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大學生創業的小老闆之路

學問君 人氣:9.55K

“我沒覺得自己是不務正業。 ”說這話時,去年剛畢業的法律系本科生朱玉,正在著名的網絡遊戲“魔獸世界”中“廝殺”得起勁。 小朱現在的主業是在“淘寶網”上賣蜘蛛,副業是自己在遊戲中依靠戰績獲得虛擬的武器裝備後,在現實中賣給其他需要的玩家。 這樣的“擇業”不是心血來潮,因爲“大學畢業前,我做過一份個人分析表,發現自己不適合‘朝九晚五’。 現在不錯,月收入穩定在幾千元……”

大學生創業的小老闆之路

像小朱這樣的如今不在少數。 2001年復旦新聞專業畢業生小劉頗爲感慨:“記得1999年一天下課後,有人通知來了兩個哈佛大學休學生和我們座談,內容就是創業,他們將其稱作‘頭腦風暴’,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創業的概念。 當時我們的感覺,創業是隻有陳天橋、馬雲這等人物才能去做的事。 ”

而如今,如果小朱們的“虛擬”創業還讓人無法看清,那麼走進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松江校區,創業氛圍可謂撲面而來。

學生食堂三樓,是學校專闢的“實踐中心”。 漫步其中,整個樓面被隔成幾十個單間,每間代表一學生公司。 透過玻璃,可見“學生老闆”們忙碌的身影。 從最多的各類“諮詢公司”,就是爲同學介紹實習崗位、爲學生提供金融諮詢等,到運作大學內的二手交易市場,提供電子商務的資訊技術公司,承辦各類講座的文化傳播公司,等等,五光十色,眼花繚亂,而又像模像樣。 在學校幫助下,這裏的“學生老闆”走了一批又來一撥,他們在這個相對狹窄的市場裏,積累着自己的經驗,再逐漸“下海”。 據外貿學院黨委副書記樓巍介紹,僅目前在校生中,參與各學生公司工作的就達2000多人。

從虛擬小店到現實公司,不拘一格,不定一式。 雖仍不乏似乎底氣更足的專利、高科技創業,但更多的大學生們做出了更爲寬泛也更爲實際的選擇,豐富改變着的內容。

心態之變

內容轉變的背後,是他們心態的轉變。

馬雲著名的'“18羅漢”創業團隊,常會提起阿里巴巴公司初創時的一個故事:當年開動員會時馬雲說,“第一我們要建立一家能生存80年的公司”,大家邊鼓掌邊想,反正是80年後的事;“第二我們要建設一家爲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大家繼續鼓掌,因爲這點誰也沒有疑問;“第三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每個人心裏都犯嘀咕,口氣這麼大?就憑我們這幾桿槍……

無疑,正如小劉所言,我們大學生的第一批創業者,是一批堪稱野心勃勃具有典型英雄主義理想的“精英”。 而如今,要說更多創業學子的心態,2004年從上海某高校管理系畢業的明洋直截了當:“不要和我談精英論,雖然我也有夢想,但我首先要填飽肚子。 ”

“酷似E·T(外星人),極富魅力,無比自信。 ”上海師範大學環境藝術專業大四學生曹澄一提起馬雲,讚不絕口。 如今的他,剛剛和8位不同高校的大四學生聯合成立“橙子部落”設計工作室。 儘管自信滿滿,“我們的隊員,有獲國際銅業協會(中國)設計大賽一等獎的,有獲上海大學生家居設計金獎的……”但他們還是定下了“短期開展儘可能多的業務、遠期是自主創意設計發展形成品牌”的現實目標。 如今,爲客戶設計網頁海報,爲酒店做室內設計,他們一個多月就接到10多份訂單。

記者走進一所所高校,如今像小朱、明洋或曹澄這樣,平和現實地開始創業的學生比比可見。 他們不再夢想一夜暴富,或成爲校園中的神話,而更多是爲了“修身齊家”。 他們要的,只是在自己憧憬的天地裏,寫就自己的故事。

環境之變

細細分析我們的,伴隨1998年的第一次高潮,是另兩件引人關注的事件:從這一年開始,大學開始擴招了;同樣是在這一年,上海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炮而紅,韓寒代表“80後”一代宣佈:“魯迅先生闡之未盡。 我有我的看法。 ”

這兩件極富象徵意義的事件,是一個閃亮信號:當“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這樣的形容不再合時之際,人們逐漸略帶驚訝地發現,曾經的“天之驕子”在有些地方已開始過剩。 同時,就在第一批“80後”學生開始進入大學的2000年,人們再次驚訝地知道了一個新名詞———互聯網泡沫。 第一批學生創業的精英們大多在短暫的三年躁動高潮後,迅速消失。 社會對的認知和態度開始發生變化,而面對就業壓力和先行者的教訓,“80後”者們的調整更迅速,務實是生存之路。

“當時我們談創業叫‘頭腦風暴’,而現在的學生創業,什麼事情都能做。 ”2001年畢業後並未創業的小劉,如今在滬上一家媒體工作,她笑着說,“真的很佩服他們的點子和苦功,創業就應該這樣。 ”

“80後”成爲創業主體,意味着他們必然會將新一代的思維納入體系。 “我們現在賣的是創意和苦工。 ”明洋如今和兩個同學一起開辦廣告公司,前不久爲滬上一知名地產企業做宣傳,從僱人員、找場地、搞海報到整體內容策劃全包,“3天活動,每天只有6小時,可準備的那個月我們沒一天晚上12點前睡覺,後來每天還要把租來的椅子數清,確認沒丟才能睡。 ”

更重要的,恐怕還在於社會對的認知和態度轉變。 “當時我和他爸爸都聽了他的個人分析,覺得有道理。 ”小朱的媽媽說,“放棄專業是可惜,但靠專業也不一定能成功。 現在社會競爭太激烈,他們必須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做什麼都行,成功沒有複製誰的,最重要是不要眼高手低。 而且現在社會這麼多元化了,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選擇,做小老闆有什麼不好?”

支撐之變

“說是科技創業基金,但我們在創立初期就已發現這樣的轉變。 因此在項目審批上,我們並未拘泥於高科技項目,其他那些憑藉一個金點子和敏銳的市場嗅覺開展的創業,同樣很值得鼓勵。 ”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祕書長張德旺說。

2005年成立的上海科創基金,是全國首個由政府投入支援的基金,被大學生們稱爲“天使基金”,每年由市財政撥款1億元,主要用於資助高校畢業生以科研成果或專利發明創辦的企業,兼顧創意類和科技類諮詢企業,最高可獲30萬元資助。

對於,政府的幫扶作用不可小視。 最近一項面對本市高校學子創業的調查顯示:“有創業打算,但還沒真正付諸行動”的佔59。78%,而超過一半學生認爲,“資金不足”是學生創業面臨的主要難題。 “高校是創新的源泉,如何才能激發高校學子的創新活力?”張德旺說,“這必須由政府來倡導完成,建設創業軟環境。 透過這兩年發展,我已經能清晰感受到學生項目的質量在不斷提升和更趨向廣泛化、理性化、實效化發展,社會的寬容度也不斷增大。 ”

截至目前,上海科創基金受理點共受理項目700餘項,已有224項正式完成工商註冊,學生受助總額近3000萬元。 在這200多家公司中,比例最大的是資訊電子類企業,約佔44%。

“作爲全國首家此類基金會,我們其實也是創業,也在摸索完善。 ”張德旺說,“如今類型的確日益多元化,今後我們會讓覆蓋面越來越廣。 如今,基金會已在原來4家分會的基礎上增加到9家,其中華東師範大學分會就是以文化創意產業爲主的,另外在松江面向7所大學的分會也以受理貿易文化類創業項目爲主。 ”

創新沒有高下之分,只有項目價值大小之別。 張德旺說,他們始終提倡的,是學生的創業項目和所學聯繫,要學以致用:“基金會的存在,不僅爲解決學生就業,更是鼓勵學生主動型、創造型創業,致力於培養建設上海創新型城市的生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