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致富經養牛致富故事

學問君 人氣:2.02W

從一個門外漢到名副其實的畜牧專家,他用27年時間實踐着科技致富、帶領家鄉人創業奔小康的人生理想.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致富經養牛致富故事,更多熱點創業項目參考歡迎訪問()。

致富經養牛致富故事

致富經養牛致富故事篇一:

養牛效益好,每年六七萬元收入呢,如果資金充裕的話,今後打算再擴大規模。”看着圈舍內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肅州區西峯鄉農民李萬林的臉上綻開了笑容。

近年來,爲解決失地農民的發展問題,地處城郊的肅州區西峯鄉利用戈壁荒灘興建養殖小區,讓更多失地農民透過發展養殖業開闢出了增收致富的新天地。李萬林是肅州區西峯鄉最早的失地農民之一,當大部分農戶進城買房當城裏人的時候,李萬林卻把所有補償款拿出來在該鄉張良溝村的荒灘上建起了養殖場,調進了20多頭肉牛開始搞起養殖,念起了“牛經”。沒有技術,就四處請教,沒有市場,就多方聯繫。養殖場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現在存欄有45頭,再過幾天,這20多頭就可以出欄了,行情好的話每頭牛能賣一萬元。”指着一排正在搶食的肉牛,李萬林樂滋滋地說。

據李萬林介紹,他養殖場的肉牛飼養量已經達到了300多頭,每年純收入都在7萬多元。今年春節後他又以每頭5000元的價格調進了40多頭肉牛。如今,李萬林憑着踏實苦幹的勁頭,把“牛經”唸的是牛氣沖天,在戈壁灘上實現了增收夢想。不僅修起了小康房,前段時間,還淘汰用了四五年的農用汽車,買了小轎車,一家人其樂融融,日子過得充實而富足。

 

致富經養牛致富故事篇二:

他成功實驗了甘肅省西雜改良牛養殖、玉米青乾草調製,創新了青貯技術,承擔了國家的.、甘肅的 “肉牛雜交組合篩選”、“母牛帶犢營養供給技術”等23項重點任務和前瞻性任務的試驗與示範,引進德國“弗萊維赫”、美國黑“安格斯”、日本“和牛”新品種,對“張掖肉牛”進行了“二元”和“三元”雜交,同時開展“張掖肉牛”新類羣“母牛核心羣”選育,爲張掖肉牛類羣的選育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就是張掖市萬禾草畜產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張掖綜合試驗站”站長朱躍明。他創辦的養殖場,佔地面積6500畝,建成標準化雙列式牛舍22棟、飼草青貯氨化池9座、庫房及飼料加工車間1900平方米,存欄肉牛8000頭,出欄15000頭,是全市最大的肉牛良種選育與標準化養殖示範性企業。從一個門外漢到名副其實的畜牧專家,他用27年時間實踐着科技致富、帶領家鄉人創業奔小康的人生理想。

今年53歲的朱躍明,原本是長安鄉經委一名招聘幹部。平淡的生活讓他萌發了創業的念頭。1988年,25歲的朱躍明放棄了工作,走上了創業路。經過幾年的打工積累,1997年,朱躍明開始在自己後院裏開始養羊,從最初的幾十只到幾百只,漸漸有了規模。2002年,他發現石崗墩荒灘面積廣袤適合搞養殖,爲了擴大規模,朱躍明開始開發荒灘1100畝並註冊成立了張掖市萬禾草畜產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籌資建羊舍、青貯氨化窖,養殖肉羊2200多隻,並於2004年被列入農業部扶持的農業科技養殖示範場。

好景不長,2006年,受市場影響,肉羊養殖下滑,一年下來,幾乎賠進了之前所有的資金積累。“之前一起來開墾荒灘搞養殖的同行都跑了,就剩下我一家了,如果放棄,我這輩子就算玩完了,只能咬牙往前走”。朱躍明回憶說。就在生死一線的時刻,朱躍明原本在銀行上班的兩個弟弟放棄了工作加入了公司的團隊。有了家人的支援和弟弟買斷工齡的資金的注入,公司發展有了新的希望。

失敗是成功之母。有了之前失敗的教訓,朱躍明總結出肉牛養殖投資大但是受市場的波動相對較小,並且有自己的草場會降低養殖成本,於是公司決定開始養殖肉牛並大面積開墾荒地種植草畜。2007年,朱躍明帶着自己的團隊一邊擴大養殖規模,一邊建設草畜基地。他創辦的萬禾草畜產業有限公司萬頭肉牛養殖場項目建設速度快,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同時,養殖場標準化程度高,規劃佈局合理,硬件設施設備齊全,被確定爲全市肉牛發展的龍頭企業,同時也爲肉牛產業的試驗研究提供了試驗平臺。經過兩年的打拼發展,公司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2008年,被農業部、財政部批准爲“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張掖綜合試驗站”依託單位,朱躍明被聘爲“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張掖綜合試驗站”站長。爲了發揮這個平臺的作用,朱躍明更是帶領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係。2014年3月15—17日,崗位專家閻萍團隊與張掖綜合試驗站朱躍明團隊在張掖綜合試驗站聯合開展肉牛背膘測定試驗。試驗前,朱躍明站長詳細介紹了試驗站肉牛的生產模式,重點包括母牛帶犢生產、肉牛育肥、犢牛培育等。隨後,崗站聯合選擇了51頭17~18月齡西雜肉牛,進行背膘測定試驗。在測定體重的基礎上,利用獸用B超測定了51頭西雜牛的背膘厚度及眼肌面積,結合3項指標計算了肉牛脂肪含量,分析了西雜牛大理石紋,初步評估了西雜牛在甘肅省河西地區的產肉性能。張掖綜合試驗站透過試驗示範,初步建立了張掖肉牛生產模式,肉牛育肥效益顯著。

事業有成的朱躍明並沒有停止創新的腳步。在幾十年的打拼中,朱躍明發現,國內和國外肉牛養殖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肉牛的品種,而在於草場。“我們完全可以從國外進優良的品種,但是像美國、澳大利亞那種廣袤的草場我們沒法比,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草場,所以肉牛養殖成本一直很高,導致國內牛肉價格一直高於國外,爲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只能從草場種植上下功夫。”爲了提高飼草產量,朱躍明更是費勁心血,試種各種品種的玉米,2014年,經過幾年的試種比對,發現新疆產的新飼12號每畝能產10.8噸飼草,比以前的每畝4噸提高了2倍多。“以前是一畝地養活一頭牛,現在我們是一畝地養活兩頭牛,降低餵養成本三分之二。”近年來,朱躍明與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9位崗位專家進行任務對接,承擔了“肉牛雜交組合篩選”、“母牛帶犢營養供給技術”等23項重點任務和前瞻性任務的試驗與示範,引進德國“弗萊維赫”、美國黑“安格斯”、日本“和牛”新品種,對“張掖肉牛”進行了“二元”和“三元”雜交,同時開展“張掖肉牛”新類羣“母牛核心羣”選育,朱躍明的《張掖市肉用母牛乏情不育原因分析與防治對策》、《河西農區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現狀與思考》等一批有份量的論文在《中國牛業科學》等雜誌發表,爲張掖肉牛類羣的選育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多年的養殖打拼,朱躍明發現,自己不懂養殖技術,在關鍵時刻很被動,“我們經常會爲一些養殖小技術和遇到的困難去四處找畜牧專家來解決,既浪費時間和精力也很不方便”。於是他就自己去學習,學習各種養殖技術、疫情控制等畜牧方面的知識,幾十年下來,不知不覺自己已經成了畜牧專家了,現在,朱躍民每天都堅持學習2小時,學習最新的畜牧知識和動態,爲公司和更多的養殖戶服務。在養殖中朱躍明發現,每年秋天,在做青貯的時候,氨化窖裏面有滲透出很多的水,不僅將一些飼草的營養流失,還加大了餵養難度。爲了攻克這一難題,朱躍明跑遍了周邊各大養殖場並和國內畜牧專家溝通交流,他設想添加一種可以融水並且牛能吃的植物行不行,想到就行動,2013年,朱躍明大膽將麥草粉碎添加到青貯料裏面,實驗發現,麥草不僅能吸掉水分,還含有動物需要的蛋白質。2014年,朱躍明有實驗將玉米芯粉碎加入青料裏面,結果發現,效果比之前的麥草還要好,不僅能吸水而且營養價值更高。攻克了這一難題,全國有名的前進奶牛養殖場和周圍養牛大戶都紛紛學習和推廣,朱躍明的肉牛養殖路越走越寬越平坦。他告訴記者,目前這一技術正在申請專利。

如今的張掖市萬禾草畜產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不僅是一家肉牛養殖企業,更是一家科研培訓單位,2008年至今,公司共培訓帶動當地養殖戶10000人次,是養殖界響噹噹的“牛老大”。“我們的培訓不是學院派的講座培訓,我們會在養殖現場爲廣大養殖戶解決現實的問題,讓大家能學到真正的養殖技術。”朱躍明很忙,但對於周邊地區一些養殖大戶的請教從來都不怠慢,牛的成本很高,出現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損失很大,尤其對於那些規模小的養殖戶,更是晴天霹靂,所以我不能怠慢。朱躍明說,去年春天,周邊一家養殖戶的24頭牛突然死亡,凌晨5點,我還在睡夢中,一陣電話驚醒,原來是一個養殖戶的24頭死了,接到電話,我沒有猶豫,直接給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彙報並請來專家趕赴現場提取病樣化驗檢查,結果出來後及時對其他牛進行了防疫才倖免的更大面積疫情的發生。

朱躍明說,現在的他不僅是在幹事業,更是在承擔一份社會責任,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纔是真的富。