後,黃遵憲又先後任駐美參贊、駐美國舊金山及新加坡領事。他在擔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間,爲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建議政府實行護照辦法與保護華僑做了大量工作,受到華僑和中外人士的敬仰。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黃遵憲被召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並積極投身於救國圖存的維新運動,提倡科學救國,興辦實業,加強國防和改革維新,推行新政,主強對外開放,先後參與強學會和創辦<<時務報>>,得到光緒皇帝賞識,下旨召見,當面諮詢。 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間,大力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政變失敗後,黃遵憲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職放歸故里後,邀集地方人士創設嘉應教育學會,大力倡辦新學,爲推動梅州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倡辦教育的同時,在人境廬內潛心著述,先後著有<<日本雜事詩>>、<<人境廬詩草>>等,他的詩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史詩”之稱。他的詩論主張“我手寫我口”,提倡反映現實,被稱爲“詩界革命的鉅子。因此,他被列爲“中國十大愛國詩人”之一。可以說,黃遵憲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倡科學救國,主張改革開放的先驅,也是詩壇革命的榜樣

關於廣東旅遊的導遊詞4

流花湖公園是一個由低丘和湖泊構成的富有熱帶情調的公園。它位於廣州市區流花路以南,東風西路以北,人民北路以西,三處皆有門進入公園。據傳,這裏曾是廣州古代一處著名的宮苑,宮女們早起梳妝時,擲花水中,落英繽紛,逐水隨波,遂得“流花”之名。

流花湖古爲天然湖泊,稱之爲蘭湖或芝蘭湖。漢晉時期,即公元五世紀前,湖可直通珠江,是廣州北上中原的主要內港。唐代,這裏建有西侯津亭,仍是廣州北上的水路大門,來往廣州的船隻,都從這裏經司馬涌入廣州,是軍事要塞,交通要道。明代湖面日漸縮小,淤塞成污水塘。1958年,廣州市人民義務勞動,將它改爲人工湖公園。現在,公園總面積爲54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積爲33萬平方米。又因湖東北有南漢國時期的古蹟流花橋,故取名爲流花湖公園。

公園以熱帶自然風光爲基調,遍植棕櫚蒲葵、水鬆等熱帶、亞熱帶植物和花草。公園湖面寬闊,波光粼粼,碧波盪漾,葵堤橫貫,葵影婆娑,岸邊古榕蔽日,幽美寧靜,一派南國旖旎風光。

園內大湖中有一島,叫湖心島,面積約3000平方米,島上綠樹成蔭。此島定爲鷺鳥保護基地,實行封閉式保護,經過十幾年的繁衍,現在島上鷺鳥逾萬,成爲鬧市中不可多得的“鳥類天堂”。島上週圍設有觀鳥亭臺,優美的環境,爲遊客提供了優越的觀賞條件。

流花公園內有一箇中外聞名的以盆裁和陳列盆景爲主的園中園——西苑。該苑建於公元1956年,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位於湖畔,風景優美,充滿詩情畫意,是中外盆景愛好者喜歡光臨之處,被稱爲“盆景之家”。苑內有一古榕疊翠的小島,陳列着九里香、雀梅、福建茶、銀杏等嶺南各種類型風格的嶺南派盆景作品數百盆。盆景展覽館的內庭還有石山盆景區,叫品石軒,展出各種浮石、臘石、鬆皮石、英石等石山盆景,光怪陸離,琳琅滿目。

西園內有一顆很有紀念意義的橡樹,該樹植於1986年月10月18日,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時手植的。時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不久,當時的廣東省省長葉選平代表廣東人民送給英女王一盆樹齡60歲的九里香盆景,因其與英女王同齡,伊麗莎白二世非常高興,和葉選平省長共同植下了一株從英國專機運來的象徵中英友誼之樹。

流花茶藝城展廳裏擺放着幾千把紫砂茶壺,廳中間放置跨度6米的紅豆衫茶臺,繞臺可坐三十餘人,茶客一邊觀壺一邊品茶,品嚐點心。這裏的點心,都與茶葉有關,點心師根據各種茶的特性,將茶湯、茶末、茶葉花瓣等融入點心中。在這裏細品香茶、慢嚥點心,享受人生,其樂融融。真是:“流水花陰一徑葵,虹橋影蕩綠煙低。淡妝不讓西湖好,惹得遊人緩緩歸”。

關於廣東旅遊的導遊詞5

梅關梅嶺,這個美麗而有詩意的名字,蘊含着多少膾炙人口的故事,提起梅嶺,人們自然地會聯繫到梅嶺古道、梅關樓、庾嶺寒梅;也會聯繫到張九齡、張九齡夫人廟 等;亦會聯繫到陳毅等革命者。梅嶺距南雄市區約30公里。該景區的聞名之處,一是古關古道,二是古人古事,三是寒梅勝景。

“嶺南第一關”梅關,設在梅嶺上,被列爲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梅關,古稱秦關,又稱橫浦關,宋時立關於梅嶺上,並刻有“梅關”二字,遂稱梅關。

梅關,古稱秦關,又稱橫浦關。坐落在南雄縣城約30公里梅嶺頂部,兩峯夾峙,虎踞梅嶺,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隔開。梅關的隘口合嶺路,爲唐朝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丞相張九齡主持開建,路基寬約5米。宋時,人們以磚砌路面,立關於嶺上,署有“梅關”二字,遂得名。關樓南北兩面門楣嵌有石刻匾額,北門額書“南粵雄關”,南門額則是“嶺南第一關”。梅關是歷史上南來北往的重要驛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梅關南北遍植梅樹,每至寒冬,梅花盛開,香盈雪徑。此處腳跨兩省,遊人可並賞粵贛兩省風光。

梅關古道始通於秦漢,是古代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五條交通要道之一。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爲適應當時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張九齡又奉詔另鑿新道。前後用了二年的時間,開通了一條寬1丈,長30華 裏,兩旁廣植鬆梅的大道。現存的梅關古道約8公里,路面鋪砌青石的鵝卵石。

古道上,梅嶺是粵贛交界的一個隘口,秦時在此設關,叫梅關。梅關是南嶺上最重要的關隘之一,關上聳立的關樓,爲北宋時築。關樓拱門兩面嵌石刻,北爲南粵雄關,南爲嶺南第一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陳毅曾在此領導了三年游擊戰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梅嶺三章》。現在,當年陳毅活動過的地方,已被開闢爲旅遊景點。

寒冬臘月,滿嶺梅花盛開,是沿古道觀賞粵贛兩省風光的大好時節。

關於廣東旅遊的導遊詞6

南澳島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她是由37個大小島嶼所組成,陸地面積130.90 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面積128.3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600平方公里,現有7萬多常住人口。

南澳島地處粵東海面,位於高雄——廈門——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點,瀕臨西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南澳島海岸線77公里,大小港灣66處,其中如煙墩灣、長山灣和竹棲肚等多處具備興建深水港,闢建萬噸級碼頭,具備發展海洋遠運事業的優越條件。南澳島的青澳灣是沙質細軟的緩坡海灘,海水清澈,鹽度適中,是天然優良海濱浴場,是廣東省兩個A級沐浴海灘之一。南澳島上文物古蹟50多處,寺廟30多處。

南澳島地處亞熱帶,北迴歸線橫貫。冬暖夏涼的海洋性氣候十分宜人,年平均氣溫只有21.5℃,且空氣清新,沒有各類污染工業,每立方厘米空氣含負離子4000個,高於一般城市10至20倍。盛夏季節,海風習習,氣候清爽,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每逢夏季,國內外旅遊者紛紛來到這裏避暑、休憩、遊覽、消夏。

南澳島素有“粵東海上明珠”之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海、山、史、廟”文體交叉的特色。

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是南澳生態旅遊的主色調,登海島、住海濱、沐海風、浴海水、品海鮮是各方朋友上島旅遊的開心選擇。這裏既有被譽爲“東方夏威夷”的青澳灣省級旅遊度假區,又有“南中國海上天然植物園”之稱的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既有“候鳥天堂”之稱的烏嶼自然保護區,又有亞洲第一大海島風電場,既有歷史悠久、歷158任的總兵府,又有充滿傳奇色彩的南宋古井、太子樓遺址以及衆多國內外頗有影響的文史、古蹟、寺廟等,所有這些如同簇簇競相出水的奇葩,構成了一條亮麗的海島風景線。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南澳縣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並建成了一批旅遊景點景區和服務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以青澳灣爲中心的全縣旅遊網絡,現有賓館、酒店等接待場所50家,接待牀位3000多個,具備了“吃、住、行、玩、購、娛”等全方位接待能力。南澳正確立“大旅遊理念、大手筆規劃、大發展思路”的發展思想,致力創建國家“4A”級旅遊區,力爭用近2年時間抓好各項創建工作的落實,把整個南澳建成爲國家“4A”級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